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梅岭三章》;理解并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熟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课文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三章》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对关键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借景等。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梅岭三章》中的自然景观”、“《梅岭三章》中的情感表达”等;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梅岭三章》,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延伸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更多古典诗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2.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美;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梅岭三章》的背景。

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危难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 情境创设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音乐,展示梅岭的壮丽景色图片。

教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在这壮美的梅岭之下,曾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感受那战火纷飞中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1. 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1972 年 1 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2. 作品背景介绍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时创作这组诗的危急情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字词学习(8 分钟)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如“旌旗”“阎罗”“血雨腥风”等,标注读音和释义。

4. 学生大声朗读字词,同桌相互检查读音和理解。

5. 教师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6.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陈毅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表现了他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

本课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充满激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理解一些文言文的基本含义。

但是,对于本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进行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3.内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4.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梅岭三章1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将课文与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艰苦岁月里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梅岭三章》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但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僻词汇,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情诵读,感知内容
1.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回顾诗歌创作背景。

2.多种形式朗读《梅岭三章》。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找出《梅岭三章》中所出现的意象,说说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

1
答案示例:
“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无数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迁移阅读,吟咏体味
诵读图书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七绝二首(其一)》《狱中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做好批注并在组内交流。

2。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课前预习卡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大意及细节,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入题目:“梅岭三章”,了解此山的历史及现状,建立学生自然之美的情感。

2、阅读(约15分钟)①整体认读文段,明确段落大意,划线详解生词。

②理解主旨大意。

③分析每章节的结构组成及意思。

3、分组小讨论(约10分钟)①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词或句子,如: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

②试着后面的话都删掉,把前面的话放在流行音乐或游戏或电影或小说或其他领域中,看看是否篇篇枯燥乏味,无法承载,反复琢磨,想出最好的一种解释。

4、表达(约10分钟)①小伙伴口头表述所理解的文字,贴近原文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②教师对语言表述进行点评并进行最佳表达提高。

5、练习(约15分钟)学生根据刚才分组小讨论的内容,自行撰写一段名为“梅岭三章”的诗歌或短文,突出描写景色,表达感受。

6、总结(约10分钟)课堂小结,收集学生的作品及点评。

三、板书设计梅岭三章●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四、作业1、读课外书籍,寻找描写自然之美的好句。

2、写一篇题为“桃花源记”的小作文,描绘学生理想中的生活场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小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1、阅读导入法2、小组讨论法3、口头表述法4、作文练习法七、学情分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无数的人工建筑物的包围,难以接触到自然景色。

因此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花卉,大自然以及文学描写等方面指引孩子们,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塑造美好的世界观。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了解梅岭的地理环境及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状况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珍爱自然生态环境、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将自然地理知识与文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播放《梅岭三章》介绍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小说的情节背景。

2.进行观察和思考:展示梅岭地图和梅岭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梅岭地理环境,了解山地地貌的特征、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2.阅读原文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梅岭三章》。

2.针对不同的段落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细节。

3.理解文学方法和技巧1.通过分析《梅岭三章》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魅力。

2.进行句法分析、修辞分析、形象对比等细节分析,加深文学理解和认知。

4.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处环境,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与评价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成果和收获,识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仍需努力的地方。

2.适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成长。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同时,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梅岭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文的美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学习作者写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技巧,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
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简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

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

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接下来两
句文气渐缓。

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宋人陆游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

陈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

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解放的革命精神。

作战,以胜利报告慰死者。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诗词中的生字词
(二)继续讲新课: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回首平生,豪情无限。

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

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

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2、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是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

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

“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

“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

“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4、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
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全文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一和二。

2 、默写这三首诗。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