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一) 春秋战国时期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40d3adf770bf78a65295448.png)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24.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答案D2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26.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考点】36:宋明理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藩镇割据时儒学的发展问题.唐初国子祭酒一职基本上都是大儒担任,而唐德宗以后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动荡时期,儒学受到冲击,地位下降,武将逐渐受宠.【解答】本题题干表述的是藩镇割据时担任国子祭酒一职的官员从基本上由大儒担任发展到部分由藩镇军将兼任,反映了儒学地位在下降.B符合题意.A项错.题干不能体现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题干未涉及佛道问题.D项错.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创立并完善,有利于儒学发展,明清时才逐渐僵化.故选B.27、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成都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D.清代的洛阳地区【答案】C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表中的工人和商人已占总人口的40%。
明代时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造成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经商人数激增。
明代江南地区为了应付海外西、葡、荷贸易的需要,所以工业发达,工人人数也大量增加。
高考押题24—27题 古代中国史-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押题24—27题 古代中国史-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78163b03d8ce2f0166232f.png)
戚从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4—27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
(1)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对于古代中国的思想,主要考查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等。
核心突破1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2)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3)君主专制尚未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受封诸侯和大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表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核心突破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2.基础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思想基础: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
3.特点(1)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国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核心突破6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发展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210610004225)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210610004225)](https://img.taocdn.com/s3/m/e89b26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8.png)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2019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一)
![2019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1a609833eff9aef8941e0689.png)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D.神权控制政权色彩2.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A.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B.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C.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D.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3.《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载:“(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主要表明()A.中国古代冶炼材料发生革新B.水排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C.水排促使冶炼技术走向成熟D.冶铁业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4.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B.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C.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D.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6.阅读《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B.中西方在城市化上走了明显不同的道路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态度不同7.法国前总统希拉里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A.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B.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C.中国的政治、思想引发了法国大革命D.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8.辛亥革命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
2019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卷及答案(一)
![2019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卷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ecc6c1ceff9aef8951e0610.png)
2019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卷及答案(一)★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
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与题意差距较大,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2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解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调德性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 项与题意无关;C项指向不明,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材料信息没有反映D项内容。
正确答案选择B。
【答案】B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项说法与题意有关,但不完全符合,可排除;C、D项与题意较远,可排除。
2019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1e865336c1eb91a375dbc.png)
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浙江选考命题交流)《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答案 A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2.(2018·金华协作体学考评估检测)针对古代中国某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某学生记有如下课堂笔记。
据此判断,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 B解析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世袭且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贵族政治的范畴,与材料中“贵族君主制”“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制约”相符,故B项正确。
3.(2018·浙江选考命题交流)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A.确立皇帝制度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答案 D解析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效”“持久”“统一”可知,秦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的畅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统一的文字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故D项正确;而其他选项在当时虽然有效但并不持久,故A、B、C项错误。
4.(2018·义乌四校学业水平检测)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它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疆域统一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分封制到郡县制D.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答案 A解析材料中“秦朝”“通行天下”解题关键信息,中央集权与疆域统一是秦代最突出的时代特征,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历史发展趋势,故答案为A。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d570e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5.png)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可知其功能为征发民力;“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
2019届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卷(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卷(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9690b184254b35eefd34fc.png)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
2019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押题卷(一)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1.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
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
这表明
A. 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
B. 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
C. 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
D. 秦朝时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可知,题干是秦朝法律对于孝道的重视,故选C;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知道思想,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排除D。
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历史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汉到元都通过立法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故D正确;材料中并无体现历史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故排除A;材料中不能看出封建官吏控制水权来盘剥百姓,故排除B;唐朝《唐律疏议》就有关水利的立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3.下表是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表呈现的史实表明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 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十九)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十九)](https://img.taocdn.com/s3/m/84d9ce6bfe4733687e21aaef.png)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1.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这体现了()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内姓,外姓”“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信息说明按照内外姓以及贵贱划分等级,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B项。
答案 B2.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解析题干“封建势力崩溃”即指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C 项。
答案 C3.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
”材料所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材料表明选官主要通过问经和对策的方式,也就是考试的方式。
世官制是通过世袭,故A项错误;察举制通过考察荐举,故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出身,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通过科举考试,故D项正确。
答案 D4.“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经世致用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解读题干诗句,意为“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不必在日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这种修行的奥妙,一味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强调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加强内心的修行,反映了“心即理也”,强调“理”存在于人的内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故选B项。
答案 B5.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一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一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80cdc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a.png)
地地道道的达到(综合卷一)1、春秋战国时期, 养士之风流行 , 平原君门客四千, 孟尝君门客三千, 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A. 以致宗法分封制的崩溃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声威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2、在宋代 , 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 , 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 , 宋代向来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 , 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方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示在宋代()A. 中央以转运使监察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满地方监察系统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侧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3、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获取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 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必然的薪酬。
这说明古代雅典()A. 注意提升公民参政热情B.政冶腐败现象日趋严重C.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4、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 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更正就经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 《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 处 , 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 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检查考证并进行史料责备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特别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讲解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拥有主观性, 没有可信性5、若是说1954 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 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
这说明1954 年宪法 ()A. 缺乏改革的创新性B. 拥有历史的继承性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D. 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6、唐先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 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其实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 旧来交易繁者 , 听依三千户法置”。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仿真练(一)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仿真练(一)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3a145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48.png)
高考仿真练(一)限时: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 C 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这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C项正确。
周王室并未实现集权统治,故A项错误。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六市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通典·食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货二》《全唐诗补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逸》《唐大诏令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集》《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 B 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
根据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中“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3.(2019某某某某二模)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
2019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Ⅱ卷)(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Ⅱ卷)(全解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b7592caf1ffc4ffe47acd2.png)
24.C【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
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25.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26.B【解析】根据“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程序趋向公正合理,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考人员日趋多元”,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排除D。
28.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开平矿务局采取募股集资的股份制方式设立,说明洋务企业受到西方经营方式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开平矿务局属于民用工业,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煤矿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历史第1页(共6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板块押题练(一)春秋战国时期Word版含解析.doc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板块押题练(一)春秋战国时期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ee5606c77da26925c5b0e7.png)
热点押题(一)一、选择题1.(2018 ·州二模福 )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解析:选 A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据材料“不与之盟”“多次主持会盟”“多次与盟”并结合所学可知,羌戎氏为少数民族,楚国主持会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 A 项正确;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材料中未涉及周王室,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融合,而不是华夷秩序的确立,故 C 项错误;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 D 项错误。
2.(2018 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 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 C 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 D 项错误。
3. (2019 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解析:选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 B 项正确;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是说在用《易》算卦方面,孔子排在那些祝、卜的后面,故 D 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一) 春秋战国时期 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一) 春秋战国时期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f68b9e856a561253d36f4d.png)
热点押题(一)一、选择题1.(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解析:选A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据材料“不与之盟”“多次主持会盟”“多次与盟”并结合所学可知,羌戎氏为少数民族,楚国主持会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材料中未涉及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融合,而不是华夷秩序的确立,故C项错误;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 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是说在用《易》算卦方面,孔子排在那些祝、卜的后面,故D项错误。
(新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doc
![(新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doc](https://img.taocdn.com/s3/m/61292c75b90d6c85ec3ac678.png)
(新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2019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面是战国水利工程图。
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25.李世民曾与长孙皇后论及国事,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
据此可知,唐高宗时期A.皇权走向了衰落B.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异变C.出现“垂帘听政”D.外戚逐步把持朝中政局26.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D.史家关于修史权利的维护27.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
材料说明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8.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2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2](https://img.taocdn.com/s3/m/db8521f4ce2f0066f53322b6.png)
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桂林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
2.(2018·佛山市高三联考)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B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2018·益阳市高三统考)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定西北地区,故B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一)
一、选择题
1.(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解析:选A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据材料“不与之盟”“多次主持会盟”“多次与盟”并结合所学可知,羌戎氏为少数民族,楚国主持会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材料中未涉及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融合,而不是华夷秩序的确立,故C项错误;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是说在用《易》算卦方面,孔子排在那些祝、卜的后面,故D项错误。
4.(2018·青岛二模)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
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
这类做法()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选C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掌控国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提拔为重臣,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故B项错误;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5.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选C“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
6.(2018·孝义模拟)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
A.都具有延续性、一致性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解析:选B据材料“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可知这一时期文化具有多样性而非一致性,故A项错误;周鲁文化代表着西周时期“礼乐”文化,晋秦先后称霸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溃,齐国率先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不是国家政治分裂,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