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教学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措施和影响。 参考答案 措施: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 等级;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元);什伍连坐制。 影响: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 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 产和征战的积极性;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为 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123456
3.(2023四川凉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套立体监察机制,主要包括行政 监督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员会进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 员会职责是监察区、村镇的财政,向区、村镇居民纠举行政官员的违法渎 职行为,区、村镇民大会可依法罢免渎职官员。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由各 级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参议会作 为最高权力机关,依法享有选举、罢免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府委员及高 级法院院长,监察弹劾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公务人员,制定法规等职权。群众 监督,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主要通过批评、建议、控告等 方式进行。为了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还成立了乡村民代会负责选举、 罢免区长、弹劾行政人员、审查区公所开支和督促检查区所对区民代表 会议之执行事项。
123456
4.(2023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 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 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 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 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 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 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 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 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强化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财为方今先急”,把“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财主张。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 有议院的性质。(9分)
[演练2] [2019·全国卷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 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 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 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 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 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 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戊戌变法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等
[高考真题讲练]
考法一:突出“史鉴功能”,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1] [2020·全国卷Ⅰ,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
导与练1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部分 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轮·历史
考向示例
明确考向 把握考情
【例题】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 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 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 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 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 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 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二轮·历史
选修部分 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轮·历史
核心整合 考向示例
二轮·历史
核心整合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出现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落后的奴隶制严重制约新生产力的推广,建立和强化 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③军事: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④思想: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法家思 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轮·历史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下闭关锁国,封建落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 严重受阻。 (2)社会矛盾尖锐,下级武士形成独立的改革派,迫切要求改变 现状。 (3)“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4)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 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
二轮·历史
(3)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法律意识。 (4)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奠 定了基础。同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户籍管 理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 统治。 2.内容 (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特训 新人教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特训新人教版选修1对应学生用书P3491. [xx·南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
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
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不同点。
综合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认识。
第(1)问的第一小问易错在不能对两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归纳。
第二小问中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易错在没有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背景及对变法触犯了哪些阶层的利益进行分析思考。
第(2)问,对于两次变法的不同点,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具体情况,易错在不能从背景、目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自己得出的认识易错在没有注意从这两次变法的成败上升到对改革的综合认识。
答案:(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
本质不同。
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共16张PPT)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 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 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 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 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 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 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
【立意与点拨】 本题考查唐代的币制改革,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材料信息并调动所学 知识分析和探讨问题。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 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 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 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 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材料“这成为衡 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 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 遍;百姓税负沉重,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 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 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 钱轻重大小最为折中,远近甚便之”,这成 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 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 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 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例】 (2015·新课标Ⅱ·45)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 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 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 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 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 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 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 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 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
全国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全国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山东潍坊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一古希腊罗马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重要改革运动。
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尤其是改革推动力气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
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基本权利问题而开放;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材料二商鞅和梭伦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
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冲突。
商鞅改革使得秦人由于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把握对象,沦为了国家奴隶。
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内部分散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仆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比较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古希腊罗马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消灭差异缘由。
(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逆境方式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
(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两者……改革推动力气有别”及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差异是古希腊罗马改革推动力气是平民阶层,战国变法推动力气是新兴地主;依据材料一“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我们可以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来作答:就经济基础而言,二者差异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就思想基础而言,二者差异是古希腊罗马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战国变法受法家思想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冲突”,可以得知二者解决耕战逆境方式差异:商鞅提倡打破现状,重在变革,重构政治秩序;梭伦则承认现实,重在继承,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
(4)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
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和公民法庭。 3.特点: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4.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积极意义: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保了雅典公民经 济上的独立;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促进了奴隶
主工商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五、欧洲宗教改革
1 .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1)经济上,占地征税搜刮钱财。 (2)政治上,教权大一统,干涉各国内政。
(3)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钳制思想,打上深深的宗
教烙印。 (4)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贯穿教民的始终。
2 .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政治 运动。 3.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2)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①迁都洛阳 a .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 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 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b .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a .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b .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
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
3.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二、商鞅变法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 落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3.“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4.甲午战后,康有为认为变法必从京师开始,必从王公大臣开始,才能成功。
为此,康有为自己出资印刷《中外纪闻》,免费分送,还组织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京师强学会,这实际上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康有为的这些做法说明维新派()A.意图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B.利用政党组织和宣传改良C.能够抓住变法成败的关键D.制定推进变法的正确策略5.图片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部分专题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充为什么说商鞅“为秦开帝业”。
[答案](1)公正。
原因:司马迁发现了商鞅变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以法家之道治理国家等。
不公正。
原因:司马迁用道德评价代替了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评价。
(2)原因: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北魏分裂于534年)——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请回答:(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不正确。
北魏后期,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年滨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问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答出其中3点即可)(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21年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选修历史试题
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确考纲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考点古代中国重大改革1.专题通关于中国古代三次改革的特别提示提示:(1)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2)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某某、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2.中外通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提示:(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旧贵族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X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X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
(2)不同商鞅变法梭伦改革背景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性质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为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续表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影响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为雅典走上某某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考过什么①商鞅变法;②梭伦改革;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王安石变法;⑤大量无教材依托的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精品课件-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考试)
第15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件-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择 性考试 )
第15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3.历史作用和局限。 (1)历史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 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 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 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 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第15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2019全国 卷Ⅲ
2018全国 卷Ⅰ
2018全国 卷Ⅱ
2018全国 卷Ⅲ
康有为设 计的制度 局
汉武帝年 号制改革
1977—1981 年中国科 技体制改 革
湖南地方 治安改革
《戊戌变法 档案史料》 等
(日)宫崎市定 《中国史》 等
郭德宏等主 编《中华人 民共和国专 题史稿》
意义
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 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 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 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 民的有效控制
第15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件-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择 性考试 )
第15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
急于求成;③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 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是资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4.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 《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 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教育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 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 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 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 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局限性 ①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
五、欧洲宗教改革 1.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进步。 2.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 权威;坚持“圣经”是唯一权威;认为国家权力高于教权, 要求建立民族教会。
3.宗教改革的扩展 (1)加尔文改革:简化宗教仪式,主张“先定论”,建 立新的教会组织。 (2)亨利八世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法令,并通过 《至尊法案》。
4.改革影响 (1)进步性:使广大债务奴隶获得解放,为雅典民主政 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使下层民众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 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 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 (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氏族 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二、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与各国改革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②政 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③ 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④文 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②目的是富国强兵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
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
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
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
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该法规共8章、184条。
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
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
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至2000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1.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
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②目的是富国强兵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史实不难发现①②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希望通过经济和军事改革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涉及文化变革更未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③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答案选A。
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3.答案:D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4.答案:D解析: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推动俄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而且政治制度变革非常缓慢、带有封建残余。
所以选D项。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5.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
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故选B项。
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6.答案:B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而且农奴制是具有阻碍作用的,是俄国落后根源所在,A项排除,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主要”之要求;D项说法错误,并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正确选项为B项。
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7.答案:B解析: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对军国主义传统的保留使日本不断挑起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失败,故选B项。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维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
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
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
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
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