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主编张玫

第六章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辨证与施护要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比症状或病更有临床意义。“证”与“症”、“病”的区别:“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如头痛;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如太阳证,可以包括多个症状;病可以包括证,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证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辨证就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行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故临床诊断要先辨证再辨病,辨病之后再进一步辨证,说明辨证的重要性。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等;在此仅介绍一下几种:

一、八纲辨证与施护要点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通过四诊所得的辨证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辨证。如从疾病的类别,可分阴证与阳证;从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与里证;从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从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

(一)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临床寒证、里证、虚证多属于阴;热证、表证、实证多属于阳;护理原则可参照其具体情况护理。

1.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

如里证、寒证、虚证;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弱等。

2.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

如表证、热证、实证;可见面赤身热,神烦,躁动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亡阴亡阳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险证候,应立即救治,不可忽视。多因高热大汗;

或吐泻过度;或失血过多引起。

亡阴证是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临床可见神志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味咸,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洪实,按之无力。

亡阳证是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阴气虚脱的证候。临床可见神昏不知人手撒肢冷,大汗淋漓,汗冷味淡,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手足厥逆,身倦畏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总之,亡阴亡阳为临床危候,二者可相互转化,亡阴可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亦可出现亡阴,护理时应争分夺秒,积极救护,让病人平卧,就地抢救,尽量不要搬动,并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脉象等变化,加强护理,以挽救病人生命。

(二)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查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

里邪出表为病退。

1.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级阶段,

起病急,病程短。临床可见发热恶寒(恶风,有汗),头身重,舌苔博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服药表药后热稀粥或热饮料以助药力,并加衣覆以助汗出,同时应密切观察汗出情况及病情变化,以微微为佳,不可大汗淋漓,以防汗出过多耗伤正气,且汗出热退即可,切忌汗出当风,防止复感外邪。

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

期或内伤病;多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或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或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较长,可见壮热,不恶风寒,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沉等。因其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涉及寒热虚实及脏腑等证候,因此,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护理。

3.半表半里证指表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正邪相搏于表

里之间;临床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候。

表证于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的,称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短赤等里证;临床多见于表证未解,邪热入里等证、另外,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凡表证而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多因机体抗邪能力下降;或邪气过盛、误治、失治;或护理不当引起。而某些里证,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称之为里邪出表。多与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有关。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三)寒热

寒证与热证与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有关;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阳虚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久病内伤,阳气耗伤;或过食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临床可见:畏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等。护理时以保暖驱寒为原则,病室温度应稍高,可保持在22—24度为宜;外出时注意防寒;饮食应以温热性食物、热饮料为宜,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极,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牢过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临床可见:胃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护理时应以清热为原则,病室宜凉爽通风,空气新鲜;饮食以清淡、凉润,易消化食物为佳,如新鲜水果、蔬菜等;高热病人尚可给清凉饮料;并可视病情予以冷敷降温。

临床寒证和热证辨证关系较为复杂,常同时并存,称寒热错杂,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分。另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证转化为热证,病本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消失的证候;多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寒邪从阳化热所致。热证转化为寒证,病本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消失的证候;亦因失治、误治损伤阳气所致。

另外,当疾病发展到一定极限,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如寒极似热(真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