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定义、作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是研究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以及预防措施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动物疾病的防治、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养殖环境的卫生措施等方面。
二、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1. 保护人类健康: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最主要目标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从而保护人类免受动物疾病的侵害。
2. 保障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学涉及到动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确保食品从动物源头到最终消费者的安全性。
3. 防止疫情爆发:通过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和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动物疾病的传播风险,避免疫情大规模爆发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领域1. 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学在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监测和控制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确保食品不受污染。
2. 流行病监测:兽医公共卫生学通过对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动物疫苗研发: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动物疫苗的研发和推广,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四、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学科合作: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未来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流行病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2. 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兽医公共卫生学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全球合作:兽医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范围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合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的兽医公共卫生学专家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动物疾病传播的挑战。
总结:兽医公共卫生学在保护人类健康、保障食品安全以及预防疫情爆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公共卫生是指预防和控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和艺术。
它涉及到卫生、预防、治疗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而兽医公共卫生学则是指将公共卫生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动物卫生和兽医学中,以保障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性兽医公共卫生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动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动物的健康和安全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动物疾病的传播往往是跨物种的,即动物疾病可以通过人类、其他动物或环境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因此控制动物疾病也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最后,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动物福利和人类社会责任的问题,即如何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同时,兼顾动物的福利和人类社会责任。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核心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
这包括了动物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动物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等方面。
2. 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包括了动物饲养的卫生管理、动物产品的检测和监管、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
3. 动物福利和人类社会责任: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动物福利和人类社会责任的问题。
这包括了动物福利的保障、人类社会责任的履行、动物权利的保护等方面。
4. 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的问题。
这包括了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和实施、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等方面。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核心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
在实践中,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主要包括动物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动物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等方面。
2. 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荒、资源不合理应用和环境污染(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减少1% 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身生活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 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二)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 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而发生亚临床作用.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 —B雌二醇.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六、环境污染的控制近20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公布,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公布,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等(一)治理三废: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2、改善工艺,综合利用:这是治理三废的根本性措施.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性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3、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其一是用肥料,其二是生物能利用,其三是用作饲料.(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概念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肉、孚L、蛋、水产品、蜂蜜及其制品中,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二、分类:(一)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细菌及细菌毒素、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等)、寄生虫、食品害虫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工业三废污染:2、农药残留:3、兽药残留:4、食品添加剂残留:5、食品包装材料污染:(三)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一)内源性污染:又称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1)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在己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种可以自然传染给人.(2)动物固有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3)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放射性污染:(二)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1、外源性生物性污染(1)通过水的污染:(2)通过空气的污染:(3)通过土壤的污染:(4)生产和加工过程及流通环节的污染:(5)运输、贮藏过程的污染:(6)病媒害虫的污染:2、外源性的化学性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检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兽医公共卫生学保障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兽医公共卫生学保障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与安全公共卫生学是一个与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相关的学科,然而,动物卫生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兽医公共卫生学作为交叉学科,旨在保障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探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一、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定义与意义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之间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控制、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人与动物的接触等方面,目的是维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以人畜共患病为例,它们可能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因此,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二、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 动物疾病对人类的直接威胁许多动物疾病都会通过人与动物的直接接触传染给人类。
例如,人们饲养宠物时可能会被犬瘟热、猫抓病等疾病感染。
此外,人类还可能受到蚊虫等传媒昆虫的叮咬而感染动物疾病,如疟疾和丝虫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动物疾病对人类的间接影响动物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传染。
动物养殖业的发展与疾病防控密切相关。
养殖业中的疾病爆发不仅会导致大批动物死亡,还会对畜牧业和食品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猪瘟疫情的爆发会导致生猪饲养数量锐减,进而影响到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
疫病的流行还可能引发人们的恐慌和社会不安。
三、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性1. 人畜共患病预防与控制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
通过研究动物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可以减少人类感染动物疾病的风险。
例如,通过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家禽流感等疫情的蔓延,降低人类感染的风险。
2. 食品安全保障兽医公共卫生学还致力于维护食品安全。
动物产品(如肉、蛋、奶)的消费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若动物患病或养殖环境不卫生,食品可能受到污染并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A1型题1. 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动物的致畸物是。
A.甲基汞B.氰化钾C.三聚氰胺D.双氯甲醚E.亚硝酸盐答案:A2. 可诱发人或哺乳动物皮肤癌的物质是。
A.石棉B.煤焦油C.双氯甲醚D.亚硝酸盐E.黄曲霉毒素答案:B3. 所有食品动物禁用的药物是。
A.赛拉唑B.巴胺磷C.氯羟吡啶D.呋喃唑酮E.氯硝柳胺答案:D4. 动物肉品中不得检出。
A.志贺菌B.微球菌C.乳酸杆菌D.嗜盐杆菌E.黄色杆菌答案:A5. 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是。
A.炭疽B.结核病C.旋毛虫病D.钩端螺旋体病E.日本血吸虫病答案:C6. 猪场带猪消毒最常用的消毒药是。
A.0.1%高锰酸钾溶液B.0.1%氢氧化钠溶液C.0.3%食盐溶液D.0.3%过氧乙酸溶液E.0.3%福尔马林溶液答案:D7. 对患结核病的奶牛应作。
A.高温处理B.化制处理C.销毁处理D.生物热处理E.化学消毒处理答案:C8. 生态系统是由。
A.生物群落构成B.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C.人类聚居而成D.人类与其他生物组成E.人类与非生物系统构成答案:B9. 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B.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平衡C.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D.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E.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平衡答案:C10. 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何种性质的平衡。
A.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B.封闭的绝对平衡C.间断性平衡D.波动式平衡E.永恒的开放式平衡答案:A11.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
A.物种改变B.盲目开荒C.资源利用不合理D.环境污染E.以上都是答案:E12. 食物链的概念是。
A.生物与生物间因化学因素而建立的链锁关系B.生物与生物间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C.生物与环境间因食物而建立的链锁关系D.生物与环境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E.生物与生物之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答案:B13. 环境因素联合作用通常有四种类型,不属于联合作用的是。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动检101)第一章绪论1、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是通过认识和应用兽医科学为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宁服务的所有活动的总括。
2、兽医公共卫生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与人和动物健康的关系;人兽互传病的监测与控制;动物性的食品污染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畜禽和宠物的福利与健康;野生动物保护及疾病防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控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包括灾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环境卫生的净化消毒;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包括兽医公共卫生政策,法规的制定;兽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教育。
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3、2010年第十个“世界兽医日”的主题是什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兽医与人医更紧密的合作”第二章生态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星际空间,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并作为化学能,沿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沿营养级逐渐减少;单方向,不可逆。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元素在生物体和周围环境(如大气、水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件
动物源食品安全研究
生态健康研究
加强动物源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的安全监测与评估,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 。
研究动物、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探索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
02
CHAPTER
动物疾病与公共卫生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概述
人畜共患病预防和控制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 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 病。
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加强监测、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疫苗研发等。
人畜共患病种类
包括病毒性疾病如流感、细菌性疾病 如布鲁氏菌病、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 等。
监测目的
01
及时发现和诊断动物疾病,评估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
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
监测方法
02
包括动物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
控制措施
03
包括隔离和扑杀染病动物、加强检疫和监管、开展宣传教育等。
03
CHAPTER
兽药残留与公共卫生
兽药残留的来源与危害
兽药残留的来源
兽药残留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 ,如肉类、蛋类、奶类等,这些 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抗 生素、抗寄生虫药等兽药。
兽药残留的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可 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 产生耐药性、过敏反应、致畸、 致癌等风险。
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计划
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监测计划,定期 对动物性食品进行抽检,确保食品中 兽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
发展
现代兽医公共卫生学在不断完善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 应用方向,如食品安全、生态平衡等。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方法和手段 也不断涌现,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1: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
2: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人类主宰着整个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生态平衡与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物种改变、环境因子改变(如盲目开荒、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和信息系统改变。
4:食物链的概念和如何利用食物链保护环境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索链关系。
可以利用食物链原理来保护环境,如以鸟治虫、以蛙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
5: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臭氧层耗减的直接影响就是引起地球表面uv-B段的辐射增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皮肤癌增多、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6:有害物质作用的靶器官脑是甲基汞和汞的靶器官,甲状腺是碘化物和钴的靶器官,有机磷农药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DDT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
7: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有害物质通过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由原来在环境中很低的浓度变为对机体发生毒性作用的浓度,从而发生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8: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根据生物学效应的差异,多种有害物质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9:环境污染与公害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的危害,称公害。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荒、资源不合理应用和环境污染(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减少1% 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身生活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 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二)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 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而发生亚临床作用.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 —B雌二醇.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六、环境污染的控制近20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公布,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公布,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等(一)治理三废: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2、改善工艺,综合利用:这是治理三废的根本性措施.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性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3、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其一是用肥料,其二是生物能利用,其三是用作饲料.(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概念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肉、孚L、蛋、水产品、蜂蜜及其制品中,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二、分类:(一)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细菌及细菌毒素、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等)、寄生虫、食品害虫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工业三废污染:2、农药残留:3、兽药残留:4、食品添加剂残留:5、食品包装材料污染:(三)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一)内源性污染:又称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1)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在己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种可以自然传染给人.(2)动物固有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3)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放射性污染:(二)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1、外源性生物性污染(1)通过水的污染:(2)通过空气的污染:(3)通过土壤的污染:(4)生产和加工过程及流通环节的污染:(5)运输、贮藏过程的污染:(6)病媒害虫的污染:2、外源性的化学性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检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兽医公共卫生学 课件共44页
第四讲 动物性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
五、放射性污染 指动物性食品吸附或吸收外来的(人为的) 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于自然放射性 本底时的情况。
1. 原子能的利用 2. 医学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3. 核弹爆炸
第四讲 动物性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
六、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和途径 1. 内源性生物性污染: (1)动物生前感染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 (2)动物生前感染了特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动物在生活期间感染一些微生物 2. 内源性化学性污染:食物链 3. 内源性放射性污染:食物链
第三讲 人兽共患病监控与人类健康
一、人兽共患病概述 1. 人兽共患病的定义 2.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3.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4. 人兽共患病新种和危害举例 5.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地 6.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
第三讲 人兽共患病监控与人类健康
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人兽共患病流行环节: 1. 传染源:隔离、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 2. 传播途径:消毒(种类、药品、技术) 3. 易感动物: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第一讲 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三、微生态平衡 1. 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2. 微生物在机体内的分布
常住菌系-外来菌系 3. 微生态系统的功能
营养作用-免疫抗病作用
第一讲 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4.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5.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6.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7. 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8. 微生态平衡的保护措施 9. 微生态调节剂
第四讲 动物性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
七、外源性污染 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
所遭受的污染,又称二次污染。
污染途径: 1. 通过水污染; 2. 通过土壤污染; 3. 通过空气污染; 4. 加工、流通、保藏过程中的污染; 5. 病媒害虫的污染
兽医公共卫生学
6、环境污染物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
7、动物检疫的方式包括(现场检疫)和(隔离检疫)。
8、隔离检疫主要用于(出入境检疫)、(净化检疫)、(运输检疫)。
9、预防用药在群体给药时的方法包括(拌料给药)、(饮水给药)、(气雾给药)、(体外用药)。
8、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9、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10、animal quarantine :动物检疫。
一、填空题:
1、屠宰检疫是指对待宰的畜禽进行(宰前检疫)和屠宰后进行的(宰后检疫)。
解释下列名词:
1、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检疫;就是对进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及产品实行二次检疫,以有效控制动物移动,控制特定动物疫病,保证已经建设好区域的动物卫生保护水平得以有效维持。
2、动物卫生监督;是指国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到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储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预实施监督管理。对动物卫生监督是一种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目的在于发现、制止、纠正、处理违法行为。同时,也是对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下属机构执法情况的监督。
10、OIE的中文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二、单项或多项选择:
1、指出下列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 3 )
(1)那西肽 (2)二硝托胺 (3)氯霉素 (4)呋喃唑酮
(5)呋喃苯烯酸钠 (6)莱克多巴胺 (7)氯丙嗪
2、扑灭动物疫情的措施包括( 1、2、4、5 )和病畜禽尸体的处理。
(1)口蹄疫 (2)高致病性禽流感 (3)炭疽
兽医公共卫生学名词解释
兽医公共卫生学名词解释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关注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问题。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兽医公共卫生:一种综合性的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动物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2. 人畜共患病: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例如禽流感、狂犬病和布鲁氏菌病等。
3. 传染病: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传播的疾病,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4. 疫苗:一种用于预防疾病的制剂,通过注射或口服,使机体产生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5. 动物卫生:指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处理措施等。
6. 疫情调查:对动物或人群中传染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7. 人畜共同抗生素耐药性:指人类和动物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抗药性增加。
这对人畜卫生和治疗动物和人类感染疾病造成了挑战。
8. 卫生监测:对动物和人类疾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和应用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关注动物、人类及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动物、人类的健康以及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兽医公共卫生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兽医公共卫生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卫生:包括饲料、畜产品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检测等。
2.环境卫生: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空气、水、土壤等的污染状况的监测和控制。
3.传染病控制:防控动物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如牛、猪、禽流感等。
4.风险评估:对可能冒犯的风险或危害进行评估,如动物疾病的传播风险等。
5.公共卫生法律和政策:制定合理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人类、动物、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二、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学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应用领域。
1.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兽医公共卫生学应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
兽医公共卫生学专家可以监测食品中的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并提出相应的食品安全措施,以确保人们食用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此外,兽医公共卫生学专家还可以进行食品中各种致病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检测出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采取控制、隔离等措施,以避免病原体进入食品链,并造成人类疫情扩散。
2.兽药监管要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兽药的使用必须得到监管。
在兽医公共卫生领域,兽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兽医公共卫生专家可以对兽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兽药的合理使用,不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3.疫情预防疫情预防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动物疫情传播的风险高于普通传染病,因此要对动物疫情进行彻底、有效的预防控制。
兽医公共卫生专家可以通过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4.环境保护兽医公共卫生学还涉及到保护环境的问题。
动物饲养和畜禽产品加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样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物。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一、填空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3、群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
4、生态系统的结构:(1)时空结构(2)数量关系结构(3)组成成分之间相互的形成与结构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营养信息传递(2)化学信息传递(3)物理信息传递(4)行为信息传递6、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一)结构上的标志包括①一级标志(结构缺损)②二级标志(结构变化)(二)功能上的标志包括①能量流动受阻②物质循环平衡失调7、三流运转包括:①物质流动②能量流动③信息流动8、微生物系统的结构:①宿主个体②生态区③生境④生态点⑤生态位9、共生关系:是指两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不伤害或互为有利的关系。
可分为:中立、栖生、助生。
10、拮抗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使双方或一方受害的现象。
可分为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11、MHC(主要抗原基因复合体)参与的分子生态三角:MHC抗原肽复合体出现于细胞表面,即为T细胞受体识别,如果构成了TCR/抗原肽/MHC三者间的网络关系,称为三者之间的分子生态三角。
12、环境影响的社会性:①环境影响的隐现性②环境影响的未来性③环境影响的综合性④环境影响的群体性和全球性。
13、生物性污染物:①微生物②寄生虫及虫卵③害虫和鼠类14、环境污染引起的人类疾病:①传染病②寄生虫病③职业病④地方病15、人兽共患病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可分为:以动物为主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互源性)、真性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可分为:直接人兽共患病、媒介性(中介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循环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腐物性)人兽共患病。
16、常用消毒方法包括: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法。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 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 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 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 公布).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 ,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 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 协定).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荒、资源不合理应用和环境污染(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 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03减少1% , UV —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 、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身生活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 , 对铅的BCF 却高达70000.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 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二) 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 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 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 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 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 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 、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 、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而发生亚临床作用.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 —B雌二醇.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 )杀虫剂;如DDT ,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六、环境污染的控制近20 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 年公布,1999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 年公布,1996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 年)等(一)治理三废: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2、改善工艺,综合利用:这是治理三废的根本性措施.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性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 2 、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3、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其一是用肥料,其二是生物能利用,其三是用作饲料.(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概念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肉、乳、蛋、水产品、蜂蜜及其制品中,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二、分类:(一)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细菌及细菌毒素、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等)、寄生虫、食品害虫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工业三废污染:2、农药残留:3、兽药残留:4、食品添加剂残留:5、食品包装材料污染:(三) 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一) 内源性污染:又称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1) 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在己知的200 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 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 种可以自然传染给人.(2) 动物固有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3) 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放射性污染:(二) 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1、外源性生物性污染(1) 通过水的污染:(2) 通过空气的污染:(3)通过土壤的污染:(4)生产和加工过程及流通环节的污染:(5)运输、贮藏过程的污染:(6)病媒害虫的污染:2、外源性的化学性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检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公共卫生学绪论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一)物种改变(二)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荒、资源不合理应用和环境污染(三)信息系统改变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3减少1%,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皮肤癌增多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3、免疫系统的抑制: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1、生物浓缩: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身生活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1、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3、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4、颉颃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二)公害的概念: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一)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1、微生物:(1)空气中的微生物:(2)水中的微生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2、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3、害虫和鼠类:4、花粉(二)化学性污染: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农药和兽药:(3)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4)其他有机物:苯,醛,酮,酚等.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2)有机污染物: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三)物理性污染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3、热污染: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一)临床作用: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 (二)亚临床作用: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而发生亚临床作用.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四)免疫损伤作用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五)激素样作用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β雌二醇.2、植物雌激素: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主要包括: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5)食品添加剂:如丁苯,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漂白纸浆废水.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一)传染病:(二)寄生虫病(三)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四)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六、环境污染的控制近20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公布,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公布,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等(一)治理三废: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2、改善工艺,综合利用:这是治理三废的根本性措施.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性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3、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其一是用肥料,其二是生物能利用,其三是用作饲料.(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一、概念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肉、乳、蛋、水产品、蜂蜜及其制品中,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二、分类:(一)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细菌及细菌毒素、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等)、寄生虫、食品害虫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工业三废污染:2、农药残留:3、兽药残留:4、食品添加剂残留:5、食品包装材料污染:(三)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一)内源性污染:又称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1)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在己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种可以自然传染给人.(2)动物固有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的污染.(3)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放射性污染:(二)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1、外源性生物性污染(1)通过水的污染:(2)通过空气的污染:(3)通过土壤的污染:(4)生产和加工过程及流通环节的污染:(5)运输、贮藏过程的污染:(6)病媒害虫的污染:2、外源性的化学性污染.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菌落总数:是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检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