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朗公司对詹姆士爵士的反收购(含问题)
反收购的案例
反收购的案例反收购是指某个公司或者个人被另一家公司或个人收购后,原公司或个人采取措施或行动反对被收购。
下面将介绍一个反收购的案例,即2014年时代华纳反对21世纪福克斯的收购。
2014年11月,21世纪福克斯宣布计划以8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
当时,这一收购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
然而,时代华纳管理层对此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阻止这次收购。
首先,时代华纳的管理层不断强调这次收购会对公司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称,这次收购将导致公司内部的冲突和不稳定,破坏公司的文化和团队精神。
同时,时代华纳的管理层指出,这次收购会导致公司失去独立性,面临被发起者主导的风险。
其次,时代华纳的管理层积极与股东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他们还向监管机构呼吁,要求对这次收购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该交易不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时代华纳的管理层还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以证明公司可以独立发展并创造持续增长。
第三,时代华纳的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法律行动来阻止这次收购。
他们寻求法律顾问的帮助,评估公司在法律和合同上的权益,并寻找可能的法律依据来反对这次收购。
同时,他们还对21世纪福克斯提出了诉讼,指控其滥用支配地位和违反反垄断法。
最终,在时代华纳的不懈努力下,这次收购未能顺利完成。
时代华纳的股东们拒绝支持这一交易,并将其视为对他们利益的威胁。
此外,监管机构也对这次收购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使21世纪福克斯最终放弃了这一收购计划。
这个反收购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家公司如何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反对被收购。
时代华纳的管理层积极争取支持、借助法律手段并与监管机构合作,最终成功阻止了这次收购。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合理的反收购行动有可能帮助公司保护自身利益,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同时,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对于保护市场竞争和公平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企业反收购的经验和启示
场 、经理人市 场和控 制权市场为前提的西方企业的 反收购措施 ,而应该结 合我 国的实际 , 鉴西方 已 借
有 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建立符 合中国特色的反 收购体系 。 随着外资涌人 中国 , 我们 看到一家又一家中国 大型企业 被纳入 外资 公司 ,一 些行业 格局被打破 。 一
体 系不 完善 ,我们可以借 鉴西方企业成 熟的反 收购策略 ,进 行一 定程度 的 变异,移植到我 国特 有的 国情 中。
关 键 词 : 购; 理 壁 垒假 说; 东权 益 假 说 收 管 股
中图分类号: 2 9 F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2 5 (0 60 — 0 4— 3 17 — 132 0 ) 1 0 0 0
企业被收购, 收购 ‘ 将支付 巨额的赔偿金给被解职的
董事 、管理人 员等, 从而增加收购的成本 。 主动性反收购措施指在企业 已面临被收购的境地 时, 采取增大收购方收购成本的临时补救措施, 比较常
与西 企业相 比, 国企业 的反收 购议题是随 我 着改革开放 全面深 入,外资收 购我 国企业的交易频
牢掌握公司 的控制权; ) ( 修订公 司章程, 2 即存章程 中 设定反收购的障碍性条款, 如在章程 中对董事的职责 进行详细规定, 敦促其时刻 以股东 的利益 为决策的出 发点: 又如建立董事会轮换制, 每年改选部分董事( 如
约 13 / 席位)从 而保 证董事会监督 的有效性; ) 降 , ( “ 3 落伞”策略, 即在雇佣合 同中制定相应 的条款, 一旦
学商学院会 计系副教授 ,博士,硕士 生 导师。
维普资讯
夏 峰 、张子健: 西方企业反收购 的经验和启示
多消极 因素。 但统计数据表明 , 美国约 5%的公司在 0 其章程 中制定 了强有力的反收购条款 。另外 ,还有 1%的公司则制定了保 护力较弱 , 8 但对于维持 公司独 性能起实质性作用的反收购条款 。 围绕反收购措施 的采取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管理壁垒假说指出 , 当管理者采取 行动阻止控
反并购策略课件
3、毒丸计划经典案例
• 2005年2月22日,盛大网络向 美国证监会提交了相关资料, 披露其已拥有新浪已发行普通 股19.5%的股权。鉴于这一举动, 新浪公司决定实施股东购股权 计划,以保障公司所有股东的 最大利益。按照该计划,于股 权确认日(预计为2005年3月7日) 记录在册的每位股东,均将按 其所持的每股普通股而获得一 份购股权。每一份购股权就能 以半价购买价值150美元的新浪 股票。
• 交错选举董事条款
• 董事任职资格条款
“驱鲨剂”条款
• 交错选举董事条款:该类条款规定每次股东大会 只改选一部分董事(如最多只能改选 1/3),每 个董事任期三年,而且根据《公司法》,董事会 在任期届满前,股东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 董事任职资格条款:该类条款对董事的任职资格 作出详细规定,增加收购方提出合适的董事候选 人士的难度。
二、毒丸计划
1、定义: 指目标公司为避免被其他公司收购,在公司章程 中预先制定一系列会使兼并者对其失去吸引力的 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毒丸”。
2、起源
• 毒丸计划亦称毒丸术,最早起源于股东认股权证计划,是 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1982年发明的,正式名 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很简单,就是 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 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这 一认股权证计划授权目标公司股东可以按照事前约定的高 折价认购目标公司股票的认股权证。毒丸计划于1985年在 美国特拉华法院被判决合法化,确认毒丸术的实施无须股 东直接批准即可实施。毒丸术因此在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 被广泛采用。
3、经典案例 广发证券作为吉林敖东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辽宁成大
25.58%
反收购的常用策略
反收购的常用策略1、焦土术常用做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售卖"冠珠"在并购行当里,人们习惯性地把一个公司里富于吸引力和具收购价值的"部分",称为冠珠.它可能是某个子公司、分公司或某个部门,可能是某项资产,可能是一种营业许可或业务,可能是一种技术秘密、专利权或关键人才,更可能是这些项目的组合。
冠珠,它富于吸引力,诱发收购行动,是收购者收购该公司的真正用意所在,将冠珠售卖或抵押出去,可以消除收购的诱因,粉碎收购者的初衷。
例如:1982年1月,威梯克公司提出收购波罗斯威克公司49%的股份。
面对收购威胁,波罗斯威克公司将其Crown Jewels一一舍伍德医药工业公司卖给美国家庭用品公司,售价为亿英镑, 威梯克公司遂于1982年3月打消了收购企图。
二是虚胖战术。
一个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好,资产质量高,业务结构又合理,那么就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往往诱发收购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收购袭击,它往往采用虚胖战术,以为反收购的策略。
其做法有多种,或者是购置大量资产,该种资产多半与经营无关或盈利能力差,令公司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下降;或者是大量增加公司负债,恶化财务状况,加大经营风险;或者是故作一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大减。
所有这些,使公司从精干变得臃肿,收购之后,买方将不堪其负累。
这如同苗条迷人的姑娘,陡然虚胖起来,原有的魁力消失了去,追求者只好望而却步。
2、毒丸术一、股东权利计划。
即公司赋予其股东某种权利(往往以权证的形式)。
1、权证的价格被定为公司股票市价的2一5倍,当公司被收购且被合并时,权证持有人有权以权证执行价格购买市值两倍于执行价格的新公司(合并后的公司)股票。
举例来说,A公司股票目前市价20美元,它的毒丸权证的执行价格被定为股票市价的4倍即80美元,B公司收购A公司,或者收购后B公司与A公司新设合并成立C公司注销A、B二公司,设合并后的新公司股票为40美元/股。
大手笔-美国历史上50起顶级并购交易_第6章
戈登·凯恩收购凯恩化工产品公司(1987年)·莱曼兄弟公司开发加纳利码头(1987年)·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收购劲霸电池公司(1988年)·威斯利公司以员工持股机制出售席梦思床垫公司(1989年)由于交易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所以交易可以看成是一门艺术。
关键是要记住,交易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当买者或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企业发展的成功可能性就会增大。
但企业最后成功与否,还要由企业自身所决定。
由于在过去的20年里,资产在业主的手里倒来倒去,很容易让人将交易当成目的。
如果你买下一家公司,即使价格非常合算,但最终你必须去经营管理才行。
具体到许多搞好的或是搞砸的交易,有时还要看你如何对待公司的员工。
在大量的企业收购交易中,员工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大宗开销,如果考虑到节省开支的话,大规模的裁员就被许多收购者看成是一种积极措施。
裁员确实帮助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用西夫纬赚钱,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公众媒体的负面报道改变了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后来的做法。
(参见第3章对该交易的描述)许多成功的交易并没有把员工当做开支来削减,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充分利用员工当家作主来改善经营。
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的另一次交易,即在收购劲霸电池公司过程中,将大量的产权分摊给员工就说明了这一点。
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的并购交易都包含员工持股的成分,但在收购劲霸电池公司时,员工持股普及到了普通员工一级,而不像往常那样,只将产权集中在几位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当然在这起收购中,高层管理人员中产权也占一大部分)。
由于员工受到鼓励,资金流量增加了20%到50%,使这笔交易成为克尔伯格一克拉维斯一罗伯茨公司有史以来赢利最多的一次交易。
戈登·凯恩将7家化工产品企业收购到凯恩化工产品公司名下,在员工持股机制中走得更远,产权分配普及到了几乎每个员工。
这些雇员帮助凯恩大幅度地削减了开支。
毒丸计划案例
案例:“毒丸”计划案例克朗。
塞勒巴克公司是一家专营木材加工的大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商业周刊”评出的400家大企业之一。
它属下有很多锯木分厂,同时公司还生产卫生纸、白板纸、纸浆,并且有自己的销售网络。
由于公司的经营包罗万象,参差不齐,没有集中发挥自己的经营特长,结果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在纽约股票市场上,克朗公司的价值被低估30%。
这自然成为“黑马骑士”詹姆士爵士千载难逢的“诱人猎物”。
1985年元月初,詹姆士已拥有克朗。
塞勒巴克公司8.6%的股票。
为了进一步控制克朗公司,他决定对它标购,每股42.5美元。
在袭击者的强大攻势面前,克朗公司的总裁克朗松不得不求助于梅德公司充当“白马骑士”。
经过谈判,梅德公司决定出价50美元/股,买下詹姆士拥有的克朗公司11.5%的股票。
尽管詹姆士的初衷是为了吞并克朗公司,但考虑到“白马骑士”的开价很高,詹姆士终于改变主意,准备接受“白马骑士”的建议,以得到近8000万美元的补偿为条件退出收购、事情似乎圆满结束,但正当詹姆士举办的庆功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电话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正在召开的梅德公司董事会议否决了协议草案,即梅德公司意外地否决了“援救”克朗公司的行动,不再扮演“白马骑士”的角色。
因为,首先,克朗公司的每股股票不值50美元;其次,如果梅德公司要吞下比自己规模还大的克朗公司集团,将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即它不得不四处举债,并进行机构改革;最后,公司的短期效益也必将暂时下降。
所以,梅德公司不得不最终停止充当“白马骑士”的角色。
由于梅德公司的突然退出,克朗公司的董事会兼总经理比尔。
克朗松惊慌失措。
他邀请詹姆士进入董事会,并希望后者保证其份额不超过总额的15%,但詹姆士坚持行动自由,直至掌握股票总数的30%。
谈判进入僵局。
尽管詹姆士咄咄逼人,但克朗松公司也并非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羊羔”,而是一只全身布满“毒刺”的“大刺猬”。
这些“毒刺”,就是马蒂.利蒲东为之制定的“毒丸”计划。
恶意收购经典案例
恶意收购经典案例在商业世界中,恶意收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恶意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份,以获取控制权并对目标公司进行重组或剥离其资产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目标公司的股东、员工和客户遭受损失,因此备受争议。
一个经典的恶意收购案例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的贝尔斯登公司。
当时,贝尔斯登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陷入了困境。
在这个时候,一家名为利曼兄弟的投资银行发起了对贝尔斯登公司的恶意收购。
利曼兄弟公司通过购买贝尔斯登公司的大量股份,试图获取对公司的控制权,并计划进行公司的重组和资产剥离。
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许多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恶意收购行为通常会对目标公司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在贝尔斯登公司的案例中,恶意收购导致了公司内部的动荡和不确定性,许多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股东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同时,恶意收购还可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
除了对目标公司和行业造成的影响外,恶意收购还可能对投资者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投资者可能因为恶意收购而遭受损失,而社会也可能因为恶意收购而失去了一个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企业。
为了防范和应对恶意收购,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并购行为的监管和审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保护公司、投资者和社会的利益。
同时,公司自身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抵抗恶意收购的能力,保障公司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恶意收购是一个具有严重社会影响的行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政府、公司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恶意收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反收购
反收购(重定向自Reverse takeover)反收购(Reverse Takeover / Anti-Takeover)[编辑]什么是反收购收购分为善意收购和恶意收购,恶意收购会导致反收购的出现。
反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转移而采取的旨在预防或挫败收购者收购本公司的行为。
反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核心在于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编辑]反收购的目的反收购的根本目的就是对抗收购者的收购行为,维护目标公司原有利益格局,防止发生收购者与目标公司的股东、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的矛盾和冲突,阻挠收购者收购目的实现,将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对目标公司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编辑]反收购动因分析一、控制权是有价值的:资本市场上的收购与反收购,主要的对象是公司股东的股票产权,利用法律赋予股份的特殊权利,如股份投票权等,能保证收购者获得对目标公司未来经营和发展的控制权。
经济研究表明,公司的控制权是有价值的,能为持有者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让股东获得最高的收购溢价:收购实质上也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符合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
当目标公司作出反收购决策,并实施相应的反收购行为,实质上就是向市场上和敌意收购者展示目标公司处于供方市场的信息,迫使收购公司为了收购成功,而提高股票的溢价,从而为目标公司股东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三、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根据实证研究证实,市场并不一定是完全有效的,市场上并未对目标公司做出正确、适当的评价。
如目标公司有价值的信息并未向外发布,市场低估了目标公司的价值。
基于此,为了获得这部分低估的价值,目标公司管理层依据理性原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就会做出反收购的决策。
四、目标公司管理层维护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公司被收购后,往往伴随着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变更。
因此,为了维护自我的优势利益,保证工作、荣誉、权利和收入保障,目标公司管理层也会做出反收购的行为。
五、避免短期行为:许多投机者利用收购行为,进行相应的投机炒作行为。
敌意收购中公司反收购策略选择与启示
“ 降落伞 ” 划。 金 计 二、 反收 购的主动性 策略
主动性的反收购 策略是指在 敌意报价 后企 业已面临被收购 的境地 时 。采取增大
上当股权分散后 ,一般持有 2 %的股权就 5
可 以控 制公 司。 因此必须找 到一个合 适的 点 来决定 控股 程度 ,否则会 出现控股 比例
( 职费 )股票选择权收入或额外津贴。金 离 、 降落伞 计划 的收益视 获得者 的地位 、资历
股东 为了避免 被收购 ,而在 开始设置公 司 股权 时就 让 自己拥有可 以控 制公司 的足 够 的股权 ,或者 通过增持股份 增加持股 比例
来 达到 控股 的 目的 。显 然 自我 控股 达 到
( i P rc ue o Tn aa h t
起 来了许 多反收购 方法。 本文 就一些 常用
的反收购 策略进 行分 析 , 得到 相应 启示 并
与建议。 Leabharlann 一、反收购的预防性策略
( ) 权 结 构 安 排 一 股
收购成功 的关键在于 有足够量 的股 权 被 收购 。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敌 意收购 , 适当 的股权 安排是最佳的策 略。参照反 收购 可 能 出现 的结果 , 公司首先应 该做 到的是 , 建 立合理 的股权 结构。最 为有效和简单 的方
维普资讯
敌意收购 中公 司反 收购 策 略选 择 与启 示
华北 电力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
【 箱
刘 崇明
冯 雁
要 】公 司反收购策略在我 国还没有被 广泛重视 , 究其策略 选择 与提前采取对策是 非常重要 的。预防性 的反收 购策略 可以通过 研
预 先设计企业 的股权 结构 、 毒丸计 划、 鳖剂条款 、 驱 降落伞计划 、 收购收购者 、 法律诉讼 等。主动性的反收购策略 比较 常见的有白衣骑 士、 股
反并购策略及敌意并购案例讲义.pptx
11.修改公司章程(驱鲨剂)
(1)董事会轮选制(分期分批改选制): 董事会轮选制使公司每年只能改选很小比
例的董事。即使收购方已经取得了多数控股 权,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组公司董事会或委 任管理层,实现对公司董事会的控制,从而 进一步阻止其操纵目标公司的行为。
(2)超级多数条款:
公司章程都需规定修改章程或重大事项(如公司的清盘、 并购、资产的租赁)所需投票权的比例。超级多数条款规定 公司被收购必须取得 2/3或80%的投票权,有时甚至会高 达95%。这样,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相当数量的 股票,那么即使收购方控制了剩余的全部股票,收购也难 以完成。
反并购的动机一争夺控制权维护公司相关利益关系体的权益二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三让股东获得最高的收购溢价四其他管理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股份回购白衣骑士帕克曼防御反垄断信息披露不充分犯罪降落伞计划牛卡计划焦土战术绿色邮件毒丸计划分期分批董事超级多数条款虚胖战术皇冠上的珍珠反并购的策略事后反击事前控制牛卡计划毒丸计划相互持股股份回购白衣骑士帕克曼防御法律手段绿色邮件降落伞计划皇冠上的珍珠虚胖战术分期分批董事超级多数条款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反垄断信息披露不充分犯罪股份回购白衣骑士帕克曼防御降落伞计划牛卡计划焦土战术绿色邮件毒丸计划分期分批董事超级多数条款虚胖战术皇冠上的珍珠提高并购成本增加并购风险增加持股比例增加控股难度一是通过现金回购二是发行公司债回收股票
9.相互持股
关联公司或关 系友好公司之间相 互持有对方股权。 一旦其中一个公司 被作为收购的目标, 另一个公司就会伸 出援助之手,避免 关联或者友好公司 被收购。
10.资产重估
并购出价与账面价值有着内在联系,而 通货膨胀使得账面历史成本低于资产的实际 价值。因此可通过定期对资产进行重估,把 结果编入资产负债表,提高净资产的账面价 值。
t0107
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应是因为固特异集团是阿克伦市的象征,三代阿克伦市民都赖其谋生。在集团最强盛的年代里,公司曾经为全体职工提供了住房。公司组织的圣诞节日被本地区的孩子们公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件。
除去公司总部,技术中心以及分布在市镇周围的航空和化学工厂之外,仅仅占据阿克伦市本身的下属机构就直接雇用职工1.2万名,相当于当地劳动总和的10%,并占阿克伦市财政收入的16%。幸亏有了固特异的支撑,失业率才投有超出8%。同时,固特异集团意味着市政大厅、市剧院、公园喷水池、钟楼……公司还扶植各种公益事业,交响乐团,慷慨地资助各类传统的展览会、文娱活动、体育比赛……
市面上流传得最广的谣言是:盖夫化学集团的海门先生将会有所合作。然 而化学家出身的麦克,对这一流言却很怀疑。一则是固特异集团的化学分部与盖夫集团的化学分部业务并不对口,一则是人们不可能通过收买占集团10%业务范围的一个分部来并吞规模如此庞大的公司集团。除此之外,还有—点值得琢磨,那就是部分股票是通过某家外国银行而易手的。
10月17日,星期五,罗伯特·默瑟,固特异橡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正坐在自日本返回的飞机客舱里。8个月以前,金人银行——公司的开户银行曾经向他担保说它的拿手业务是为企业发行可转让的债券,象这样的行是不会为收购者提供服务的。
#3
当天,默瑟刚刚抵达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一个报警电话便把他猛地推进了野蛮收购的境地。
固特异全力驱散迷雾
直至1986年10月24日,固特异集团才探明袭击者的庐山真面目。
这又是一个星期五,董事长罗伯特·默瑟向集团所有员工发出了第三封公开信。
在他第一封信里,他曾表示“尚未摸清任何收购企业意图”。这一回,在刚刚过去的几周内,集团20%的资本易手。“极有可能某一个人正在囤积股票,”他承认,“面对现实,我们不会毫无作为。”他向全体雇员保证。同时,他要求属下对流言不该妄加猜测和评论。
收购与反收购-美国标准公司的案例
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第二阶段:毒丸计划(续)
在一份相关的SEC文件中,美标的报告指出, 它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采用错开选举的董事 会、资本重组或结构重组、管理层发起的杠杆 收购、出售整个公司或公司的部分资产、与第 三方(白衣骑士)合并。 百得在2月10日作出反应:一方面公开征求投 票权试图改选董事会;另一方面向特拉华法院 提起诉讼,起诉美标的毒丸措施并且对特拉华 州的反收购法提出异议。
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二、收购方简介
收购方为百得收购公司(是百得公司的全资子 公司)。 百得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的汤森,是世界上最大 的动力设备和小型日用品制造商,业务遍及动 力设备、空调、建材以及交通运输。 1988年,营业收入3.13亿美元。 百得希望通过收购美标弥补自己在建材等方面 的不足,使自己成为全球性的家用产品和商务 产品的营销者和制造者。
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第二阶段:毒丸计划
1988年2月9日,美标的CEO宣布其董 事会否决了百得的收购要约(依据高盛 的分析),并同时启动了过渡时期权利 计划(毒丸计划):
Biblioteka 现有股东每持有一股,就有权购买5份美标 普通股,行权价32.5美元。 如果敌意收购方持有了公司15%发行在外 普通股,美标将有权实施该计划。
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三、收购与反收购过程
这次收购与反收购博弈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初的反应
1988年1月27日,百得出价每股56美元对 美标进行敌意收购,这远高于美标前一天的 收盘价38美元,出价有效期至2月25日。 美标的官员和董事会成员在第一时间一致反 对接受收购。收购计划公布当天,美标就聘 请高盛作为其反收购顾问。
反收购策略 简洁版
• • • • • • • 白衣骑士 金色降落伞 绿票讹诈 中止协议 资本结构变化 反噬防御 毒丸计划
白衣• 金色:丰厚的补偿 • 降落伞:高管在并购的变动中平稳过渡
• 结果:收购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 弊端:回报过于丰厚,诱引高管急于出售 公司,即使以很低的价格,伤害股东利益。
• 资本结构调整 举债向股东大规模派息 • 增加债务 焦土策略: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 增发股票 保持现有债务水平的基础上,使收购的难 度和费用增加 • 回购股票
反噬防御
• 目标公司以收购袭击者的方式来回应其对 自己的收购企图
毒丸计划
• 通过发行证券以降低公司在收购方眼中的 价值
绿票讹诈
• 目标公司溢价收购公司股票以防敌意收购。 • 案例: • 1979年6月美国艾卡因公司以每股7.21美元 的价格收购了萨克松工业公司9.9%的股票, 后者在1980年2月又以每股10.50美元的价 格重新购回了艾卡因公司持有的该公司股 票。
中止协议
• 中止协议是指目标公司与潜在收购者达成 协议,收购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持目标 公司的股票,如需出售这些股票目标公司 有优先购买的选择。
• 1986年雷夫隆公司对著名的吉列公司的收 购,吉列公司提出:只要雷夫隆同意不以 65美元的价钱收购股票,吉列愿意付给它 5.58亿美元作为回报;它甚至提出付给代表 雷夫隆的投资银行德雷克塞尔· 伯纳姆· 兰姆 伯特公司175万美元,要后者承诺三年内不 采取任何收购或试图收购吉列的举动。
资本结构变化
论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控制的种种战略战术。
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管理层如何反击。
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御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管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
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管理层所选用的防御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
虽然如此,目标公司还是有很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
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御措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御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富的影响。
一、反收购动机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管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接受还是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
持敌意的经理人可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
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
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
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接受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管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接受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报酬。
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很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
虽然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
因此,对于目标公司股东,最理想的过程是给经理人足够的动力加以反击,直至取得最大收购溢价,同时又不损收购的成功机会。
象“金保护伞”(golden parachute,又称金降落伞)这类方法就是为取得这种理想结果而设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克朗公司对詹姆士爵士的反收购策略(一)背景介绍克朗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专营木业加工品的大公司,是美国评选出400家大企业之一,但是就其实力而言,它只配倒数第一位。
克朗公司不仅生产卫生纸、白板纸,经营纸浆,而且还负责销售它们,属下的锯木厂也很多。
尤其是让收购专家詹姆士爵士动心的是,克朗公司拥有大片的森林,这片森林占地90多万公顷,且这片森林地处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可以和他从钻石公司那里兼并来的森林相辅相成。
如果这笔买卖能够做成,那么詹姆士爵士就将独占林业鳌头,拥有的森林总面积将等于比利时国土的一半。
(就此可以认为此次并购按行业划分属于○1横向并购并购)80年代初期,由于对建筑用木材的需求萎缩,克朗公司与其他木材加工大户一样遭到了惨重的打击。
1981年,由于经营不善,执行董事长被“扫地出门”,由1975年才进公司的比尔·克勒松正式接手。
收拾这个被企业官僚主义搅得完全瘫痪的烂的摊子。
1982年,集团亏损1.12亿美元。
面对日益衰落的造纸王国,克勒松既已受命,便挽起袖子对集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首先是改变企业职员的精神状态;其次是改善企业本身的素质,更新和改造旧企业。
直到詹姆士爵士发动收购战略之前,克勒松仍在进行其公司改组工作,而无力致力于公司的生产经营。
詹姆士爵士是一名专事兼并收购的大腕人物,也是曾经试图兼并美国固特异轮胎和橡胶有限公司的英法血统金融大亨。
他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拥有一大批对兼并收购十分熟悉和有独特经验的投资银行人员,是一个不可以小窥的人物。
他每发动一场标购,詹姆士爵士总是联络一帮投资者朋友,组成一个集团,自己起一个牵头的作用。
习惯上,詹姆士爵士首先选定一个“目标”,然后再邀请若干朋友合伙。
他会征求对方意见。
比如他会说,他正在考虑吃掉一个木材加工公司,然后问大家有无兴趣。
他根据每次行动的特点,组成不同收购班子。
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他的收购兼并策略。
(二)经历简介1985年4月24日,詹姆士爵士和他的精悍班子在第80号大街的办公处召开秘密会议。
会议作出向克朗·塞勒巴克公司发起攻击的决定。
然而,现在的詹姆士爵士的收购(就此可以认为此次并购按意愿划分属于○2恶意收购并购),对克勒松的复兴战略构成了威胁。
后者的对策是马不停蹄地加速其改革进程,以避免被兼并的灾难。
首先,克朗公司寻找到梅德公司。
(这属于反收购措施中的○3黑衣骑士)梅德公司俄亥俄州丹通市的一家造纸厂,它已经征得克朗公司的同意,准备将詹姆士爵士手中拥有的克朗公司的8.6%的股票收购过来。
对此,詹姆士爵士和他的主要助手——美国的富兰克林和福格律师以及他的主要谋士们,在发动标购战的次日上午,邀请了梅德公司的代理人——乔治·洛德律师。
双方见面后,洛德律师的态度明确。
梅德公司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友好协商解决,他的当事人10天来与克朗公司进行了顽强而有力的谈判,达成了原则协议。
在月初,黑衣骑士为了控制克朗·塞勒巴克公司,曾经出价每股42.5美元。
现在,为了买下詹姆士爵士拥有的克朗公司8.6%的股票,梅德公司出价每股50美元,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建议的价格。
在这一阶段,应该确认詹姆士愿意出售的原则,在对克朗公司的标购中,詹姆士爵士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他坚持提供投资总额的50%。
在这次会晤中,詹姆士爵士对梅德公司的出价感到非常惊讶。
他不隐瞒自己的初衷,那就是要兼并克朗公司。
不过,一旦客观情况不允许,那么就应转为尽可能多获利润。
这一报价正好为“黑衣骑士”赚得大量利润和体面地退出提供了绝妙的机会。
不过,仍有某些细节必须协商解决,特别是讨论暂停行动的那些传统条款以及赔偿詹姆士爵士的花销金额(假设詹姆士爵士本来不想兼并克朗公司而故意做出兼并克朗公司的样子以获取利润,那么这种行为被称作○4绿色勒索)。
根据华尔街的传统做法,进攻一方如果退出,其有关费用则都应得到补偿。
詹姆士爵士希望避免自己握有的股权被克朗公司买回去之后,再转手倒卖给梅德公司,那样可能造成高价购回股权的现象。
总之,总体框架已经确定下来:詹姆士爵士将放弃进攻克朗·塞勒巴克公司。
他的家产中也将不包含克朗公司那大片大片的森林。
当然,他也将体面地令人满意地获得8 000万美元的利润。
但是,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意外消息:正在召开的梅德公司董事会会议否决了转卖协议草案。
詹姆士爵士立即召集他的原班人马,紧急商讨弄清原委,詹姆士爵士认为肯定是价格问题,克朗公司不值每股50美元的价格。
由于事情进展迅速,梅德公司董事会没有充分时间去研究兼并克朗公司以后带来的后果。
梅德公司以如此高昂代价吞并一个在规模上比自己还要大的集团,会弄得四处举债,还要进行自身的内部机构改革,其结果无疑会暂时影响公司的短期效益。
梅德公司的董事们尚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在经过若干小时的讨论之后,他们意外地否决了公司领导筹划的“援救”克朗公司的行动。
但是,克朗公司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阵地保卫战。
克朗·塞勒巴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比尔·克勒松在电话里对詹姆士说:为了股东的利益,他们将进行机构改革,并请詹姆士爵士加入他们的董事会,拉他们一把,克勒松希望詹姆士爵士保证其份额不超过总额的15%,但对方却坚持行动自由,直至掌握股票的总数30%。
电话“谈判”进入僵局。
形势变得严峻起来:一方面,该计划堵死了所有传统兼并标购行动的大门;另一方面,詹姆士爵士对在将要召开的克朗公司股东大会上是否保持几席董事位置的问题仍然犹豫不决。
现在的问题是,克朗公司已经武器到了牙齿。
其实,正是由于詹姆士爵士的缘故,克朗公司才在1984年决定出资配备“毒丸”。
此外,克朗公司已经拥有实力雄厚的“反鲨鱼行动计划”。
比如说,董事会成员不允许一次更换,每年只能更新1/3。
公司章程的一切变动都须经过2/3多数投票通过(这种反并购措施行为被称作○5毒药丸子)。
但是,在敌意收购者眼里,这步步为营的防卫体系正好暴露了它的脆弱性。
1985年4月25日詹姆士爵士和他的班子开会,作出改变战略的决定,即放弃由其智囊班子提出的8.075亿美元的标购计划。
但是,他们将从市场上吃进股票,并发动一场股权大战,以便夺取董事会的若干席位。
不管怎么样,与梅德公司的协议破裂以及撤回标购方案,很可能造成克朗公司的股票下跌。
不过,运气好的话,詹姆士爵士们可以通过在交易所一点一点吃进的股票从克朗公司那里得到补偿,这种做法,用交易所的行话来讲,就是“将市场刮光”。
由此可见,克朗公司的“毒丸”计划并未带来什么威胁。
相反,对“毒丸”看得越透,越觉得它不是一件坏事。
詹姆士爵士一直认为可以利用“毒丸”反对克朗公司。
“毒丸”一旦投入使用,它同样会卡住另一位可能的救援者的去路。
如此一来,詹姆士爵士反倒可以不受制裁地任意吃进股票,只要他不超过全部资产总额的界限,克朗公司则会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不仅如此,詹姆士爵士还向法院控告克朗公司,极力宣称“毒丸”是非法的,扬言“毒丸”妨碍股东从其标购中获取好处,并到处鼓吹说,这种“毒丸”武器违反了股东民主最基本的原则。
在这段时间里,比尔·克勒松及其顾问们信心十足。
他们在法庭上发起反击,相信“毒丸”武器会起保护作用。
他们还对在交易所恢复公司股票价值的方案做了最后的润饰。
1985年4月25日,克朗公司正式宣布为了股东利益将逐步清理森林资产,将包装分部和塑料分部组成若干独立的公司。
集团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造纸方面。
这次改组可使公司股标提高到60美元的水平。
5月9日,克勒松以充满激情的言辞向股东发表了演讲。
他说,克朗公司不能听任詹姆士爵士为所欲为,克朗公司一定要保持独立。
詹姆士爵士输掉了这场股东表决权的争夺。
2/3的股东投票支持公司领导班子。
敌意收购者凭借手中握有的所有股票,在董事会中才赢得了唯一的一个席位。
由于法定期限的限制,詹姆士爵士刚刚买进的股票不能享有相应的投票权。
在克朗·塞勒巴克公司总部,克勒松的智囊班子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毒丸”已经发生作用,争夺表决权的战斗大获全胜。
克朗公司制定了振兴计划。
他们相信詹姆士爵士的末日已经来临。
克勒松的顾问中谁也没有把詹姆士爵士1985年5月13日发出的最后通牒式的信件放在心上。
信件的大致内容是:目前我们已经拥有贵公司19.88%的股票,从现在起至5月14日下午3时止,如果贵方不做出决定取消非法的“毒丸”计划,那么,我们就将跨越20%的界线了。
而后,詹姆士爵士果真这样做了。
比尔·克勒松及其同盟早低估了詹姆士继续在交易所购进股票的能力。
他们原以为詹姆士爵士从财力上没有能力经年累月地长时间忍受克朗公司股票的压力。
詹姆士以低于标购建议的42.5美元价格一味地吃进股票。
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詹姆士爵士和克朗公司的董事们就改组计划进行了断断续续的谈判。
1985年5月25日第一次休战。
在激烈冲突的六个月之后,迎来了一段风平浪静的时期:双方冻结了现行有效的合法程序。
詹姆士爵士保证暂时不再购进股票。
双方将为尽力提高股票的价值而共同努力。
在这段时间里,敌意收购者频繁地穿梭于巴黎——纽约——旧金山之间,在克朗公司的董事会中,他一个人抗衡着其他所有的董事。
1985年7月1日,詹姆士爵士在董事会上解释他为什么不能同意克勒松一手炮制的改组计划。
按照他的说法,现在出售森林时机很不妥,税收方面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他提议建立一个独立的森林公司,由他亲自掌管,交换的代价是他所拥有的克朗公司股票。
协议已经拟就,董事会也表决通过了。
双方律师挑灯夜战,紧张地准备有关文件和手续。
詹姆士深信这一次大功就要告咸,他和克朗公司之间的恶战即将胜利结束,他垂涎的森林眼看也就要到手了。
1985年7月8日,克朗公司领导突然立场倒退,把协议的模式整个儿地推翻了。
詹姆士爵士和他的一班人被克朗公司解释不清地后退搞得昏头昏脑。
詹姆士爵士给克朗公司全体董事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我们应该把这一单方面的行动解释为克勒松先生及其他领导人想进一步筑垒固守的一种尝试。
詹姆士又重新回到市场上,大口大口每次几万股地拼命吃进公司的股票。
到了7月10日,他已经拥有猎物企业26%的股票。
7月15日,比例增加到50%。
这样从法律的角度讲,情况比较复杂。
究竟是詹姆士爵士还是尚在其位的董事们合法地控制着公司,人们指不清楚谁是主要股东,谁的手里掌握着大部分股票。
人们以为,只要詹姆士爵士没有控制2/3的表决权,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
但是,这时的詹姆士爵士已经开始冲刺。
不管克朗公司防卫得多么坚固,它都不能挡住一个拥有40%至50%的股票持有者的进攻。
经过第二回合无效果的休战以后,克朗公司的领导人不得不单手投降。
7月25日,詹姆士爵士正式接管了克朗·塞勒巴克公司。
当天下午,他和比尔·克勒松在瓦切泰尔·利浦东律师事务所签署结束战争的条约,认可了这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