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总结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总结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对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全册知识进行总结。

下面将对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单元:风的产生与风向的变化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风的产生原因以及风的方向变化。

关键知识点包括:- 大气的重要作用- 风是空气的运动- 高压和低压区的形成- 风的产生原理- 风向的变化和测量方法第二单元:水的重要性与地下水该单元主要讲解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利用。

关键知识点包括:-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水的来源和循环- 地下水的形成和取水方法-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单元主要比较了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知识点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 动植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单元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知识点包括:-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第五单元: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关键知识点包括:- 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的区分- 磁铁用途的探索和应用总结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应当通过课堂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动物的外表和习性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动物的外表和习性。

本单元通过学习大象作为一个典型的动物,了解动物的体形特征、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1. 大象的外表特征大象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它们有长长的鼻子,称为象鼻,鼻子末端还有小而敏感的触须,可以用来觅食和触摸事物。

大象的身体庞大,四肢粗壮,以及一对弯曲的牙齿,常被称为象牙。

它们的皮肤粗糙,呈灰色。

2. 大象的食性大象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树叶、树枝、树皮、草等植物为食。

它们有一对长长的牙齿,可以切割植物的茎叶,帮助它们获取充足的食物。

由于大象的食量较大,一天需要吃很多植物来满足能量需求。

3. 大象的生活习性大象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中。

每个大象群体由一头雄象、一些雌象和幼象组成。

大象群体有明确的社会结构,由一头领导者(通常是一头老年雌象)领导。

大象一般在白天觅食,晚上休息。

它们使用象鼻来喷水、捧水喝,同时也用于沐浴防止过热。

第二节: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大象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如非洲的草原、森林、河边以及亚洲的丛林和沼泽地带。

大象在这些地区寻找食物和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栖息地破坏,大象的分布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三节:大象的保护措施由于非法狩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贸易象牙的行为,大象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大象,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禁止象牙贸易,制定法律保护大象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加强监测和打击非法偷猎活动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大象保护意识,促进人与大象和谐共处。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大象的外表特征、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情况以及保护措施。

大象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大象保护中,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物种。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孵化后变成蚁蚕。

2.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文字等方法记录下来。

(2)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知识梳理
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

2. 饲养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知道关于动物更多的事情,比如养蚕。

3.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4.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冷藏可以长期保存蚕卵。

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刻度尺等)观察蚕卵。

5.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呈扁圆形,蚕卵的中心有点凹下去。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1~2天变成浅褐色,3~4天变成紫黑色,之后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如果蚕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则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

6.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7.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身体是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蚂蚁,
1/ 3。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形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水的液态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凝固成冰,冰融化成水;水的液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变成水;水的气体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气凝华变成冰,冰升华变成水蒸气。

4.除了水,别的物质也会发生形态的变化。

5.云、雾、雨、露都属于液态的水,霜,雪、冰、雹都属于固态的水,水蒸气属于气态的水。

6.冰,水,水蒸气都属于同一种物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7.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

8.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加热能使冰融化的速度加快。

9.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受热了,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因为遇冷了。

10.把水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的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的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11.冰变成水的过程中,它的体积变小,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体积变小,质量减少。

12.冰在0℃的时候开始融化,冰融化的时候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13.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变成水,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14.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

15.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16.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蒸发现象;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17.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气化现象叫做沸腾,沸腾时需要吸热。

1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19.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如:用高压锅煮饭比较快;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如在高山上煮饭,水沸腾较快,但饭不易熟。

20.夏天用口“吹气”的方法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的了水的蒸发,从而使水的温度降低。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单元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快孵化时变成紫黑色或者黑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鸡卵的结构3.蚕长大了1.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个体节,长有三对足,叫作胸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长有五对腹足,用来爬行;蚕的身体两侧长有气门,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通道。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4.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需蜕4次皮,在茧里会蜕2次皮,蚕的一生共需要蜕6次皮。

4.蚕变了新模样1.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2.蚕蜕皮四次后变成五龄蚕,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蚕是8字形吐丝的3.蚕茧是由一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可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5.茧中钻出了蚕蛾1.蛹变成蛾的过程叫羽化。

2.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形状像羽毛;胸部长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是一节一节的。

一只雌蛾能产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3..如何分辨雌雄蚕蛾:雌蛾,腹部肥大,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膀振动飞快6.蚕的一生1.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足。

2.蚕的发展发育需要空气、食品、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比赛,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的物体是滑动,有的物体是滚动。

改变斜面一端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

13.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14.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第六课1.地球上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生活习性(多种多样),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入云的山,干旱贫瘠的(沙漠),冰天雪地的(两极)……到处都有(动物)的足迹。

2仙人掌生活在(干早高温的沙漠)中,莲生活在(水)中。

3.仙人掌有很多(刺),防止被扎伤!实验完毕,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装。

4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5.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6.观察植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看外观:(颜色)、(形状)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3)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7.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如莲、芦苇等。

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称为(陆生植物),如仙人掌、柳树等。

8.自然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第七课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3.有迁徒习性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如(大雁)、(燕子)、(天鹅)等:没有迁徒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麻雀)、(喜)、(雷鸟)等。

4.古人说:“(动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八课1、冬去春来,气温上升,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棉衣)”。

2.针毛硬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4.怎样加快溶解
1.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1.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食盐,食盐不会一直溶解下去。

2.将食盐、小苏打分成小份时,每一小份的分量尽量少,多分几份。

我们使用的仪器是天平。

3.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6.把它们分离
1.木屑和铁屑混在一起,分离的方法:(1)使用磁铁,因为铁屑可以被磁铁吸走,木屑留下。

(2)可以把它们放进水里因为木屑在水里会上浮,铁屑在水里会下沉。

2.糖和沙子混在一起,分离方法:加入水中,白糖能够溶解,沙子不溶解。

混合后,先静置一段时间后将糖水慢慢倒入另一个杯子中,再将糖水加热后水蒸发,糖分离出。

3.木屑和沙子混在一起时,既可以利用风的力量吹走木屑,也可以把它们放进水里,因为沙子会在水里下沉。

4.分离混合物体常用方法用磁铁、风吹、过滤、沉淀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三单元+物体的形态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三单元+物体的形态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体的形态6 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点1.固体:石头、木块、螺母、沙子、海绵等。

液体:水、牛奶、醋等。

气体:空气、水蒸气等。

2.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液体、气体的形状取决于容器的形状。

3.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即使倾斜放置的液体,表面依旧会保持水平状态4.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液体的水,固定的冰,气体的水蒸气。

5.烟、雾、哈气不是气体。

实验1.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液体体积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符号“ML”表示。

2. A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1毫升;B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2毫升。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要与水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3.使用量筒测量水体积的方法:一选;(选择合适的量程)二倒;(将量筒倾斜)三看(眼睛与水面最低处相平)。

4.读出下面的数。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固体、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

2.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3.改变物体的形状,它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4.乌鸦喝水的故事,说明了固体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1.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等。

2.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 表示。

3.天平使用方法:(1)水平放置天平。

(游码归零,指针在刻度盘中央)(2)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

(用镊子夹取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

)(3)砝码质量和游码刻度相加就是物体质量。

8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它的体积可以改变。

3.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4.气体可以被压缩,它没有固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

5.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

实验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玻璃杯一定要竖直按下去,再竖直提起来。

2.3.气体体积可以改变的实验.3.第三单元太阳和影子9影子知识点1.影子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光(2)不透明的物体2.影子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最新最全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最新最全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番茄种子比较小,种子为扁平短卵形,在一端的边缘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种脐,种子外表面覆盖着粗毛,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番茄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是有胚乳的种子黄瓜种子为扁平、近圆至长椭圆形,种皮呈黄白色2.种好番茄和黄瓜需要的条件。

(1)选种。

要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选一个合适的花盆,选择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并往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3)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4)再盖上一层薄土,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并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5)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施肥。

3.要想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和黄瓜的知识,可以:①找种植的书本看;②去种植户那里学习一段时间;③搜集网络资源。

4.种子的特征。

蚕豆种子,绿色或黄褐色,椭圆形,形状像肾;苹果种子,红棕色,卵形;红松种子(松子),呈浅褐色,壳较光滑;近卵性;冬瓜种子,皮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近卵圆形或长圆形、扁平形;枣种子,深褐色,梭子形。

5.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7.番茄喜欢生活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8.观察幼苗(1)番茄幼苗,叶片为羽状复叶,每片叶有5—9对小叶;茎大多为绿色;根为丰富的须根。

(2)黄瓜幼苗,叶为掌状长柄大叶,浓绿色或黄绿色,表面着生刺毛;茎蔓性,多为绿色,表面着生刺毛;根系分布浅。

9.植物的根是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供给植物的生长。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者储存营养的作用。

种子萌发最先长出来的就是根部,它长入土壤中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10.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1.植物茎的作用是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并运输水分和养料。

12.大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这棵大树的茎。

1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植物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单元检测试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单元检测试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

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1)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

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第3课时蚕长大了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蚕的一生》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蚕的一生》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6课时《蚕的一生》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2)蚕与其他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2.探究目标
(1)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2)能用数学方法统计蚕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二、知识梳理
1.
我们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地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3.蚕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

1/ 2。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单元知识点5、不同环境⾥的植物⼀、填空1、植物的形态与其(⽣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仙⼈掌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茎绿⾊、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

挤压仙⼈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发现内部含有⼤量⽔分。

3、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4、⽔瓶树⾼⼤粗壮,树⼲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个巨⼤的啤酒瓶。

⽔瓶树的树⼲⾥储存⽔,抗⼲旱能⼒强,适宜⽣长在热带草原。

5、仙⼈柱植株⾼⼤呈柱状,有分枝。

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

喜温暖向阳环境,耐⼲旱,适宜⽣长在炎热、⼲旱的沙漠中。

6、芭蕉树主⼲没有分枝,叶在主⼲顶端呈螺旋状排列。

叶⽚长圆形,宽⼤。

主叶脉粗厚,分⽀叶脉呈⽻状平⾏分布在叶⽚上。

7椰树树⼲长,笔直,没有分枝。

树叶巨⼤,呈⽻⽑状,集中长在树⼲顶端。

椰⼦喜光,在⾼温、多⾬、阳光充⾜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长发育良好,适宜⽣长在热带沿海。

8、雪松树⼲较直,树枝从下⾄上环绕树⼲向外⽣长。

树叶针状、坚硬,淡绿⾊或深绿⾊。

雪松耐阴、抗旱,有⼀定的耐寒能⼒,分布范围⼴,可⽣活在⾼⼭上。

9植物的形态与其⽣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0、⼤叶黄杨树叶⽐杨树树叶厚、光滑。

⼤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11、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

⼤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的。

12、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减少⽔分蒸发和养料消耗。

⼤叶黄杨靠树叶表⾯蜡质减少蒸发。

⼆、简答冬天来了,杨树和⼤叶黄杨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答:杨树靠落叶减少⽔分蒸发和养料消耗,⽽⼤叶黄杨靠树叶表⾯蜡质减少蒸发。

6、沙漠中的植物⼀、填空1、我知道的沙漠中的植物有:(仙⼈球、沙棘、仙⼈掌、骆驼刺、梭梭树、胡杨、芦荟、⽯莲花)等。

2、仙⼈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都含有(⼤量的⽔分)。

3、仙⼈掌储⽔的秘密是:仙⼈掌的叶呈针状,⽽且茎表⾯有蜡质覆盖,⽔的蒸发量极少。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第六课1.地球上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生活习性(多种多样),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入云的山,干旱贫瘠的(沙漠),冰天雪地的(两极)……到处都有(动物)的足迹。

2仙人掌生活在(干早高温的沙漠)中,莲生活在(水)中。

3.仙人掌有很多(刺),防止被扎伤!实验完毕,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装。

4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5.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6.观察植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看外观:(颜色)、(形状)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3)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7.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如莲、芦苇等。

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称为(陆生植物),如仙人掌、柳树等。

8.自然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第七课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3.有迁徒习性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如(大雁)、(燕子)、(天鹅)等:没有迁徒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麻雀)、(喜)、(雷鸟)等。

4.古人说:“(动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八课1、冬去春来,气温上升,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棉衣)”。

2.针毛硬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

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温性)强。

冬季,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3.动物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御寒过冬)。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2、蚕吐丝前的特征:粪便变软,变成叶绿色;停食;身体透明。
2.3、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体色呈褐色。一对触角的雏形。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有气门。胸部背面长出两对翅。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3、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变态:蜜蜂、蚂蚁、苍蝇、青蛙、蚊子、蝴蝶、蟋蟀、螳螂、蜻蜓等。
不变态:蝗虫、鱼、狗、猪、猫等。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蜻蜓、蚕等。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羊、大熊猫等。
2.6、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6、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7、在人的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身高和体重变化很大。
2.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6、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等属于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属于不完全变态。
2.6、动物分类方法2种,一种按变态和不变态分类;另一种按卵生和胎生分类。
2.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2.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
2.5、蚕的一生是从卵开始的。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2.5、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2.1、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青岛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1.土壤由沙、黏土、空气、水和腐殖质等成分组成,其中腐殖质主要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

2.将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若土壤颜色变浅,闻到臭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4.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切勿用其他燃烧着的酒精灯去点燃酒精灯。

5.给物体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6.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帽盖灭。

7.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是沙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三类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壤土其次,黏质土最差。

8.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残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9.岩石的用途有建筑房屋、铺路搭桥、石桌、石凳、制作观赏石等。

10.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石头,不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混合物。

11.研究岩石可以从观察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和光泽五个方面进行。

12.按岩石的生成方式,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3.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变化了的岩石叫变质岩。

14.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5.花岗岩主要由三种矿物组成,分别是无色透明的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长石,黑色的云母。

16.砂岩含有石英、长石;大理石含有方解石、白云石。

17.XXX和白云母是常见的两种能透光的矿物。

18.透明的石英称为水晶,可以用来做多种首饰。

19.硬度是指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它是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20.滑石是所有矿物中最软的一种;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

21.萤石又称氟石,是制造牙膏的重要原料,可以防止龋齿。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材料1.各种各样的材料,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

2.棉花、木材、羊毛、沙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人造革、玻璃、水泥等材料是人工制造的,属于人造材料。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基本概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基本概念
11.蚕茧对蚕起到保护作用。
12.蚕蛹是咖啡色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3.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14.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15.蚕蛾一对翅膀小,没有飞行能力,蚕蛾不吃食物。
16.雄性蚕Βιβλιοθήκη 身体小,跑得快,触角长,颜色深;雌性蚕蛾身体大,跑得慢,触角短,颜色浅。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基本概念
1.蚕卵的形状像芝麻粒,大小宽度1毫米,厚度0.5毫米;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紫黑色。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刚孵化出的小蚕像黑色的蚂蚁,人们叫它是蚁蚕,蚕吃桑叶长大。
4.卵可以分为有硬壳的卵和无硬壳的卵。
5.鸡卵(鸡蛋)的内部结构分为卵壳、气室、卵白和卵黄。
17.蚕蛾的繁殖行为是交尾和产卵。
18.蚕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蚕蛾期)。
19.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20.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叫做鸟类;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做哺乳动物。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是不属于鸟类,鲸鱼是海中最大的哺乳动物,但是不属于鱼类。
21.动物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出生、生长、繁殖和死亡。
6.生鸡蛋的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叫做胚盘,胚盘可以发育成小鸡。
7.蚕的幼虫靠皮肤和触须绒毛感知周围环境、寻找食物。
8.蚕的幼虫需要脱皮,蚕一生要脱四次皮,蚕脱一次皮增加一岁,蚕在脱皮的时候,不吃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叫做“眠”,蚕到五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9.蚕的幼虫生长需要食物和脱皮。
10.蚕吐丝以后形成蚕茧,蚕在蚕茧中变成蚕蛹,蚕蛹变成蚕蛾钻出蚕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动物种类很多,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对于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有的数小时,有的长达几百年,有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形态变化不大(比如老虎、马等),有的在生命不同阶段形态有很大变化(比如蝴蝶、蚕等)。

3、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

(即将孵化的卵呈现紫黑色)
4、观察蚕卵颜色:灰绿色或紫褐色;形状:近似圆形;大小:小米粒大小
5、通过放大镜观察蚕卵,有哪些发现呢?
有个黑色的环状物在动。

有黄色的卵和白色的卵。

6、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7、孵化.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

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8、刚孵出来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刚孵出来身体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蚁蚕虽然小,但蠕动速度挺快的,身上长满细毛,大约两天后毛毛就不明显了。

蚁蚕长约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9、养蚕小窍门
①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②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③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④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⑤盒子上要扎几个洞,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10、寿命最短的植物-短命菊生命只有几个星期。

生命周期最短的小虫——蜉蝣生命周期最长的动物-海龟
11、观察蚕的记录方式: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一生
12、随着蚕的生长,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1、颜色发生了变化
2、大小发生了变化(体长、体重)
3、吃食、排便的变化
13、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从蚁蚕到结茧这前会蜕四次皮。

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14、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
①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成青白色。

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蚕需蜕去旧皮,生长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

②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

眠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称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5龄蚕。

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

眠期时蚕不吃不喝。

③到5龄末期,蚕会逐渐停止取食,它会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

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15、蚕的外形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

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胸部有三对胸足,蚕进食时,帮助蚕把持桑叶。

腹部:胸部后面的环节, 腹部有4对腹足和一对尾足,是蚕的运动器官。

另外蚕头左右各分布有六只单眼,身体两侧有9对黑色的小圆点,是蚕的气门,是它的呼吸器官
16、
17、蚕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蚕的头部由口、触肢、单眼组成。

18、蚕的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

蚕通过咀嚼式口器吃桑叶。

19、蚕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 。

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共三对胸足。

作用: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

20、由 10个环节组成 ,第3、4、5、6、节各节各生有一对腹足。

为蚕的运动器官,使身体前行。

第10节有一对尾足,可用来夹持物体。

共5对腹足,第8节背后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两侧各生有1个小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1、蚕有5对腹足,用腹足爬行,爬行时身体作波浪式运动。

22、蚕蜕皮四次后,成了五龄蚕,一般经过五到八天,它就会表现出老熟的特征:食欲减退,胸部呈透明状,随后完全停食,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结茧场所。

23、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呢?
因为蛹不会动,没反抗能力,如果没把自己包住,会被鸟之类的东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

把自己包住,是保护自己。

24、蚕蛹:刚开始,蛹是白色且柔软的,不久就徐徐变色,最后呈褐色且变硬。

前蛹 开始脱皮 脱完皮 变成蛹 完全变形态 25、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

26、比较蚕和蛹的不同与相同?
蛹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深褐色。

气门,但是数目减少了
27、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呢?
当用手轻轻的触摸它;用手电筒照;发出声音。

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 28、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向成虫阶段的过渡 29、观察蚕茧
1、形状:椭圆形
2、颜色:茧有白、黄、淡绿、肉红等颜色,生产上大多用白茧。

3、大小:每一
气门(9 对) 腹足(4 对) 尾足(1 对) 头 胸 腹
胸足(3 对)
个蚕茧大小小不完全相同,约在三到四厘米之间 30、蚕丝如何抽取?
蚕结茧后六、七天进行抽丝。

1、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2、用毛刷搅动,找到蚕丝的头3、开始抽丝 31、观察蚕丝:指一粒茧能缫得的茧丝长度和重量。

一般春茧茧丝长900~1500米,茧丝重0.35克~0.45克;
32、
33、蚕蛾的胸部
口器退化,不再进食。

两对翅,但短小,失去飞行能力。

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

34、如何区别雌蛾和雄蛾
35、蚂蚁、蚕蛾、蜻蜓的共同点
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 三对足。

它们都是昆虫。

36、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7、蚕羽化成蛾的目的就是为了:为了交尾和产卵
外形特征 行动 食物 时间 卵 椭圆形,紫黑色 不动 不吃 蚕 圆筒形,有环节,青白色 爬行 吃桑叶 35天 蛹 纺锤形,褐色,有环节 受刺激才动 不动 13天 蚕蛾
白色,分头、胸、腹
不会飞,但会振动翅膀
不吃
8天
38.
蚕的生命周期:出生、生长发育、 繁殖、死亡 39、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

40、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 寿命 鸡 卵→雏鸡→成鸡 约 年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 约 年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 年 山羊 小羊→成羊 约 年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 年 鱼(鲤鱼)
卵→幼鱼→成年鱼
约 年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
体型 触角颜色 爬行速度 雄蛾 小 黑色 快
雌蛾 大 灰色 慢 胸

头 口器
复眼 触角
41.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2、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其根本意义是使生命代代相传,保证了生命的延续。

4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44、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45、有的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46、有的动物是从卵孵化而来(卵生),有的是由母亲直接生下来(胎生)。

47.、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划分
乳儿0-1岁婴儿1-2岁幼儿2-3岁儿童3-12岁少年11,12—14,15岁
青年14,15—30岁中年30—50岁老年50岁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