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后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区域认知:指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的能力。

2. 综合思维: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人地协调观:指正确看待人地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4. 地理实践力:指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地理观测、调查、实验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活动的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合思维
地理环境的思维方
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式和能力。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
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
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附录│
续表
素养名称
内涵
表现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
与习惯。
素养3:区
用空间—区域的观
(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
附录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素养名称
内涵
表现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
的各种影响。
素养1:人
对人类与理环境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
地协调观
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
质和行动能力。
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
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一)人地协调观
水平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
水平1
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
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
水平4
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
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地理核
心素养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区域认知能力是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对地理区域的整体结构、内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理区域,更好地理解
和分析地理现象。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地理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教育课程可以从地理区
域的整体结构和地理特征入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
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加深他们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地理竞赛和研究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竞赛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理科普活动和社区服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地
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一、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能力。

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测评。

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四种方式。

这四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在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们对地理学科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了一个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建构。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的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参与进来。

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作者:包财林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年第11期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核心素养之一。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所以学习与探索区域地理知识,有利于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同学们应该认识到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空间尺度的划分展开区域认知地理学中的空间尺度可以分为大尺度范围(如海洋和大陆尺度)与小尺度范围。

在大尺度范围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宏观上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更好地把握整体性与规律。

在中小尺度范围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认识区域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因此,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选取恰当的尺度,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三圈环流、大气环流就属于大尺度的范围,同学们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首先,利用递进法对地球表面进行宏观分析:首先假设地球表面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其次,仍然假设地球表面均一,但加入地转偏向力因素,即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这种情况下,大气的运动状况又是什么呢?最后,将假设内容转化为实际内容:地球是表面不均一的球体,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要复杂得多。

这种由易到难的学习模式,使同学们容易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较大尺度的区域又可以分为小尺度的区域,如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东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东北平原又可以划分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与辽河平原。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识核心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地理教育一直是切实可行的教育领域,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自然和经济等方面,从而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和环境。

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和知识,包括地理知识、地图阅读和空间问答、空间思考和比较、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利用、地图和空间数据的表现以及参与全球议题的能力等。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一系列地图相关技能,而地理核心素养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这些技能。

二、地理教育对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需要了解周围的社会文化、地理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学生需要尤其重视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地图阅读和空间问答、空间思考和比较、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利用、地图和空间数据的表现以及参与全球议题,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对地域的认知,并且能够在旅游和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中得到应用和表现。

三、如何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在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方面,学校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包括:1. 利用地图技能:让学生练习地图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和空间问答、空间思考和比较、地图和空间数据的表现等。

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地图上使用这些技能,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地域的信息。

2. 参加地理实地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各个地方实地考察,较直接地感受到地域信息和自然、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参加实地教学,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了解和掌握地域的信息。

3. 关注全球议题:培养学生关注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迁徙、国际贸易等,使学生意识到全球议题与地理相关,并且能够了解其影响和发展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和深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地域的信息和认识,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区域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
水平 4
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
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能够结合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理解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
水平 2
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
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
水平 3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
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
确的价值观。
重要性和必要性。
~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

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
的关系。
素养 2 :综
用综合的观点认识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
质和行动能力。
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
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一)人地协调观
水平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
水平 1
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
域认知
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

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

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2、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

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

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3、区域认知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

——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4.地理实践力。

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

朱 翔(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本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确定了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层次性,区域有等级之分,大的区域往往包含着小的区域。

二是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差异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性质、结构、功能、主导因素等方面。

四是可变性,区域是发展变化的,总体状况、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

根据区域的属性,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

自然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比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或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在我国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行政区域是指国家为了进行分级行政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主要受制于政治、经济、人口、民族、国防、历史传统等因素。

经济区域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既有综合经济区,也有部门经济区。

文化区域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有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注重社会公平,谋求缩小区域差距,不仅重视产业之间的平衡,而且强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平衡。

这种理论侧重均衡发展,却忽视了边际效益和经济收益。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优先发展投入—产出效益理想的区域,在短期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再辐射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相对均衡发展。

这种理论能够迅速获得开发收益,却扩大了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1. 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通过学习地理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拓展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意义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意义在于提升个体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加深对于地理空间结构和地域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通过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开展社会交往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个体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需要能够在多样化的地域环境中自如地适应和生存。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国合作能力,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提供有力支持。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当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认识地理核心素养概念认识地理核心素养概念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基础。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具备了解和理解地球空间结构、地球环境演变、地域特征和地球资源利用的能力。

通过学习地理核心素养,个体可以逐渐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具备对地域特征和资源利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教育新探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宋永摘要: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

区域认知能力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具体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区域作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尺度,同学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区域需要进行多维观察和综合分析,进一步了解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文将就如何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同学们的区域认知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元对比,分析数据对比学习对于同学们地理知识点的记忆有很大帮助。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在一个系统中的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整理归纳琐碎的知识点,简化同学们的记忆过程,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节课的内容时,同学们需要了解到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农业地域的发展具有经济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

农业按生产对象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及混合农业。

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畜牧业则是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包括: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这四种地域在地区分布、区位优势和特点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如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地区主要是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而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在复习阶段,我要求同学们对这些区域进行对比学习,许多同学采取了列表的方式进行交叉对比。

地理知识的对比记忆可以使同学们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在对比中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对地域差异建立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同学们完善地域认知,拥有总体观;还可以将同学们不熟悉的知识点暴露出来,帮助同学们细化知识结构,自己把握自己的重点和难点,拥有细节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

《经济师》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从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区域认知素养策略研究、区域认知水平的考察评价、区域认知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及区域认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五个方面对搜集的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区域认知”的发展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学生的培养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10-026-02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阐明了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利用空间———区域的视角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1〇。

在2017版课标出版前后已有大量研究区域认知素养的文章发表。

在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有66篇关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文章。

国内对区域认知素养进行研究是从2016年开始的,起步较晚。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区域认知素养策略研究、区域认知水平考察评价、区域认知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区域认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几个方面,这是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地理区域学习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对我国区域认知素养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的综述。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2017版新课标中明确定义区域认知为: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球表面复杂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〇。

但是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在细节上存在不一样的理解。

袁孝亭教授认为“区域认知”一词应包括“将区域合理划分并进行认识”和“认识区域本身”两方面。

前者认为区域认知是将地表划分成适当的小区域并进行理解其复杂多样性的策略和视角,而后者则是指认识某一区域2〇。

丁生军根据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将地表按照不同尺度、类型和功能区域划分并进行认识3〇。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本文将就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包括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研究地理知识,学生应该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人口分布、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分布等。

学生还需要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地理事物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等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影响。

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理现象的成因,如地球上的物理现象、自然灾害等。

培养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需要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区域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引导学生探究东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田、工厂、城市和自然景观等不同地理场所,使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区域的差异。

案例教学则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对不同地理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某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通过项目研究、小组合作、论文写作等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测评。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评价的多样性,也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获得高中地理有关的核心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最紧迫的任务,下面是笔者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人地协调观培养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观念。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始终都是紧密相连的,人与地理相依相存,二者不可分割。

认识到人地关系的本质,从人与地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引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以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走进桂林山水》为例: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即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方面,如:作为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为人类提供居住、防空、储藏场所;不利影响,如: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不足;对修水库、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等。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人类活动不合理,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随人口增加,需求增加,人类对环境掠夺式的开发,如:开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过度放牧、无规划乱挖药材,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3.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主要有以下途径:控制人口数量;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个人转变观念,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二、综合思维培养1.注重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够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构建学科思维导图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回顾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重要文件对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则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则将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抓手”,提出了五项任务。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被视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同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被提出,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等。

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而地理实践力则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综合思维则是指将各种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全局性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

而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了共同趋势。

因此,在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综合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地理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图

地理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图

地理学科四个核⼼素养的关系图
地理学科四个核⼼素养的关系图
地理学科着⼒培养的四个核⼼素养,可以从地(区域认知)和理(综合思维),知(⼈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进⾏简要的归纳和理解。

地是基础,是区域背景和区域认知的⽅法,是地⽅、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视⾓;理是原理规律,是运⽤综合思维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知的根本就是⼈地协调关,是地理学科基本的价值观念,需时刻警醒⼈类⼒量的有限,保持对⾃然、对环境的尊重和敬畏,思考⽆疆域,但⾏动有边界;⾏就是地理实践⼒,是⾏动的智慧、策略与从容。

下⾯的关系图⽐较直观,借鉴了⼀些表述,做⼀点个性化的思考梳理。

经常回味思考⼀下学科的基本性质,不时做⼀些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教学⾏为做出⾃⼰的审视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962) : 亚马孙低地热带雨林、低纬度西岸沙漠 (1)典型的综合特征(相似区域型) (2)独特的区域个性 (3)问题导向 (4)区域特征的演变 (5)理论的例证
3.关注区域结构 •人地关系和类型区 •个性和共性
–个性或者独特性 –共性或者一般规律
南北狭长分布: 1 南北纵贯的高耸安第斯山 脉(长7000km,宽200-700km), 阻挡了暖湿赤道气团西进 2 南北延伸并折向西北的海 岸线,加剧了洪堡寒流的 (势力)影响范围,直达加 拉帕戈斯群岛。
热带中的凉夏:南美低纬度西海岸 •最热月气温20°C上下 •最冷月气温16°C •降水极少 •相对湿度高(70-80%) •海洋性(气候)特征
3.1 地理环境结构是区域地理的核 心主题(或中心论题) •整体性和差异性
–差异性: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 于地球不同部分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地表组成物质、地貌结构、海陆位 置、历史发展过程均因地而异,所
以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性质, 在地表不同地段产生 量和质的差异, 从而导致地域分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区域认知
丁尧清 博士 2016.01


• 温总理之问:华北地区范围? • 区域:中学地理的本体和核心
–高考试卷:安徽2014 –课程结构:区域 PK 系统 –历史回顾 –前辈贡献
•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建议
–支撑系统地理 –关注区域结构 –比较法、图层叠加、5W、SWOT…… –区域地理内容可视化 –均衡而多样的世界观
• 新闻报道
• 23-24:皖(主体功能区划) • 29-30:IV北极科考
素材 来源
2009.03
2.中学地理课程结构
3.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历史回眸
4.地理课程史:层叠的历史 •竺可桢(1890-1974) • 1922年壬戌学制 • 1929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暂 行课程标准》:地理-普通高 中必修课程 • 1932年
技术进步与钢铁工业布局模式 •木炭炼铁-森林和铁矿趋向(18世纪以前):欧洲
炼铁业中心在乌拉尔和瑞典
•焦炭炼铁-煤矿趋向(19世纪):8-10t煤/1t铁 英
国中部黑乡、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等
•配煤炼焦-铁矿趋向:高炉焦比0.6:俄罗斯的乌拉尔,
我国的鞍钢、本钢、武钢、攀钢、包钢 •大型运矿船-海港型(二战后):日本、德国不来梅、荷兰 艾莫伊登、法国敦刻尔克、意大利塔兰托、上海宝山
–地理信息系统或者3S –遥感地学分析 –多媒体教学软件
4.1斯诺医生的地图 John Snow(1813-1858) •霍乱(cholera cases) •1854-Broadwick Street, Soho (51°30′49″N,0°08′10″W)
4.2 陈正祥 虫神庙分布图(1960s) •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先驱人物, •陈正祥(1922-2003) •地方志:地区、年代
2 北美副型:夏雨比重极小(<2-3%) (旧金山-洛杉矶不足1%) 北美副型一:海岸型—夏凉
2 北美副型二:内陆型(加州大谷 地)—夏热
圣约瑟或山景城(37°23′22″N 122°4′55″W)373 •年平均气温15.7,夏日最高气温可 达40°C
3.3 问题导向
华北雾霾 •区域-城市 •城市定位 •产业结构 •环境容量 •发展历程 •……
• • • • 高考试卷:安徽2014解析 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区域PK系统 历史回顾 文化史层:两位前辈
–竺可桢(1890-1974) –陈尔寿(1916-2012)
2014
• • • • • •
23-24 F7 25-26 F8 27-28 29-30 F9 31-32 F10 33 F11
• 34(1-3) F12 • 35(1-2) F13
5.1 利马窦(1552-1610)的心机:中国中心
山海舆地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5.2 多面孔的印度
种族 语言 人口
5.3 世界观:世界格局
(1)地图投影
5.3 世界观
• 要素分布
P GDP
发展的鸿沟:UN,维利· 勃兰特 北方—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1700-1950 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Dicken, 2010)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建议
1.支撑系统地理教学 •96学时(6学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区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灾害) • 文科:430课时=新课160+复习270 • 理科:100课时(1-2课时/周) • 应试教育(t/l to test)的好处:
–形成、巩固、落实(扎实)、提高 –身心压力(竞争)
学 习 方 式
多角度 多要素 思考
核 心 线 索
时 空 视 角
• 温总理之问:华北地区? • 区域类型
• 北京第35中学 • 2009年9月6日 • 第九章 中国区域的差异 • 陕西、甘肃不应划入“华北地区” • 北京市教科院编写(1995-),中 国地图社出版 •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内蒙古 • 陕西、甘肃:西北地区
3.3 问题导向
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1978) •海、气、生等地理要素 •海洋冷水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鳀 鱼生长、鸟粪堆积、鸟粪化工 •农业、渔业、造船业等国民经济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结合
3.3 问题导向
科学和技术的作用
3.3 问题导向
制度创新
4. 区域地理内容可视化 •学生取向 •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和创新、批判的能力
• 按自然地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 • 按行政区划: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 • 按经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 部地区等
• 2015.05.06 • 承德市兴隆县 • 温家宝(1942-)
2. 形形色色的地理区域
分块块
分类 分级 指标 界线
二、区域地理:中学地理课程
5.2 5W方法(龚胜生,2003)
•What:什么样子 •Where:位置、分布、差异 •Why:如何成为这个样子 •When:演化过程和趋势 •How:怎样演化、如何优化
5.3 SWOT方法
5.4 区域划分方法
5.均衡而多样的世界观 态度(精思学习mindful learning) •好奇心 •吸引力 •相对性
厄尔尼诺:遥相关 •源地:赤道太平洋海域 •大气环流:沃克环流 •本地影响(澳东-秘鲁) •东亚冷高压-雾霾
2.选区讲授:区域选择 •人地关系和类型区 •个性和共性
–个性或者独特性 –共性或者一般规律
•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2.1理想状况:全覆盖 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人生地理学》1910 •三纲六目 •房屋道路耕种畜牧伐林采矿 •生活生产消费(消竭) •辅以方志事实的叙述和解释 •《法国人生地理》1920,1926
–通论地理和区域地理 –政治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
张其昀(1932)本国地理(上中下)。 钟山书局 •23个天然区域(23章) •黄河三角洲: (一)区域 (二)地形 (三)水系 (四)气候 (五)富源 (六) 民生 (七)交通 (八)都市 (九)名胜 •具体事实+抽象原理
苦命的民国 高中生?
新中国 初级中学本国地理(1951) •第一册 华北、内蒙、东北 •第二册 华东、中南 •第三册 中南、西南、西藏 •第四册 西北、全国总论 •9个区域
共同特征:夏干、冬雨而凉(冬或秋 为雨季)
1 南美副型:夏季凉而干,冬季多雨 (冬季雨而冷?)
圣地亚哥(33°27′S 70°40′W)14.2°C /282mm 具地中海型的凉半干旱气候(BSk/Csb) •夏季(11-3月)温暖,最高气温可达35 °C。 •冬季(6-8月)湿冷(早晨较冷),日最高气温一般13 °C
• 陈尔寿(1916-2012) • 以地为生,持续发展 • 《高考取消地理、生物科目 不符合国家意志,不利于中学 教学》,1995
• 走向未来? • 中国的学校地理课程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地球系 统科学
• 幸运的是 • 未被肢解:科学-地球科学(理 化生地)? • 未被吞并:社会科-历史与社会?
中国地理(上下册) (1978) •总论、分区、综述
•地球和地图:地球、地图 •中国地理
–1-5 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 流 –6-13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三省一 区、西南三省、青海和西藏、新疆、北 部内陆两区一省(8个区域) –14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 综合题无世界 • 中国 西部:东部=1:4
区域 分布
• 学术期刊
• • • • • 25-26:马尾藻海-鳗(大自然探索) 27-28:中国亚热带(科学通报) 31-32:鄱阳湖沙岭(地理学报) 34:甘肃中药材种植(中医药) 35:华北霾/申冬奥(自然灾害学报)
• 学术专著
• 33:洋表热量收支(海洋科学导论)
区际联系 •水平联系(横向区际联系) •垂直联系(纵向联系或者区内联 系) •例:地中海气候—水平上介于北侧 的中纬度大陆西岸海洋性气候、南 侧低纬度沙漠气候 •例:秘鲁低纬度西岸沙漠气候: 冷的洪堡洋流影响,海洋特性,南 北延伸狭长 •例:北美五大湖区的上下湖区
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 1 副热带高压(直接的动力机制) 2 威力强大的洪堡寒流(秘鲁寒流, 南北纵贯1000km):遏制了热带气旋 的生成 3 上升海流(底部冷海水上泛)
•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问题导向(相关的重要实际问题)
3.1 地理环境结构是区域地理的核 心主题(或中心论题) •整体性和差异性 •区际联系和区域分异
–整体性:即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 间的内在联系性, 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并结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整 体。在这一整体内, 整体影响部分, 部分也影响整体;一个要素变化, 其他要素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