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调研报告(精)
干部轮岗制的实践与思考(5篇模版)
干部轮岗制的实践与思考(5篇模版)第一篇:干部轮岗制的实践与思考班主任工作小结——干部轮岗制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已不仅仅着限于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竞争风气,对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班级中,小干部是老师的左臂右膀,干部队伍的建设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轮岗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和成长平台,培养学生养成稳定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并认真看待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在我班的干部轮岗的建设中,我主要是用以下方法开展这项活动的。
1、竞争上岗小干部的选拔要根据“自愿、民主、平等、竞争”原则,在宣传选举的规则、程序以及意义后,首选那些热情、积极、向上的,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的孩子做班干部,既要坚持优选原则,但是又不能太过苛求孩子各方面的完美而偏向一些听话高分的学生。
参与选举的学生要进行演讲,针对同学的提问与质疑,做出相应回复和承诺,最后采取投票方式产生最后的班委成员。
2、定期轮岗班干部的轮岗期一般为两个月左右,一学期正好有个轮换与对比,这样不但能让每位学生尝试到更多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更强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角色的互换还能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在班级管理中的不同作用,也体现了机会均等的原则。
采取这样的形式,在上一轮中较为出色的学生必然会成为下一轮班干部的候选人,对被替换下来的班干部,也能从对比中感受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也为之后的竞争上岗,更好地展开工作作更充分的准备。
3、关注差异干部轮岗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能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教师也要关注到一些表现不怎么优秀的孩子的闪光点,使其身上热心、正直、勇敢、自信也有展示机会,想方设法为这些学生寻找适合他们承担的职务,让他们也有发展的机会,让大家重新认识他们,让孩子们在干部轮岗的过程中共同发展与进步。
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干部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升级。
针对这一问题,我特别进行了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调研,着重探究现今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改革推动干部队伍的升级和发展。
一、干部管理体制的问题1.干部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往往存在政治关系等因素的干扰,造成了很多人才无法进入干部队伍。
因此,需要加强审核选拔工作,加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职责投入到有真本事的人身上。
2.干部培训不够系统干部培训内容过于固化,没有针对具体岗位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定制化培训。
另外,干部培训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举办沙龙、例会等多样化活动,以及注意与其它部门的交流协作。
3.压缩局部权限一些干部在其权力已经无法负担的情况下,还是不断地要扩大其权力范围,从而导致工作进度缓慢。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需要引进一些行政规范机制,通过限制权力范围,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方向1.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选拔干部方面,要以能力和背景为选材标准,避免选拔过程中出现家族势力、地区关系等不当之处。
同时,在评价干部的绩效表现时,要持续更新和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2.提升培训品质员工培训不是标准化的,而是应该依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员工的特点来定制。
因此,对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以便于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3.推行合理权力分配机制通过职责分解和权力下放,将权力分散到具体的岗位上,提升各级办事效率,同时将权力分配的游戏规则的条文化,才可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并使之发现得更加快速。
三、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1.构建科学的干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职务管理模式,使干部人才得到更为良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赛道和环境保障,在系统稳定的平台中,展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优势。
2.推行创新员工评价机制以员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建立绩效考评制度,通过数据化管理全局分析查漏,全面把握员工的绩效表现,有效地提高干部的竞争力,并在保障公正竞争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xx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扩大民主,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
一、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势的分析判断近年来,xx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进一步加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贯彻力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牢固树立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干部群众“四权”得到进一步落实,选用干部的民主化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监督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各个方面社会矛盾越来越显现,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考验。
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四权”,迫切需要扩大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干部选拔程序的透明度。
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仍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规范干部提名方式、选准用好干部的问题;二是如何考实考准干部、实现对干部有效监督管理的问题;三是如何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机统一,实现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与建立科学机制有机统一的问题;四是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问题;五是如何防止用人上的不第1 页共44 页正之风的问题;六是如何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问题。
二、xx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一)坚持“一个统领”,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即坚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统领,着眼于建立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对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
一直以来,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干部队伍建设大调研活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草拟了《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计划适时召开全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议,推出一批相关配套措施,对干部初始提名、干部考核考察、任免程序、推进干部培养交流、破格提拔、实行公开选拔、扩大干部任用公信力、强化干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健全干部培养、使用、交流机制。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干部竞争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近年来,肃州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采取了“大胆创新、稳步推进,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措施和办法,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主要做法㈠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了做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自觉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后,肃州区把《纲要》作为新时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内容。
一是通过层层狠抓学习培训,使各级干部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针对近年来干部人事工作的现状,在区委中心组、四大班子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中和乡镇部门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学习《纲要》的活动,把握重点,用于实践,通过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思想共识,增强了贯彻执行《纲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制定了肃州区《关于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
首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方针原则和重点,及时研究制定了肃州区《关于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保证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是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八字”原则,逐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
(二) 规范程序,加大了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一是推行了“一推双考”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区委严格按照制定方案、发布公告、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命题、组织考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组织任命和依法推荐提名等程序,先后对清水中学、总寨中学、肃州中学校长、副校长、市二院院长、副院长、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等30个副科级以上岗位采取“一推双考”的办法进行了公开选拔,共参加296人次,参加面试答辩190人次,通过公选,有28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占近年来选拔干部的8%。
关于学校干部轮岗交流的调研报告
关于学校干部轮岗交流的调研报告背景学校干部轮岗交流是一种组织管理方式,通过将不同部门的干部进行岗位轮换,促进他们的交流与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
为了深入了解和评估学校干部轮岗交流的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
针对学校不同部门的干部,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邀请部分被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保证了调查对象的隐私和数据的保密。
调研结果干部轮岗交流的意识和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干部对于轮岗交流持有积极的态度和认可,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
然而,也有少部分干部对轮岗交流存在疑虑和反对意见,主要原因是担心对自身工作产生影响或者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
干部轮岗交流的实施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干部轮岗交流的实施情况较为普遍,部分部门在轮岗交流方面开展得较为成功。
不过,也有一些部门存在交流机会较少、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
干部轮岗交流的效果评估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干部认为通过轮岗交流,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对其他部门的了解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加强。
同时,也有少数参与干部对于交流效果表示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是交流时间较短或者交流岗位与自身职责不太匹配。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学校干部轮岗交流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学校干部轮岗交流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
- 需要加强对干部轮岗交流意义及目标的宣传,增强干部的意识和认知。
-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更多的轮岗机会,尽量避免安排不合理的轮岗。
- 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轮岗交流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综上所述,学校干部轮岗交流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改进实施方式和细化评估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干部轮岗交流的有效推行。
干部管理制度调研报告
干部管理制度调研报告干部管理制度调研报告一、编写规章制度的目的、范围和制度制定程序1. 目的制定《干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干部人事管理,保障员工权益,加强公司组织领导和管理效能,确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干部人员,包括正式任职和临时任职,以及涉及到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
3. 制定程序本制度制定程序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制度制定对象和责任部门。
(2)调研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了解国内国际干部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制定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讨论制定方案,形成草案。
(4)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草案。
(5)经公司领导层讨论通过后正式发布实施。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调研情况1. 相关法律法规(1)《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各项内容,为干部之间的人事协议提供合法性保障。
(2)《劳动法》:规定了职工的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权益保障,对于干部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监察内容和方式,对公司干部管理及其它劳动用工行为提供了监督保障。
(4)《行政管理法》:明确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
2. 公司内部政策规定(1)公司章程:明确了公司组织架构、职责及权限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2)《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公司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和薪酬等方面的标准和程序,为干部管理提供了规范。
(3)干部任命制度:明确了干部选拔、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和程序,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了参考。
三、各项制度1. 干部管理制度(1)名称:干部管理制度(2)范围:公司内所有干部人员(3)目的:规范干部管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保障员工权益和公司利益(4)内容:① 干部选拔任用方案② 干部考核评价标准③ 干部晋升途径和程序④ 干部管理授权和监督制度(5)责任主体:公司领导层(6)执行程序:制定>发布>实施>监督(7)责任追究:不按照制度执行应承担相应责任。
学院管办分离调研报告
学院管办分离调研报告【学院管办分离调研报告】第一章:调研目的和背景学院管办分离是一种管理体制变革模式,它的目标是将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分开,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学院管办分离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学校决策者提供有关改革方向和策略的参考。
第二章: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10所大学进行调研,并邀请了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参与访谈和填写问卷。
调研涵盖了学院管办分离的实施情况、影响因素、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学院管办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院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效率提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同时,学习管理更加灵活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然而,调研发现,学院管办分离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学院行政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影响了学院的正常运转。
其次是学院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协调不足,导致决策反应较慢,资源调配不灵活。
第四章:建议与对策为了更好地实施学院管办分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资源保障。
学校应给予学院行政部门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确保其正常运转。
2. 完善协调机制。
学院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协调机制,提高决策反应速度。
3. 加强评估与评价。
学校应定期进行学院管办分离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章:总结学院管办分离是一项必要的改革举措,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然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资源保障、完善协调机制和加强评估与评价来解决。
希望本报告对于学校决策者在推进学院管办分离改革中有所帮助。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工作运行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xxxx乡党委开展了“兵选将、将挑兵”人员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活动。
xxxx乡此举深化拓展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职工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定岗定职”的用人机制。
从双向选择的结果看,新的干部管理模式解决了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严重缺员问题,充实了我乡一线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乡上下形成了“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没市场”的用人导向。
一、基本情况xxxx乡现有编制96个(不含县直管理岗位),其中行政编制24个,事业编制69个,工勤编制3个;现有在编干部职工85人,其中公务员身份23人,事业身份47人,工勤人员6个,招聘未转正人员9人;在编在岗人员69人,借用借调人员12人,因病请假4人,县垂管在岗人员6人,实际在编在岗(含垂管人员)72人。
从年龄机构来看,35岁及以下33人占干部总数的38.9%;35岁到45岁的32人占总数的37.7%;45岁到50岁的15人占总数17.6%;50岁以上的5人占总数的5.8%。
近年来,xxxx乡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昂的创业斗志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为推动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其他先进兄弟乡镇相比,我乡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是个别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驻村工作一线较为薄弱;干部年龄结构和工作性质不符,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个别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群众公论较差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除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外,关键要对干部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有干部职工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最大限度激活干部潜能,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目的。
二、主要做法这次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工作,是在乡镇干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重要举措,这一项举措打破了过去由组织选派、定员定岗的做法,通过整合全乡的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优秀的人才,从而建立起“人员组合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良性循环人才使用机制。
干部教管理调研报告
干部教管理调研报告1、调研背景与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干部教管理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的管理水平,确保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调研方法和范围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面向现任干部教育管理者、培训师以及受训干部进行调研。
调研范围涵盖了中央、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教育管理。
3、调研结果分析(1)干部教管理意识不足:部分干部教育管理者对干部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管理效果。
(2)培训内容不够科学准确:部分培训内容与干部实际工作需要不相符,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3)培训手段和方法不够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授培训,缺乏针对性的多样化培训手段和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干部的学习需求。
(4)干部教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部分干部教管理机构设置不够规范和科学,缺乏统筹协调的功能,导致干部教管理的效能低下。
4、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1)加强干部教管理宣传和意识教育,提高管理者对干部教管理的重视程度。
(2)优化培训内容,与干部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提升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
(3)丰富培训手段和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培训等新兴技术,满足不同干部的学习需求。
(4)完善干部教管理机构设置,加强统筹协调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效果。
5、改进计划和建议(1)建立干部教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效有序。
(2)加强对干部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教管理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4)加大对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干部教管理的水平。
注意:本报告为参考范例,实际内容需根据具体调研对象和问题进行修改。
关于实行三岗十八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实行三岗十八级的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我国决定实行三岗十八级制度改革。
本次调研旨在对这一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其对组织机构的影响和实施效果。
三岗十八级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旨在优化单位内部层级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和灵活性,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一改革使得原先的职务体系和工资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对员工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路径做出了调整。
在本调研报告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改革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实行三岗十八级的背景与动因进行深入探讨,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对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岗位设置、级别划分和薪酬调整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对改革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通过对三岗十八级制度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旨在为组织机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为企业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加深对这一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为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对实行三岗十八级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请继续阅读下一章节,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具体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1.1 概述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三岗十八级制度进行简要介绍。
这个制度是指在某个机构内,按照职位分类方案将员工划分为三个岗位,分别是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
而每个岗位中又有六个等级,总共十八个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的设立旨在更好地进行人事管理和职位晋升,并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3 目的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次调研报告的目的。
对教育系统规范干部管理的调研报告
对教育系统规范干部管理的调研报告教育系统的干部管理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干部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本调研团队对教育系统规范干部管理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
我们分别向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的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教育行政机构等,发放了调查问卷。
同时,我们还对教育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以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二、调研发现1. 干部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现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些干部管理工作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1)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等不够严格,存在一些“关系户”干部的现象。
(2)部分单位对干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相关规定得不到有效落实或存在漏洞。
(3)一些单位拘泥于人事关系,干部工作招与聘混淆,根据政治面貌,身份证以及年代政坛关系,势力范围等因素进行考核以及选拔。
2. 干部培训与进修制度不完善我们发现,在一些教育机构,干部培训与进修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1)培训主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不够,培训内容与干部工作实际需求不相符。
(2)没有完善的职务培训、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等制度,干部的专业素养缺乏保障。
(3)升职加薪时常借以加重调取,其中不乏滥用手段。
3. 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1)干部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存在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
(2)干部队伍中年轻干部比例不够,干部队伍老化加剧。
(3)学历、职称等方面的相对薄弱。
4. 干部待遇问题我们发现,教育系统干部的待遇问题也是影响干部管理规范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1)干部的薪资待遇水平较低,与其工作量和贡献不相符。
(2)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晋升通道不畅。
(3)部分教育机构的福利待遇不尽如人意,缺乏激励保障。
岗编分离工作情况汇报
岗编分离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以一名岗位编制人员的身份,向您汇报我所在单位的岗编分离工作情况。
岗编分离是当前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我所在单位对岗编分离工作高度重视,本次汇报将着重介绍我所在单位岗编分离的工作内容、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工作内容1. 制定岗编分离方案。
作为开展岗编分离工作的基础,我所在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岗编分离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分工责任、时间节点等内容。
方案包括对岗编分离的意义、整体思路、具体步骤和工作重点的安排等。
2. 岗位分析和编制调整。
通过对单位各岗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研,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人员配备情况等,为后续的岗编分离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同时,针对性地对编制进行了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完善管理体制。
通过岗编分离工作,我所在单位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关系,加强了管理层级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管理效能和决策效率。
4. 加强人才培训。
针对岗编分离后的工作需要,单位组织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新的工作模式和要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进展情况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岗编分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思路明确。
在制定岗编分离方案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白了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2. 岗位分析透彻。
通过全面的岗位分析和调研,我们对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人员配备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为岗编分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编制调整合理。
在岗编分离工作中,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对编制进行了调整,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为单位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管理体制完善。
我们针对岗编分离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明确了各级职责和权限,加强了管理层级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了管理效能。
教管分离工作汇报
教管分离工作汇报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了教管分离的工作。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目前的进展情况。
首先,我们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征求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分离后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其次,我们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分类评估,对于不符合教育管理岗位要求的人员,我们进行了优化调整。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最后,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使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执行和推进。
总体来说,教管分离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仍有不足之处。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谢谢大家!
- 1 -。
关于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调研报告戴金华郭茜罗玉英干部岗级分离制度在我校实行了七年。
近三年来学校干部对这项制度褒贬不一。
为了对这项制度作出一个较全面的判断,我们根据校党委的安排进行了课题调研,查阅了岗级分离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的所有文件,在学校干部中发放了150份问卷进行了调查,通过网上查阅、电话和当面问询了解了本市高校的有关情况,分析了我校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作用和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些对策思考,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背景我校实施岗级分离制度始于2000年,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具有以下主要背景:1、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央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制定了《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纲要》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和原则,还分别对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纲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要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在管理人员中实行职员制等要求。
2、高校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在中央颁布《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前后,教育部根据《纲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在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实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对高校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形成了经验。
各地高校纷纷仿效,我校党政领导也组团去武汉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
3、我校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我校在改革的大潮中,于1996年率先对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进行了成功改革,开始实行货币化分房制度;继而于1998年又率先加入了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行列,取得显著成效,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岗位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学校岗位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为进一步搞好我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市人事局市人发〔20**〕61号《关于对我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于20**年11月15日-11月30日对我校实行岗位管理工作以来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岗位设置我校是市教育局直属重点完全中学,属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市编委核定编制控员数115人,核定领导职数4个,核定内部机构数4个。
目前,全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人(含高级政工师3人),设置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1个、高级管理岗位4个;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7人(含政工师2人、主任科员3人),设置中级专业技术岗位34个、中级管理岗位6个;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无初级管理岗位。
设置工勤岗位6个,其中:高级工4个,中级工2个。
所设各类岗位均按现有人员已经聘任,无落聘各类人员,无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人员。
最高岗位年收入2370.3元,最底岗位年收入13212元,单位岗位平均年收入24828元(包括学校奖金在内),单位档案工资年收入16785.52元。
二、措施和办法我校岗位管理与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同步。
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主要有:在规章制度方面,制订了《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教职工聘任制暂行办法》、《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教职工津贴发放暂行办法》、《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教职工考核实施细则》、《西安市第三十中学关于坐班制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其制订和修改均经教代会通过。
在聘用合同制方面,强调全员推进,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书。
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三"定"(定编制、定岗位、定任务)、三"结合"(对教师从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好平时的记实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领导、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每学期末将考核结果综合一次,考核结果与本人见面并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评选先进、续聘、解聘和奖惩的依据。
岗位分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岗位分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部分人才的流失,如何探索适应我院自身发展和稳定人才的用人、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探索人力资源有效管理途径的必要性2002年初,院党委在认真分析油田内外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和市场压力,从我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提出了“加快推行人员的分层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人员分层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定为人力资源有效管理途径的出发点,体现了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反映了我院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
去年3月,在院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问卷中,90%以上的人员支持和赞同人员分层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它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愿。
二是实现人力资源由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的需要。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工作为中心,注重的是对人身份、档案的管理,强调的是对人的使用,现代管理模式是要从尊重人、尊重劳动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按照岗位和贡献取酬,使员工在个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创造最大效益。
三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人在任何工作环境中,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上级对其工作的认可。
但在目前现有的体制与机制下,这种认可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的任免上。
由于受干部职数的限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个愿望,因此,需要建立各类人员不同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更新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础把岗位分级管理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点,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岗位等级体现贡献与报酬的创新。
而且,改革势必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因循守旧,瞻前顾后,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创新。
因此,我们坚持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冲破旧的思维定势,以人为本,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在分析岗位现状及工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方案总体思路。
实施岗级分离的建议
实施岗级分离的建议
岗级分离是一种组织架构优化的方法,旨在使组织更加高效、灵活。
以下是实施岗级分离的建议:
1. 理清岗位职责:首先需要对组织中每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和梳理,包括部门管理、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以便进行有效的分离。
2. 制定分离计划:结合岗位职责,制定明确的分离计划,确定需要分离的职责和部门,以及分离后各部门的职责和人员编制等。
3. 建立分离机制:建立完善的分离机制,包括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培训、分离沟通、评估考核等,以确保分离计划的有效实施。
4. 分阶段实施:因为岗级分离一般涉及较大的组织变革,所以需要分阶段实施,逐步推进,避免冲击过大和组织运转受影响。
5. 监督和评估:分离后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分离后的组织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保证岗级分离的效果。
以上是实施岗级分离的建议,需要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具体实践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调研报告戴金华郭茜罗玉英干部岗级分离制度在我校实行了七年。
近三年来学校干部对这项制度褒贬不一。
为了对这项制度作出一个较全面的判断,我们根据校党委的安排进行了课题调研,查阅了岗级分离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的所有文件,在学校干部中发放了150份问卷进行了调查,通过网上查阅、电话和当面问询了解了本市高校的有关情况,分析了我校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作用和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些对策思考,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背景我校实施岗级分离制度始于2000年,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具有以下主要背景:1、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央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制定了《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纲要》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和原则,还分别对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纲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要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在管理人员中实行职员制等要求。
2、高校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在中央颁布《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前后,教育部根据《纲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在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实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对高校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形成了经验。
各地高校纷纷仿效,我校党政领导也组团去武汉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
3、我校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背景我校在改革的大潮中,于1996年率先对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进行了成功改革,开始实行货币化分房制度;继而于1998年又率先加入了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行列,取得显著成效,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两项改革的成功实践,鼓舞了全校改革探索的信心,而且也使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改革不断深化的迫切需要。
学校于1999年12月适时提出了《关于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纲要》,并于2000年2月整体推出了有关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11个文件,其中包括有《干部职工聘任上岗的实施办法》、《干部聘任实行岗级分离的暂行办法》、《干部职工岗位考核的暂行办法》和《岗位津贴发放管理的暂行办法》等等,岗级分离制度由此出台。
二、我校干部管理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岗级分离制度作为当时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与其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紧密联系,其主要思路是通过使干部的岗位职务与行政职级相分离,淡化干部的行政职级身份;强化对干部的岗位管理,扩大干部岗位的用人范围,形成充分的竞争条件;同时为在领导岗位或在非领导岗位勤奋工作的干部提供晋升行政级别的通道。
其基本内容是:1、干部的岗位职务与行政职级相分离在传统的体制下,学校二级管理机构的正职岗位与行政职级的正处级干部挂钩,副职岗位与副处级干部挂钩;三级管理机构的正职岗位与正科级干部挂钩,副职岗位与副科级干部挂钩。
岗级分离制度旨在使这种传统的挂钩脱钩,使之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岗位任用系统和职级晋级系统,职级取得年限与岗位任职年限分别单独计算,为干部不论职级竞争上岗提供可操作的前提。
2、淡化机构设置,强化岗位设置在传统的体制下,学校二级管理机构下设置科级机构,有了科就要有正副科长和科员、办事员,造成人浮于事。
岗级分离制度除保留了必要的二级管理机构,摈除了科级管理机构,强化了岗位设置。
全校校级以下管理岗位依次分为部门正职党政管理岗位、部门副职(助理)党政管理岗位、部门业务主管管理岗位、部门文员管理岗位。
其中,部门助理岗为提任副职前的试用期岗;主管下不设副主管岗位,也不一定为其配设文员岗位。
3、淡化职级身份,竞争择优上岗在岗级分离制度实施初期,根据当时的《干部职工聘任上岗实施办法(暂行)》,理论上全校教职工不论职级身份,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都可应聘从文员至部门正职的所有管理岗位,通过竞争,择优上岗。
当然,提任上部门正副职岗位是必须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
在岗级分离制度实施两年后,修订后的《干部职工聘任上岗实施办法》对干部竞争上岗的资格作了新的规定:部门正副职(助理)须具有正科或中级以上职级职称;主管岗位须具有副科或中级以上职级职称;文员岗位须具有科员或初级以上职级职称。
在目前的操作中,提任部门正职岗位的,都被要求有副处以上职级或副高以上职称;提任部门副职岗位的,则被要求有正科以上职级或副高以上职称。
实际上,经修订后的岗级分离已变化成相对分离的一种制度。
但不管怎样,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用人范围。
4、根据年功和考核确定或晋升行政职级在岗级分离制度实施后,干部的行政职级的确定和晋升,按照另行制定的《干部聘任实行岗级分离的暂行办法》执行。
这就是现在所称的“岗级分离”的狭义概念。
《干部聘任实行岗级分离的暂行办法》分别于2001年6月和2002年6月以文件形式、2002年11月又以备忘录形式作了三次补充性修改,都是为了适应学校干部队伍的变化和建设需要进行的。
1999年1月学校党政颁发的《关于充实和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11月颁发的《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办法》,先后对政治辅导员的干部行政职级晋升作了规定,作为《干部聘任实行岗级分离的暂行办法》的补充性文件在执行。
根据以上这些规定:晋升正处职级,基本条件是必须已高聘在部门正职岗位工作并已取得副处职级两年以上,然后根据本岗位历年考核和奖励情况,高聘后短则1年、长则4年予以晋升。
晋升副处职级,基本条件也是必须在部门正职或副职岗位上工作并已取得正科职级3年以上(或已取得讲师、副教授职称),然后根据本岗位历年考核和奖励情况,是部门正职的,高聘后短则1年、长则3年;是部门副职的,高聘后短则2年、长则4年予以晋升。
晋升正、副科职级,则没有必须高聘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依据是学历、现职级或工作年限、以及本岗位历年考核和奖励情况。
升正科的,取得副科职级后最快的需要2年;升副科的,最快的担任管理工作1年后即可晋升。
5、校内岗位津贴体现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岗级分离制度实施后,学校于2003年2月修订下发了《管理干部、职工岗位津贴发放办法》,确定了干部的岗位职务和行政职级与校内岗位津贴的挂钩办法。
该《办法》中的校内岗位津贴由岗位津贴和职级津贴两部分组成,岗位津贴在其中占70%,岗级津贴在其中占30%,体现了岗级分离制度强化岗位、淡化职级身份的精神。
三、岗级分离制度实行以来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岗级分离制度作为学校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在学校特定的发展阶段,发挥了其积极作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了在岗级一致条件下学校干部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矛盾2000年,学校正处于规模扩张的前夜。
由于学校长期的小规模办学,干部队伍资源极其有限。
虽经1995年以来加紧培养,由于提拔的制度制约,干部队伍数量仍青黄不接。
不要说办万人大学,维持现有规模也已捉襟见肘。
当时全校正处级岗位干部只有16名,副处级岗位干部也只有33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实行岗级分离制度后,由于可以先上岗后提级,使得一批暂不符合正副处级干部提拔条件的同志,通过竞聘上岗走上部门领导岗位,大大缓解了青黄不接的矛盾,也为学校日后的大规模发展储备了力量,开辟了培养选拔干部的新途径。
2、扩大了用人视野,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实行岗级分离制度后,由于应聘部门正副职岗位不拘正副处级的职级身份,应聘者非常踊跃,一个岗位往往有数人应聘,其中不泛有教学科研骨干和年轻有为的科级干部从竞聘中脱颖而出,使学校领导扩大了用人视野,也扩大了选人用人的余地。
学校现有的正副处级干部中68%是2000年后通过先上岗后提为处级干部的。
3、淡化了身份意识,强化了岗位责任意识。
实行岗级分离制度后,由于强化了竞聘才能上岗的做法,强化了岗位考核和任期合同制管理,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处级干部未能聘上部门正副职岗位的情况后,打破了原有的干部无功不下的终身观念,激发和强化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
在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中,87%的同志认为岗级分离制度很好或较好,表明了大部分干部对岗级分离制度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肯定。
四、岗级分离制度中存在和将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干部队伍数量和结构较之过去有了可喜变化,在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岗级分离制度,已经凸现出一些新的矛盾,面临新情况的挑战。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部队伍后备资源较之过去丰富而带来的矛盾学校当初实施岗级分离制度的背景条件是干部后备资源的匮乏。
经过近几年学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学校干部队伍的后备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较之过去有了大大改善,实施岗级分离制度的动因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干部已经开始走上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岗位,继续用老制度让这些干部小步慢升,过程变得太长,已渐渐失去了岗级分离制度建立当初的必要性,相反还可能影响可用人才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持本观点的在调研问卷中占31.1%)。
2、岗级分离制度与高校一般做法不相一致的矛盾经调研,全市高校实行岗级分离制度的仅我校一所。
近几年调入我校的干部和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和本市的高校,由于岗级分离制度与高校一般做法不相一致,且比较复杂,这一部分人群包括已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同志,对岗级分离制度的认知度很低,本次调研回收的132份答卷,全部答对有关岗级分离制度认知度的3个问题的只有2人,答对2个问题的也只占23.5% 。
一些同志认为,一个制度设计得再好,如果不易被大家认知,让人无法清晰地预期自己的发展,就将会失去激励作用。
(持本观点的在调研问卷中占52.3%)。
同时,由于岗级分离制度与高校一般做法太不相一致,也影响了学校人才同外界的干部交流。
如:我校正科职级的部门副职干部,明明已在副处岗位工作多年,但由于职级尚未提到副处,就不能交流到其他单位任副处级干部。
(持本观点的在调研问卷中占18.9%)。
3、岗级分离制度自身存在的双轨制带来的矛盾由于岗级分离制度本身还存在干部岗位和干部职级同时并存的双轨制矛盾,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也就衍生出了一些悖论,如:一位在主管岗位上的干部被组织调动时,为了不影响该同志的切身利益,其岗位就和人一起被复制到新的部门,岗位被异化成了一个新的级别,与干部职级共存,使岗级分离越分越复杂。
(持本观点的在调研问卷中占8.3%)。
同时,由于干部的职级依然存在,而且其利益还体现在终身受益的国家工资和校内职级津贴上,因此干部在先上岗后,依然或甚至更看重职级的升迁,往往会对职级升迁的缓慢和职级津贴与岗位不一致产生意见,致使淡化身份的初衷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导致了强化身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