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导学案
伦勃朗ppt讲稿
伦勃朗ppt讲稿:主要参考《弗莱艺术批评文选》19世纪后期的荷兰绘画大师梵高面对伦勃朗的画深情的说:“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早年从师 P.拉斯特曼,1625 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不过,由于古典主义是那时的时尚,伦勃朗是如此屈从于它,以至于画了几张神话作品,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形式也不比对其题材更感兴趣。
他看过意大利绘画和素描作品,有时候也会在自己的构图中利用它们,这也是事实。
意大利艺术只是其中之一,他从头开始,直接从生活开始。
他正是从描绘他感受到的生活开始的。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伦勃朗却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伟大的插图画家。
作为一个插图画家,伦勃朗显示了那样一种高度的想象力,以至于能立刻以直接而又简洁的方式抓住本质,揭示它们,而无需任何附加或装饰。
这一点总是在瞬间就对我们产生愉快的惊奇感,赋予我们一种被揭示事物既自然又必然的感觉。
伦勃朗与莎士比亚及其他极罕见人物身上共同拥有的,就是这种品质。
伦勃朗与莎士比亚都拥有这样一种彻底而又坚定地创造可信生命,莎士比亚三言两语就可以为我们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伦勃朗呢,他三笔两笔就能暗示脑袋的转向或是手臂的伸张。
新教材高中英语Unit4 PeriodⅢDevelopingideas导学案外研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Period ⅢDeveloping ideas课前自学导引ART & TECHNOLOGYThink “art”.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Is it Greek or Roman sculptures in the Louvre, or Chinese paintings in the Palace Museum? Or maybe, just maybe, it's a dancing pattern of lights?The artworks by American artist Janet Echelman look like colourful floating clouds when they are lit up at night. Visitors to one of her artworks in Vancouver could not only enjoy looking at it, they could also interact with it—literally. They did this by using their phones to change its colours and patterns. Exhibits such as these are certainly new and exciting, but are they really art?词汇自测①literally adv. 根据字面意思②look like 看上去像③light up 点亮④interact with 与……互动艺术与科技想一下“艺术”,你想到了什么?是卢浮宫里的希腊或罗马雕塑,还是故宫里的中国画?或许,只是或许,是一个舞动的灯光图案?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的作品在晚上点亮时看起来就像五颜六色的浮云。
游客们参观她其中一件在温哥华的艺术品时,不仅可以欣赏它,还可以与它进行“互动”——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互动。
艺术美与形式美(导学案)
艺术美与形式美(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怎样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及其语言形式、语言规则的使用;让学生脱离简单的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
3、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艺术美来源、特征结合作品和对形象的感受来学习概念,避免概念理论化。
掌握形式美的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列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三.课前预习: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不是很“漂亮”的形象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罗丹(法国)《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
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
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
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
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
所以,《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
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一)艺术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黑格尔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社会生活。
黑格尔在否认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现实生活这个点上是错误的,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确实已与现实生活的原生型态有了本质的区别。
他的解释具有合理性。
现实实在在艺术美方面的表现,只有从它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差异中才能真正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人琴俱亡导学案 苏教版
13.人琴俱亡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诵读文章,梳理文中的故事情节。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体会用独特的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预习导学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笃.( dǔ )舆.( yú )径.( jìng )弦.( xián )不调.( tiáo )掷.地( zhì )恸.( tòng )卒.( zú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子敬俱.病笃.:都;病重。
何以..都不闻消息:为什么。
便索舆.来奔丧: 轿子。
弦既.不调:已经。
语时了.不悲:完全。
子敬素.好琴:一向。
因.恸绝良久:于是。
月余亦卒.:死。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合作探究问题一:一读,标节奏,读通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号标出停顿。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问题二:二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子敬素好琴:素看红装素裹:因恸绝良久:绝沿溯阻绝:便径入坐灵床上:径能以径寸之木: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子猷问左右..古义:身边跟随的人今义:表方位(2)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 听说今义:用鼻子嗅气味(3)便索.舆来奔丧古义: 寻找今义:绳索,线索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
倒装句。
调整后句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伦勃朗经典作品伦勃朗·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台湾把伦勃朗翻译为林布兰。
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
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
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除伦勃朗外,他们还有8个孩子。
伦勃朗青年时期就已经声明鹊起,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伦勃朗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伦勃朗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伦勃朗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伦勃朗代表作之一:《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从1640年代开始,伦勃朗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伦勃朗作画最多的一年,创作了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在内的大量作品。
1663年以后伦勃朗作画较少,此时他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生命中苦难的转折点是从他的名作《夜巡》开始的,在绘制《夜巡》的过程中,伦勃朗固执的想要打破当时的传统,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从此以后,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画家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潦倒。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伦勃朗和女仆韩德瑞克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科尔内利亚,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搜集相关信息。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一堂课改变了一个孩子!这是怎样的一堂课?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变化?让我们随着小弗朗士走进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故事背景:1870,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走进课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堂课有哪些地方不寻常?请分类概括。
【提示:气氛--学生--老师--其他】2.从这些不寻常中你感受到些什么?三、合作交流,走近人物:(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批注)【方法提示:读描写,辨方法--联处境,猜心理—析情感,树形象】1.这堂课上,小弗朗士有哪些变化?小说主要用什么方法描写他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你感觉他是个怎样的孩子?2. 小说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深入探究,质疑解惑:1.综合全文,你认为小说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解之处?或有什么独特见解要与大家分享?小结习得,清点背囊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任选一方面谈一谈。
片断练习,当堂检测:当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与号声时,他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其进行细腻的描写,尽可能揭示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伦勃朗油画技法详解
伦勃朗(1609- 1669)出生于荷兰莱顿。
伦勃朗年轻时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从师于皮尔特·拉斯特曼,他以从心理分析角度画肖像画而闻名于世。
皮尔特·拉斯特曼本人曾求学于意大利,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所以作为其学生的伦勃朗,也酷爱意大利的浓淡、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风格。
伦勃朗早期是典型的荷兰17世纪的绘画风格,但是他中后期的绘画有了显著的变化,伦勃朗进一步发挥厚涂法,在光下加重其厚度,并使阴影更加透明。
伦勃朗长期的多幅自画像,完整地记录下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他在油画技法方面的发展。
伦勃朗与鲁本斯可以并称为最杰出的油画技法大师。
他们都尽可能地制造出各种对比效果,从透明与不透明,明与暗,清晰边缘与模糊云状边缘,一直到冷暖色对比。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
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
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
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
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
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下面的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用和鲁本斯相同的调色油:多种的基本调色油,其做法参见《如何制作适合临摹伦勃朗油画的调色油》。
伦勃朗的油画底伦勃朗主要在灰色调的画布上作画,他也在画板上画过一些一次过作色法的画,但伦勃朗的大多数画都是分几个部分在画布上完成的。
伦勃朗油画技法示范画中,将画布固定在12.7cm的胶合板上。
这样既有木板的稳固支撑感,又有画布的质感。
画布的准备过程和画提香画的准备过程相同,可参见《详解使用提香的油画技法画油画的步骤》。
画布最后上一层生赭色、铅白加调色油的色彩,这层色彩可以做底色调,并使画布不吸水,待其干后即可作画。
教案——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 (2)
年级学科:美术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课题:革命性的变革——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执教:陈旭教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鉴赏享受,从而达到高效难忘的美术学习效果。
本堂课旨在通过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荷兰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改变原有的对于欧洲绘画美术知识结构,提升鉴赏欧洲绘画的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风格变革历程,在欣赏荷兰绘画大师作品时,挖掘美术文化素质与个性潜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艺术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欣赏体验、分析讨论、比较探究、自主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知识与技能:了解十七世纪荷兰市民绘画的变革及其原因,学会鉴赏代表画家的著名作品与绘画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伦勃朗的代表作品及绘画风格。
难点:联系十七世纪荷兰的社会背景,了解荷兰绘画题材多样、分工细致的原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掌握了一些美术的相关知识。
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是在对美术作品的初步体验、感受、实践的层面上,但对于美术鉴赏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审美。
再加上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层面的制约,他们对美术鉴赏的深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启发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比较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1)在大屏幕上展示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2)学生简述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3)比较同时代巴洛克绘画,得出结论。
(4)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变革的原因(1)提问: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些突出的变化?(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
(3)教师启发引导。
(三)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绘画风景、静物、风俗、肖像画领域中代表画家及作品(1)欣赏霍贝玛的《林荫道》①分析画家独具匠心的构图处理。
夜巡初中美术教案
教案名称:夜巡初中美术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美术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夜巡》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荷兰现实主义绘画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夜巡》的艺术特点。
2. 荷兰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夜巡》在荷兰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巡》的图片、相关资料以及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夜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画面内容、色彩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夜巡》的初步印象。
二、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夜巡》的作者伦勃朗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 分析《夜巡》的艺术特点,如光线运用、色彩搭配、人物形象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荷兰现实主义绘画(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荷兰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
2. 分析《夜巡》在荷兰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情感共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谈对《夜巡》的情感共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五、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以《夜巡》为灵感,画一幅反映自己生活场景的画作。
2. 学生现场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夜巡》的艺术特点和荷兰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伦勃朗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情感共鸣环节,学生能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受到艺术作品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创作实践环节,学生以《夜巡》为灵感,画出了反映自己生活场景的画作,提高了绘画技能和审美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伦勃朗导学案
1.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绘画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等。
2.伦勃朗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三个小时期①早期(艺术积淀期1623-1632年):此时伦勃朗未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其学习绘画,在乡下开办画室,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运用光影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
②中后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年):a.创作成熟期(1632年- 1640年)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
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
他在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b.艺术创作深化期(1640年-1648年)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当今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也在这一年问世,此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
但这一画作一开始不被人理解,订画者拒收,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使伦勃朗惹上了官司。
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3.伦勃朗的绘画技法伦勃朗掌握着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
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他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黒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主要or次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感,极具戏剧性。
少儿油画学习:伦勃朗油画绘画方法
1、素描初稿。
透明画法主要依赖于清晰、成功的单⾊底画——素描。
在这个阶段,可以⽤任何素描媒介——炭条、⾊粉笔等清楚地确定⼀个可填充底⾊的框架——素描稿。
之后,喷⼀层发胶或上光油。
2、纯灰画法。
⼀般⽤⽩⾊与⿊⾊调和的灰⾊作画,也可⽤赭⽯或褐⾊与⽩⾊调和。
基本要求是反差强烈的明暗层次,尽可能⽤亮⾊调表现,因为其后每⼀遍上⾊都会使画⾯变暗⼀点。
根据“肥盖瘦”原则,这⼀阶段尽可能少⽤油,古代画家多⽤铅⽩,因为铅⽩在油画颜料中最“瘦”,⽽⿊油画⾊含油多,因⽽要少⽤。
在表现明暗层次反差强烈的肖像时,并不意味着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础上,最深的调⼦处于中间灰⾊即可。
在画灰⾊画时,应常备⼀⽀扇形笔或油画滚⼦,不断⽤它把颜料抹平,⼀般只在确实需要的地⽅才画稍厚的笔触。
灰⾊画完成之后,⾄少要让它⼲两天以上再涂上⼀层润⾊光油,这利于随后的⾊层上光。
3、着⾊。
开始时⾊层要概括,⼤⾯积涂上单纯的经过稀释的上光⾊是着⾊过程的第⼀步。
待⼀层上光⾊⼲后才能覆盖下⼀层⾊,间隔约为⼀⾄两天。
当然可以采⽤湿盖湿的画法,但不易控制⾊彩,所以很多采⽤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同时画⼏幅画。
4、薄涂。
透明着⾊之后,为增加物象的体感、质感,⾼光及细节部分常采⽤薄涂⽅式强调,⽤⼤量⽩⾊调和⼤量的调⾊油涂于⼲后的上光⾊上,多加调⾊油是为了遵守“肥盖瘦”的原则。
注意:这⼀阶段不要使⽤松节油。
松节油只在灰⾊画阶段使⽤。
《智慧美术课堂——伦勃朗用光与人像摄影》
《智慧美术课堂——伦勃朗用光与人像摄影》发布时间:2021-11-24T02:22:11.6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0期作者:孙蕾[导读] 在移动技术参与的智慧课堂教育环境下,美术课的师生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电子设备、网络资源、即时通讯软件等。
孙蕾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在移动技术参与的智慧课堂教育环境下,美术课的师生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电子设备、网络资源、即时通讯软件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常规课堂很难完成的摄影教学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八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包含了美术史的学习,所以,在讲到巴洛克美术——伦勃朗时,除了常规讲解伦勃朗的艺术风格和画家生平等,还可以以他的名画《夜巡》为例,讲到伦勃朗独特的用光。
再自然地链接到人像摄影,或者说人人都会的自拍、他拍。
使学生将乏味的美术史生活化,真正体会到,美术在不断发展和流传,始终在滋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教学;伦勃朗;摄影一.学情与教学思路:针对八年级的好奇热情学生,原本教材上比较老旧的内容很难提起他们的巨大兴趣。
在教材基础上的扩展常常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分别学习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古罗马神话为内容的《春》、元朝的《朝元图》、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等绘画,了解到了绘画多元化,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美术史框架。
另外基于智慧课堂的便利条件,师生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电子设备、网络资源、即时通讯软件等。
便于教师一边引入内容,强美术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一边学生也可以同时即时作品反馈,教师即时互动教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
所以在讲到美术流派:巴洛克美术——伦勃朗时,除了讲解伦勃朗的艺术风格和画家生平等常规内容意外,还可以以他的名画《夜巡》为例,讲到伦勃朗独特的用光。
再自然地链接到人像摄影,或者说人人都会的自拍、他拍。
使学生将乏味的美术史生活化,真正体会到,美术的不断发展和流传始终在滋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的教案设计
1718世纪欧洲绘画欣赏的教案设计目标: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主要了解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及作品。
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难点: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
准备:课件制作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活动组织:导入:学生有关伦勃朗的资料介绍。
(问题)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现引出课题展开: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群像》(1642)(画布油画)(内容)作者画的是什么?(教师介绍)幻灯比较:集体肖像画形式思考:《夜巡》的画面构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伦勃朗这样画,你觉得好不好?讨论——表达得出伦勃朗作品的特点。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画布油画)请学生欣赏(分析)伦勃朗的成名作2、《宫女》(1656)(油画)肖像画欣赏作品(教师介绍作者)作品特点分析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它作品欣赏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神话故事画介绍鲁本斯(教师)欣赏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特点(学生)总结特点(师生)提示:是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弘的特点。
鲁本斯其它作品欣赏。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达维特(历史画)题材介绍分析作品人物、神态、动作学生小结主题5、《1808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小结:知识性内容组织:导入: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莎斯基亚)。
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
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
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
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高一美术 浪子回家教案2
高一美术浪子回家教案2用明暗演绎人生的伦勃朗教学思路:→导入:浪子回家(故事),感受并探讨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品中作者是如何用美术语言传达思想情感的→过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情感链接)→重点:伦勃朗及其艺术风格赏析(以人生经历与风格演变为脉络)→梳理:绘画风格形成探讨(与作者人生经历经验、个性喜好、知识修养、时代背景等有关)教学目标:1、通过对浪子回家的直接感受与分析理解,让学生感性的把握艺术语言的表现;2、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与作品的赏析,感受其绘画风格的演变与完善过程;3、通过对伦勃朗艺术追求历程的了解与解读,感受一代大师为追求艺术事业而表现出的执着精神和顽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一个圣经故事: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
在那里任意放荡,耗尽了一切所有,于是就穷苦起来。
然后他去给别人喂猪。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
然后他醒悟过来:我父亲有那么多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么?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
于是就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了,就跑去抱着他,连连与他亲吻。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你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子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好好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欢歌乐舞的声音,便问仆人是什么事。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灾无病的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庆贺他的归来。
大儿子生气了,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使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吞尽了你的产业再回来,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2022年教学教材《背景知识伦勃朗》优秀教案
背景知识:伦勃朗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
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画、历史画等。
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比照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
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
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
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目他为“夜光虫〞。
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式氏的“光暗〞的真际。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局部。
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
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
这时期的大量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
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哀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对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绘画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
2.伦勃朗的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大时期,三个小时期
①早期(艺术积淀期1623-1632年):
此时伦勃朗未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其学习绘画,在乡下开办画室,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能够运用光影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
②中后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年):
a.创作成熟期( 1632 年- 1640 年)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
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突破传统团体肖像画呆板
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
他在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b.艺术创作深化期( 1640 年- 1648 年)
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当今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也在这一年问世,此画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
但这一画作一开始不被人理解,订画者拒收,一度形成僵局,最终使伦勃朗惹上了官司。
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
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3.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伦勃朗掌握着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
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他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黒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主要or次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从而使画面富有动感,极具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