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医者的经典语录
医者的经典语录1.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2.医者当自重,施诊莫贪欺。
3.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4.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为。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7.医术乃医者之本,医德乃大医之魂。
8.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难也。
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
——徐大春9.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棗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
10.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戴圣11.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内科专家张孝骞12.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
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
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龚廷贤13.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14.医生不能光用药物来治病。
在病人最痛苦的时候,医生一定要出现在他的面前。
——白求恩15.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6.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17.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18.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9.医者不读仲景书,不知治伤寒;不读又可书,不知瘟疫。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XXX 《千金要方·大医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XXX《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XXX《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XXX则死。
(明·XXX《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XXX《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XXX《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XXX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XXX《医述·医学溯源》)9.XXX长,XXX。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XXX、XXX、XXX。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六合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2、摄生保健1.XXX即卧,乃生百病。
(XXX《备急令媛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XXX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XXX《孟子·尽心》)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经典语录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与。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与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治病先治本,不治本无末治。
注意膳食,安心调养,立体审治之策。
扶正防邪,以阴阳两利为方。
把握阳性,调和阴寒,保持气血调和。
顺天理,延寿立品,遵守阴阳者德。
药补不如食补,健康养生最关键。
以上帝之道,关注脏腑之调和。
调摄元气之水,活血活络之气。
施以温补而健脑,以养生而益寿。
行余补气,余力治血,气血两虚皆可服。
血旺则活,诸病浮现,三焦之火伤心劳。
诸邪惊逆,以气镇留,失调无常皆得防。
元气较低,邪气容易袭,如此调升药事皆宜。
若不补血,不��未足,无以强健体魄。
大抵兴安而调和,中抵处有充实。
饮食宜安,情志宜止,耳聪眼明皆及时补。
补血行气,顺机息歇,前症诸病尽收其穷。
俞彰用药以愈病,分离其病以调康。
参禀两气,处定四象,上元以若而足康。
八十四候晦明显,谨慎乎动辄有损。
再也未及于乱,上元则专下而求康。
叁日三十六机,体安常静而运转。
调理阴阳守常规,养生护身亿古传。
否则气性不佳,血液与气不及,激荡虚中之气,伤害阴阳之病。
何以致此?当知以养神补血为本,以经穴证病为末。
术临手眼,脉象难测,良方可以补血活络、收气安神,以达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之最。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1.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5.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6.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8.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0.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11.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12.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13.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14.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15.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16.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17.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1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1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0.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21.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22.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23.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24.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25.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27.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8.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29.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30.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31.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33.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3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5.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3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7.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话中医经典语录
话中医经典语录⼀句话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化历史悠久,独具特⾊。
⼀碗药汤,⼀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竿见影的`效果,因⽽,中医⼀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
接下来是⼩编带来的中医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句话中医经典语录 1. 肺为⽓之主,肾为⽓之根。
2. 治风先治⾎,⾎⾏风⾃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痰不作眩,⽆风不作眩,⽆虚不作眩。
8. ⾏⽓则后重⾃除,理⾎则脓⾎⾃愈。
9. ⽓为⾎之帅,⾎为⽓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喜升,胃⽓喜降,脾喜燥⽽⽽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需只祛痰,贵在治⽓以为要,⽓顺则津 液⾃⾏,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存内,邪不可⼲;邪之所凑,其⽓必虚。
16. 百病⽣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者⽆汗,夺汗者⽆⾎。
17. 久病先针⾜三⾥。
18. 兵⽆向导则不达贼境,药⽆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实有羸状,⾄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便,⾮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热不轻攻。
23. ⼩病理⽓⾎,⼤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良医,枉死者半,此⾔⾮虚。
[唐] 孙思邈 26. 世有愚者,读⽅三年,便谓天下⽆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可⽤。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医道已了,深⾃误哉! [唐] 孙思邈 27. 见痰休治痰,见⾎休治⾎,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耗⽓,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
30. ⽩丹⽪去⽆汗之⾻蒸,地⾻⽪去有汗之⾻蒸,桑⽩⽪去往来寒热之⾻蒸。
中医经典句子
中医经典句子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你还知道哪些中医经典句子吗?下面是店铺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医经典句子,赶快来围观一下吧!中医经典句子【优美篇】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3、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5、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6、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7、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8、四季脾旺不受邪。
9、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10、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11、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4、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5、内不坚则善病风。
16、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1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8、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19、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20、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中医经典句子【精选篇】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5、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7、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
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9、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0、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中医经典句子【热门篇】1、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6、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7、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8、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0、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11、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经典语录中医经典语录1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14.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5.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1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中医经典语录2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赞美中医的经典语录
赞美中医的经典语录
1. 中医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难道不比那些西药更让人安心?就像我上次感冒,几副中药下去就好得差不多了,这效果多神奇呀!
2. 中医真的太了不起了,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健康!我邻居的慢性病就是靠中医慢慢调理好的呢。
3. 中医简直就是个宝库啊,里面的奥秘无穷无尽!你看那针灸,小小一根针就能解决大问题,多厉害呀!我朋友的头疼就是针灸治好的。
4. 中医啊,那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呀,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传承?我爷爷一直很相信中医,身体一直都挺硬朗。
5. 中医的神奇之处谁能质疑呢?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我自己之前失眠,喝了一段时间中药就好多了。
6. 中医是多么伟大的存在呀,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健康之路!我姨妈的关节炎就是靠中医缓解了不少痛苦。
7. 中医,那可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啊,怎么夸赞都不为过吧!上次我看到一个中医推拿治好颈椎病的例子,真的太神了。
8. 中医真的厉害得很呐,就像一个无声的卫士,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我身边好多人都通过中医养生变得更有精神了。
9. 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难道不是光芒万丈吗?我朋友用中药调理
身体后,整个人都容光焕发的。
10. 中医的魅力谁能抵挡呢?简直就是健康的魔法呀!我听说有人用艾灸治好了多年的老寒腿,太不可思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承乃制,亢则害。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123、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124、李时珍: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
12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126、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27、阴阳互根互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需用滋阴壮水之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幸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扶阳益火之法。
阴阳相互消张: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阳。
《类经附翼*医易》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128、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29、五行相生:肝藏血以济心,心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
五行相克:肝木之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130、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
131、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对于脾生湿,湿困脾的病症,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已生之痰,还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多配伍健脾祛湿药,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又常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至于痰聚成瘰疠、痰核者,则结合软坚散结之法。
有火热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降火可用胆南星、瓜蒌仁、黄芩,顺气可用杏仁、陈皮、枳实。
治寒痰,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可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温肺化饮之常用组合。
治湿痰,苍术、厚朴,燥湿以运脾,行气以除湿,使湿浊得去,滞气得行。
等痰眩晕,可加天麻和僵蚕,平肝息风止头眩,祛风化痰止头痛。
食痰,加莱菔子、麦芽。
郁痰,加青皮、香附、郁金。
瘰疬痰核者,加海藻、昆布、牡蛎。
132、浮,其一:为风邪伤人,为风的特征;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
沉,其一:主里,为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
滑脉反映体内阴分太过,脉道充盈,经气外束,出现滑利。
涩为阴分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
133、药物对症一碗汤,药不对症论船装。
134、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民。
修合无人见,心存有天知。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135、脉独大者要顺其性,脉独小者要养其真。
136、瘀血证,瘀于下焦,少腹逐瘀汤;瘀于中焦,血府逐瘀汤;瘀于上焦,头部用通窍活血汤,咽喉部,用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减川芎、牛膝,加玄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玄参,甘草可再加木蝴蝶)。
137、肝寒治肾,肺寒治心。
水生木,凉水生凉木。
相火足够,把水温暖了,上升到肝来,肝就温暖了。
如治疗睾丸、小腹冷痛,疝气,以及肝经所过之处疼痛,用暖肝煎治疗,就是通过温肾水以散肝寒,肝寒再严重,可加入吴茱萸、干姜,甚可加附子。
对于肺寒咳久不愈,背心发凉者,是因为心阳虚,用桂枝汤(去芍药)加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或丹参、石菖蒲,或枳壳、桔梗、木香。
肺为水上之源,心肺火上亢,心烦,小便黄,甚至会刺痛。
这时只需用几味肃降肺气的药,小面小便就正常了,可用竹茹、枇杷叶,或白茅根、芦根,或黄芩,一般右脉亢盛,导肺火下移。
左脉亢盛的,用导赤散,导心火下行。
138、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139、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
其中,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肾阴上济依赖肾阳的鼓动;心气分为心阴和心阳,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阴的凉润。
肾阴在肾阳的鼓动作用下化为肾气以上升济心,心火在心阴的凉润作用下化为心气以下行助肾。
140、血的濡养作用:肝瘦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化神作用: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14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人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142、外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夹湿邪。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性重浊、黏滞、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内伤病因:14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悲忧则气消——过度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