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水,但吹着阵阵强风,乘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
惺忪之际问着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照旧如常。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肥嫩、红花憔悴呀。
故事】李清照是婉约派宋代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这首小令以简朴字句、情节来串结,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
首先描述一夜不停息的风雨,纤细的女子忧心户外绽放的海棠不能入睡,只能藉酒消愁,赖以排遣。
一觉醒来,拥衾未起,询问启户卷帘的侍女,粗心的女侍往外望,漠然回道:“都一样啊。
”女主人听了,叹息不已:“你难道不知道吗?那红的变少,绿的见多吗?”李清照以其纤细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见着了一夜风雨,不由自主便兴起词人惜春、惜花的愁怀。
〈如梦令〉整阕词表面上似乎只是平铺直述海棠花的凋零,其实女词人从中更想吐露的是闺中少女对于青春流逝的焦虑与忧愁,因此以“绿肥红瘦”来比拟对春天的留恋。
“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词中着意人心理情绪的刻画。
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极尽传神之妙。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高产作家,但至今他流传的词中只有40到50篇流传至今,但“没有一本没有用”,“词作者众多”。
这个“汝梦灵”是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带有人物,场景和对话,充分展示了宋词的语言表达和CI诗人的才华。
小慈问起床后喝酒醒来后对花朵的描述,曲折而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花朵的珍惜和对春天的伤害,并珍惜失去的青春。
语言是新鲜的,单词的含义是有意义和有趣的。
这个词的主要思想是:昨晚降雨稀少,风猛。
当这个芬芳的春天,著名的花正好,但风雨交加,心情如潮水,无法入睡,只借酒缓解忧虑。
当我喝太多酒时,我会睡得很香。
结果,当我醒来的时候,就是黎明。
但是昨晚的心情,却早已如隔在胸前,所以将身体挂在一起的事便挂在脑海中。
因此,她问打扫房间的女仆,打开了卷帘门:秋海棠花怎么样?女佣看着它,微笑着说:“还不错。
整夜都是暴风雨。
海棠根本没有变。
”女主人听到这些消息后大声说道:“傻瓜,你知道秋海棠的花朵已经是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正在枯萎吗?”如何理解前两个句子是有争议的。
盖推的逻辑是合乎逻辑的:既然“深度睡眠并不能消除残留的酒”,那么当我们“大量睡眠”时如何知道屋外的“风雨”?我们怎么知道“昨晚雨稀少,风很大?”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这两个词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来理解,因为诗人的本意不在这里,而是通过这两个词来表达对花朵的无限热爱。
关于花的诗大部分是关于风和雨的。
白居易的两首珍爱牡丹的诗:“做明朝的风,夜里珍惜褪色的红火。
”冯延思对彼此的永恒向往是:“红色的枝条,绿色的枝条,绵绵的雨水,厌倦了晚睡”。
周邦彦的《青春之旅》中的一句话:“一夜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见。
”花在风雨中散落,这很容易理解。
然而,不容易理解“深度睡眠不能消除残留的酒”也与珍惜花朵的感觉有关。
但是,只要我们更多地了解前辈所写的诗歌,就不难理解它们。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的诗词知否
李清照诗词知否指的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过来如下: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原文译文)《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原文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原文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以及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翻译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全诗
如梦令·昨夜⾬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扩展资料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13⽇~1155年5⽉12⽇)号易安居⼠,汉族,⼭东省济南章丘⼈。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才⼥”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活,后期多悲叹⾝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描⼿法,⾃辟途径,语⾔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家”之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有《漱⽟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精选诗歌: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春晚
[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诗句知否知否的下是什么通用一篇
诗句知否知否的下是什么通用一篇诗句知否知否的下是什么 1原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是:知道吗?知道吗?应当是绿叶(因吸了雨水而变得)肥大,红花(因风吹雨打而变得)消瘦。
这句话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6)回舟:乘船而回。
(7)误入:不小心进入。
(8)藕花:荷花。
(9)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hēng),怎样才能(10)惊:惊动。
(11)起:飞起来。
(12)一滩:一群。
(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诗词翻译】昨天夜里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我)酣睡一夜,也没有消尽残留的酒意。
试着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怎么样),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当是绿叶(因吸了雨水而变得)肥大,红花(因风吹雨打而变得)消瘦。
【诗词赏析】这首__,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知否知否最早出自谁的词
知否知否最早出自谁的词
知否知否出自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句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为: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红瘦并不是一种花名,而是形容词:
知否知否最早出自谁的词
你知道这是李清照在1100年写的吗?
知否知否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诗篇幅虽短,却含蓄隽永。
它用景物来烘托感情,精致细腻,轻巧灵动。
它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感受,通过对话、跌宕起伏推动了诗意的发展,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
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扩展资料
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