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解剖PPT课件
基底节区及内囊ppt课件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2)分部:
尾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内囊膝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下部
豆状核
11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16
2.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 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 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 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 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13
丘脑解剖
14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17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关 节、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中枢突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薄束②核 对侧内侧丘系 楔束核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后外侧核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小
结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脑解剖--基底节、内囊讲座(2021-03-16)
康复医学科 吴文广
一、基底节
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 2021/3/17 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2021/3/17
2021/3/17
2021/3/17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位于扣带
回和海马旁回的深 部,连接边缘叶的 各部。
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其中 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长纤维联 系本侧半球各叶。
内囊: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纤维向上联系各叶大脑皮质,向下会聚于大脑脚。
2021/3/17
2021/3/17
2021/3/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3/17
(3)投射纤维
尾状核 内囊膝部 背侧丘脑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后肢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
字形
尾状核
内囊前肢
(2)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2021/3/17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基底节
• 基底节是椎体外系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 纤维联系
• 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 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 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2021/3/17
基底节的功能
二、内囊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基底节、内囊.ppt
• 内囊部分损伤 由于内囊的前肢、膝部、后肢通过的传导束不同,因此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单独 或合并出现1-2个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身共济失调、偏盲、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等。
古纹状体
边缘系统 重要结构
锥体外系 中枢之一
基底节
• 基底节是椎体外系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 • 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橄榄脊
髓束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 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新纹状体病变
• 壳核病变 • 可出现舞蹈样
动作,表现为 不重复、无规 律、无目的急 骤运动
2020/6/20
• 尾状核病变
• 可出现手足徐 动症,表现为 手指、足趾的 缓慢如蚯蚓蠕 动样动作
• 丘脑底核病变
• 可出现偏身投 掷动作,表现 为一侧肢体大 幅度、有力的 活动
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2020/6/20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运动异常(动作增多或减少) 肌张力改变(增高或降低)
2020/6/20
新纹状体病变
•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主要产生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和偏身投 掷运动等 •可见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肝豆 状核变性等疾病
基底神经节、内囊 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基底节的解剖
下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丘脑相 分,前方到达室间孔,后方与中脑被盖相 续。下面最前方为视交叉,视交叉的前上 方为终板,向下移行为漏斗。
内囊
•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
基底节区的供血
脉络膜裂
• 脉络膜裂是脑室内的自然间隙,内有脉络 丛附着。脉络膜裂位于穹窿和丘脑之间, 其最下方为下脉络膜点,是脉络丛附着的 最下方。其位于钩回后段的后外侧、外侧 膝状体的前方,大脑脚的后方。
• 途中发出分支供应大脑脚、中脑被盖、膝 状体(内、外侧,主要是内侧)、上下丘、 背侧丘脑枕部和内侧部,松果体。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多起自P2P,也可起自 P2A或P3段。经脉络膜裂进入颞角脉络丛。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发出分支到大脑脚、后 联合、穹窿脚和穹窿体部、外侧膝状体、 丘脑枕、丘脑背内侧核和尾状核体部。
基底节的结构
• 基底节的概念
是位于皮层下的一组灰质核团,由纹状 体、杏仁核和屏状核组成。
某些参考书上多将其定义为尾状核和豆 状核。
尾状核
• 尾状核呈“C”形,分为头、体和尾三部分。 头部和体部走形于脑室的外侧壁,并在脑 室壁上形成隆起。尾状核的延伸基本按照 脑室自额角至颞角的方式走行,终止于颞 角的顶壁、尾状核头的下外侧,向前连接 杏仁核。
AComA穿支
豆纹动脉
• 起自MCA的穿支血管进入前穿质称为豆纹 动脉。
• 豆纹动脉分为内侧组、中间组和外侧组。 内侧组最不恒定,出现率为50%(Rohton), 在进入前穿质之前较少发出分支。中间组 位于内外侧组之间,出现率在90%以上,几 乎均由M1段或早期分支发出。外侧组出现 率近100%,起自M1段外侧部,如M1分叉 较早则可起自M2近端。
基底节区及内囊课件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视辐射
距状沟两侧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 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螺旋器(Corti器) →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 →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大 脑 皮 质
躯体运动、 感觉区 —————————→ 新纹状体 苍白球 额叶躯体 运动区 腹前核、 背侧丘脑 腹外侧核 内囊 苍白球丘脑纤维
双侧基底节、丘脑病变的影像表现 ppt课件
肿瘤
原发淋巴瘤 PBTG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
ppt课件
13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ppt课件
14
中毒
病因
一氧化碳、甲醇和氰化物造成线粒体细胞呼吸酶受损
影像学
CO:基底节长T2,倾向累及双侧苍白球,白质脑病,DWI弥散受限 氰化物和甲醇:还有出血性坏死,白质水肿
• 轻度: 可逆,一过性胼胝体压部、内囊和放射冠白质异常 • 重度:弥漫灰质异常,也可见白质病变
基底节受累预示预后较差
ppt课件
33
Fahr病(特发性基底核钙化)
病因
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
缓慢发作的非特异性症状
影像学
基底节、齿状核、丘脑和大脑皮层下白质的双侧对称性钙化
退行性疾病
ppt课件
34
Fappht课r件病
35
血管性疾病
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
危险因素:孕期或产褥期的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 血管炎,颅内或系统性感染
临床表现
急性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和精神状态改变;局 灶性神经缺损、昏迷和死亡
影像学
丘脑长T2,内囊、基底节和深部白质也常受累
ppt课件
36
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急性高血氨症:肝硬化伴急性失代偿性肝衰竭
ppt课件
21
代谢性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病因
成人HIE为循环、呼吸衰竭所致
• 轻度:仅于分水岭区 • 重度:大脑皮层、基底节、海马;丘脑和小脑也可能受累;
脑干和大脑白质很少累及
基底节区及内囊课件
丘脑解剖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2.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 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 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 痪。 3.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 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 作。 4.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 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 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
•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 增高或多变。 •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大 脑 皮 质
躯体运动、 感觉区 —————————→ 新纹状体 苍白球 额叶躯体 运动区 腹前核、 背侧丘脑 腹外侧核 内囊 苍白球丘脑纤维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三偏综合征及原因
基底节解剖1
基底节解剖1想要弄明白一个问题真不容易,特别是基底节解剖晦涩难懂,今日写出部分内容与大家共勉。
基底节是皮质下核团,位于大脑半球的前部,丘脑的两侧。
一般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复合体。
然而,近年来,狭义的定义为仅包括纹状体及其相关的间脑和中脑的结构。
背后的原因是涉及到运动的控制和行为促进方面。
屏状核仍不清楚,杏仁体与边缘系统紧密相关。
认为纹状体是基底节主要输入结构,接受来自其他神经轴的传入。
主要传出联系是苍白球和黑质网状部。
特别是苍白球,其内侧部和黑质网状部一起为主要的传出结构,因为它是大部分传出纤维的来源,大部分直接到达丘脑。
基底节障碍主要是运动、肌肉张力和姿势的异常。
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从运动迟缓和强直到异常不自主运动。
尾状核呈蝌蚪样,有一个大的前头部,体部变细,尾部向下弯曲。
头部被覆室管膜位于侧脑室前角的底部和侧壁,位于室间孔的前面。
逐渐变细的体部位于侧脑室体的底部,狭窄的尾巴沿着下角而曲线,位于颞叶的侧脑室顶部。
内侧,尾状核的大部毗邻丘脑,交界处标志为沟,即终沟。
沟中有终纹,位于室管膜的深处。
终纹形成侧脑室脉络膜裂的一个边缘,海马伞和穹窿形成另一个边缘。
终沟在前上方特别突出(因为相对于尾部,头部和体很大),丘脑纹状体静脉伴行。
胼胝体位于尾状核头部和身体上方。
两者由额枕束侧向分隔,内侧由胼胝体下束分隔,胼胝体下束是覆盖中心的轴突束。
尾状核与豆状复合体主要由内囊的前肢分开。
然而,尾状核头的下部与壳核的最下部在前穿质的正上方变得连续。
这个交界区有时被称为纹状体底(见图)。
在壳核和尾状核的大部分长度上,可变的细胞桥将其连接起来。
它们最突出在前方,位于纹状底和尾状核头部和体部,在那里它们破坏内囊的前肢(见图)。
在颞叶,尾状核尾部的前部与壳核的后下部变得连续。
尾状核和壳核的大部分通常被称为背侧纹状体。
嘴侧纹状体的一个较小的下内侧部分称为腹侧纹状体,包括伏隔核。
下方,在纹状体底后面一点处,豆状复合体由前连合形成沟槽,前连合连接颞叶下部和两侧前嗅皮层(见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脉络膜前动脉细小,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 闭塞。闭塞可能造成对侧偏瘫(大脑脚底供血不足)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囊下2/5丘脑皮质束供血不足 ),偏盲(内囊下2/5视放射供血不足)。症状出现与 否取决于侧支吻合情况。 48
大脑前动脉 中央支 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 左、右 各一条。称为内侧纹状动脉 medial striate artery、内侧前穿动脉 medial anterior perforating artery、或Heubner返动脉。相当 于前交通动脉水平从大脑前动脉发出后,又折 回大脑前动脉起点附近的前穿质入脑。此动脉 是供应中央核团(基底核区域)重要而恒定的 血管,内囊膝部核后肢前部也接受它一部分血 液供应。 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远端发出的中央支 每侧2~3 小支,供应丘脑下部的视上区、胼胝体膝和透 明隔。 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 每侧3~ 4小支,供应尾状核前部。
29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4
5
纹状体: 解剖结构:①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 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 外侧。 ②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其中壳 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 状体。 功能: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发现 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还参与机体 的学习记忆功能。
前床突
PcoA
46
脉络膜前动脉 较细动脉,多数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外方 1.5~4.5mm处,直接由颈内动脉发出。脉络膜前动 脉按其行程可以分为池部和脑室部。池部为从脉络 膜前动脉起始部始至进入侧脑室颞角之前止,因行 于环池而得名。脑室部起于侧脑室颞角,沿侧脑室 内的脉络丛向后至丘脑枕,继而绕丘脑枕弯行向上 ,经侧脑室三角部进入侧脑室体部,到达室间孔附 近,与脉络膜后动脉吻合。主要供血区为:脉络丛 、视束的大部分、外侧膝状体的外侧部、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前1/3、以及苍白球的大部分。
6
7
屏状核: 解剖结构: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 位于外囊和最外囊之间。 功能:人类的屏状核功能尚不清楚。 杏仁核: 解剖结构:在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 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功能: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 脏活动和情绪产生有关。
8
9
10
11
12
13
14
15
Willis 动脉环及毗邻结构
33
颈内动脉及穿支用绿色标识,大脑前动脉及穿支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 及穿支用红色标识;大脑后动脉及穿支用品红色标识。ICA,颈内动脉; ICAp, 颈内动脉穿支血供;HeuA,Heubner’s 回返动脉;PComA,后交 通动脉;LPChA,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34
30
31
血 供
32
1,右侧颈内动脉;2,后交通动 脉;3,脉络膜前动脉;4,视束; 5,下丘脑;6,视交叉;7,大 脑前动脉A1段;8,Heubner’s 回返动脉;9,大脑前动脉穿支; 10,嗅束;11,大脑中动脉M1 段;12,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穿支;13,颞叶; 14,侧脑室下角;15,脉络膜; 16,外侧膝状体;17,丘脑膝状 体支;18,丘脑枕;19,下丘; 20,中脑与脑桥过渡区;21,黑 质;22,大脑脚;23,海马钩; 24,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 26,丘脑穿支动脉
43
后交通动脉 全长约15mm。后交通动脉在向后行走过程中,发出2-8条细小 的中央支,可以分为两组,前组供应丘脑下部、丘脑腹侧部、视 束前1/3及内囊后股;后组主要供应丘脑底核。这些中央支其中一 支堵塞后,因有效的侧支循环难以建立,很难代偿。
44
45
后交通动脉
PCA AchA MCA ICA
1,颈内动脉;2,大 脑前动脉;3,大脑 中动脉;4,豆纹动 脉;5,软脑膜支;6 ,皮层支;7,白质 支;8,视交叉;9, 苍白球;10,隔部; 11,尾状核头部;12 ,侧脑室前角;13, 胼胝体;14,屏状核 ;15,岛叶皮层
右侧大脑半球供血示意图
35
36
373839源自40414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神 经 纤 维
26
内囊神经纤维
27
28
基底神经节的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大脑皮层、丘脑、 中脑等 它们主要分布到尾核、壳核,也有直接到苍白球 的纤维。 基底神经节中有一些神经纤维联系尾核、壳核及苍白 球。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神经纤维的主要发源地在苍白 球内段,其传出的主要通道是豆核襻。另外,新纹状 体也有纤维直接到达黑质。苍白球发出的纤维分别传 到丘脑、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等。
基底节
武威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梁钰
1
解 剖
2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 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位于白质内,位 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3
此外,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也 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一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 基部和中脑脚的移行处,中脑大脑脚的背面,正好是内 囊转人大脑脚的转折处。目前认为它可能为黑质的延续。 在人类中此核较大。 红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黑质之背 内侧。横断面呈微红色的圆形核团,接受小脑的神经纤 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红核及其联系神经受损时,可 引起小脑性动作性震颤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黑质: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面,是中脑最大的细 胞核团。断面上为一半月形的黑色团块,它贯穿于中脑 的全长并向上延伸到间脑的尾侧部。黑质细胞的变性、 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