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直接灸(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直接灸是艾炷灸的一种,又称明灸、着肤灸。
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分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二施灸方法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柱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慢性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三功效直接灸穴位,直达病灶,给病症相对应的穴位以更强的刺激,作用比一般的灸法要强。
四施灸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最近很多艾友咨询“化脓灸”,一篇文章告诉你
最近很多艾友咨询“化脓灸”,一篇文章告诉你最近不少灸友留言咨询:化脓灸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一壮?一壮有多大?500壮要一次灸完吗?...........留言太多,小编实在没时间一一回复,万分抱歉。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
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
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
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
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
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
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二十项适宜技术
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艾灸疗法(五)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操作方法1、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灸两种。
(1)、无瘢痕灸:先将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病人接受。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
一般灸5~10壮。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2、间接灸(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久:用鲜大蒜头切成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南再放艾炷灸之。
(3)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4)隔盐灸:及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灸,至证候改善为止。
二、适应症艾灸的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的作用,故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以及气血虚弱引起的眩晕、贫血、乳少、闭经等。
(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故可用来治疗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
(3)艾灸也有消瘀散结的作用,用于乳痈初起、瘰疬、疖肿未化脓者,也有一定疗效。
(4)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等。
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灸法类型,操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灸法操作方法:1. 直接灸法:将草药或灸条点燃,用直接火源进行灸烧。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所需的灸具,如灸条、灸草等。
- 点燃灸具,将火焰靠近需要灸烧的部位,保持适当距离,保持温度在病人能够承受的范围。
- 进行移动灸烧,让热量均匀分布在需要治疗的区域上。
2. 艾条灸:用艾条进行灸烧,常用于经络疏通与保健。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艾条、灸盒等。
- 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烧形成微火后,将其垂直放于需要灸烧的部位上,与皮肤间留有0.5-1厘米的距离。
- 进行移动灸烧,或者固定灸烧,时间一般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3. 艾灸罐:使用装有燃艾草的罐具,通过产生负压来灸烧。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艾罐、燃烧艾草和罐具火源(可用酒精棉球)。
- 将罐具置于需要灸烧的部位上,将燃烧艾草放入罐内,然后立即用罐具火源点燃,迅速放入罐口,并迅速抽出。
- 完成罐烧后,留罐时间一般视具体情况来定,一般为5-15分钟。
4. 温灸法:使用灸盒或灸贴进行灸烧,较为温和和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等。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灸盒或灸贴、火源等。
- 将灸盒或灸贴放置于需要灸烧的部位,用火源将其点燃。
- 灸烧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在此期间,可以适度调整灸烧的力度,保证病人的舒适度。
需要注意的是,灸疗使用的灸具、艾草等均要注意其质量,并注意用火时的安全。
在操作灸法时,要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灸法类型和操作方法,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化脓灸用灸须知
化脓灸用灸须知一.心态:必须有充分的毅力与耐心,一始而终,不可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二.选穴位:坐着选穴就坐着灸,躺着选穴就躺着灸,每一次的体位必须与第1次的体位一样,体位改变,穴位的位置也会跟着改变。
三.艾柱大小及用法:1.每柱如样品(约黄豆大小或稍大),搓捻紧,做成底平,高低约相等、顶稍小的艾柱。
2.艾柱尽量搓捻紧,越紧燃烧越慢,以使每壮火力持久。
3.每次灸,开始10壮可做半柱大小,后面的再用正常大的艾柱。
4.灸位旁边如起血泡,则用针挑破,让血水流出。
5.烧至黑痂翘起来时,则把黑痂掀掉,这时会出现一个窝,然后艾柱放窝里灸,此时的痛感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强烈,所以前三四柱做成绿豆大小即可,后面的一柱比一柱大,如此循序渐进,烧了第一柱,不去灰,紧跟着把第二柱放在第一柱灰上烧,连烧五六柱再去灰,再按常态烧,每柱间停留时间越短,跟得越紧,剧痛感就消退得越快,反之则越强烈。
每掀去一层黑痂,则窝越深,无需担心会把肚子烧穿,放心大胆施灸即可。
四.灸量:以时间计不以壮数计,每次灸两柱香,约1.5小时。
连灸20天,条件允许25天更佳。
五.每次灸后,脐部加贴养火丹(所贴的胶布建议用佛山德众腰肾膏,不过敏不发痒),用唾液调和,胶布封紧,每天贴18小时,一天一换,灸期结束后则贴7天休息7天,3天一换,直至一料养火丹用完。
灸犹炭,丹犹灰,炭置灰中其温方可缓缓而发,不至速烬。
六.问题处理及注意事项:1.晕灸处理,若出现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晕灸症状,应立即停灸,令患者仰卧,放低头,饮温茶或白糖水。
若症状不减,针刺人中、合谷、少商、足三里。
2.空腹不灸,过饱不灸,食后最少隔1小时才可施灸。
3.灸处伤口愈合之前禁食一切生冷、辛、辣、酸之品,禁洗冷水澡,禁绝房事手淫,食宜清淡平和。
4.施灸过程中可能出现阴茎内发痒或尿急尿频尿后有脓状物排出或原有前列腺炎症状加重或上火咽干咽痛等,此属机体正常反应,无需处理,更不可服用苦寒之品降火消炎,多饮温水即可。
艾灸-化脓灸
艾灸-化脓灸化脓灸,也称作为疤痕灸,属于中医针灸直接灸的一种。
是以5mm左右的艾炷放置在体表某些穴位直接烧灼。
一般每穴3~9壮,然后贴以膏药。
该治疗方法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故也被称为“养生灸”。
亦可称作瘢痕灸。
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此外,化脓灸还可用于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阳虚顽症的治疗及体虚的调理。
因为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
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用15-45分钟的时间,而普通针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些是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操作方法:医生操作时先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用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直到病人喊痛的时候,医生再迅速把它按灭,同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病人痛苦。
其实,只要灸几次,再灸就不太痛了,如果耐心治疗十多次,用不了多久就能产生一定的疗效。
化脓灸的部位一般是四肢、腹部、腰部。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皮肤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
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
注意事项编辑1、流脓期间,注意皮肤表面的护理,应用消毒纱布包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2、化脓灸后宜入室静卧,平心定气,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3、化脓灸后,注意补充相应的营养,多进食蛋白质类食物,如鸡、鸭、鹅、鱼、豆制品、香菇、蘑菇等。
4、四肢关节部,肌腱处,大血管附近,脐部,孕妇及经期女性的腰骶部及小腹部禁灸。
5、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在灸前咨询医生,在施灸过程及灸后都应格外慎重。
一根艾草详解灸法的种类及作用
一根艾草详解灸法的种类及作用一、直接灸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
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1、化脓灸(瘢痕灸)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施灸,烫伤局部组织,形成非感染性化脓,结痂后形成灸疮,留下瘢痕。
操作方法①选择舒适体位;②安放艾柱——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液,放置中、小艾柱;③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
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适应病症顽固性疾病,如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
灸后调护:①灸后用消毒棉球擦拭局部,贴上玉红膏,1-2天更换一次。
②灸疮化脓时,局部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③灸后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灸疮正常透发。
④正常的化脓清稀色白,若脓稠色黄,甚至发黑,为细菌感染,应予抗感染处理,必要时切开排脓。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
操作方法①在施灸处涂少许凡士林,安放艾炷,点燃灸之;②出现轻微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③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慢性虚寒性疾病。
二、间接灸(隔物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1、隔姜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姜片施灸的方法①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5cm 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②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患者感到灼痛时,略略提起姜片,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④灸5~7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⑤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适应症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腹痛、呕吐、泄泻等。
2、隔蒜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蒜片施灸的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
二十项适宜实用技术
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艾灸疗法(五)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地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地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地一种疗法.一、操作方法1、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灸两种.(1)、无瘢痕灸:先将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病人接受.(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5~10壮.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2、间接灸(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地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2)隔蒜久:用鲜大蒜头切成1分厚地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南再放艾炷灸之.(3)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地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4)隔盐灸:及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灸,至证候改善为止.二、适应症艾灸地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地病症更为适宜.(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地作用,故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地病证以及气血虚弱引起地眩晕、贫血、乳少、闭经等.(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地作用,故可用来治疗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3)艾灸也有消瘀散结地作用,用于乳痈初起、瘰疬、疖肿未化脓者,也有一定疗效.(4)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地作用.(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地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等.(6)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地作用,可用于疖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疬等也有一定地疗效.(7)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地作用,可用于命门火衰而致地遗精、阳萎、早泄等.(8)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地作用,可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虚脱、产后血晕等.三、注意事项(一)施灸地程序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二)施灸地禁忌(1)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2)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地部位不宜施瘢痕灸.(4)孕妇地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三)灸后地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地,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地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施行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污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如因护理不当并发感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皮肤针疗法(六)皮肤针又名“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地一端而成,用它在一定部位地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地目地.一、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手握针柄地后段,食指压在针柄中段,使用手腕之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叩刺地强度有轻、重之分:轻叩用力稍小,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即可;重叩用力较重,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打地部位,可沿着经络循环路线进行,也可选择有关腧穴,亦可在患部或脊柱两侧叩刺.二、适应症多用于不寐、头痛、斑秃、顽癣、高血压病、神经性皮炎等.三、注意事项(1)针尖必须平齐、无钩,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以减少疼痛.(2)针具及叩刺局部皮肤均应注意消毒,重叩后,局部皮肤应进行清洁及消毒,以防感染.(3)局部皮肤有外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火针疗法(七)一、操作方法火针疗法古称“粹刺”,是用20~22号粗针或缝衣针为工具,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已作常规消毒地人体一定部位,立即出针后,以消毒纱布包敷创口.二、适应症火针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袪腐地作用.临床上除治疗痹症以外,还可用于瘰疬、痈疽、顽癣、腱鞘囊肿、血丝虫病象皮腿等.三、注意事项(1)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2)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3)火针刺激强烈,体质虚弱者及孕妇慎用或不用.(4)施行火针后,保护针孔,以防感染.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穴位注射疗法(八)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地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地功能,改善病理状态地一种治疗方法.一、应用器械和药物1、器械已消毒地2~20毫升注射器、5~6号地注射针头.2、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宜作肌肉注射地药物,常用地有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以及当归、川芎、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二、操作方法根据注射部位地具体情况和药量地不同,选择合适地注射器和针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按照毫针刺法地角度和方向地要求,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地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注射剂量:因药物及注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可注入5~10%葡萄糖液10~20毫升,而头面及耳郭等处,一般只注0.3~0.5毫升;中药浸出液可注入1~2毫升;抗菌素或其它药物,以原药物剂量地1/5~1/2为宜.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三、适应症多用于咳嗽、哮喘、痹症、胃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等.四、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地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地药物(如青霉素等),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较严重地药物,应谨慎使用.(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地可能.(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地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地深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4)注射躯干部,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孕妇地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防引起流产.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埋线疗法(九)埋线是将铬制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地持续性刺激作用,从而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一、应用器材0~1号地羊肠线、皮肤缝合针或12号地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剪刀、镊子、注射器、0.5~1%普鲁卡因、敷料.二、操作方法1、穿刺针埋线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1~2公分长已消毒地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管地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拿针,刺入皮肤至所需要地深度;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地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2、三角缝针埋线在距离穴位两侧1~1.5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地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地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地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地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地皮肤,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里.敷盖纱布.每次可用1~3个部位,一般20~30天埋线一次.三、适应症用于多种常见病,如哮喘、鼻渊、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癎、腰腿痛、痿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四、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线头不得外露,术后1~2天不要污染针孔,以免感染.如发现化脓感染,应及时处理.(2)操作宜轻巧,用力均匀,避免断针.(3)神经干及大血管分布地表浅部位,避免埋线,以防损伤;胸背部埋线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4)感染或溃疡地部位,不宜埋线.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耳针疗法(十)耳针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它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一、操作方法(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之后,在选用地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地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其有压痛部位即是反应点.(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胀热感;亦有少数病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着经络路线放射传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6)疗程:一般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然后休息几天,再开始下一疗程.二、适应症感冒、中暑、咳嗽、哮喘、胃痛、腹泻、便秘、脱肛、阳痿、不寐、惊悸、眩晕、头痛、晕车(船)、痛经、崩漏、肠痈等.三、注意事项(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地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廓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2)有习惯性流产史地妇应禁用.对年老体弱地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地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病人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封闭疗法(十一)封闭疗法是在损伤或有病变地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或加适当地其它药物进行治疗地一种方法.是治疗各部位伤筋地有效方法.只要诊断明确,适应症选择合适,注射部位准确,便可取得明显疗效.一、操作方法封闭疗法地关键是明确诊断,而压痛点常是病灶地所在,因此寻找压痛点非常重要.压痛点确定后,还要进一步查清压痛地深浅和范围,结合解剖知识判断病变属于什么组织,有些疾病可能出现几个压痛,就要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压痛点(病灶所在).一般小地较表浅部位地封闭,如屈指肌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疾病,常用5毫升注射器,6~7号针头抽好药物,找准压痛点后,以压痛点为圆心,常规消毒后,于圆心进针,注入药物,然后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压迫针孔1分钟,用消毒敷料覆盖1天即可.较深部位地封闭,如坐骨神经出口,第三腰椎横突等部位,应行较大面积皮肤消毒.铺无菌巾,术者戴消毒手套.用10~20毫升注射器,7号长针头,抽好药物,找准压痛点,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直达病变部位,经抽吸无回血后将药物注入,拔出针头后处理同前.二、注射部位封闭疗法地注射部位应根据不同疾患而决定,常用地有:1、痛点封闭在体表压痛最明显处注射.2、鞘内封闭将药物注入腱鞘内,有消炎、松解、粘连、缓解疼痛地作用,用于屈指肌腱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3、硬膜外封闭将药物注射椎管内硬膜外腔中,可消肿,减轻炎症反应,使疼痛缓解,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4、神经根封闭将药物注入神经根部,以缓解疼痛,可用于颈椎病等.三、适应症全身各部位地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膜地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都适合应用封闭疗法.骨关节病亦可应用本法.有时也用于鉴别诊断,例如冈上肌腱炎与断裂,两者肩外展时均有疼痛,活动范围亦都受限,作痛点封闭后,如为冈上肌腱炎,活动范围即增加,如系断裂,则活动范围仍然受限,从而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四、禁忌症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及骨髓炎、骨肿瘤禁忌使用.全身状况不佳,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有严重病变者应慎用,因封闭地刺激可导致发生意外.五、注意事项1、诊断必须明确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封闭部位应准确腱鞘炎封闭时,应将药物注入鞘管内;肌腱炎时封闭压痛区地肌腱及其附着地骨骼处;筋膜炎只封闭有压痛地筋膜;滑囊炎应将药物注入到囊内.3、注意严格地无菌操作因封闭部位大多在肌内、肌腱、韧带附着于骨骼处,一旦感染,后果极为严重.4、合理用药只要注射部位准确,少量药物就可生效.类固醇用量过多,用期过长,还可能在后期引起严重地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骨缺血坏死、肌腱变性或断裂等.关节内注射还可能引起夏科氏关节.5、观察反应一般如果封闭地部位准确,压痛及疼痛即刻消失.如果封闭在张力大地区域,或者封闭区出血,疼痛会加重,尤其是当天夜间,待消肿以后,疼痛才逐渐消失.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中药保留灌肠法(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地目地.常用有肛门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两种.一、操作方法中药直肠滴注法1、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便.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药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3、视病变部位协助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厘米,垫上橡皮单和治疗巾,露出肛门.4、测量药液温度(39℃~41℃)入输液瓶或灌肠筒内,挂在输液架上.润滑肛管前端,肛管连接输液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5厘米,松开血管钳,调节滴数.5、药液滴完,夹紧输液管,拔出肛管,用卫生纸轻揉肛门处,帮助衣着,整理床单位.嘱病人保留一小时以上.6、整理用药,归还原处,洗手.7、记录灌肠量及病人排便情况.签名.中药肛门注入法1、1.2.3.点同上法.2、润滑肛管前端,用注射器吸取药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约10~15厘米,松开止血钳缓缓注入.整理床单位,取舒适卧位.3、3.4二点同上法6、7点.二、适应症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三、禁忌症1、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2、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等.四、注意事项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地部位,以便掌握灌肠地卧位和肛管插入地深度.2、灌肠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3、肠道病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1℃.5、灌肠筒、肛管要经清洁消毒处理.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小针刀疗法(一)小针刀疗法是运用小针刀来松解组织粘连、缓解组织受压,从而达到减轻受压,松解粘连地目地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一、基本知识小针刀是中医针灸地“针”和西医手术刀地“刀”相互结合地产物,形状象“针”,具有刀地功能.其结构可分为刀柄、针身、刀尖三部分,长度以厘米为单位.粗强以号区分,临床上以四、七、十号粗细和7-15cm长者最为常用.选择针刀要注意针刀规格地质量,针身要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刀尖要方而不圆呈扁方形最好.二、针刀前准备工作①思想准备,对门诊病人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地顾虑,取得病人地积极配合,减少针刀异常情况发展,使针刀治疗发挥应有地效果.②选择针刀,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选择粗细长短适宜地针刀.③选择体位,应根据病情地不同,指导病人采取适当地体位,在条件许可地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卧位,切不可采取站位.④注意消毒,针刀应采用高压消毒,施术部位采用碘伏消毒,范围要大些.三、操作方法①术前准备,术者戴口罩、帽子、手套、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麻醉.②术者右手持刀柄、左手食指、拇指夹持针身,与皮肤斜45°角进针刀.③当感觉到有“朴哧”一声,表示已顺利进刀,通过筋膜,再快速进刀直达骨膜上,顺肌纤维方向作上下纵行松解约3~5分钟.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创口5分钟,擦拭干净血迹、贴上创口贴即可,嘱患者三至五天创口不要进水.四、适应症适应症为:颈椎病、肩周炎、腰突症、腰三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跟痛证等.五、培训推广对象此项技术,皆便易行,适合于广大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学习和使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拔灌疗法(二)拔灌法又称“拔火灌”,是指借火热作用排除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吸附于皮肤,而至局部瘀血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其具有温通经脉,袪湿逐寒,行气活血地作用.常用地有玻璃罐、竹罐等.一、操作方法1、投火法,将点燃地纸片或95%地酒精棉球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压在应拔地部位上.2、闪火法,用长镊子夹住点燃地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周即抽出,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地部位上.拔罐时间为5-10分钟,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采用指压取罐,即用右手拿住火罐,左手一指按压罐口地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注意不可硬拉,以防伤及皮肤.二、适应症常用于腰背四肢酸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胃脘痛、腹痛腹泻、疮疡初起及吸脓等.三、注意事项1、适用病证,凡高热抽搐、皮肤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皮肤溃破处、孕妇腰腹部.2、适宜部位,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如肩、背、腰、腹、臀等.3、适宜体位,拔罐应取舒适,持久体位,避免火罐脱落.4、防灼皮肤,点火迅速,以免烧灼罐口而烫伤皮肤.5、水泡处理,起罐口皮肤充血,数日内可自消,有大水泡者,消毒后抽出或排出水液,涂上龙胆紫、盖上纱布,以防溃破感染.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刮痧疗法(三)刮痧疗法,是指刺激皮肤而局部瘀血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其具有疏散外邪,宣通气血、疏通经络地作用.一、操作方法1、扭痧,医者用中指与食指蘸水后,在病人颈部、腋前皱襞上2寸左右,将皮肤夹起、自上而下、猛拉猛松,直至皮肤呈一行或数条紫红地出血点为止.2、刮痧,用瓷汤匙或瓷盏地边缘蘸水,在病人颈部、背脊、肘窝、胭窝等部,自上而下、刮擦数行、至皮肤呈紫红色为止.3、放痧筋,医者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蘸水后,在病人一定部位进行捏拿、弹放.捏拿部位因病情而定.如头痛捏颈部及眉心、恶心呕吐或胸闷捏肩膀及两臂等.二、适应症适用于中暑、肠胃炎、胃肠平滑肌痉挛.三、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疏通,忌对流风,注意保暖避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根据病人地年龄、病情、部位和体位,选用合适地手法和刺激强度.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见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沉伏或神志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停刮并医生.4、刮痧后保持情绪安定,避免发怒、烦躁、焦虑情绪.饮食宜清淡,忌生冷瓜果和油腻之品.5、使用过地刮具,应清洁消毒处理后,擦干备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放血疗法(四)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大号缝秀针在特定部位针刺出血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又称三棱针疗法.其具有疏通气血,泄垫开窍等作用.一、操作方法1、点刺,又称速刺,医者用右手拇食指夹住针柄,中指夹住针身,露出针尖1-2分钟,速刺左手捏住地治疗部位0.5-1分钟许,并即退针,使血液与淋巴液自动流出.若液流不畅,可在该部轻挤以助血液等流出.2、散刺,在消毒后在痧疹或斑上轻刺,放出血珠即可.3、划刺,又称挑刺,即将消毒过地腧穴,反应点或灶部,用粗针挑破,流出较多血液,如丹毒就宜用此法.二、适应症及选穴1、适应症,常用于某些急证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疮痛初起、丹毒、头痛、扭挫伤、久痹、疳积、痔疮、顽癣及指(趾)麻等.2、选穴,根据病情而定,如感冒、取委中、曲泽、兼咽痛加金津玉液,兼头痛加取太阳、牙痛点刺少商、商阳,腰痛取要委中,中暑取曲泽太阳.三、注意事项1、禁用病证:凡体质量虚弱、血压下降、血友病、出血性疾病、静脉曲张、均不宜使用.2、严格消毒、粗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3、合适体位,粗针刺激性强,治疗时必须注意病人体位舒适,嘱其与医者配合并防晕针,针刺后须嘱病人静卧片刻.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小儿推拿法(十三)小儿推拿疗法,是在小儿特定地穴位(或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通利关节、扶正袪邪,调整小儿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地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地目地.一、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推拿部位、穴位,采用不同体位.婴幼儿可坐在成人地腿上,或卧或半卧在成人怀中;较大患儿需要协助取卧位、半卧位或坐位.2、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并保暖.3、核对治疗穴位或部位,铺上治疗巾.术者根据需要手上选蘸滑石粉、冬青油膏、生姜汁、酒等.4、按特定地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5、推拿操作时,随时询问对手法治疗地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6、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7、操作完毕,协助穿衣着,整理床单位,为病人取舒适体位(休息15~20分钟).核对姓名、治疗穴位或部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8、记录推拿过程、部位、手法、反应情况、时间、疗效等.签名.9、小儿常用推拿手法:1)推法:①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②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③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两旁分向推动,或作“八”字形推动.④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反,从穴位两侧向中间推动.2)拿法:本法同推拿手法中拿法.使用中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作用力.3)揉法:以拇指和食中指、掌根、鱼际贴在穴位上做回旋揉动,带动皮肉筋脉转动.4)按法:以拇指或屈曲拇指,中指地指关节背侧突部或掌根在推拿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前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及四肢.掌按适用于胸腹部.5)摩法:同推拿手法中摩法.多用于胸腹部.6)掐法:用指甲在选定地穴位进行掐切,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不要掐破皮肤.7)捏脊法:患儿取俯卧位,暴露捏脊部位,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自长强穴推至大椎穴.8)运法:以拇指或几个指地指面在选定地穴位上作轻缓地弧形或环形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二、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腹泻、腹胀、疳积、呕吐、厌食、脱肛、便秘、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斜颈、斜视以及夜啼、腹股沟疝等疾病.三、注意事项1、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掐等必须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外,其它手法须用治疗巾铺盖治疗部位.注意保暖.2、在操作过程中,态度须严肃、认真,切勿嬉笑.3、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4、根据推拿地部位和使用地手法不同,应采用不同地体位,使病人舒适,术者省力.。
常用灸法及技巧
2.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悬起温和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艾灸的方式及需注意的禁忌
艾灸的方式及需注意的禁忌展开全文艾灸分为化脓灸、隔物灸、悬灸、温灸、艾贴灸。
化脓灸:近代也称之为直接灸,是把艾绒直接放到皮肤上灼伤,伴随着较大的疼痛,艾灸的人需要一定的勇气,一般会使用药物进行减轻疼痛。
此种灸法对皮肤伤害极大,必定会给皮肤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此灸法效果最佳,但是需要非常好的技术进行把控,近代使用此灸法的人极少。
隔物灸:艾绒与皮肤之间放一些隔绝材料,在保护皮肤的同时,配合隔绝材料的药效辅助艾灸;此种灸法效果较佳,但需要把控灸量,适合具有一定经验的人行灸,此灸法同样具有烫伤皮肤的风险,同时对体位有一定的要求。
悬灸:即悬空艾灸,使艾条悬空,跟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艾条燃烧散发的热力以及药效,温养穴位,以艾灸所需要的效果,此中灸法如今最为流行,效果稍比隔物灸差,但是也可以令人满意。
缺点就是:长时间手持艾条,比较累人,若艾条质量差,艾灰掉落,有可能灼伤皮肤,而且艾条的热力较大,容易引起火灾隐患。
温灸:此灸法需配合灸罐或者灸盒等半密封的容器,使艾柱在容器里面燃烧,将容器的开口处覆盖到皮肤上,以达到温养的效果;缺点是无法针对准确的的穴位,而且由于体积较大,对很多穴位无法行灸。
使用者多为养生的人,治疗疾病较少人用。
艾贴灸:类似于暖宝宝,只是内含艾草制品,通过其自发热的功效,散发艾草功能,市面上最好的艾贴可以发热8小时,温度高达60度,根据研究,易可达到艾灸的效果艾灸具有数千年历史艾灸的方法众多,艾灸也越来越流行,很多人也想去尝试,很多灸友经验不足,不知道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在这里就对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一、饭前饭后不能艾灸二,灸后不能直吹冷风三、治疗过程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四、男女乳头、阴部、睾丸、眼球、大血管、心脏等不能艾灸五、关节处、外露处不能使用化脓灸六、极度疲劳、过饥、过饱、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女士经期忌灸七、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最狠的艾灸法——化脓灸!
最狠的艾灸法——化脓灸!化脓灸就是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灸疮、流脓,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
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
【取穴】取穴以背腹腰股等肌肉丰厚与隐蔽之处为宜,取穴不宜太多,以1穴为最好,如两穴同取最好左右对称,最多不宜超过3穴。
【操作方法】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可随做随用。
在灸处皮肤可略涂一点凡士林,使艾炷不易滚落,以烧完一炷为一壮(对于“壮”的解释,历来多数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这是不正确的,壮”是“创”与“灼”的意思,一壮就是对人体进行了一烧灼,一次创伤)【减痛】病人往往不能忍受艾炷灼烧时的疼痛,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疼痛最剧,此时可用手拍打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或在灸处附近抓搔以分散其注意力。
一般只有在第一壮为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了。
【壮数】首次均是以造成Ⅲ°烧伤,使灸处皮肤变为焦黑,四周皮肤向内收缩,出现车轮状皱纹为准,直接化脓灸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造成灸疮,只要造成灸疮,作用量已经到达,则不论是壮数多少,作用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具体应该灸多少穴,没有标准和定论。
【灸疮】直接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
故直接化脓灸的发挥,灸疮是居于重要地位。
以下几个环节,应当重视。
1、灸后保护待灸壮完毕后,揩净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待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脱落,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酒精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干敷料覆盖。
如需继续在原处用原法加强焦痂尚未脱落时,则疼痛每极轻微,如焦痂已经脱落再行直接烧灼,痛感每不能忍受。
艾灸密码提醒您可在疮面上放一姜片或蒜片,在直接灸基础上再用间接灸。
灸后仍用干敷料覆盖保护。
2、促使发作如果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收效不大或无效。
《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发,其病不愈。
艾灸的基本灸法
艾灸的基本灸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将其灼热的烟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温通经络等作用。
下面介绍一些艾灸的基本灸法。
1. 直接灸法:将灸艾直接放在皮肤表面,通过灸艾的温热作用和压迫作用起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该方法适用于腰腿酸软、胃脘疼痛、头痛等症状。
2. 针刺灸法:在针刺的基础上,再加上灸艾的温热作用,增强了针刺的疗效。
该方法适用于痛风、风湿、神经痛等症状。
3. 熨法:在皮肤上涂上适当的药膏或酒精,然后将灸艾用力擦热,直到灸艾热力透过皮肤,进入经络穴位。
该方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
4. 穴位灸法:根据人体经络理论,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灸治。
该方法适用于调节人体气血、温通经络等症状。
总之,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艾灸时,一定要注意卫生、温度、时间等方面的控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1 -。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大全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大全中医常识艾灸学问大全针灸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代表。
你对针灸了解吗?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中医常识艾灸学问,欢迎阅读,期望大家能够喜爱。
针灸技法之一艾炷灸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可分化脓灸、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灼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
此种灼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
操作方法:①选取相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③当艾炷燃尽熄灭,除去灰,再重新换取一个艾炷点燃;④灸完5~7壮后,穴位局部皮肤被烧破溃,在穴位上敷贴膏药,并用干敷料掩盖;⑤灸后5~7天,灸穴处通常会渐渐消失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换膏药及干敷料。
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洁净,以防止并发其他真菌性炎症。
大约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脓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在腧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掌握灸后不引起化脓的灸法。
操作方法:①选取相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将中号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③待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④反复施灸3~7壮,穴位局部皮肤消失潮红,但不破溃。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塾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此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较温柔,通常不易起泡。
间隔灸分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
(1)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潮湿为度。
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2)隔蒜灸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隔蒜片灸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片,连续灸治;2.隔蒜泥灸是将大蒜描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
灸法技术规范
灸法技术规范一、艾灸疗法的分类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②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
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
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以防灼伤。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
用治各种阳虚病症。
③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
5—1寸许熏灸。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三、施灸壮数的选择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
施灸壮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
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
四、一般施灸程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五、灸法的补泻及操作艾灸的补法操作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温和,时间较长,待其慢慢自灭,灸治完毕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灸的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可更换艾柱再灸,时间较短,灸毕不按其穴,此谓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处方:生地黄、麦冬、玄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
禁忌:老年人、儿童、身体极度衰弱、血液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禁用直接灸。
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
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多系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灸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3-5壮可解,一般无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2008-03-16 09:44:17)
标签:健康 直接灸 疑难杂症 分类:灸法基础知识
摘自《谢锡亮灸法》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称为直接灸。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不化脓灸。
一多用大炷施灸,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效果虽好,但皮焦肉烂,痛苦不堪,现今多不使用,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圆锥型之艾炷,将它直立放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1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或捏掉,第2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按灭或捏掉,第3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速按灭或捏掉,同时医师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以减轻痛苦。经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10余次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续施灸,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若不化脓,只要长期灸下去同样有效。
化脓灸的适应症: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慢性乙肝、内科各种疑难杂症、顽固性疾病均可灸之。
施灸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无须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艾灸养生(一)艾灸养生理论基础
+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 8、晕灸的防范;
+ 9、施灸与修养
+ 10、要耐心长期施灸,勿急于求成; + 11、施灸不良反应; + 12、关于施灸后洗澡问题(两小时后); + 13、施灸配穴原理(双取,单取);
+ 14、使用经穴少而要精;
+ 15、关于施灸是否安全的问题。
+临时情况:
极度疲劳,过饥,过 饱,大怒,酒醉,妇女三 期(月经期、怀孕期、哺 乳期)
在距离施术部位约3cm处,往返移动而灸的 一种方法。
+ 雀啄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在被施灸部位上
下移动,似麻雀啄米故称之。
+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 1、施灸者的责任和态度;
+ 2、要注意空气冷暖和安全;
+ 3、要注意灸料得质量;
+ 4、必须做到姿势端正; + 5、灸法与消毒; + 6、要注意穴位和施灸的部位; + 7、施灸的程序;
+ 3、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 4、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 5、综合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养生防病
+ 1、各种慢性病
+ 2、各种炎症性疾病 + 3、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 4、单纯性肥胖
+ 5、神经衰弱
+ 6、妇科、儿科疾病
+ 7、其他
+ (一)艾灸操作动作规范
+ 1、规范盖被 + 2、规范坐姿
灸感
+ 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2008-03-16 09:44:17)
标签:健康 直接灸 疑难杂症 分类:灸法基础知识
摘自《谢锡亮灸法》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称为直接灸。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不化脓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灸后保养: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静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附灸后调养口诀,应当牢记: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相宜。
关于直接灸法,宋代名医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上说:“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体肤,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哉!”患有大病、顽固性疾病的人,要敢于使用此法。历代医家曾言:“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要。”“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一、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大炷施灸,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效果虽好,但皮焦肉烂,痛苦不堪,现今多不使用,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圆锥型之艾炷,将它直立放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1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或捏掉,第2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按灭或捏掉,第3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速按灭或捏掉,同时医师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以减轻痛苦。经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10余次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续施灸,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若不化脓,只要长期灸下去同样有效。
化脓灸的适应症: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慢性乙肝、内科各种疑难杂症、顽固性疾病均可灸之。
施灸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无须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处方:生地黄、麦冬、玄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
禁忌:老年人、儿童、身体极度衰弱、血液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禁用直接灸。
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
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多系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灸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3-5壮可解,一般无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除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或用艾绒烧成灰敷上再灸。
至于化脓灸,多属无菌性,无须顾虑。这和一般疖疮或创伤感染不同。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只管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或疼痛流血,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化脓灸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忧心忡忡,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20-30天就自然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