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管理与使用办法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PEG400存在下单质铜的微波固相合成

表面活性剂PEG400存在下单质铜的微波固相合成

近年来更成为研 究的 热点之 一。到目 前为 止, 关 于其 制备的相关报道 已有很 多, 如: 气 相蒸 气法、 等离 子体 法、 机械化学法、 ! 射 线辐 照结 晶联 合法、 液相 还原 法 和水热法等
[ $ 4 ’’ ]
, 但是这些方法均存在制备成 本高、 工
艺复杂、 产量较少等缺点, 其实用前景令人 堪忧。微波 辅助固 相 合 成 法 是 近 年 来 得 到 迅 速 发 展 的 一 种 方 法
=
> > 铜 是一种 重要的金 属材料, 因其特异 的物理 化学 性质而被广泛 应用 于 催化、 磁流 体、 润滑 等领 域
[ ’ 4 +]
@A@B &பைடு நூலகம்
&C& D ( 分析纯, 国 药集团 化学 试剂有 限公

司) , 聚乙 二醇 $%% ( !"#$%%, 上海 浦 东高 南化 工 厂) , EFDC ( 化学纯, 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和 G!,%% ( 3H 4 &%,;2 ) 型 I# 微波炉。 ! < # " 产物的制备 取 %< %%J .KB ( %< )J& $ L ) @A@B & &C& D 在玛 瑙研 钵中研磨 J .8- , 然后 加入 J .I 表面 活性 剂 !"#$%%, 研磨 ’% .8- 后加 入 %< %’ .KB ( % < $ L) EFDC, 混合 物继 续研磨 ’J .8-, 用蒸 馏水 和无 水乙 醇离 心洗 涤, $% M 干燥得前驱体。 取前驱体样品 % < ’$ L 放入到 ’%% .I 的聚四 氟乙 烯容器中, 然后加入 $% .I !"#$%%, 磁 力搅拌 ’% .8-, 放入微波炉中进行 微波 辐射 +% .8( 加热 方式: J .8= J .8- = J .8- = J .8- = J .8- = J .8-) 。辐射 完毕后 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充分洗涤, 真空干燥得产物。 ! < $ " 产物的表征 / 射线衍射 ( /01 ) 用 NOAPQO ?/H 1) 4 ?R7F-SQ/ 射线衍射仪 ( @A T " # U % < ’J$ -. ) 测定; 将样品用 乙醇 分散, 在铜网上制样, 干燥后用 CV2?@CV C 4 (%% (工作 电压: ,J P6) 透射 电子显微 镜 ( 2"3 ) 进行 形貌结 构分 析。紫外 4 可见 ( 56 4 789) 光谱 数据 用 CW 4 (%’% 分 光光度计记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时间:2012-4-23 14:56:00点击数:12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进程,加强和规范我校研究生出国(境)项目(以下称“项目”)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项目包括“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交换(流)生项目”等由我校负责进行推选、派出和管理并由国家或学校提供资助的各种研究生出国、出境项目。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研究生是指我校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项目有特别规定者依项目规定执行。

第四条项目实施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各项目应制定并公示详细的选拨标准、资助内容和实施流程。

第二章项目类别及要求第五条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1)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方案》及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有关文件执行,研究生院在每一项目执行年度及时公布当年度项目实施办法。

(2)公派研究生选派类别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申请人应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硕士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具体以留学目的国及院校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指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国外从事课题研究,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3)公派研究生在国外期间,停发普通奖学金。

按期归国并办完相应学籍手续后,恢复正常发放。

普通奖学金的发放总时间不超过在校学习规定年限,在校学习规定年限内提前答辩者,普通奖学金或津贴发至答辩时间的当月。

第六条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1)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办法》文件执行,用于鼓励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拓展我校博士生国际学术视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资助我校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境外参加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硕博连读培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do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硕博连读培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do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硕(博)连读培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时间:2012-4-23 14:46:00点击数:1182(校字〔2009〕21号)对学生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是学校贯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和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优秀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而实施的一项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

为规范本硕(博)连读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培养模式1.在学校设有硕士、博士授权点的相关本科专业中,对优秀本科生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并实行能进能出的滚动竞争机制;2.经选拔、考核和认定,对成绩突出、素质优秀或具有特殊潜质的一年级或三年级本科生授予本硕连读培养资格;3.选择部分本科专业,从一年级起单独组班,实行本硕连读一体化培养;4.对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实行导师制;5.对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的本科生按学年进行考评认定,合格者继续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6.在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的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本硕连读生,经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实施本硕连读培养;7.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的四年级本科生,经考评和认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8.在学校设有博士点的相关研究生专业,选拔一批具有本硕连读培养资格且被推荐免试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授予硕博连读培养资格,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实行硕博连读培养;9.具有硕博连读培养资格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经考评和认定,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

二、培养工作组织机构1.由分管学校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校优秀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定位与目标,统一规划、研讨和指导培养工作;2.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和相关学院的有关人员及部分专家学者组成学校优秀生培养工作组,制定选拔方案和培养计划,组织检查和考核培养工作,总结培养工作经验,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实施细则.doc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实施细则.doc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以促进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产生。

第二条本基金每年申请两次,资助人数约为80人/年。

第二章申请与评审程序第三条在校注册学习一年以上,硕士阶段成果突出、课程成绩优良的博士研究生可申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

接受资助后的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第四条申请者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缜密制定论文实施计划。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国家级或部省级科研项目相结合的,予以优先资助。

第五条申请者于每学期开学初填写申请表,所在院(系、所)初审通过后,由研究生院聘请相关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经公示无异议后作为资助对象。

第三章资助与成果要求第六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分为科研经费和生活费。

原则上,科研经费1万元/年,发放给指导教师管理,专门用于该博士生的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

生活费按1000元/月发放给该博士生,每年资助12个月,逐月发放至毕业时为止,总计不超过两年。

第七条获资助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科学地实施研究计划,项目结题时,必须以东南大学和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具体要求见第五章。

第八条获资助的博士研究生须参加年度考核,并在学位论文送审前撰写结题报告,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相关专家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

第四章经费使用与管理第九条获资助项目的科研经费由指导教师负责,单独建账,实行专款专用。

经费只能用于该生研究和论文工作所需的文献查询、出版费、实验材料消耗、测试费、学术会议费、差旅费等,在规定时间内按计划使用经费。

第十条对于获资助的项目首期下拨50%的科研经费作为启动费,研究生院按年度对获资助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年度考核合格者再下拨50%的科研费,考核不通过者则停止资助。

第十一条获资助期间,若因故终止项目研究工作的,应及时报告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研究生院将停止发放经费。

第五章结题成果要求第十二条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博士研究生均可以申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结题:1.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至少发表6篇SCI/EI检索论文。

南航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南航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南航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第一章绪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科工交叉、理工结合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工程博士培养是南航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本方案旨在规范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对研究生的约束和指导,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二章培养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创新精神和国际合作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够独立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水平技术开发,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能够开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具备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国际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了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能够融入国际学术界,开展跨国科研合作。

4.领导和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科研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管理理念。

第三章培养体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博士培养体系包括学位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和学术成果产出等几个方面。

研究生需要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并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发表等学术活动,开展科研项目并参与团队合作,最终完成学术论文并取得博士学位。

1.学位课程学习:工程博士研究生需要修满一定学分的学位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学术道德修养等内容,选修课程可以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学术活动参与: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科交流、学术研讨、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3.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包括国家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加强团队协作,锻炼科研能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件校研字〔2010〕36号关于印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的通知各学院、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学位授予程序,学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于2010年9月15日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二○一○年九月十七日主题词:研究生学术论文规定通知附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2010年9月1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通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指标。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修定本规定。

一、硕士研究生满足以下要求之一:1. 在检索类期刊公开发表或正式录用学术论文1篇;2. 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并被其会议论文集收录1篇;3. 向核心期刊投寄学术论文(须附期刊编辑部证明材料及论文稿件)1篇;4. 艺术类学位点的创作类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除了举办由艺术学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同意的个人作品展(书画展,音乐、舞蹈、戏曲汇报表演等)1次外,还需满足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二、博士研究生(一)工学门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1. 在SCI源刊的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2. 在SCI、EI、ISTP源期刊、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发表被SCI、EI、ISTP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学术论文2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二)理学门类满足如下要求之一:1. 在SCI源期刊的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2.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被SCI收录。

(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门类满足如下要求之一:1. 在SSCI、SCI、E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发表被SSCI、SCI、EI收录的期刊学术论文2篇;2. 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3.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被SSCI、A&HCI、ISSHP、CSSCI、ISTP等检索系统收录。

基于Taguchi-GA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制备工艺参数寻优

基于Taguchi-GA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制备工艺参数寻优

第51 卷第 4 期2024年4 月Vol.51,No.4Apr. 2024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基于Taguchi-GA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制备工艺参数寻优王燎原1,孙玉利1†,张桂冠2,吴鹏飞1,易思广1,孙业斌1,左敦稳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2.山东理工大学先进制造研究院,山东淄博 255049)摘要:通过改变黏结法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参数来设计正交试验,制备不同系列规格的磁性磨料,并对其进行形貌和成分检测.以3D打印AlSi10Mg板为加工对象,通过平面磁力研磨试验,揭示磁性磨料制备工艺参数对磁力研磨质量的影响规律.基于回归分析,建立参数与响应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实现参数优化. 结果表明,在SiC粒径为18~25 µm,Fe与SiC的质量比为4.7,环氧树脂与聚酰胺的质量比为2,固化温度为100 ℃的条件下,材料去除率为1.7 mg/min,表面粗糙度由原始的3.90 µm降低至0.27 µm,降低率为93.1%.关键词:优化;遗传算法;磁性磨料;磁力研磨;抛光性能中图分类号:TH16;TB333 文献标志码:APredicting Polishing Performance of Magnetic Abrasive and Optimizing ItsPrepar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Based on Taguchi-GA SynergyWANG Liaoyuan1,SUN Yuli1†,ZHANG Guiguan2,WU Pengfei1,YI Siguang1,SUN Yebin1,ZUO Dunwen1(1.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2.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by chang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of bonded magnetic abrasives. Then,a series of magnetic abrasives with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were prepared,and their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were detected. Taking the 3D-printed AlSi10Mg plate as the processing obj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etic abrasive prepar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polishing quality was revealed through the planar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experiment. A regression model between parameters and response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ed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SiC is 18~25 µm, the mass ratio of Fe to SiC is 4.7, the mass ratio of resin to∗收稿日期:2023-10-14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跨学科创新基金项目(KXKCXJJ202307),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Fund for Doctoral Studen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KXKCXJJ2023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Graduate Innovative Experiment Competition Cultivation Project Fund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项目(BCXJ22-08),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and Excellence Fund (BCXJ22-08)作者简介:王燎原(1992―),男,河南新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通信联系人,E-mail:****************.cn文章编号:1674-2974(2024)04-0043-11DOI:10.16339/ki.hdxbzkb.2024169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curing agent is 2,the curing temperature is 100 °C,the material removal rate is 1.7 mg/min,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is reduced from the original3.90 µm to0.27 µm with a reduction of 93.1%.Key words:optimization;genetic algorithm;magnetic abrasive;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polishing performance磁力研磨是一种非传统的抛光技术,可通过变化的磁场力来驱动导磁性磨料,进而实现对工件的光整加工[1-2]. 作为加工工具,磁性磨料无疑是决定磁力研磨性能的关键[3]. 磁性磨料主要由铁基体、硬质磨料、结合剂或增稠剂组成. 目前,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烧结法[4]、机械合金化法[5]、雾化快凝法[6]、黏结法[7]及简单混合法[8]等,其制备工艺参数对磁性磨料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Chen等[9]对烧结法磁性磨料的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烧结时间及烧结温度对磁性磨料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了磁性磨料的烧结工艺. Gao等[10]通过理论建模揭示了雾化快凝磁性磨料中铁磁体含量及磁性磨料粒径等参数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Singh等[11]研究了退火温度对机械合金化磁性磨料的导磁及加工性能的影响,揭示了磁性磨料的微切削机理. Li等[12]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法,探究了铁磁相与磨粒相的粒径比及质量比对磁性磨料抛光性能的影响,为黏结磁性磨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Heng等[13]创新性地将碳纳米管和铁颗粒混合到金刚石研磨膏中,通过机械混合制得磁性磨料,有效解决了ZrO2陶瓷材料的难抛光问题.研究表明,黏结法相比于烧结法、机械合金化法及雾化快凝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备周期短等优点[14]. 同时,相比简单混合法磁性磨料,黏结法磁性磨料又展现出结合力强、加工效率高、服役寿命长等优点[15]. 因此,黏结法磁性磨料有望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加工工具. 大多数公开文献直接以黏结法磁性磨料作为工具,对磁极转速、磁场强度、加工间隙等加工参数进行深入研究[16-17]. 然而,由于技术封锁和专利保护等原因,很少有公开文献对黏结法磁性磨料最关键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详尽地剖析和优化,一定程度限制了磁力研磨技术的推广.本文通过调节黏结法磁性磨料的4个关键参数,即磨粒相的粒径、Fe与SiC含量、黏结剂配比、固化温度,制备系列不同形貌和物理性能的磁性磨料.基于正交试验法,采用平面磁力研磨对3D打印AlSi10Mg板进行抛光. 以材料去除量Δm和表面粗糙度降低率ΔR a为指标,揭示了工艺参数与抛光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其数学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进行参数优化. 本文工作有望为黏结法磁性磨料的工艺优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1 磁性磨料的制备黏结法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将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胶黏剂,并加入40 mL丙酮进行稀释. 向胶黏剂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且表面用KH550改性过的纳米填料KH-Al2O3,以改善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18].对黏结剂溶液超声分散5 min并磁力搅拌均匀.将黏结剂、Fe、SiC一同加入300 mL无水乙醇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在水浴环境下对混合物持续搅拌以促使乙醇挥发,并获得黏稠状的混合物.利用模具将黏稠状混合物压制成坯,并将坯体在恒温箱中加热固化.之后,进行破碎、筛分以获得粒径为375~750 µm的磁性磨料. 所用的粉体和胶黏剂的质量比为16∶3,Fe粒径为18~25 µm.图2为本文所制备磁性磨料的形貌及成分表征. 该磨料的制备参数为:SiC平均粒径为30 µm,Fe图1 黏结法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流程Fig.1 Process flow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ondedmagnetic abrasives44第 4 期王燎原等:基于Taguchi-GA 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其制备工艺参数寻优与SiC 的质量比为4∶1,环氧树脂和聚酰胺的质量比为5∶3,固化温度为90 ℃. 由图2可知,该磁性磨料整体上呈不规则状. Fe 和SiC 颗粒在基体中均匀分布. 对图2(b )中A 和B 两个区域进行EDS 检测,结果分别如图2(c )和图2(d )所示. 分析可知,磁性磨料主要含C 、O 、Al 、Si 及Fe 元素. 其中,C 元素主要来自树脂及SiC ,O 元素主要来自树脂,Si 元素主要来自SiC 磨料,Al 元素主要来自纳米Al 2O 3. A 处Si 谱峰最强且含量最高,B 处Fe 谱峰最强且含量最高,证实了两处分别为SiC 和Fe.2 试 验2.1 加工原理图3为磁力研磨试验原理图.将7个轴向充磁、牌号为N30的圆柱形磁铁嵌入磁极头中,中心磁极为N 极朝外,圆周均布的6个磁极为S 极朝外.磁性磨料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排布以形成磁力刷并压覆于工件表面.磁极高速旋转提供主加工运动,工件的往复运动实现横向进给.2.2 方 法工件是3D 打印的AlSi10Mg 薄板,尺寸为65 mm×45 mm×2 mm.在试验前,其表面经过喷砂处理,表面粗糙度为4 µm.每个工件抛光40 min ,每间隔10 min 更新一次磨料,以保证加工的一致性. 利用精密天平(Mettler Toledo , 精度0.000 1 g )测量工件加工前、后的质量,并计算差值Δm ,用以表征材料去除效率;用针触式粗糙度测量仪(Mitutoyo )检测工件表面粗糙度R a ,在工件的加工区域均匀选取5个点记录表面粗糙度值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R a 值.用表面粗糙度降低率ΔR a 来表征抛光质量,其计算公式如下:ΔR a =R a0-R a1R a0(1)(a )放大140倍(b )放大1 000倍(c )A处的能谱图(d )B 处的能谱图图2 磁性磨料的形貌及成分表征Fig.2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magnetic abrasive图3 磁力研磨试验原理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45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式中: R a0、R a1分别为加工前、后的表面粗糙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Quanta FEG 250)观察磁性磨料形貌;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LakeShore 7404)检测磁性磨料的磁滞回线;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UP-lambda,艾泰克仪器科技有限公司)观测工件表面的三维形貌. 磁力研磨工艺参数如表1所示.2.3 磨料参数本文主要研究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参数和其抛光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SiC的粒径A:d mesh,单位为μm;B: Fe与SiC的质量比φpowder;C:环氧树脂和聚酰胺的质量比δadhesive;D:固化温度T(单位为℃)为自变量. 以材料去除量Δm和表面粗糙度降低率ΔR a为研究指标,选用L16(45)正交试验表开展试验. 因素与水平如表2所示,正交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方程建模中,采用磨粒粒径范围的上限所对应的筛网目数作为相应的因素水平.3 结果与讨论3.1 极差分析利用Minitab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其极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磁性磨料参数对Δm的影响程度的顺序为:D>A>B>C. 当固化温度为90 ℃,SiC的粒径为25~30 µm,Fe与SiC的质量比为4∶1,环氧树脂和聚酰胺的质量比为5∶2时,Δm可达到最大值.磁性磨料参数对ΔR a的影响程度的顺序为:D>B>A>C. 当固化温度为90 ℃,Fe与SiC的质量比为4∶1,SiC的粒径为25~30 µm,环氧树脂和聚酰胺的质量比为5∶3时,ΔR a可达到最大值.图4为Δm和ΔR a的均值响应曲线. 由图4可知,随着SiC粒径的增加,Δm和ΔR a先增加后减少,且极大值均在25~30 µm处取得.研究表明,磨料粒径越小,材料去除率越低[19].由于原始工件的R a较高,在相同的时间,小粒径SiC不能有效地改善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度.但磨料粒径过大,将会使磁性磨料的微切削性能下降. 图5为SiC粒径为75~150 µm的磁性表1 磁力研磨工艺参数Tab.1 Process parameters of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参数磁铁尺寸/(mm×mm)磁极速度/(r·min-1)加工间隙/mm进给速度/(mm·s-1)磁性磨料用量/g润滑油用量/mL值ϕ8×151 500253.52.5表3 正交试验结果Tab.3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results标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因素A7~127~127~127~1210~1310~1310~1310~1325~3025~3025~3025~3075~15075~15075~15075~150B4821482148214821C2.501.671.251.001.672.51.001.251.251.002.501.671.001.251.672.50D306090120901203060120906030603012090误差1234432121433412Δm/mg26.526.339.422.063.547.523.028.458.545.564.827.436.912.757.045.5ΔR a/%70.2575.3778.6468.7589.8480.6566.3072.5088.7079.3186.4470.1275.9663.7583.5977.05表2 因素与水平表Tab.2 Factors and levels水平1 2 3 4因素A7~1210~1325~3075~150B4821C2.50 (5∶2)1.67 (5∶3)1.25 (5∶4)1.00 (5∶5)D306090120表4 极差分析结果Tab.4 Results of range analysis指标Δm/mgΔR a/%水平K1K2K3K4极差最优方案K1K2K3K4极差最优方案因素A114.2162.4196.2152.182.0D3A3B1C1293.01309.28324.56300.3631.55D3B1A3C2B185.4132.0184.2123.362.1324.75299.08314.97288.4236.33C184.3174.2139.0127.456.9314.39318.92303.59290.3228.60D89.6156.4193.9185.0104.3270.42310.27324.84321.6954.4246第 4 期王燎原等:基于Taguchi-GA 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其制备工艺参数寻优磨料形貌、成分及及其失效图解.图5(a )显示该磁性磨料表面嵌有数个较大的块状物. 对图5(b )中方框所在区域B 进行放大,并对B 区域进行元素检测,结果如图5(c )所示. 分析可知,该区域内C 元素和Si 元素含量极高,根据SiC 的原子质量关系可确认块状物为SiC. 由图5(d )可知,由于SiC 的粒径较大,在相同的含量下,磁性磨料所能容纳的SiC 颗粒数较少.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SiC 频繁承受剪切力,而使得强度相对较低的基体优先发生微断裂. 最终,含有SiC 的大块碎片从磁性磨料上脱落,进而影响磁性磨料后续的切削性能.在研磨压力和切削速度一定时,仅通过增大磨料的粒径并不能有效提高材料去除率.包含了大量小粒径SiC 的磁性磨料可使SiC 在抛光中逐步脱落,既避免了切削性能的骤降,又保证了材料去除率.磁性磨料的导磁性能主要通过改变Fe 与SiC 的质量比φpowder 来进行调控.由图4可知,随着φpowder 的增加,Δm 和ΔR a 都出现了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该现象可由图6所示的磁性磨料的磁滞回线来解释. 随着Fe 含量的增加,磁性磨料的磁化率和磁饱和强度增加.当φpowder 为1时,磁性磨料的导磁性最差. 此时在磁极高速旋转下,大量的磁性磨料将挣脱磁场力的约束而飞出加工区域,导致抛光质量下降.当φpowder 为8时,SiC 含量较少,导致磁性磨料的切削性(a )放大100倍(b )放大300倍(c )EDS能谱图(d )磁性磨料失效机理图5 SiC 粒径为 75~150 µm 的磁性磨料形貌、成分及其失效图解Fig.5 Morphology , composition and failure analysis of magneticabrasive containing the SiC with a diameter of 75~150 µm(a )Δm均值响应曲线(b )ΔR a 均值响应曲线图4 Δm 和ΔR a 的均值响应曲线Fig.4 Mean response curves of Δm and ΔR a47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能不足.分析可知,Fe含量越高,磁性磨料导磁性能越强,但磁性磨料导磁性能的增强是以牺牲其切削性能为代价而实现的. 因此,存在折中的Fe含量,使两均值曲线出现极值点.由图4可知,随着δadhesive的增大,Δm增加,但ΔR a 先增加后减少. 该现象主要与树脂基体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关. δadhesive为1.00时磁性磨料的形貌图如图7所示. 磁性磨料表面呈现出钝化和塑性变形的区域,而SiC的出露高度较小. Wang等[20]研究表明,聚酰胺兼具固化和增韧环氧树脂的作用. 聚酰胺分子中含有较长的柔性亚甲基链结构,聚酰胺含量越高,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韧性越高,但刚性越低[21]. 在破碎大块磁性磨料的过程中,破碎叶片的高速冲击使得基体以塑性变形来抵消冲击能[18],致使SiC被包覆于基体中. 同理,在抛光时SiC磨料也会向软的基体内部退让,致使磁性磨料的抛光能力减弱.随着δadhesive的增加,环氧树脂固化物刚性和硬度增加,但其宏观脆性也显著增大[22]. 当δadhesive为2.50时,磁性磨料在频繁滑擦工件表面后,基体发生脆性微断裂,漏出新的切削刃,对材料去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Δm仍然呈现增大趋势. 但在加工到特定时间后,新的切削刃将会对已加工好的表面进行二次损伤,限制ΔR a的进一步提升. δadhesive为2.50时磁性磨料抛光后的工件表面形貌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表面存在多条较深的划痕,整体表面质量下降,这也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固化温度T主要影响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 随着T的增加,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加快,其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如硬度及刚性等可得到提高[23]. 当T为30 ℃时,Δm和ΔR a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因为此条件下的树脂结合剂不能充分固化,导致磁性磨料的结合强度较低. 当固化温度为30 ℃时,磁性磨料的形貌图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大部分磁性磨料呈现松散状,表明黏结剂对各组分的把持力不足,不能满足高效、高质量抛光要求.在一定范围内,随着T的增加,Δm和ΔR a均增加. 但当T提高到120 ℃时,树脂固化物发生变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软化和热变形的现象[24]. 当固化温度为120 ℃时,磁性磨料形貌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知,磁性磨料在破碎时,部分区域被破碎叶片削平,呈现软塑状态,证实了该条件下基体发生了软化,磁性磨料的抛光性能也随之下降.3.2 方差分析为了进一步精确估计因素及误差的显著性,验证极差分析法的合理性,对响应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如表5所示.分析可知,所选的四个因素对Δm和ΔR a两个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而误差的影响极小,证明了正交试验设计的合理性.根据F值的大图8 δadhesive为2.50时磁性磨料抛光后的工件表面形貌Fig.8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workpiece after magneticabrasive finishing with δadhesiveof 2.50图7 δadhesive为1.00时磁性磨料的形貌图Fig.7 The morphology of magnetic abrasive whenδadhesiveof 1.00图6 磁性磨料的磁滞回线Fig.6 Hysteresis loop of magnetic abrasives48第 4 期王燎原等:基于Taguchi-GA 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其制备工艺参数寻优小,因素对Δm 和ΔR a 的影响程度的顺序分别为: D>A>B>C ,D>B>A>C ,方差分析结果与极差分析结果相吻合.3.3 回归方程为了消除数据之间的量纲和取值范围差异的影响,提高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本文基于sk-learn 框架,采用min-max 归一化处理技术,将自变量的数据集成员映射到[0,1][25].其理论计算如下[26]:x new =x origin -x minx max -x min(2)式中:x new 、x origin 、x min 、x max 分别为归一化的数据、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利用Minitab 软件对归一化的正交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关于Δm 和ΔR a 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如式(3)和式(4)所示. 两方程的校正R 平方分别为0.92和0.96,预示着回归模型对数据集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Δm =11.04+38.3a +62.7b +14.41c +66.9d - 49.8a 2-63.6b 2-42.6d 2(3)ΔR a =58.82+18.93a +35.36b +23.99c +36.82d -21.95a 2-33.63b 2-17.9c 2-24.19d 2(4)式中:a 、b 、c 、d 分别为归一化的自变量数据.3.4 遗传算法寻优遗传算法(GA )是受到遗传机制和自然选择的启发而衍生出的一种元启发式随机全局寻优算法. GA 将被优化的参数进行编码,组成一条染色体,其表5 方差分析结果Tab.5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指标Δm /mgΔR a /%来源A B CD误差总计A B CD误差总计自由度33333153333315调整离差平方和854.81826.17559.721 671.5820.273 932.56138.44196.59121.60470.681.92929.22调整均方284.94275.39186.57557.196.7646.1565.5340.53156.890.64F 值42.1740.7527.6182.4672.18102.5063.40245.40显著性***************注:*为显著;**为非常显著.(a )放大30倍(b )A 区域放大140倍图9 当固化温度为30 ℃时,磁性磨料的形貌图Fig.9 The morphology of magnetic abrasive at a curingtemperature of 30 ℃(a )放大100倍(b )放大500倍图10 当固化温度为120 ℃时,磁性磨料的形貌图Fig.10 The morphology of magnetic abrasive at a curingtemperature of 120 ℃49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中每一个参数代表一个基因,每一个解对应一条染色体. 类比生物进化论的思想,以适应度函数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经过选择、交叉、变异后,淘汰劣势个体,保留适应能力强的遗传信息,并遗传给下一代. 在多代寻优后即可挑选出最优的个体,即问题的最优解[27-28]. 如图11所示,本文GA 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种群初始化、适应度值计算、基因操作(选择、交叉和变异)、迭代终止判断等模块,并通过Python 中的PyGAD 框架实现编程和迭代计算,具体操作如下:1)初始化. 综合考虑问题的复杂程度、算法收敛速度、种群多样性,随机生成10条染色体,即初始生成10组解. 每条染色体包含4段基因,分别对应4个待优化的参数. 基因值分别在归一化的搜索空间 [0,1]内随机取得.2)适应度. 适应度值是用来衡量解的优异性的重要指标,通常由特定的适应度函数F (X )求得. 本文的适应度函数是来源于正交试验中的多元回归方程,表达式如式(5)所示.F (X )=α f 1(X )+β f 2(X )(5)式中:f 1和f 2分别代表关于Δm 和ΔR a 的多元回归方程;X 为某一自变量组合;α和β分别代表权重系数.当α=1且β=0时,F (X )可代表关于Δm 的适应度函数;反之F (X )为关于ΔR a 的适应度函数.3)选择. 基于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将适应度较高的个体挑出来进行交配,以产生后代. 本文基于轮盘赌选择法(Roulette Wheel Selection , RWS )原理进行选择操作. 在RWS 中,将圆轮划分为n 份,代表种群中的n 个个体. 其中,每一份所占的面积正比于个体的适应度值. 在轮子的圆周方向固定一个指针,当圆轮停止旋转后,被选中的个体可将遗传信息遗传至后代[29]. 因此,适应度大的个体被选中的概率大. 在每一代的种群中,将有2个个体被选中.4)交叉. 交叉操作类似于遗传学中的基因重组技术,是GA 生成后代个体的关键. 本文将采用常见的单点交叉(Single Point Crossover ,SPC )技术. 在一对父母的染色体上随机选取一个截断点,截断点之后的基因序列将发生互换,以此来产生新的后代,发生基因互换的概率设为0.8 [30].5)变异. 变异操作类似于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可以保证后代基因的多样性,通常以小概率发生. 本文采用随机重置(Random Resetting , RR )方法,可从变量的搜索空间中随机选择一个后补的基因值替换掉对应位置的基因值,变异发生的概率设为0.01[31].6)终止循环. 当迭代次数超过500个周期即可终止循环.3.5 优化结果图12为适应度与迭代次数的关系曲线. 由图12可知,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适应度曲线增加到某数值后趋于稳定,预示着在500个周期内GA 可达到收敛.表6为实验和GA 寻优的结果对比,其中,因素A 用筛网的目数表示. 方案1和方案3数据分别为关于Δm 及ΔR a 的正交试验优选方案. 在此条件下,实验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3.8%和1.3%,证明了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 本文中SiC粒径的图11 GA 算法流程图Fig.11 GA flowchart图12 适应度与迭代次数的关系曲线Fig.12 Curv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tness anditeration count50第 4 期王燎原等:基于Taguchi-GA协同的磁性磨料抛光性能预测及其制备工艺参数寻优第3水平位于25~30 µm之间,GA优化的值在此区间之外. 综合考虑国标粒径、筛分难度和工程精度要求,均选用粒径为18~25 µm的SiC作为两响应的最优参数. 同理,将其余参数也进行圆整化,结果如表6中圆整-GA行所示. 针对Δm和ΔR a,圆整-GA寻优误差分别为1.8%和2.7%,表明GA算法具有良好的寻优效果.根据工程实践,在粗加工时往往通过加大材料去除率来实现表面平整度的快速提升. 但在精加工阶段,则需要通过材料的微去除来进一步修饰和提升表面质量. 因此,在本试验中可认为ΔR a相较Δm 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和优先性. 优选方案对比图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知,方案4最终可实现93.1%的表面粗糙度降低率,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材料去除率.因此,最优方案为:SiC粒径为18~25 µm,Fe与SiC的质量比为4.7,环氧树脂与聚酰胺的质量比为2,固化温度为100 ℃,材料去除率为1.7 mg/min.图14为最优方案的抛光效果图.未抛光的原始区域A比较粗糙且存在明显的凹坑,而抛光后的B 区域出现了清晰的校徽倒影,原始工件的表面三维形貌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经过抛光后,表面粗糙度由原始的3.90 µm降低到0.27 µm,验证了该磁性磨料具有优异的抛光性能.表6 实验和GA寻优的结果对比Tab.6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optimization results of GA优化指标Δm/mg ΔR a/%方案1234方法TaguchiGA圆整-GATaguchiGA圆整-GA因素A500638.16600~800500708.31600~800B44.494.544.684.7C2.52.482.51.672.012D90100.871009099.24100实验值70.573.291.293.1预测值73.1874.5392.3594.24误差/%3.81.81.32.7图13 优选方案对比图Fig.1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optimal solutions(a)实物图(b)A区域原始形貌(c)B区域抛光后形貌图14 最优方案的抛光效果图Fig.14 The polished effect image using the best solution5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年4 结论本文基于Taguchi-GA法对黏结法磁性磨料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究并实现了参数优化,所获得的结果如下:1)基于正交试验建立了Δm和ΔR a关于SiC粒径、Fe与SiC质量比、环氧树脂与聚酰胺质量比及固化温度的函数表达式,进而采用遗传算法实现参数优化,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2)SiC粒径显著影响磁性磨料的微切削性能. 随着SiC目数的增加,Δm和ΔR a先增加后下降;Fe的含量主要影响磁性磨料的导磁性能. 随着Fe与SiC的质量比的增加,Δm和ΔR a先增加后下降.3)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环氧树脂与聚酰胺质量比可提高磁性磨料基体的硬度和刚度,进而提高磁性磨料的抛光性能;在基体的耐热温度范围内,提高固化温度可显著提高磁性磨料的抛光性能.4)在SiC粒径为18~25 µm,Fe与SiC的质量比为4.7,环氧树脂与聚酰胺的质量比为2,固化温度为100 ℃的条件下,材料去除率为1.7 mg/min,表面粗糙度由原始的3.90 µm降低至0.27 µm,降低率为93.1%.5)本研究成果可为黏结法磁性磨料的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有望推动磁性磨料的广泛工程应用.参考文献[1]WU J Z,ZOU Y H,SUGIYAMA H.Study on fin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process using low-frequency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J].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6,85(1):585-594.[2]GUO J,LIU K,WANG Z F,et al.Magnetic field-assisted finishing of a mold insert with curved microstructures for injectionmolding of microfluidic chips[J].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17,114: 306-314.[3]WANG L Y,SUN Y L,CHEN F Y,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vibration-assisted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for internal blindcavity by bias external rotating magnetic pole[J].PrecisionEngineering,2022,74: 69-79.[4]AHMAD S,GANGWAR S,YADAV P C,et al.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affecting surface roughness in magneticabrasive finishing process[J].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Processes,2017, 32(15): 1723-1729.[5]SINGH P,SINGH L,SINGH S.Manufacturing and performanceanalysis of mechanically alloyed magnetic abrasives for magnetoabrasive flow finishing[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2020,50:161-169.[6]GAO Y W,ZHAO Y G,ZHANG G X,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atomized spherical magnetic abrasive powder[J].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20,110(1):283-290.[7]AHN B W,LEE S H.Run-to-run process control of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using bonded abrasive particle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B: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2012,226(12):1963-1975.[8]KWAK J S.Enhanced magnetic abrasive polish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utilizing a permanent magnet[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2009,49(7/8):613-618.[9]CHEN Y,ZHANG M M,LIU Z Q.Study on sintering process of magnetic abrasive particles[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337:163-167.[10]GAO Y W,ZHAO Y G,ZHANG G X,et al.Modeling of material removal in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process with sphericalmagnetic abrasive pow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echanical Sciences,2020,177:105601.[11]SINGH A,SINGH P,SINGH S,et al.Effect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finishing efficiency ofmechanically alloyed magnetic abrasives[J].Journal of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22,556:169455.[12]LI W H,LI X H,YANG S Q,et al.A newly developed media for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process:material removal behaviorand finish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2018,260:20-29.[13]HENG L D,KIM J S,TU J F,et al.Fabrication of precision meso-scale diameter ZrO2ceramic bars using new magnetic poledesigns in ultra-precision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J].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0, 46(11): 17335-17346.[14]赵文渊,李文辉,白小云,等.采用粘结法的磁性磨粒制备工艺及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9, 30(5): 535-541.ZHAO W Y,LI W H,BAI X Y,et al.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experimental study of magnetic abrasive particles by bondingmethod[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9,30(5):535-541.(in Chinese)[15]KALA P,SHARMA V,PANDEY P M.Surface roughness modelling for double disk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proces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2017,25:37-48.[16]GUO C,ZHANG D L,LI X H,et al.A permanent magnet tool in ultrasonic assisted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for 30CrMnSigrooves part[J].Precision Engineering,2022,75:180-192.[17]WANG L Y,SUN Y L,CHEN F Y,et al.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multi-particles in magneticabrasive finishing for internal blind cavity using the discreteelement method[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52。

南航航空学院导师信息

南航航空学院导师信息

导师姓名:陈金宝性别:男学历/学位:博士/博士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专业:飞行器设计研究方向:飞行器结构动力学、飞行器着陆缓冲装置设计、飞行器CAD/CAE、飞行器可靠性设计社会兼职: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科研情况:近三年来作为项目组副组长主持开展国家863,总装、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等多项科研项目。

目前在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

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横向合作课题5项。

目前在研课题具体如下:1 月球着陆器寿命与可靠性评估技术国家863基金2 载人登月月面着陆、月面活动方案论证总装3 月球着陆器着陆冲击大变形分析北京航天五院4 月球着陆器着陆稳定性分析北京航天五院5 小行星探测器附着机构设计上海航天八院6 小行星着陆器动力学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7 铝蜂窝缓冲材料冲击性能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创新基金主要科研成果:相关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多篇被SCI、EI检索。

目前申请国家专利3项。

学术经历:2008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毕业,留航天学院任教至今。

联系方式:手机:138********E-mail:chenjbao@其它说明:目前在研科研项目较多,欢迎飞行器设计、力学、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加入我们团队。

课题组将提供优良的科研空间,一定能使研究生三年学有所成,请提前电话或邮件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师姓名:李有光性别:男职称:讲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专业:飞行器设计研究方向:1 超声电机本题设计、驱动与控制2 月球车设计社会兼职:无科研情况:从事大力矩超声电机研制联系方式:lyghit@ 159********导师姓名:王华明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副所长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所在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飞行器设计研究方向:1.直升机设计2.直升机噪声控制3.直升机动力学导师姓名:薛彩军性别:男职称:副教授学历/学位:研究生/工学博士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专业:飞行器设计研究方向:智能优化算法;结构优化设计;飞机起落架设计技术。

研究生评优评奖工作实施办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年度评

研究生评优评奖工作实施办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年度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年度评优评奖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为了鼓励在校研究生刻苦钻研,奋发向上,坚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在学年评定的基础上,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为规范评选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定种类1.研究生先进个人: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社会活动先进个人、优秀毕业研究生。

2.研究生先进集体:研究生先进班级。

3.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研究生单项优秀奖学金。

4.优秀研究生专项奖学金。

5.优秀研究生特别奖学金。

二、评定比例及条件(一)三好研究生1、评定比例:一般不超过参评研究生人数的5%,2、评定基本条件: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⑵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二年级研究生成绩在学院内同年级研究生中名列前茅,三、四年级博士研究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含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有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及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突出(满足以上条件之一者即可参评);⑶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优秀研究生干部1、评定比例:一般不超过参评研究生人数的3%(以学院为单位,不超过在校二、三年级研究生人数的2.4%;学院研究生会主要干部、学校研究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中优秀研究生干部的比例不超过在校二、三年级研究生人数的0.6%)2、评定基本条件:⑴参照三好研究生评定条件;(2)担任研究生干部一学年以上,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尽心尽责,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社会活动先进个人1、评定比例:一般不超过参评研究生人数的5%(以学院为单位,不超过在校二、三年级研究生人数的4%;学院研究生会、学校研究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中优秀研究生干部的比例不超过在校二、三年级研究生人数的1%)2、评定基本条件: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⑵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良好,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及社会活动,成绩突出;(3)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四)优秀毕业研究生1、评定比例:一般不超过应届毕业研究生人数的15%。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开展的一项博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该项目为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提供了灵活的培养模式,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科基础和创新能力,具备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

学生在学习期间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该项目的课程设置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包括管理学、运筹学、决策科学与工程、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等。

学生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和学位论文答辩,最终取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的学习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安排,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并通过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南航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高等学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究实力。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的导师队伍由南航管理学院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他们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也秉承这一理念,通过课程设置和研究项目的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航非全日制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07年4月4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校研字[2007] 30号)一、培养目标与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在职)傅士生学习年限为四年。

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左右,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二至三年。

少数品学兼优的博士生,可以在傅士生入学后的三年内申请提前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提前答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具体按学校《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定》执行。

傅士生入学后不能在四年内按时答辩者,可书面申请保留学位论文答辩与授予学位资格,获批准后,办理离校手续。

保留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两年,具体按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培养方式与原则1.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品徳和法纪教冇相结合。

积极开展有益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

2.博士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实验、实践性工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研究等主要环节,并以学位论文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开展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其成员一般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5人组成,以体现知识结构互补,有利于指导。

要重视发挥博士点所在学院、系(所)在培养博士生中的积极作用,为博士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4.博士生课程教学可采用讲授型、研究型和探讨型方式进行。

提倡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2005年8月12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多渠道促进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好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1998年6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我校授予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学科、专业,均可接受本校和其他单位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第三条凡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应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以下简称同等学力人员),均可按照本规定向我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第四条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博士学位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文件和本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第五条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或硕士学位可参照本实施细则进行。

第六条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两个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第二章硕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第七条资格审查(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

(二)申请人应在每年5月或11月,到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办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手续,并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一式2份(其中一份学位办存留,另一份交学院),同时提交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2.最后学历证明、学士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3.已发表或出版的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4.申请人所在单位向我校学位办提供的申请人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申请人资格审查合格后,缴纳进修费用,注册登记后,到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及申请学科、专业所在的学院办理登记手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范科研成本预算与核算,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国家和相关部委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以学校名义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均为学校收入,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第三条学校科研项目经费依据管理性质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校设科研经费等。

(一)纵向科研经费,是由国家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等部门直接下达或通过项目负责单位转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二)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除“纵向科研经费”之外,学校受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委托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研项目经费。

(三)基本科研业务费,是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

该类经费按照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相关管理办法管理。

(四)校设科研经费,是指校内各职能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经费。

该类经费管理按照各部门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第二章科研经费管理职责第四条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

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各分管校领导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负责,建立并落实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

第五条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审计处和监察处等部门职责如下:(一)科研院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相关工作,并配合财务处做好科研经费日常管理和规范使用的教育监督工作。

(二)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管理与使用办法
时间:2014-1-6 14:25:00点击数:271
(校研字(2007)30号,2013年7月修订)
一、总则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旨在加强对我校博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博士生选择创新性强、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课题,造就一流高层次人才。

2.该项基金每年总额为40万元,用于资助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创新与创优工作。

二、申请人条件
1.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本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已进入第二学年学习,并且全部课程学习合格。

三、申报和评审
1.经指导教师推荐,由博士生本人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资助申请书,学科点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通过后,送研究生院培养处。

经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答辩质询,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审批后,公布资助对
象。

2、研究生院培养处于每年3月受理课题资助申请。

3、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的资助原则:
(1)选题应为学科前沿,在理论、实验、方法上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突出。

(2)课题论证比较客观、充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性强。

预期可取得创新性成果,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申请者具有从事创新性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相应的科研基本条件。

四、资助和结题要求
1.每年资助博士生创新研究课题10项左右,每项课题的经费额度一般为2-3 万元,工科有较多试验内容的课题最多可资助4万元。

采取宁缺毋滥的资助原则,资助期限一般为一至二年,资助经费分两次下拨。

2.鼓励获资助的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到相关学科处于前沿地位的高校、科研院所或具有先进科技支撑的大型企业进行调研或短期的科研工作,相关费用可在基金资助经费中报销。

3.获资助的申请人在答辩前必须完成资助课题的结题工作,并进行校内鉴定。

申请人首先向研究生院提交研究课题工作总结(一式三份)和相关材料(一份)。

鉴定工作由研究生院负责。

校内鉴定通过后,申请人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送审。

4.结题要求
(1)工学门类: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

(2)理学门类:在SCI源期刊的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4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

(3)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门类:发表被SSCI、SCI收录的论文不少于4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

若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获得省、部级成果奖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排名前2名,署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授权发明专利(排名前2名;署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项等同于在学校认定的E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在国家级出版机构出版个人贡献
15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等同于1篇SCI收录的论文。

(4)博士生创新研究课题产生的成果要标注“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资助及基金号”,已作为申请立项依据的成果不得作为结题依据。

5. 获资助的申请人每半年应填写课题阶段研究进展汇报表,并送交研究生院培养处考查;每一年应填写课题年度研究进展汇报表,由学院组织考核小组进行年度研究进展考核。

考核小组由3-5名同行专家组成。

考核时可请部分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参加。

6. 对于少数研究意义重大、研究成果显著,继续研究可望获得重大成果或重要突破的,申请人在课题结题后可继续申请基金追加资助和申请延长学习期限(延长不超过一年),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审、研究生院组织专家组评审和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可继续获得基金的追加资助,同时延长学习期限。

7. 研究生院为获基金资助的博士生建立培养档案,以便评估基金使用的成效。

博士生应及时将反映自己学习和研究成效的材料,如刊出的论文(专著、
专利证书)的复印件、参加学术会议的汇报材料等送交研究生院培养处。

五、基金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 每年基金总额中3万元作为管理费,用于基金申报过程中的专家评审费,阶段考核和校内鉴定等费用支出。

2.获资助的课题,其经费由研究生院设立基金号,课题经费的使用由导师审批。

课题管理工作由学校和博士生所在学院共同管理。

3. 基金资助经费使用支出范围:
(1)必要的材料费和小额的设备费用,一般不允许购买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
(2)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费用;
(3)与基金项目和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检索和查询费用;
(4)与基金项目和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调研费;
(5)到相关高校或大型企业进行调研或科研工作的费用;
(6)与课题研究关系密切的其他业务费。

该资助经费不得用于研究人员餐饮和生活用品
等开支。

4.所购置设备归学校所有,按学校设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并进行管理,博士生毕业后,剩余经费返回本基金。

5. 基金经费使用应严肃认真,对弄虚作假、违反基金经费使用和校财务制度者,一经查出,除退还所有经费外,还将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