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存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仁而遗其亲者也,未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趣此,不贤者虽有此,尝为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打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欤(jí),庶民子去。
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曰其台曰灵台,曰其沼曰鬼神沼,趣其存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趣,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连累(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可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斗,恳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力回天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容胜食也;数(cù)罟(gǔ)不进洿(wū)池,鱼鳖不容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山林,材木不容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容胜食,材木不容胜用,就是并使民养生丧死功德圆满也。
养生丧死功德圆满,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一棵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善处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下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无愧于戴于道路矣。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是记录孟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第一章的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将会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吗?”孟子回答:“大王为何非要谈好处呢?只有仁义不就足够了吗!如果大王开口就是‘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贵族大臣开口就是‘对我家族有什么好处’,平民百姓开口就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私利,那么整个国家便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
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能占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公义的情势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远不会满足。
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决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
大王只要以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就是好处呢?”孟子拜见梁惠王之时,正值惠王在宫廷苑囿中。
惠王环视飞禽走兽,洋洋得意地信口问道:“具有高尚品德的先人,也喜欢像我这样的愉快生活吗?”孟子回答:“先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体会到这种豪华生活的真正乐趣;品德达不到的人,即使有享受这种生活的条件,也不能得到快乐。
《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细心劳作,百姓们齐心协力,没用几天就完成了。
文王并没有催促,百姓们却踊跃参加。
文王去苑囿游览,看到了群鹿安逸憩息,白鸟翎毛光洁。
文王去水塘,成群的鱼儿欢腾畅游。
’文王役使百姓为他修楼台、挖池塘,百姓们反而欢乐无比备感荣幸,虔诚地尊称楼台为‘灵台’,池塘为‘灵沼’,并且因为其中充满了鸟兽虫鱼而欢欣。
像文王这样的古代贤人,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体味到拥有楼台池塘等设施的真正乐趣。
《尚书·汤誓》里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死去,我宁可与他一起灭亡’。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节选翻译)
王何必曰利翻译赏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全文及注释
•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平?
孟子对曰:"干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干日"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一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干乘之家;干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
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
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代”的人却抛弃父母
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典故
孟子见梁惠王是一个历史典故,记录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故事描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会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在故事中,梁惠王对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而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
”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思想,也描绘了他与梁惠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和臣民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相反,如果大家都关注仁义,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孟子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即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梁惠王章句上(一)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一)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sǒu):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shù)人:士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shì):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wàn shèng)、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gǒu):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二节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第二节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他望着那些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有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
《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
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梁惠王上原文翻译
梁惠王上原文翻译梁惠王上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梁惠王上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梁惠王上原文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梁惠王上》原文
《梁惠王上》原文1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3 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吾年且盛,欲有所成。
始闻先生之名,意欲致意焉。
”孟子曰:“王之欲成也,臣闻之矣。
必以仁义为主,而功名为辅,非此道,则不能成也。
”
王曰:“仁义在何处?”孟子曰:“仁者爱人,义者使人得其所。
故曰:仁义出于心,知好恶之分别,能推行之于天下者也。
”
王曰:“寡人欲致仁义以治天下,何先生之所以为?”孟子曰:“王之贤者多,使之行仁义,更胜我。
臣初来见王,愿先知王之所以未能行仁义者。
”王曰:“寡人虽欲行之,而大臣不可使从。
吾与之言之,则皆曰‘非吾君所欲为也。
’”
孟子曰:“大王所言,非百姓之过也,臣请以大王之身语之。
王假若因百姓之欲而行仁义,则大王所欲得者,亦百姓之所欲得。
百姓之所欲得者,天下之所欲得也。
今君与群臣不相顺,而欲行仁义,是以天下毋有成也。
”
王曰:“大夫言,寡人已闻之矣,将奚宜?”孟子曰:“大王欲行之,必严於罚也。
”
王曰:“严於罚者,何为?”孟子曰:“不严於罚,则庶民不服;庶民不服,则无以行仁义;无以行仁义,则宗庙社稷昏乱;宗庙社稷昏乱,则神祇去之。
大王宜深思之。
”
王曰:“寡人虽欲於仁义,而未闻其实,愿先生躬自教之。
”孟子曰:“夫仁者,人之情也;义者,人之理也:情与理,不可相忘。
言仁义者,则仁义为主,乃至身之有害,不可背也。
”王遂信之,修身为君,使国家昌盛。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见梁惠王》古今对照
孟子见梁惠王古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离娄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的学说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而其中的“离娄下”是其中的一篇章节。
本文将对《孟子·离娄下》进行原文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离娄下》原文如下:「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穷鼠啮狸,千丈之堤也可以毁也。
寡人闻之,大夫莫不小人之朋。
”孟子对曰:“小人者,不堪帅也。
舍人而能人与,弃人而取人与,小人之术也。
小人者,不堪与也。
桀跖之所以见而乱者,必其臣范宣子尚能也。
即大人之所以为不败者,必其臣伯夷、叔齐之所言劝也。
”梁惠王曰:“伯夷叔齐何以异于人?”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梁惠王曰:“善言之。
”孟子曰:“明听于穷儒,暗夜持于百里之外,是亦远略也。
”梁惠王曰:“善言之。
”」以上是《孟子·离娄下》的原文内容。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孟子·离娄下》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记载。
对话中,梁惠王谈到了贫穷而具有智慧的小人对大人的危害,认为大夫们多与小人为伍。
孟子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的例子。
梁惠王对此表示赞同,并称赞孟子的独到见解。
孟子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传世名士作为例子,来说明他们与一般人的区别。
他认为伯夷、叔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
这句话表达了伯夷、叔齐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宽容。
孟子认为这种心态与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言行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们能够被后世推崇的原因所在。
梁惠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赞赏,并称赞孟子的言辞言简意赅。
孟子的回应也展示了他的见闻广博和智慧,他说他将听从最愚昧的人的建议,也能从极远的距离中捕捉到若干的信息,这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总结起来,《孟子·离娄下》是一篇反驳小人观点的对话篇章。
孟子通过引用伯夷、叔齐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孟子见梁惠王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 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译文:(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 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 (从来也)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 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 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 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 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答案:仁义。 为什么? 用铺排手法, • 因为①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 破对方观点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 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立自己的 百乘之家。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观点 餍。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 “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 多行善。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 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 有着怎样的个性?
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 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 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 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 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 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孟子与梁惠王的五次对话1·1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1 ·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
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
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沼:水池。
②鸿:大雁。
麋:鹿之大者。
③经:测量。
④营:谋划。
⑤攻:建造。
⑥亟:急。
⑦麀(yōu):母鹿。
攸:所。
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
⑨鹤鹤:洁白的样子。
⑩牣(rèn):满。
(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
时:是,这。
害:同“曷”,何。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
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1·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②,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4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 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释〕①安:乐意。
②梃(tǐng):杖。
③庖(páo):厨房。
④厩(jiù):马栏。
⑤且:尚且。
⑥恶(wū):何,疑问代词。
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
【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1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1·5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⑤。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
②东败于齐:公元前342年,魏发兵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孙膑大败魏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役后,魏屡败于秦,遂割地十五城向秦求和。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3年,魏被楚击败,失八邑。
⑤比:替。
壹:都,全。
洒:同“洗”,洗雪。
⑥耨(nòu):锄草。
【译文】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
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
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二、赏析《孟子梁惠王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强大,社会变得动荡和混乱起来,众诸侯为了称霸天下,连年发动兼并战争,田园荒芜,民生凋敝。
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发表救国救民之策,希望天下太平,民生安定。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
孔子首倡“仁”,说仁者爱人。
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政治学说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并为之奋斗终生。
然而他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
为了扩充疆土,掠夺钱财,各诸侯国穷兵黩武,以至尸骨遍野,民不聊生。
孟子为使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极力劝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仁政”主张,反对武力,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抱负。
然而,他的理论总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屡遭冷遇。
《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义”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这一章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
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