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 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 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 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 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 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 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 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1.讲求章法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孟子梁惠王上课件PPT课件
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 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 ",(《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 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
• 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 精神。
•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 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 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有研究 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
《孟子》
• 3,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 产裕民”的经济政策。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
《孟子》
• 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 基础。
《孟子》
•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
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 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 书·泰誓上》) •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亲 (亲)→ 仁(民)→ 爱(物)。这就是 儒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 的思想。
《孟子》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
• 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 精神。
•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 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 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有研究 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
《孟子》
• 3,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 产裕民”的经济政策。
•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
《孟子》
• 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 基础。
《孟子》
•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
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 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 书·泰誓上》) •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 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亲 (亲)→ 仁(民)→ 爱(物)。这就是 儒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 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41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 “寸草”,象征子女,“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恩 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1.《孟子》的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 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2.《庄子》的文章特点
《庄子》的文章特点是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 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 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 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 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通“__柜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3.罔罟之所布
(通“_向____”,先__前__,__从__前___) (通“___网_____”)
4.阖四竟之内
(通“___境_____”,__疆__界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孟子见梁惠王PPT1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 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 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 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 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 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梁惠王上PPT
本文档主要围绕孟子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介绍,探讨了孟子的思想学说、仁义与利的关系等议题。然而,文档并未直接提供《孟子·梁惠王下》的具体原文及翻译。文档从孟子的生平简介出发,阐述了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游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诸侯国的政治态势。进一步探讨了孟子的思想核心——仁义,以及仁义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一系列思考题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为政原则,如提出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强调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孟子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可贵精神和远见卓识。尽管如此,对于直接寻求《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的读
孟子见梁惠王ppt2
7、《尽心》上下。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020/4/6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0/4/6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
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
说利呢?”
2020/4/6
确立霸主地位,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
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大旗,虽然二者都能达到
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
而“王道”却要贯彻仁义精神等很长时间。所以,从某
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与孔子当年
游学各国的命运一样,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但他从不
怨天尤人,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20/4/6
11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
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
• 孟子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 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 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 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020/4/6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0/4/6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
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
说利呢?”
2020/4/6
确立霸主地位,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
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大旗,虽然二者都能达到
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
而“王道”却要贯彻仁义精神等很长时间。所以,从某
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与孔子当年
游学各国的命运一样,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但他从不
怨天尤人,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20/4/6
11
•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
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
• 孟子认为: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未能 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 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如《三 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36张PPT)
D
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 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提交
主观题 10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
作答
完
提交
单选题 1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 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
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 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
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 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目标二
了解孟子其人及思想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 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 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 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目标四
正确理解本文中孟子所说的“利”
问题探究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 的?
提示: 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 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 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 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 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3-孟子见梁惠王(共17张PPT)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 说,被尊为“亚圣”。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上主张 统治者施行“仁政”,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全面反映 了孟子的思想,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善用 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 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 气势磅礴的风格。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 言善辩”著称。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根植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 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 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 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的论辩 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 物身份开展辩论,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 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且比喻多 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雄辩滔滔,气势夺人 《孟子》是记述孟轲及其弟子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 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 很大发展。一般认为,《孟子》与《论语》的语言特色基本相同, 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 于气势。
孟子见梁惠王ppt 人教课标版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 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的长远利益。
仁政学说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
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 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 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 者。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 语录体 散文集。南宋时朱熹将《孟 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一起 称“四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
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 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 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 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 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 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写作 心得
重难点探究:
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
人有不为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 也,而后 先义后利、以义求利, 可以有为。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 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 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 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 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 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 的。
【高中语文】孟子·梁惠王上ppt精品课件
思考五:
孟子生在战国时期,而且远游
★ 过各国,难道他真的是那么迂 阔,不懂时势,甚至连当时风尚 游说之士们纵横捭阖的作风, 一点都不会吗?
思考五答案:
答:不是.他对那些只图个人进身之阶 的做法和博取功名富贵的办法完全懂得.他 之所以不肯那么做,是“非不能也,是不为 也”.可以说孟子是不屑于那么做,因为他 完全是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他希望在那 个只将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 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 促使这个领导人物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内圣外王
读《孟子》方法
经史合参
以《孟子》的原文为
“经”,春秋战国的社 会背景,人物活动为 “史”,配合其他历史 故事和社会现象.
孟子简介: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 道既通②,游事齐宣王③ ,宣王不能用。 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则见以为迂 远而阔于事情⑥。当是之时,秦用商君, 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 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 面朝齐⑦。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 伐为贤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退而与万章之徒 序《诗》、《书》⑿,述仲尼之意⒀,作 《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⒁。
圣人的界定
他始终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
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 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 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 越的崇敬,称他为 “圣人”了.
•谢谢!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孟子见梁惠王鉴赏51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孟子见梁惠王鉴赏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
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
3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 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孟子·梁惠王下》128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4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 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 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 人民的仁心。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4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5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1
孟子-梁惠王上
▪ 1.1“孟子见梁惠王章言利与仁义”解 ▪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
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
之。
10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 内容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 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 之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6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
(1.2)所谓“后民之乐”=“与民同乐” 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
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
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
同一个主题。
11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4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5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1
孟子-梁惠王上
▪ 1.1“孟子见梁惠王章言利与仁义”解 ▪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
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
之。
10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 内容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 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 之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6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
(1.2)所谓“后民之乐”=“与民同乐” 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
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
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
同一个主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