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PPT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 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 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 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 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 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 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 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 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 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 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 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 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 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 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 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 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 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 “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 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 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 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 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 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 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 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 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 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 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 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 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 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 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 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 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 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 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 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 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 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 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 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 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 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 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 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 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 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 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 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 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 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 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 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 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 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 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 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 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 「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 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 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 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 “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 上的体现。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 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 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 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 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 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 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 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 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 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 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 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 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 “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 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 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 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 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 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 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 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 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 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 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 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 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 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 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 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 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 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 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 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 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 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 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 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 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 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 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 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 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 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 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 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 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