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课件

合集下载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3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3

二、难点探究: 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 比喻说理,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 如何相联的? 如何相联的?
答案: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 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一、思考题: 思考题: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 现在问话的突然 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 问话的突然, 缺乏威严沉着的 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 人君气度。 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 孰能一之 气轻而短促, 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 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 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 世不深的窘态。) 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 孟子》
导语: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 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 什么治国的妙方? 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 梁襄王》 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治国药方。 治国药方。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5、《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5、《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4]。

察邻国之政[5],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6],何也?”【注释】[1]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臣,跟说寡德的人差不多。

孟子在这一片断中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临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

[2]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惠”是谥号。

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

凶,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4]亦然,也是这样。

[5]察,观察。

政,指忧民的政策。

[6]用心,即上文所说的“尽心”。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 子》三章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 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
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
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 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介绍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 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 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 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 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生 于死 忧于 患安

疏通文意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古人筑墙用 的夹板和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选拔,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狱官
海滨
集市
疏通文意
给 这样的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喻指“仁”
喻指“礼”
喻指“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道路 走
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
遵从 代词,指正道 代词,自己的
疏通文意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这 称得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 谓大丈
夫。”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 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平息, 天下太平。”
帮助他的人多

之至,天下顺之。

高中语文《孟子》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孟子》课件 新人教版

说人皆有不忍他人苦难,思去救之的心,(原因 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见一个小孩将跌入井中, 都有很惊恐、怜悯、隐痛的心理,要去救他。这并 不是因为想与他的父母攀个交情,并不是向乡里人、 朋友们博取名誉,并不是厌恶他的哭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 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 不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 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端,如人有四肢。倘若有这四端却说自己 不能做仁义礼智的事,就如自杀。说他的国君不能 做仁义礼智的事,就如杀害这国君。”
(《孟子 离娄上》)
为争夺一块地方打仗而杀人遍野,为争夺一 座城池打仗而杀人满城,这就叫作领着土地来吃 人肉,罪恶之大,将他处死都嫌不够的。所以善 于打仗的人该受最重的刑罚,唆使诸侯拉帮结伙 打仗的人,该受次一等的刑罚,强令百姓垦荒耕 种的人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 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 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 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希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齐奔向天堂, 我们全又走向另一个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①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3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3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 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 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 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 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 “顾左右而言他”,但由于孟子处在一列强纷争、崇 尚武力、蔑视仁政的时代,因此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 当时统治者所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 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人物语气: 反驳观点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不屑、鄙视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类比说理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
人物语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慷慨激昂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铿锵有力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不胜 环

天时 不如 地利 之
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知识卡片:双重否定句是
城高
地利
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
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 兵
人物语气:崇拜、敬仰、认可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8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8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字词梳理
sù 米粟
yù 疆域
pàn
yǎn

公孙 衍
qiè ɡuàn
jiàn yín
yuè

冠 贫贱

傅说
quǎn 畎亩

áo
胶 鬲 孙叔敖
bì 拂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 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精读细研
内城
外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表转折,却
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
句首发语词
这样却
新课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 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背景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但,只。
利:使动用法。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注释和翻译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他为避秦兵威胁, 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 国又称梁国。
资 料
经典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 夫之家;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 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算是不多了。”
注释和翻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经典原文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不排斥物质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不义也"。 ——《孟子·尽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