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_第一章 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至第六节
【导语】孟⼦(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舆(待考,⼀说字⼦车或⼦居。
按:车,古⽂;舆,今字。
车⼜⾳居,是故,⼦舆、⼦车、⼦居,皆孟⼦之字也)。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鲁国庆⽗后裔。
下⾯是分享的《孟⼦》梁惠王章句上·第⼀节⾄第六节。
欢迎阅读! 【梁惠王章句上·第⼀节】 孟⼦见梁惠王。
王⽈:“叟不远千⾥⽽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对⽈:“王何必⽈利?亦有仁义⽽已矣。
王⽈‘何以利吾国’?⼤夫⽈‘何以利吾家’?⼠庶⼈⽈‘何以利吾⾝’?上下交征利⽽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遗其亲者也,未有义⽽后其君者也。
王亦⽈仁义⽽已矣,何必⽈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节】 孟⼦见梁惠王,王⽴于沼上,顾鸿鴈麋⿅,⽈:“贤者亦乐此乎?” 孟⼦对⽈:“贤者⽽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来。
王在灵囿,麀⿅攸伏,麀⿅濯濯,⽩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王以民⼒为台为沼。
⽽民欢乐之,谓其台⽈灵台,谓其沼⽈灵沼,乐其有麋⿅鱼鳖。
古之⼈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时⽇害丧?予及⼥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梁惠王⽈:“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对⽈:“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鱼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鱼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民养⽣丧死⽆憾也。
孟子梁惠王(上)-拼音版注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上)-拼音版注释译文《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jī)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该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本书以对话体散文的题材,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和言论,讲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体系和伦理教育思想。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姬姓孟氏: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姓氏是分开的,氏就像一个小部落,姓就像一个由好多小部落组成的大部落,周天子一系就是姬姓本家,而姬姓其他氏族就是姬姓的分支,为了与本家区分就用其他与自己一系有关的字为氏,像吴国国君一系就是姬姓吴氏,虢(guó)国一系就是姬姓虢氏,就像好多不了解历史的人就会问屈原为什么自尽,而不投靠他国?因为他算楚国王族,是芈姓屈氏,把持楚国的是芈姓熊氏,秦始皇是嬴姓赵氏,秦统一天下之后姓氏就逐渐合并了。
梁li án ɡ 惠hu ì 王w án ɡ 上sh àn ɡ原文:孟m èn ɡ 子z ǐ 见ji àn 梁li án ɡ 惠hu ì 王w án ɡ。
王w án ɡ曰yu ē:“叟s ǒu[1],不b ù 远yu ǎn 千qi ān 里l ǐ 而ér 来l ái 。
亦y ì 将ji ān ɡ 有y ǒu 以y ǐ 利l ì 吾w ú 国ɡu ó 乎h ū?”孟m èn ɡ 子z ǐ 对du ì 曰yu ē:王w án ɡ 何h é 必b ì 曰yu ē 利l ì?亦y ì 有y ǒu 仁r én 义y ì 而ér 已y ǐ 矣y 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最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第一章何必曰利
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第一章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胜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逐文解析:孟子见梁惠王。
试解:行仁政,首先需要可以自主制定国家政策的君主;行仁义,首先需要能够自主控制思想的大丈夫。
叟试解:以叟来称呼孟子,不见得有多礼貌与诚心,孟子不以之而忿忿不平且严谨对答。
可见其亚圣境界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泰然姿态。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试解:时代尽言利,有才有德之人前来谏言出力,为君者不言造福百姓而开口即曰利,是人心的诠释,也是时代的悲催。
孟子赴千里寻梁惠王说以仁义王道,王不以为然。
孟子思想赴千年而寻你言尽仁义王道。
你勿以孟子之道利无所图而嗤之以鼻!当知圣人思想历经千年不朽乃是真理所在!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试解:孟子此言,道尽全文!亚圣以下所言皆非利!欲在此求利者,可及早隐去。
若求仁义,王道,浩然正气可深参之。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试解:人皆言利、征利,则家危、国危矣!士尽言利则腐败,农尽言利则粮荒,工尽言利则豆腐渣,商尽言利则混乱(如奶粉)。
不言利亦不可取,会导致经济,技术等停滞。
故当学习古人之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仁义为己任,让社会多一些真善美!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试解:道统一旦被不仁之举毁灭,再建立起来的亦不能长久。
中国历史上之魏晋南北朝。
美国之硅谷皆是事实案例!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试解:若凡事先言其利,而后言其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廣納賢才,孟子前往梁國晉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說:「老師千里跋涉、不辭辛勞的來到梁國,莫非帶來有利梁國國強民富的方法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回答說:「君王您何必談利益呢?我帶來的是君王治國的仁義之道而已啊!如果君王關心的是『如何為國家謀求利益』?卿大夫關心的是『如何為自己的家族謀求利益』?知識份子及百姓關心的是『如何為自己謀求利益呢』?舉國上、下都以謀取利益為導向,那麼這個國家就有爭權奪利的危機了。
在擁有萬輛馬車的大國逆上殺君的,必定是千輛馬車的卿大夫家族;千輛馬車的國家逆上殺君的,必定是百輛馬車的大夫家族。
卿大夫為擴大家族的勢力範圍,就從君王處奪取,士大夫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從卿大夫處奪取,這樣的案例在歷史來算,不能算不多。
假如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端,卻將道德、道義擺在後端,就會不擇手段,不達目的不會善罷甘休。
有仁德的君子是不會遺棄自己的親人,有義的臣子是不會背叛自己的君王。
所以梁惠王您應該以仁義之道來治國而已,何必以利益治國呢?」註一:『仁』:人的惻隱之心、良心、慈悲、正直、良知、良能、善性等,這些都是「仁」的範圍。
註二:『義』;羞惡之心、大「義」行事(正義)、義氣、道義,要羞恥憎惡,「知恥近乎勇」,包容心,「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羞惡之心,「義」之端。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仁義是道德的代表。
「君子行仁道」仁就是「道」的本體,「道」是道路,是人身應該走的正途,應該要做的正行。
「義」就是「德」,「德」的本位是「尊」,遵守本份、尊師重道、尊前提後、敬老尊賢、公私分明等,這些都是「義」的範圍。
孟子梁惠王上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上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梁襄王的对话,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读书笔记:- 本文首先提出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一疑问,孟子则通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反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孟子所倡导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以羊易牛”的做法虽然有“不忍之心”,但却没有“仁政”的实质。
而真正的“仁政”应该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 孟子还提出了“与民同乐”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该与百姓同忧同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以百姓为本,关注民生、倾听民意。
孟子全文之卷一·梁惠王上
孟子全文之卷一·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牜刃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饑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哲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著作中,尤其是《孟子》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孟子》一书中的三章进行翻译和介绍。
一、梁惠王上孟子三章的第一章是《梁惠王上》,主要探讨了一个公平正义的问题。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讲述梁惠王对的苏秦与张仪的依依惜别来引申出“仁政”和“不仁政”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应该推行“仁政”。
孟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仁政”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国家,还应该保障人民的福利。
只有在一个政府遵循“仁政”的原则,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章中,孟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公正是仁的前提。
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产生真正的仁心。
二、公孙丑上孟子三章的第二章是《公孙丑上》,主要讨论了人性的本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他的“天性论”来解释人的自然倾向以及道德行为的根源。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这也是人类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
他强调人的思维和行为中,应该坚持自己的良知和本真。
同时,孟子也认为,虽然人天性善良,但如果缺乏教育和培养,也有可能产生恶行。
在这一章中,孟子还对自由意志的问题做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在决策时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只有当人类有了自由的选择,才会尽可能地做正确的选择。
三、公孙丑下孟子三章的第三章是《公孙丑下》,主要探讨了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和价值。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描绘仁义和道义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本质。
孟子认为,仁和义都是道义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类应该始终遵循道义,追求精神和道德的自由和坚定。
只有在遵循道义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产生真正的仁心和真理之美。
此外,孟子还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即不分彼此的互相帮助与合作。
他认为,人类应该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结:通过对《孟子》三章的翻译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哲学与国家治理、人性本质、道德行为等领域密切相关。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与战国时期的梁惠王的对话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孟子学派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对《孟子·梁惠王上》一文进行原文与解析。
孟子在《梁惠王上》这篇文章中,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于君王道德的关注与思考。
以下是《梁惠王上》的原文:梁惠王问曰:“仲尼何以谓之不忠?”孟子对曰:“公使臣决狱,仲尼曰:‘公决狱亦有期哉!自今以后,无朝廷大夫决狱。
求人而告之以狱,察其与己者某,毋事于狱’。
公曰:‘何故?’仲尼曰:‘以缴之也!如是则一缴者不得不缴也,二缴者不得不缴也,三缴者不得不缴也。
缴者忠也,从缴者忠也。
缴者,毋能无有君者。
凡人缴,则与之无害矣。
’”季武子问于孟子曰:“有曰:‘人而无忠信者,不可以为巫医国师,不可以为宗庙大夫。
’此之谓欤?”孟子对曰:“有焉,亦不敢称之为巫医国师而称之为隶。
缴,礼也;内省,义也。
巫,有明乎天事而敬信之,故曰巫。
医,人疾病而敬信之,故曰医。
敬信之事莫诎焉,故曰巫医。
宗庙之事,事无大小,志无盈涂,敬信事焉,故曰宗庙大夫。
何以言志无盈涂?曰尽其所长也,故曰志无盈涂。
”通过以上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与观点。
孟子首先向梁惠王提到了忠诚这一课题。
他以仲尼的言辞为例,说明了对于臣子定罪时的准则。
孟子引用了仲尼的话,表达了不论何时何地,朝廷大夫都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把私人情感放在决断之中。
只有当臣子能冷静公正地判断案件,不受个人关系的干扰时,他们才能被称之为忠诚,而非只是为了得罪而得罪。
随后,孟子回答了季武子的问题,他解释了忠信与巫医国师的关系。
孟子认为,巫医国师都是值得信任的人。
巫是因为对天事有所了解并且恭敬地对待它,医是因为他们对疾病有所了解并且被人尊敬地信任着。
巫医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从事的事业是最令人敬重的。
同样地,宗庙大夫也如此,他们在宗庙事务中,不论大小,都充满了敬意和信仰。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篇一:[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一篇重要篇章,通过对梁惠王和
管仲的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思考和对君王治国理政的
建议。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追求和对
于天下苍生的关怀,也让我对于君王治国的责任和方法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
在文章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梁惠王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告诉梁惠王,君王如果不能以仁义之心待人,则会导致天下
百姓的不安和不满。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仁义之心待人,以仁爱
之心治国,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这种对于仁义的追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高度重视,也让我对于仁
义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在文章中,孟子还向梁惠王举了管仲的例子,告诉梁惠王,管仲是一个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的典范。
管仲以仁爱之心待人,以仁义之心治国,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通过这个例子,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仁义治国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于仁义治国
的方法和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追求和对于君王治国的建议。
这篇文章让我对于仁义的意义和治国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追求仁义道德,也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孟子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孟子的开篇第一章可是很有深意的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一段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对话。
梁惠王看到孟子大老远跑来,就很直白地问:“老头儿啊,你大老远来,是不是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好处呀?”这语气就像是在做一笔交易似的。
孟子呢,他可就不乐意了,就回答说:“大王呀,你干嘛老说利呢?咱们讲讲仁义就够啦。
你要是大王整天想着国家怎么获利,大夫就会想自己的家怎么获利,普通老百姓就想着自己怎么获利。
这样从上到下都争着要利,国家可就危险喽。
那些大国里,要是有人杀了国君,那肯定是那些有实力的大夫干的;小国里,杀国君的也肯定是那些有一定势力的家族。
就好比从一万里面拿一千,从一千里面拿一百,这已经不少了。
要是把利放在义的前面,那这些人就会不停地夺取,永远不会满足。
可是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会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的。
大王呀,你就讲讲仁义就好啦,别老提利啦。
”译文就是这样的: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万辆兵车中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中拥有一百辆,不能说不多了。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是记录孟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第一章的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将会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吗?”孟子回答:“大王为何非要谈好处呢?只有仁义不就足够了吗!如果大王开口就是‘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贵族大臣开口就是‘对我家族有什么好处’,平民百姓开口就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私利,那么整个国家便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
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能占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公义的情势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远不会满足。
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决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
大王只要以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就是好处呢?”孟子拜见梁惠王之时,正值惠王在宫廷苑囿中。
惠王环视飞禽走兽,洋洋得意地信口问道:“具有高尚品德的先人,也喜欢像我这样的愉快生活吗?”孟子回答:“先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体会到这种豪华生活的真正乐趣;品德达不到的人,即使有享受这种生活的条件,也不能得到快乐。
《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细心劳作,百姓们齐心协力,没用几天就完成了。
文王并没有催促,百姓们却踊跃参加。
文王去苑囿游览,看到了群鹿安逸憩息,白鸟翎毛光洁。
文王去水塘,成群的鱼儿欢腾畅游。
’文王役使百姓为他修楼台、挖池塘,百姓们反而欢乐无比备感荣幸,虔诚地尊称楼台为‘灵台’,池塘为‘灵沼’,并且因为其中充满了鸟兽虫鱼而欢欣。
像文王这样的古代贤人,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体味到拥有楼台池塘等设施的真正乐趣。
《尚书·汤誓》里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死去,我宁可与他一起灭亡’。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译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梁惠王上》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孟子》的一篇章节,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以下是该篇章的原文与解析。
原文:梁惠王问于孟子曰:“寡人之先进于大夫者十世矣!成王、周公之承而卫霍、康叔,及至于今,世世有王者,莫不尽寿。
寡人得眩于位而不能治民,曾不为也夫?”孟子俯而对曰:“王若欲治民,则陛下之所得眩者宜矣。
治民者固,治不得天下之心。
得天下之心者治天下,治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修其身即察其心,察其心即已。
养其心、时其躁、育其民、正其俗、礼其仪则天下济济乎敬之矣!未有慷慨而乐施者也,有忧国忧民而乐耳目者也。
视之曰仁人,听之曰聪明天下之所观也。
夫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梁惠王曰:“善哉!寡人知过矣!”解析:孟子在梁惠王询问为什么他作为王却治不好国家时,给予了深入的解答。
他首先指出,治理民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而是需要先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只有得到天下人的心,才能够真正治理好天下。
而要得到天下人的心,就需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治理国家的前提是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而治理好家庭的前提是修身养性。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洞察自己的内心,从而成为真正有思想、有品德的人。
孟子进一步指出,真正有治国才能的人是慷慨大方、乐于施恩的人,而不是只追求享乐而对国家民众漠不关心的人。
被视为仁人、聪明的人正是这样的人。
孟子强调了人们要明明白白地向天下展示自己的道德才能,要先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开始,而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是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家庭的前提是修身养性。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的智慧_第一章 梁惠王上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年),惠是其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序》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评析】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
(《荀子·大略篇》)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以,儒学的传统就是君子不言利。
然而,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年),惠是其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序》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评析】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
(《荀子·大略篇》)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以,儒学的传统就是君子不言利。
然而,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于言利。
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
今天我们应该既说利也说义,还是圣人孔子的那句话说得好,叫做——“见得思义”。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①,‘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
庶民攻③之,不日④成之。
经史勿亟⑤,庶民子来⑥。
王在灵囿⑦,幽鹿攸伏⑧。
幽鹿濯濯⑨,白鸟鹤鹤⑩。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②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攻:建造。
④不曰:不几天。
⑤亟:急。
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⑦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⑧幽鹿:母鹿;攸,同“所”。
⑨濯(zhuó)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⑩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池名。
於(yú):赞叹词;轫(rân):满。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评析】这一段记载充满了戏剧性。
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的梁惠王,又不得不接见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了。
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先生贤士们觉得这园林风光、珍禽异兽好不好呀?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词间满含奚落的味道。
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从而梁惠王又一次受到了教育。
孟子的思想主旨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要与民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结果他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也都有一样的结局。
他们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和快乐。
这些都证明: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不可否认的正确性。
其实,各级领导人来都同样需要与民同乐。
例如,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他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
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
然而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甚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成“与人同乐”,我们的立身处世都会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我们的确看到,有的人通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和奋斗,钱倒是挣了不少,可是晚景凄凉,并没有亲人乃至知心的人来与自己分享,结果是了无生趣,并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
相反,是穷家小户,“人亲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也融融。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
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就会有如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谁会不愿意与人分享快乐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这恐怕是我们都会体验到的。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释】①安:乐意。
②梃(tǐng):木棒。
③庖(páo):厨房。
④厩(jiù):马栏。
⑤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
且:尚且。
⑥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
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
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评析】现在已经不是梁惠王被动地接受孟子的游说了,而是相反,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
孟子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番关于父母官要为人民的教育。
孟子认为,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
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论不算深奥,道理大家也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肯定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统治者,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很好呢?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今天我们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反腐倡廉,为民办实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虑如何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吗?所以,孟子的言论并不过时,仍然对我们各级领导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句俗语与孟子思想是何其相似?【原文】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15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评析】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再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
梁惠王已经倍加信任孟子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
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
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
但是,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因为,施行仁政的人就会无敌于天下。
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