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第14章 尽心下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4章尽心下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
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下》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人性、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人性、修养等观点的基本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孟子论述中的一些深奥道理,如人性善恶、仁爱之道等。
教学重点:对《孟子》三章的文言文阅读、分析、理解,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道德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梁惠王上》,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3)小组合作学习《离娄上》,讨论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 例题讲解:针对三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教案设计2. 内容:(1)仁爱之道:《梁惠王上》(2)道德修养:《滕文公下》(3)人性善恶:《离娄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梁惠王上》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点的认识。
(3)论述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2. 答案:(1)重点句子翻译见课后注释。
(2)认识:孟子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
(3)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修养来发挥和保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讲座、志愿服务等,将所学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孟子》十篇
1.梁惠王句下 第一节(节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 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 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众。”
10.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 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 ‘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 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 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 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 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 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 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8.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 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 何哉?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 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曰:非然也。”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而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释】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⑸莅(li):临。
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二节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第二节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他望着那些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有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
《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
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关于《孟子》的经典句子及翻译
【导语】孟⼦(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名轲,字⼦舆,战国时期邹国(今⼭东济宁邹城)⼈。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地位仅次于孔⼦,与孔⼦并称“孔孟”。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孟⼦》的经典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孟⼦对⽈:“……仁者⽆敌。
”(《孟⼦·梁惠王上》) 【翻译】孟⼦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是天下⽆敌的。
” 2.(孟⼦)⽈:“⽼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孟⼦·梁惠王上》) 【翻译】孟⼦说:“孝敬⾃⼰家中长辈,并推⼴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家的⼉⼥,并推⼴到爱护别家的⼉⼥。
” 3.孟⼦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梁惠王下》) 【翻译】孟⼦回答(齐宣王)说:“以⼈民的快乐为⾃⼰快乐的⼈,⼈民也会因你的快乐⽽快乐;以⼈民的忧愁为⾃已忧愁的⼈,⼈民也会因你的忧愁⽽忧愁。
” 4.(孟⼦)⽈:“……我善养吾浩然之⽓。
”(《孟⼦·公孙丑上》) 【翻译】孟⼦说:“我善于培养我的⽆畏刚直、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
” 5.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孟⼦·公孙丑下》) 【翻译】孟⼦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们和谐⼀致的有利条件。
” 6.(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
”(《孟⼦·公孙丑下》 【翻译】孟⼦说:“获得道义的⼈,帮助他的⼈就多;失去道义的⼈,帮助他的⼈就少。
很少⼈帮助的⼈,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那种得到多数⼈帮助的⼈,整个天下的⼈都会顺从他。
” 7.孟⼦⽈:“民事不可缓也。
”(《孟⼦·滕⽂公上》) 【翻译】孟⼦说:“⽼百姓⽣活和⽣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对待啊。
” 8.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也!”(《孟⼦·膝⽂公下》) 【翻译】孟⼦说:“荣华富贵不能乱我的⼼,贫贱困厄不能变我的志,威武强⼒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丈夫啊!” 9.孟⼦⽈:“……不以规矩,不能成⽅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解析
五 孟子批评墨家“薄葬”和“爱无差等”的主张,强调孝在各种人伦品德中的优先地位。
卷六 滕文公下
一 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论述士人讲究气节的问题。在实现理想的面前,孟子的态度是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但也不故作清高,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他认为不能为个人私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士君子为人的基本原则一致。
一 孟子提出治国应当做到:一是国君必须效先王,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在高位者必须是仁者,国君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身作则,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三是提出对臣的要求是不能“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强调臣子对国君要恭敬。(但不是绝对的顺从)
二 从正面说明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另外,还从反面说明“不仁”的危害。
七 从本章可看出,孟子不拘泥于陈规陋矩。
八 本章反映孟子对待齐伐燕的态度。孟子始终站在正义和老百姓的立场,是以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来看待战争的。这也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
九 孟子阐述如何对待错误的态度。孟子把古今“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做了比较。古代君子知错就改,不文过饰非;现在的君子(孟子所处的时代),有错就想方法掩盖。
1 孟子说的不动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志、情绪。他认为一个人面对名誉、地位和功名利禄能不动心的根本是养成浩然之气,而这首先必须养“勇”,是仁者的“勇”,是大勇。孟子还把告子的不动心和自己的不动心进行比较,通过揠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养浩然正气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的第一圣人,孟子不愿意和孔子的高足,甚至是颜渊并列,也不愿效法伯夷、伊尹,俨然以孔子第二自居。
孟子001 梁惠王上.pdf
梁惠王上1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D(喻证法) (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 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 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 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 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 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 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 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 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 梁惠王上》1)
《孟子》 (梁上下)
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 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 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 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 恩是一样的。
5答案 (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 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 善了。) (2)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 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今 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 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 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 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 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 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 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 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
(2)(3分)答: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7、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 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 “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 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 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 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 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 以为民父母。 (《孟子· 梁惠王下》2)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 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 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 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 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 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做一大 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 解。 答: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 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1)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 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 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 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 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认为如果不攻取燕国会违背天意。 B、孟子认为要不要攻打燕国要看齐国的百姓 乐意不乐意。 C、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欢迎你大王的军队是 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够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 下。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上 面的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4. (1)D(“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 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 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 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 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 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 人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 善。”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 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 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 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 “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 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 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 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7答案(1)A (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 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会 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 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 慎。) (2)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 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 “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 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 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 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 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 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 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 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 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 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 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 张的理解。 答: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 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 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 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 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 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 梁惠王上》1)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 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 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 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 认识。 答: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贤的人 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感到真正快乐。 B、老百姓积极支持文王建筑灵台,灵台很快就 建好了。说明百姓能主动与文王共同拥有快乐。 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高 高兴兴。说明文王能够主动与百姓共同拥有快乐。 D、《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当百姓要与统治者同归 于尽时,统治者是不会快乐的。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 答: (1)B(3分)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 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 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 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