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民本 的区别
在本质内涵上
在本质内涵上,民本是一个道德概
念,它所表征的是一种道德诉求,
而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所表征
的是一种政治诉求。
• 在主体上
• 民本以君为主体,民主以人民为主体;
在价值目标上 民本的出发点是以优化君主专制为宗旨, 解决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问题,而 民主是以否定专制制度为使命,并通过对 领导人、政府权力的制约,防止社会政治 权力被少数人所滥用,从而达到保护大多 数人利益的目的。
• 第三,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 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 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 • 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 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 其民。
5.心性之学:论人性
•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shuò) 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 孟子创造性地发挥孔子的仁学,不仅指出 “仁,人心也”,而且用“四端”、“良 知”说为仁学建立了人性论基础,又将人 性与天道贯通。孟子的人性之学直接启示 了宋明的内圣之学,在儒学史上产生巨大 的影响。
• (2)王道的范畴。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 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shan)也;以 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 • • •
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 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 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 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 对提高领导干部素养的启示: • 以民主肃清“君主民本”思想,实现现代 意义的民主。
•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其实是:君主民本 • 所谓“君主”,就是君权是核心。汉朝以 后,历代君王在沿袭“秦汉之制”同时, 却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进而形成长达 数千年的集权的封建政体。 • 这种“君主民本”的思想,显然是为民作主,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遗憾的是,从民 本主义中并没有生发出民主的思想。
• 孟子激烈批判了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 命的现实:“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 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 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认 为,当时大多数统治者的做法,实际上是 在率领着野兽吃人,这样的统治者是不配 做老百姓的父母官的。
• 孟子大声说出了古代社会石破天惊的话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一 定程序上牵涉到国家和权力的本原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孟子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国 家的主体是老百姓,权力的最终来源是民 众。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 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nou锄草);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 利兵矣。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 无敌。’王请勿疑!”
4.以德服人:论王道
• 孟子见梁襄王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孰能与之?’对曰:
•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 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
• 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 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 张。
• (1)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 基础。
《孟子》的第一课,告诉了我们,仁义和利益 的次第关系,仁义必须在前面,这样利益才 是正当的利益,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 对提高领导干部素养的启示: •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国人长期纠结,中 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层次:
见利思义
重义轻利
舍生取义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 。
【经典故事】乾隆皇 帝与老和尚对话
三.《孟子》其书
《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关于孟子的作者,古 今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是孟子自己著的; 第二种是弟子万章等编著,第三种是虽有万 章参与主要是孟子自己完成。约成书于战国 中后期。司马迁的《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 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 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朱熹在礼记中取出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 合在一起,成为四书。到明清两朝,规定科 举考试八股文题目从四书中选取。
四、孟子其思想 • • • • • • 1.先义后利:论义利 2.仁者无敌:论仁政 3.保民而王:论民本 4.以德服人:论王道 5.心性之学:论人性 6.浩然之气:论人格
1.先义后利:论义利
孟子见梁惠王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中华文化经典——《孟 子》
于铭松 教授
• 一、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孟子》
二、孟子:亚圣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 孟子的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各种推断。 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元前385-前304年, 一说公元前372-前289年。距孔子去世(公 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
•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 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 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曾经 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 十多年。
• 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 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 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 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
• 对提高领导干部素养的启示: • 孟子仁政理念,至今依然可以为领导干部 为政,提供价值支撑。
3. 保民而王:论民本
• 孟子见齐宣王
• 文章一开始就记录了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
重要对话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这一对话不长,强调了“保民而王”,却 提出了政治学的重要命题,就是统治者与老 百姓的关系问题。这种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的 核心,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 烁着民主的光芒。
•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 一道思想闪电,划破了古老中国灰暗的政 治苍穹,以致今天仍然有人认为西方的民 主政治思想在中国是古之有之。在孟子看 来,民贵君轻是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最基 本的规定。
• (2)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 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 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 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 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 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 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 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 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2)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 个方面: • 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 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 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 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我们 第一个故事就是讲得这个道理)
• 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 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 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 恩),行“不忍人之政”。 •
• 第四,教民就是要明人伦,德化民俗。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 故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xiang)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 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 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 于是孟子提出五伦之教: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 这个故事说明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 核心。 • 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 “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 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

• (1)孟子提出“仁政”的三个方面理由: • 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 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 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 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 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 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
•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 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 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 理想。
•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 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 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 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汲取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哲学的核心——“ 民本”,可以为我们党的执政找到依归: 执政为民。
• 【典型案例】郑永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 • 政治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共产党就是
为发展生产力的。这里的几个关键词就是: 共产党、人民和生产力。理顺这三者之间的 关系,便是共产党的执政逻辑,或者说是共 产党的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简单地说,就是 要在政治、经济和人民三者之间实现均衡, 而这个均衡的支点便是人民。
•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 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 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 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 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 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 (3)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 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 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三,养民要“省刑罚薄税收” 。 •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 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 其三而父子离”。 • 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 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
•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子曰独,幼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 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 者”。 • 要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
• “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 你看我们有多少人多像柳宗元笔下蝜蝂。
柳宗元:《蝜蝂传》
• 在利的面前,什么时候能做到
去 留 无 意 漫 观 天 外 云 卷 云 舒
宠 辱 不 惊 闲 看 庭 前 花 开 花 落
不 以 己 悲
不 以 物 喜
2.仁者无敌:论仁政 • 孟子见梁惠王
• (3) 王道的实现 • 第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 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 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 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 第二,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 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 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 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
• 第一,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 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
• 第二,安民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 足食。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这就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一定要使民众有稳定的产业, 在当时主要是拥有稳定的土地,民众才会 有稳定的思想情绪,易于为善难于为恶, 社会也才能获得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