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慎思_续孟子_对孟子的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一、重民〔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则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则木材也就用不完了。
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
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则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强健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
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防止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保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则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亚圣的“仁政”与“善教”——解读《孟子》
收稿 日期 : 08一 5—1 20 O 6 作者简 介:廖惠芳 (9 4 , , 18 一) 女 广东顺 德人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 中国教育 史研究。
的影响。
关键 词 :《 孟子》;亚圣 ; 仁政 ;善教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9 4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3 1 2 0 )5— 0 7— 5 17 8 8 (0 8 0 0 5 0
一
、
《 孟子》 的成 书
其 徒记 言 而著 。 他认 为 其 “ 能 尽合 孟 子 之 言 ” ” 不 ,
炎刘 之 未奋 , 不得 佐兴 唐 虞雍 熙 之 和 , 不 能信 进 退 三代 之余 风 , 没世 而无 闻焉 , 耻 是故 垂 宪言 以诒后
人” “ ,于是退而论集 , 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 、 万章 之 徒 难 疑 答 问 , 自 撰 其 法 度 之 言 , 书 七 又 著
篇 ’ 4 ’】 [ 。
摘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 子》 孟 是记 录孟子 言行 的一 部儒 家经典 著作 。历 代 学者对 《 孟子》 成 书主要 有三种 不 同观 点 : 的 其
,
该书 由孟子及其 弟子 合著 ; 二 , 书 由孟子 自著 ;其三 , 书 由弟子 追述 而成。孟子 的仁政 主张 、 善论 其 该 该 性
和教 育观 , 现 出孟子 率直的 个性和重教 思想 , 表 这跟孔 子开创 的儒 家学说是 一脉相 承 的, 对后世 产生 了深远 并
称 谥 , 齐宣 王 、 惠王 、 如 梁 梁襄 公 、 滕定 公 、 滕文 公 、
《 子 》 书 , 载 了孟 子 ( 孟 一 记 公元 前 32 公 元 7一
孟子解析原文与解析
孟子解析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文字。
本文将就孟子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写道:“故原文者,必先通其意。
”这句话是说,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原文对于解析一篇文章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搞清楚原文的含义,才能做出准确的解析。
孟子的原文通常采用直述的方式,语言简练,但是意义深远。
例如,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写到:“一子之心,当以一父之心为心。
”这句话是说,一个孩子应该把父亲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家庭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孝敬他们。
这样的原文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解析原文需要仔细揣摩每个词语的意义,并将其整合起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写到:“假于衷,以阿谀辱,不足以畜人。
”这句话是说,虚伪与奉承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孟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虚伪行为的批判,并强调诚实和真正的品质的重要性。
解析原文也需要对孟子的背景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孟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写到:“人性之善也,犹鄙吝之于小节也。
”这句话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小人总是以琐碎的事情图谋私利一样。
孟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并呼吁人们通过修行来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解析原文还需要注意语言的修辞手法。
孟子经常使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义的表达力。
例如,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写到:“若夫乐观乎!乐观者,天下之至诚也。
”这句话是说,乐观是世界上最真诚的品质。
孟子通过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乐观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解析孟子的原文需要准确理解其意义,同时还需要对孟子的背景和思想有所了解。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思想精髓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思想精髓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精髓,并从中受益。
以下是对孟子思想精髓的解读: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性的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善的本性。
他引用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观点来解释人性。
他认为,虽然人都有善的本性,但是这个善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修养才能得以发展。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的善性得以完善,同时也抵抗和克服人性中的恶习。
孟子的思想还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几个重要的概念。
他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推崇和践行道德准则。
他把仁看作是一种关爱和关怀他人的态度,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实践道德。
同时,他也提倡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奉行。
他将这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称为“礼”,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制,才能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还包括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他对于知行合一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阐述他的观点。
他强调,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中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
此外,孟子还对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论述。
他强调了君主的德政和善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他对于权力的担当和公正性提出了要求,并呼吁君主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心为民,关注民生。
总结起来,孟子思想的精髓主要包括人性的善、仁义礼智、知行合一以及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深入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他的思想,从而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引。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作者xxxx------------------------------------------日期xxxx《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
《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
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
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
《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
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
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
《续孟子》(唐)林慎思
庄暴问孟子曰鲧遭舜殛禹受舜禅其为孝乎孟子曰禹之孝在乎天下不在乎一家也夫鲧遭舜殛公也禹受舜禅亦公也舜不以禹徳可立而不殛鲧是无私于禹也禹不以父雠可报而不受禅是无私于舜也且舜哀天下之民于垫溺也命禹治之禹能不私一家之雠而出天下之患也此非禹之孝在乎天下而不在乎一家欤苟私一家之雠而忘天下之患则何以为禹之孝故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其是之谓乎
彭更十三
孟子居休叹曰天富吾道不使齐王用吾岂吾之过欤彭更曰夫子何为急急乎且善医者不自造他户必待媒而后行善相者不自俟他颜必待求而后动自造他户虽善医人不得不疑自俟他颜虽善相人不得不贱矣今夫子不为齐王用岂不由自造自俟而使疑且贱乎孟子曰噫汝之言蔽矣夫路有囊金迷于夜而不止者将入冦盗之境非有仁人导而出之不能免其害矣今齐王昏昧若迷于夜也冦盗之害将生乱亡无日矣吾非不仁之人安能忍其害生不导之而出邪所以急急于齐王岂以求用为心哉然而王不用吾所导是以叹也讵同医相之心而懐其利乎
屋庐子七
孟子适任见季子喜欲授孟子禄孟子辞而去屋庐子怃然曰连敢问昔夫子居邹任君尝以币交之夫子受今之任任君复以禄授之夫子不受何也曰汝闻孔氏不疑之盗乎不疑宋人也好馈食于士士有馆于孔氏者未尝不罹其盗焉然而不疑岂真盗邪家有无肖之氓矣不疑非好士邪反贻盗之名矣今任君待吾诚犹孔氏好士焉左右无肖非为任君盗邪吾今罹盗之人也吾苟不去未始能报任君也适足以贻任君为盗之名
万章十
万章问曰夫子所谓禹稷颜回同道使易地则皆然然则禹以治水之功着使回易禹其能治水乎稷以播种之功着使回易稷其能播种乎孟子曰恶是何言欤夫山者狩水者渔皆捕于物也善捕于物使狩反于水必能为渔焉渔反于山必能为狩焉禹稷居平世而显其功非山者狩乎颜回居乱世而守其道非水者渔乎苟禹稷逰于孔门名不后于四科必矣其与狩者反于水渔者反于山何以异乎
乐正子三
乐正子见孟子曰吾国之君常耽酒嗜音俾俗不治克欲以治道谏之夫子何以教克孟子曰鲁君耽嗜与民同之则其庶几乎他日鲁平公备樽罍之器陈金石之音乐正子曰君独好此致鲁俗不治不若与民同之则其庶几乎平公遂召致鲁民卒命樽罍俱执使金石咸奏鲁民大酣他日俗益不治乐正子复见孟子告之孟子曰吾昔教子谏鲁君耽嗜与民同之君反若是贻民之怨岂谓与民同邪且禽必栖于木鱼必泳于川使易禽于笼孰若木之安乎移鱼于沼孰若川之乐乎民居鲁国若禽之在木鱼之在川也鲁君耽嗜召民于侧是犹易禽于笼移鱼于沼也使民且恐且惧岂暇耽嗜而同于君乎吾所谓与民同者均役于民使民力不乏均赋于民使民用常足然后君有余而宴乐民有余而歌咏夫若此岂不谓与民同邪诗云假乐君子显显令徳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此之谓也乐正子复以是谏平公平公不悦臧仓曰克之所陈孟轲之言也曩君欲乗舆出见孟子臣常谏之今孟子怨君不见故教克惑君君恶信是哉平公怒他日有人告于孟子孟子曰天富道于予鲁国之君其能穷予乎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针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仁爱思想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而且仁爱是人类共同具备的最伟大的道德感。
他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忠,兄之爱弟则为之敬,君之爱臣则为之忠,臣之爱君则为之义,夫之爱妇则为之亲,子之爱父则为之孝”的观点。
孟子认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感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二、天命观念孟子提出了天命观念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天赋予了人们道德天性、智慧和道德责任,只有顺应天命,依从自己内心的善良本性,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夫唯是躬之守道而已矣”、“由己则归之,不由己则离之”等观点,强调个体必须通过自我调适来寻找和实现道德的完善。
三、君主专制观念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君主专制观念。
他认为天命赋予君主以王者之德,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责任,而百姓则应该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导百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教育改革观念孟子对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寓教于乐”、“上智下愚”等教育观点,并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五、人性善恶论孟子在人性善恶论上与孔子有所区别。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恶的行为,是因为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偏离了本性的善良。
因此,他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自我反省来恢复人们本性的善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如何理解孟 子的仁爱思想
如何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孟子,这位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仁爱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深入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这种善良的本性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四端”。
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
这“四端”就像是刚刚萌芽的种子,需要我们悉心呵护和培育,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也就是形成完备的仁义礼智。
孟子的仁爱思想注重推己及人。
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敬爱自己的长辈,也要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也要爱护别人的晚辈。
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仁爱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自己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他人的关爱,那么社会就会充满温暖和和谐。
在孟子看来,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他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要关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将这种关爱扩展到民众,最后延伸到对万物的爱护。
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爱的扩展,体现了仁爱的层次性和广泛性。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在社会上,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对待自然万物时,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不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孟子的仁爱思想还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统治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比如,减轻赋税、合理分配资源、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等,都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然而,要真正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人际关系淡漠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括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姓孟名轲,字子路,直言曰:“爱欲则不可为师也。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孟子被誉为“后圣”,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天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和善心,只需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就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的善为基础,主张以仁爱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进而达到改善社会和塑造完善人类的目标。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天性。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他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
他曰:“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无故而失道者,至丧其天。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和善心,只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其发挥出来。
教育对于孟子来说是引导和培养人的天性的过程,通过教育人可以返本归真,回归善性。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主张对个体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他指出:“人皆有不足,学问自教亦自止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个体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圆满,并且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他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并且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教之以义”,“师不可以不敬也”(《孟子·尽心下》),教育是塑造人的德性和品质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尊重教师,崇尚教育,并且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曰:“有人焉,有志焉,常可使之,无求焉,无诎焉。
如使之始,则愈求而疏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教育需要摒弃力量的辱骂和训戒,而应该以亲切的态度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再者,孟子的教育思想倡导以仁爱为核心。
林慎思作《续孟子》的原因探析
林慎思作《续孟子》的原因探析在儒学不兴《孟子》不称经的时代,林慎思缘何作《续孟子》?笔者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方面探讨,认为在中唐儒学复兴余波未平,孟子地位上升趋势已显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个人才能突出,热衷儒学,情系孟子,关心时政,年轻气盛却科举落榜等因素促使了林慎思作《续孟子》。
标签:林慎思;《续孟子》;个人原因;社会纵观唐朝近三百年历史,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据正统,但由于佛教和道教盛行,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唐朝建国之初,儒学曾一度受到重视。
《旧唐书·儒学传》中说,唐高祖“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1]4940;唐太宗更是尊崇儒学,诏孔颖达与诸儒融合南北之说,撰《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
然而,自唐高宗时,“政教渐衰,薄于儒术”;武则天称制,情况更为糟糕,“以权道临下,……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因是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以至于“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1]4942。
此后近两百年间,儒学颓势难改。
在此背景下,唐代科考书目“九经”的注疏研究寥寥无几,《孟子》这样一部暂时称不上“经”的儒家书籍,研究者更少,陆善经、张镒、丁公、刘轲等人关于《孟子》的著述皆已失传,唯有林慎思在咸通年间所作的《续孟子》保存至今的。
然而,林慎思在两唐书中均无传,显然,其在当时并非极具影响的人物。
这就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样一位普通的儒者究竟是在何种动机下作《续孟子》的?林氏本人在序中提到写作缘由,“《孟子》书先自其徒记言而著,予所以著者,盖以孟子久行教化,言不在其徒尽矣,故演作《续孟》”[2]。
这个理由明显过于简单,因此,笔者拟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社会原因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大环境的影响。
林氏作《续孟子》当在咸通六年到咸通十年之间[3],当时唐代已处于晚期。
从大的方面看,藩镇割据,政府腐败,战乱频频。
然细加审查,不难发现,在文化上存在两股暗流,一是中唐儒学复兴余波未平,二是孟子地位上升趋势已显。
《孟子》的解释学解读word精品文档5页
《孟子》的解释学解读孟子是否存在解释学也即孟子解释学的合法性问题,是研究孟子解释学首先遇到的问题。
为了解决孟子解释学的合法性问题,可以借助与其相似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前者是否合法的命题便可以被证伪。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是否能称之为哲学,历来就有争论。
赵敦华认为“黑格尔把中国以‘无’为开端的哲学,说成是‘连手都不用转了’的表面的抽象游戏;国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哲学没有逻辑关系,因此没有本体论,这些可谓是‘用西学格中学’的例子。
”①面对同样的问题,邓晓芒认为“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中国就没有哲学,但是倘若降低哲学的标准,中国就有哲学,那么日本、越南都不能说自己有哲学。
”②同样如此,虽然孟子的文本阐释方法不同于西方阐释学,并不是作为一种严谨的理论学说提出的,既没有很强的逻辑性,也没有自己的体系,甚至可以说只是独断论,并且他的理论很难说是一种关于文本阐释的方法论,更谈不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它们都是对文本的解读的一种方法。
作为孟子最重要的文学阐释方法,以“以意逆志”在文学批评史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意逆志”出现在《孟子?q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反对咸丘蒙在理解《诗》上断章取义的做法,咸丘蒙认为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舜的父亲也就成了舜的臣子,那么他就应该听从舜的命令,但是按照礼法制度,父子关系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僭越,咸丘蒙的提问实质上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建立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作为君主的儿子和作为臣子的父亲,如何处理两者的社会关系。
古诗孟子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翻译赏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教育观和人的修养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
首先,孟子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说:“人之性也善,道之性也善”、“人之性,似水也,善恶皆从其中生。
让人的初学过程受约束,这是教育的初衷。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可塑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只需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就能发展出优秀的品质和才能。
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人的性格和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得以完善和提高。
其次,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在于激励”,认为教育者应当通过激励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他说:“以弱肉强食之鱼未闻飞圣以教其幼。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强迫学生学习。
他主张“先易后难”,即先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开始教学,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从中获取知识和真理。
第三,孟子倡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说:“立子孙而教之以孝,孝之者也。
立子孙而教之以悌,悌之者也。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强调了人的自律和责任感,他主张教育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激励学生学习和模仿。
他还提出了“四端”的教育目标,即仁爱、义正、礼节、智慧,认为教育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第四,孟子对于教育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调。
他说:“凡天之生物也,皆以陶为本。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和成长场所。
他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_OK
2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 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 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 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 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 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 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 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 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 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法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30
•
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敬长,义也”(《告子下》);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 “春秋无义战”(《尽心下》)。朱熹《四书集注》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又 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宜的标准是仁。因此所谓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的概 括。
•
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曾子
能体贴亲意、顺承亲意...人子当体父母之深恩,将本源的爱敬情感“扩充”于事亲
中,真正做到养亲、敬亲
• 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
》) 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
孟子
解读孟子解读《孟子》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
《孟子》中的名言名句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续孟子》(唐)林慎思
续孟子》(唐)林慎思續孟子唐林慎思撰續孟子二卷,唐林慎思撰。
慎思字虔中,長樂人,咸通十年進士,十一年又中宏詞拔萃魁,授秘書省校書郎興平尉,尋除尚書水部郎中守萬年縣令。
黄巢之亂抗節不屈死之。
崇文總目及鄭樵通志藝文略皆載是書二卷,與今本合。
崇文總目載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不能盡軻意。
因傳其説演而續之。
今觀其書十四篇,大抵因孟子之言推闡以盡其義,獨其不自立論而必假借姓氏,類乎莊列之寓言。
又如與民同樂,本莊暴齊王之事,而移于隔章之樂正子魯君,義頗無取。
然其委曲發明,亦時有至理,不可廢也。
昔揚雄作太元以擬易,王通作中説以擬論語,儒者皆有僭經之譏。
蔡沈作洪範九疇數,御纂性理精義亦以其僭經,斥之不錄。
慎思此書頗蹈此弊,然唐時孟子不號為經,故馬總意林與諸子之書並列,而韓愈亦與荀揚並稱,固不能以後來論定之制為慎思責矣。
續孟子原序自文中子有續經書,唐水部郎林虔中亦有續孟子。
然續經竟無傳者,郊畤之責;而續孟今行於世者,有名孫元復焉。
七篇之書,先儒謂最有功於聖門,而温國文正公乃作疑孟,至謂瞽叟殺人非孟子之言,韓昌黎固嘗謂軻之書非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程子遂以瞽象之事乃萬章傳聞之誤爾。
續孟之作,乂豈非阮逸所謂萬章公孫丑不能極師之奥盡録其言,故孟氏章句畧而多闕。
今觀水部公出其仁義之言,而善於敷演,亦長於譬喻。
如曰堯之比屋可封,不有四凶乎;紂之比屋可誅,不有三仁乎。
以其大而舉之,不以其小而廢之。
斯言盖得之矣。
不寧唯是,孟子言必及仁義,公之治邑民懐其恵,臨難不求苟免,仁之至義之盡,可謂善學孟子者矣。
克齋林公稱為吾閩千載不朽之士,豈吾欺哉。
咸淳癸酉上春莆田劉希仁書。
敘曰:堯舜周孔之道,至孟軻斬焉不傳,伸蒙子作書續孟,此其自任者,豈淺淺也。
然生值唐亂,官不過令長,才志不見知於時,斥罵逆巢,抗首白刃,孟氏可作,顧不謂之豪傑大丈夫哉。
所恨事不載史,徒得故老傳説,四五百年不休。
續孟伸蒙子卷目雖具藝文志,今世所傳者殆故失其本真矣。
《孟子》表达的道理
《孟子》表达的道理一、孟子思想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理论,提倡“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孟子的人性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能。
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自有之也。
”这段话表明,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只要发掘和培养这些品质,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三、孟子的道德哲学孟子的道德哲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包含了对人的关爱、宽容、诚实、善良等品质。
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要求人们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尊敬、谦让、和睦的价值观。
智是认识世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倡求真理、务实效。
四、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
他认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取决于君主是否实行仁政。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通过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吾何为而知仁义?’曰:‘吾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孟子强调君主应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以道德感化百姓,实现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五、孟子的教育观念孟子主张教育万能,认为人的品行和才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和提高。
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君子所以为尊者,为其贵也。
贵者,其德足以尊也。
非贵之也,而尊之也。
”这段话表明,孟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区别于禽兽,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
解读 《孟子》 脱水精华版
解读《孟子》脱水精华版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先秦思想经典儒家四书之一的孟子。
这本书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汇编了孟子的言论,一共有35000多字。
书中的核心人物孟子原来的名字叫梦珂,他比孔子啊晚生了100来年,但是呢,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念推行于天下。
为此,他周游列国,向君主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生前当过齐宣王的青蒜,是齐国的高级官僚,仕途比孔子啊要顺利得多。
他周游列国,跟从的车子有数十辆,从者多达数百人,排场比孔子出游的时候高得多。
历史给孟子有个定位,那就是儒家的亚圣,亚圣就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为什么孟子能叫亚圣呢?这是因为啊,儒家思想是道德理想主义,如果说孔子是道德理想国的缔造者,他搭建了道德理想国的框架,那么,孟子的功绩是把这个道德理想国装修得更加富丽堂皇。
那孟子都做了些什么呢?这就要深入孟子这本书了。
孟子这本书包括七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各种人的对话,这其中有战国时候各国君主,他们向孟子询问治国之道。
有其他学派的弟子,他们和孟子辩论对政治的基本看法,当然了,还有孟子自己的弟子向他问学。
书中的辩论非常犀利,逻辑也非常严密,而且啊,孟子还经常使用寓言故事,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故事呢,都是出自孟子。
这些对话中体现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性善,二是人证,三是治乱。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性善。
简单点说,就是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一切思想的基础。
事实上啊,孟子的整个思想都是由人性善这个心理前提直接推导出来的。
那什么是善呢?善就是把好大而化之的说法。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同,然者为善。
结合起来说呢,就是如果有一种价值是值得大家追求的,大家也都想去追求,那这种价值就是善。
那这种善从哪里来呢?孟子认为,善是从人的本性里出来的,还有一个著名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修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也就是说啊,人有同情心,羞耻心做事的时候,会慷慨地照顾别人,也有明辨是非的本能,这就是仁义礼智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慎思 续孟子 对孟子的解读李葆华(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摘 要] 续孟子 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
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林慎思;续孟子;述评[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5)03-0028-03Linshensi 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LI Bao-hua(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Harbin College,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China)Abs tract :Continuous Mengz i i s a works that in Tang period in title catalogue e xcept the explanatory book and which dis covers the Mengzi.Though this expresses the ideas which has the great differ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i t reflected th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which had discovered in Tang period.By i nterval it comes out some valuable c hapter,it is the i mportant history material which has disc overed Mengzi i n Tang period.Key words :Linshensi;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收稿日期]2005-01-20唐代孟子研究的著作,有见于著录五部。
其中三部为注本,二部为专著。
二部专著即林慎思的 续孟子 和刘轲的 翼孟 。
翼孟 一书,朱彝尊 经义考 著录为三卷,但朱彝尊也未见过此书。
续孟子 一书,当代的孟子研究学者说此书久已散失,也未见有辑本,只见于 崇文总目 和 直斋书录解题 。
此书究竟为何续演了孟子,现已无从考察[1]( 孟子研究 )。
偶翻浙江出版社百子全书 , 续孟子 列于其中。
唐代流传下来的孟子研究专著,只此一部,可以说弥足珍贵,故作述评。
续孟子 仿 孟子 ,语言风格,叙事论说体例与 孟子 同。
分上下两卷、十四章,与赵岐所分章节相同(有人说分15章,不确)。
各章题目均为人物,依次为梁大夫、梁襄王、乐正子、公都子、高子、公孙丑、屋庐子、咸丘蒙、齐宣王、万章、宋臣、庄暴、彭更、陈臻。
怎样评价续书?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不与原书的认识发生形式逻辑方面的矛盾,沿着原书的思想轨迹,对原书进行补充和说明,深入探索以完善其思想体系,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原书的理解。
与原书认识矛盾不符,即使思想先进,也不符合续书写作原则。
尤其对 孟子 一类经典元本,更不可以己意、以时代的认识去补充和提高,这是评价续书第一应注意的问题。
续孟子 恰恰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太远,这是我们对其书总体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兹举数章说明。
!举贤与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多次重复这一思想。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2]( 孟子#尽心下 )在列举仁政措施的时候,孟子往往把举贤与能放在第一位。
怎样举贤与能,显得十分重要。
孟子的办法是!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 孟子#梁惠王下 )察不肖以去之,也要经左右、诸大夫、国人、亲身审察这样四个关口。
孟子是在讲!国君任贤,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这样情况下提出的办法,有十分浓厚的维护贵族世袭权力的味道,但也可以看作一般举贤能的办法。
孟子的这一思想惹人瞩目,许多近世孟子研究者甚至将其视为中国两千年前已有民主政治的证明。
孟子的这个思想难能可贵,它揭示了一个主观逐步地、有程序地合于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续孟子 则没有这样的过程,它去繁琐而就简单。
任忠去邪,左右前后,贤不肖孰辨? 续孟子 的回答是!用之而已矣。
∀它的理由是!夫材既伐矣,离于山谷,处于庭庑,久则圩墁以封,苔藓以周,目之于外,诚不分其松栎也。
∀只有经斧斤削之之,索其!内∀,然后才能分松栎。
识人也是如此。
∃28∃2005年第3期(总第191期)北方论丛THE NORTHERN FORUMNo 3,2005Total No 191!贤不肖在王之左右诚久矣,进退以恭,言容以庄。
目之于外,诚不分其贤不肖也。
在禄以诱之,劳以处之,索其内然后辨矣。
∀[3]( 续孟子#齐宣王九 )如果不使用,知道哪个是贤,不肖是哪个? 续孟子 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内涵。
孟子 和 续孟子 的办法,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合起来就很全面、圆满、辩证,但需要指出的是,大胆一面,不是孟子思想。
!与民同乐∀,!独乐不如众乐∀、!先民乐后己乐∀,同样是孟子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 梁惠王下 中,孟子一连以数章阐发这思想。
他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意谓王爱好舞乐,那齐国就会很不错了。
很不错的前提是,不使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这样百姓不仅不反对王好舞乐,反而!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并且孟子还不管统治者喜爱的是!淫乐∀还是!雅乐∀。
齐宣王明确地说:!寡人未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即使如此,孟子仍然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齐宣王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对此都不以为意,认为只要让百姓安定地活下去,好乐、好田猎、好货、好色都无妨。
这是孟子执中行权思想的突出表现。
续孟子 解释孟子离齐的原因时,则将其归结为齐王好淫乐:!吾尝观齐王之意也,先有执雅乐之器进于王,王始重之,使奏而未尝乐也;后有执靡声之器进于王,王始轻之,使奏而未尝舍也。
然而执雅乐之器者,王虽未弃,王终不能用也。
∀[3]( 续孟子#高子五 )在此, 续孟子 是把孔子的思想给了孟子。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4]( 论语#微子 )孔子于乐分得很清。
众所周知有!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说,这是孔学重礼乐的明证。
至孟子,礼崩乐坏,孟子已无法坚守这块阵地。
把孔子思想给予孟子,看似先进与雅洁,实则于孟子理解,只能混淆视听。
与孟子思想离得最远者为第十二章 庄暴 。
庄暴向孟子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鲧是禹的父亲,鲧被舜处死而禹接受了舜的禅让,那么禹这算是尽孝吗?∀孟子思想核心是!仁∀,仁最突出、最具体的表现是!亲亲∀,即孝敬父母。
孟子笔下的舜的父亲犯了法,舜弃天子之位,背负父亲逃往海滨。
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尽孝成仁比推行仁政于天下的事功价值更高,谓之大孝,为仁之最。
那么,如何解释禹的行事?按照一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推论:禹的行事正确,则孟子思想根基被挖空;禹之行事错误,则孟子笔下,禹为圣人。
这是个两难问题。
禹应向舜复仇,才是正理,而现实则是禹受舜禅,禹又是孟子极为推崇的人物。
续孟子 的解释是:!禹之孝在乎天下,不在乎一家也。
夫鲧遭舜殛,公也;禹受舜禅,亦公也。
舜不以禹德可立而不殛鲧,是无私于禹也;禹不以父仇可报而不受禅,是无私于舜也。
且舜哀天下之民于垫溺也,命禹治之。
禹能不私一家之仇而出天下之患也,此非禹之孝在乎天下,而不在乎一家与?苟私以家之仇而忘天下之患,何以为禹之孝?∀ 续孟子 以公私之心论舜禹,与孟子以亲疏关系论人伦关系相差太远。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孟子无论述。
但春秋战国时儒家认为:!事君与事父不同,事君是%义合&,事父是%天属&。
%义合&可合可离,%天属&则只能合不能离。
父无罪而被诛,君主的裁决就是一种不公正的非法裁决,君臣之间的%义合&关系就不再存在。
君主就成了被害臣下儿子的仇人。
子就可以为父复仇,向君主讨还血债,通过自己个人的行动恢复被君主破坏了的自然的公正。
父有罪而被诛,君主的裁决就是公正的合法裁决,君臣之间的义合关系依然存在,被制裁的臣下的儿子就不可以复仇。
∀[5] 公羊学引论 )所以禹不可复仇,仍为舜之臣。
续孟子 以公私对立谈义利,禹是弃私就公。
以公私对立谈义利,成为学术的主流是在宋代。
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
∀朱熹也认为:!义是天理之公,利是人欲之私。
∀这于孟子思想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认为,林慎思于 孟子 理解并不全面,未完整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
这类续书,占十四章中七八章之多。
从总体上说,此书于孟子研究,价值不高,但绝非全无是处。
有少部分篇章,得孟子精髓;有些还提出了比较新颖、重大的问题,兹举数章说明。
孟子有!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说[2]( 孟子#尽心上 ),故当时有!尧有天下,比屋可封;纣有天下,比屋可诛∀的熟语。
恐怕时人对此有疑议, 续孟子 作 陈臻 第十四章,借陈臻之口问曰:!尧有天下,皆谓比屋可封,然而四凶在庭,亦可封邪?纣有天下,皆谓比屋可诛,然而三仁在侧,亦可诛邪?∀意谓仁人在位,也存坏人;暴君当政,亦有仁者。
!比屋可封,比屋可诛∀是否过于绝对? 续孟子 说:!以其大而举之,不以其小而废之也。
尧之仁也,化天下皆如尧之仁矣,不以四凶不可封而废天下可封也;纣之戾也,化天下皆如纣之戾矣,不以三仁不可诛而废天下可诛也。
∀!以其大而举之,不以其小而废之。
∀这是就语言对事实概括的准确程度而提出的至今仍闪耀着思想光辉的结论。
众所周知,语言对事实的概括应不夸大,不缩小,亦即实事求是。
但这种实事求是绝不是机械的、僵化的、照相式的。
我们不可以根据!四凶在庭∀而推断!尧有天下,比屋可封∀为错;也不可据!三仁在侧∀而推断!纣有天下,比屋可诛∀为非。
这种实事求是,应是大体的、本质的。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语言概括,才能反映事物的大体与本质,实事求是。
以细节的、非本质的东西否定大体的、本质的东西,恰是貌似实事求是而反实事求是。
我们肯定 续孟子 本章,不仅因其道理讲得清晰,更重要的,它符合孟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修身∀,修身包括两个方面:!养心∀和!养身∀。
孟子总是将!养心∀放在第一位,认为养心是大者,养身是小者, !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 续孟子 将这个思想延及人的认识概括事实的领域,应该说有所贡献。
在 孟子 一书中,孟子与梁襄王接触只有一次。
结束后,孟子出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 孟子#梁惠王上 )具体怎样,全书未谈。
这给后人的想像留下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