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新)

合集下载

《孟子》解读(新)

《孟子》解读(新)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 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 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 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 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 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 (《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 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 (《离娄》下二十九)章旨:孟子说明圣 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 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 (《离娄》下二十三)章旨:孟子教导世 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 《尽心上40》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 种方法。 • 《告子下16》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 使其反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 《告子上9》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 才可有成。 • 《尽心下21 》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 不可间断。 • 《公孙丑上8》章旨:孟子赞美禹舜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善 1.人性本善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

《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孟子》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观念。

在《孟子》中,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且探讨了人性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孟子》中,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道德感和良知。

孟子以天性为本,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的本能,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和发展。

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其他流派相反。

在孟子之前,有一种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即人天生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

然而,孟子通过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论。

他认为,尽管人的行为可能偶尔表现出恶的一面,但这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非人性本身的真实体现。

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性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孟子用“发扬光大”一词来形容人性的培养过程,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自省,使人性的善良逐渐显现出来。

孟子提出了“性与教”的理论,即人性与教育相辅相成。

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人的善良本性、培养思想、培养道德,从而使人们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准则。

思想修养和人性发展除了外在的教育,孟子还强调了内在的思想修养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将修养比喻为栽培花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得之则行,行则成习。

”这句话说明了修养思想对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来指导人性的发展,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通过修养这四个方面的品德,人们可以表现出更高尚的人性,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道德的遵循。

人性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在《孟子》中,孟子没有否认人性中也存在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中的善与恶并不是彻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解读孟子的书

解读孟子的书

解读孟子的书
孟子,又称孟子亚圣,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所留下的著作《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道德、人性、修养等方面对《孟子》进行解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同时也批判
了其他学派如墨家的唯利是图、阴阳家的自我放纵。

孟子认为,人对于善
恶天生就有区分,因此“性善”这一观点成为了孟子学派的重要核心之一、同时,孟子也非常注重赞美和弘扬善良的品质,他强调人之“道义之行”
要靠“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来实现,而这五种美德也是实现自我修养和
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天命论”,他认为,天赋人以不同的能
力和职责,因此人应该遵循天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与后来的“君
权神授”相呼应,体现了孟子对于天命的崇拜和维护天道正义的思想。

孟子还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自我培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价值不仅
在于其基本特征,还在于其能够通过修养成为更坚韧、更善良的人。

同时,孟子也批判了当时生于战乱之中的中国社会的贫穷和愚昧。

他提出了“敬
天畏神,爱人敬事”的思想,主张坚持人性本真,不因社会环境、人际关
系等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人性、道义、天命、修养等方面,
他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当今世界,孟子的高尚道德观和人性
本善的理念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人的修养和生活方式也有着积
极启示和参考作用。

孟子解读

孟子解读

• 第四,教民就是要明人伦,德化民俗。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 故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xiang)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 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 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 于是孟子提出五伦之教: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 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 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 理想。
•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 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 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 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第一,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 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
• 第二,安民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 足食。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这就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一定要使民众有稳定的产业, 在当时主要是拥有稳定的土地,民众才会 有稳定的思想情绪,易于为善难于为恶, 社会也才能获得稳定。
4.以德服人:论王道
• 孟子见梁襄王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孰能与之?’对曰:
•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 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

统编新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引言在中华文化中,儒家经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孟子》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理解《孟子》这一经典著作,我们编写了统一的教材《孟子十二章》精解,旨在通过系统的解读与讨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中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 第一章:格物致知本章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来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通过理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2. 第二章:道德修养这一章讨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德塑造,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义原则,追求善行与德行,以成为一位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3. 第三章:仁爱与仁政该章节着重探讨仁爱的概念以及仁政的实践,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与公正的平衡,以及统治者应当以仁爱为本,实施仁政。

4. 第四章:天人合一本章主要论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责任。

通过认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全人类的福祉。

5. 第五章:王者之道这一章讨论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政治才能,强调君主应当以道德为基础,秉持仁义、宽厚和慈爱的品质来治理国家,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民众幸福。

6. 第六章:知人善任该章着重探讨认识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善待他人。

通过了解他人的优劣,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人才,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7. 第七章:教育之道本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

孟子强调通过合理的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知识和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8. 第八章:劝善门这一章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助人为乐,通过倡导善行来促使社会进步。

这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9. 第九章:养生之道本章主要论述人的养生之道,探讨了孟子关于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与平衡的观点。

这对个人的发展与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10. 第十章:性善论该章着重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恶行是在恶劣环境中形成的,只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完整版)《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完整版)《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

《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

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

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

《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

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本书完本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之作。

在朱熹认定的“四书”中,《孟子》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三万五千字,直至清末,“四书"都是科举备考。

高二语文+第1章+1.2《孟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第1章+1.2《孟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

第1章1.2《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文言文孟子解读

文言文孟子解读

文言文孟子解读孟子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贯穿于《孟子》一书中。

本文将对孟子的主要思想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1. 孟子的生平背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不语,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他师从荀子学习,并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传人。

2. 孟子的人性观孟子的人性观主要体现了他对人性本善的看法。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人性本善。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他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仁义礼智信为本,乃厚爱人。

”他认为,如果人能发挥人性的善良本质,追求仁爱之道,社会就能和谐稳定。

3.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天下万民都有机会得到君王的救济和关注,君王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在《孟子·离娄下》中,他强调政治理想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共荣。

孟子还主张人民有权起义反抗暴政。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他说:“夫以骨肉之爱,而仁人处官,逼之以役狱之难,致之以财利之诱,诚不二者也。

”孟子开辟了人民抗争不义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4. 孟子的道德观在孟子看来,人的行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

孟子主张知行合一,注重道德实践。

他认为,唯有通过努力修身养性,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于己身,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5.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主张以培养人的德育为根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让人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行善为政。

6. 孟子的宗教观孟子提出了“天命”思想,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尽自己所能,为人民谋福利。

在《孟子·尽心上》中,他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意思是,天命给予人以重要的任务,但人必须付出努力和牺牲才能实现天命。

综上所述,孟子的思想涉及人性观、政治思想、道德观、教育思想和宗教观等多个方面。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孟子 全文翻译

孟子 全文翻译

《孟子》解读万章上(共九章)(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孟子注释原文与解析

孟子注释原文与解析

孟子注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研读孟子的注释原文及其解析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孟子》的意义及研究《孟子》是孟子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普遍认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包含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论述,以及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论证。

孟子注释原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与特点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注释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思想的基本框架、核心理念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关系。

注释原文的解析则是将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揭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可能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孟子注释原文的特点与形式孟子注释原文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质和道理。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或方式来书写:1. 论述式写作:通过逐句逐段地论述原文的每个字词及其含义来进行注释。

可以先给出原文的翻译,并在之后对每个字词或表达进行解析、阐述,分析其涵义、用法或特点。

这种形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孟子思想的内涵。

2. 对比式写作:将孟子注释原文与其他相关的文献或哲学思想进行对比,以揭示其独特性和与其他学派的异同之处。

可以对孟子思想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以展示孟子思想在当时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问题式写作:通过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或思考点,引导读者思考、讨论和分析。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孟子注释原文中的问题进行审视,探讨其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度。

三、注释原文与解析的重点内容孟子注释原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文语义解析:对每个字词进行解读和理解,分析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全句的意义。

《孟子》全文解读

《孟子》全文解读

《孟子》全文解读孟子全文解读1. 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本文将对《孟子》全文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主题。

2. 内容概述《孟子》共分为七篇,包括《尽心上》、《天命》、《离娄下》、《告子上》、《告子中》、《告子下》和《滕文公上》。

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2.1 尽心上本篇主要讲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辩,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并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2 天命本篇主要讲述了天命观念,即人与天的关系以及人应当如何顺应天命。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人应当遵循天命的安排,并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道德和仁义。

2.3 离娄下本篇主要讲述了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

孟子提出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2.4 告子上、告子中、告子下这三篇主要是孟子与弟子告子的对话。

其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包括人性本善、仁义道德、君臣父子之道等。

2.5 滕文公上本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探讨了君主的品德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孟子强调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以仁义来引导和影响民众,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3. 思想主题《孟子》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本善、仁义道德、天命观念和政治伦理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恶劣的环境下容易受到影响而偏离善的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仁义,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孟子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为准则,实行仁政,使百姓得到保障和福祉。

他还强调天命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命的安排,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4. 结论《孟子》是一部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孟子》的全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孟子.《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认为,人才往往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 的才能。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孟子》解读 PPT

《孟子》解读 PPT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尊为“四书”之一。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孟子关于人性善恶、仁政、天命等哲学和政治思想。

本文档将提供《孟子》中一段原文及其译文解读,以供学习和研究。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急走相救者,不忍人之心也。

王若隐其无罪而死者,则为之乎?故天下之达道,致忠信,尊仁义,而善政行焉。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情。

古代的君王因为有这种怜悯的心情,所以能实行怜悯百姓的政事。

现在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入井中,他会急忙跑过去救助,这是怜悯他人的心情。

君王如果对那些无辜而死去的人感到哀痛,那么他会采取行动吗?因此,天下普遍的道理是,要尽力忠诚、诚信,尊重仁义,这样良好的政事就会得以实施。

”解读这段原文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即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古代的君王能够实行仁政,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自己内心的怜悯之情,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描述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会自然产生救助他人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怜悯之心。

孟子进一步强调,君王应该对那些无辜而死去的人感到哀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表明孟子认为君王有责任关心民生,实行仁政。

他认为,忠诚、诚信、尊重仁义是天下普遍的道理,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政事。

这段原文体现了孟子的人性善恶观和仁政思想,强调了君王的责任和百姓的权益。

它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解析版)

23.《孟子》三章——群文阅读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最终成就不平凡事业名人的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考点解读】“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要求能够全面把握文段内容,并对文段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归纳概括。

常见考点:0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02.本文(或这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0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技法点拨】一.宏观掌握宏观掌握文段内容,要求全面、准确,不要遗漏细节。

二.分析评价要注意两点:01抓住文章关键句,主要是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句子等。

抓住了这些句子,概括文段所阐述的观点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

0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可更全面,准确、深刻。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乙】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

性刚正,莅事明济。

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①常山太守。

禄山反,史思明攻常山。

不涉旬,贼急攻城。

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

贼胁使降,不应。

取少子季明②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

”杲卿不答。

遂杀之。

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④而绝,年六十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上(六)》 • •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受。兼所爱。,则 孟子曰: 人之于身也,兼所受。兼所爱。,则 。, 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 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尽寸之肤不 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 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 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 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 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 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告子》上十四) (《告子》上十四) • 章旨:孟子教人养身,不可以以小失大,因贱害 章旨:孟子教人养身,不可以以小失大, 贵。
存理克欲
• (《尽心》下三五) • 章旨:孟子强调存养本心之道,莫善于寡 欲。
• 《告子》上十 • 章旨:孟子论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生 死,但是生与死应以义为取舍标准,勿因 一己私欲而失其本心。
• 《离娄》下三三 • 章旨:孟子引述齐人乞食墦间、骄其妻妾 的故事,以比喻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 而骄人之可耻。源自2.存养善性 2.存养善性
•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 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 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 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 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至于存养之 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 道,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因贱 害贵。 害贵。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孟子曰: 人心也; 人路也。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 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十一) (《告子》上十一) • 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 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 心。
• 《梁惠王》上一 • 章旨: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 征利而危及国家。
• 《告子》下四 • 章旨: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 利,才能王天下。
• 《尽心》上二十五 • 章旨: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 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 章旨: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 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 当以亲亲为本。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公都子曰:告子曰: 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 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 或曰: 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 子比干。 今曰: 性善’ 然则彼皆非欤?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古 •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 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 彝也,好是懿德。( 告子》 。(《 彝也,好是懿德。(《告子》上6) • 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 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 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 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 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 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 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 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 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 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 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 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 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 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 心之谓与? 告子》上八) 心之谓与?”(《告子》上八) • 章旨:孟子设喻,言人皆有仁义之心;其所以为 章旨:孟子设喻,言人皆有仁义之心; 不善,由于不知操持,不知存养, 不善,由于不知操持,不知存养,以致放失梏亡 其良心。 其良心。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 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 ”“良能 良能” 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 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 而为恶, 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 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 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 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 形成王道的政治。 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 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 宅也; 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 正路而不由,哀哉! 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十) • 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 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尽心》 15) 下也。” (《尽心》上15) • 章旨: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 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 24)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 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辩,勉人不可以耳、 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辩,勉人不可以耳、 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 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 智的圆满实践。 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