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公开课
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 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 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 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 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 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 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 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 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 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1.讲求章法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 观点鲜明 • 结构严谨 • 有理有据 • 思维严密 •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优选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课件ppt(共30张PPT)
第2段好的理由
根据例句仿写
研究探讨②
关于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代 的借鉴意义。
六、课后练习:
请以 “信念”一词,运用比喻 的手法请写一段话,形象地解 释“信念”。
谢谢!再见!
参考答案 :
第4则 孟子见梁襄王
一、齐读课文,梳理相关难点(一)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4.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
5.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梳理相关难点(二)
①定于一 一:统一
②孰能与之
文言文断句方法小结: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①找虚词断句。②通过对话、 引文断句。③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第3则 邻人攘鸡
一、齐读课文,梳理相关难点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 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 已,何如?
?”“孰能与之?” 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
关拓于展“与寓仿言写”: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王事虽,有通常贪是得用的假托野的心故事,来却说无明某王个者道理的或威教仪训。,“卒然”问话
孟子见梁襄王。
中表现出问话的突然。)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导入语: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 能也,非不为也。
为老人折枝,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②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体会孟子的寓言艺术和譬喻手法。
抽查预习情况:断句1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
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
3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 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孟子·梁惠王下》128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4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 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 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 人民的仁心。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但,只。
利:使动用法。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注释和翻译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他为避秦兵威胁, 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 国又称梁国。
资 料
经典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 夫之家;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 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算是不多了。”
注释和翻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资
经典原文
料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不排斥物质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不义也"。 ——《孟子·尽心》
孟子见梁惠王ppt3 人教课标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 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⑵无住生心。
⑵无住生心。
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 滞,自然流转。慧能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 活联系起来,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平常心是佛”。
⑶顿悟法门。
⑶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 间。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 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 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一念善,智慧即 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 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 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 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他决不 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 想。
《庄暴见孟子》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⑤不夺不餍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②上下交征利 交征:互相求取。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41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 “寸草”,象征子女,“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恩 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1.《孟子》的文章特点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 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2.《庄子》的文章特点
《庄子》的文章特点是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 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 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 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 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通“__柜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3.罔罟之所布
(通“_向____”,先__前__,__从__前___) (通“___网_____”)
4.阖四竟之内
(通“___境_____”,__疆__界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人教孟子见梁惠王高三语文课件(通用)
下
载
观
看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报我以艰险,我就是一座坚强挺立的大山; 报我以痛苦,我就是一只婉转歌唱的黄鹂; 报我以不幸,我就是一棵笑傲霜雪的劲松。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42021/5/14Friday, May 14, 2021
•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3:54:12 AM
拓展延伸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 学》
《出发与到达》
……生命也有出发,生命也有到达。西方人说:人生就如
航海。人们年少的时候,总想在人生的征途上高歌猛进; 历尽沧桑步入晚年的时候,就停泊在平静的岸边。然而, 看见洁白浪花的人总想听见抛锚的喧哗,听见抛锚喧哗声 的人也会回味出航时的浪花。就如某些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年轻时总想一战成名;年老了,当了武坛盟主之后便想急 流勇退。浪花是喧哗的开始,喧哗是浪花的结束。起航总 会到达,到达又会再出发。人的生命就是在洁白的浪花和 铁链的喧哗中航行出来的。
05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 找离开水的出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在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发生后 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
▪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夹 着一根河南产的瘦肉精猪肉火腿, 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 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些尿素豆 芽,石膏豆腐,毒生姜,麻辣烫 加止泻药,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 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 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 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 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 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 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 啥~!
金字招牌为何不倒
——经商之道,义在利先
▪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 342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 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 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 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 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 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因此,在制药中,坚 持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 敢减物力。”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 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
也。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⑤司马迁说自己《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
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 ⑥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 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 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 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湖北三位大学生 为救两名落水儿童 溺亡。目击者现场 拍照:被打捞上来 的一具大学生的遗 体被绳子绑着,大 半个身子浸在水里。 一名穿白衬衫的老 年男子,一边拉着 绑尸体的绳子,一 边摆手和岸上的师 生谈要价钱。打捞 三具尸体,捞尸者 前后一共收取了 3.6万元。
2.3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PPT课件人教版
.圣人而治天下(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7)则是重
.利盗跖也(形容词作动词,增益)
(8)而天下始人含其明
.矣(形容词作名词,视觉)
(9)胶
.离朱之目(名词作动词,粘住)
(10)非所以明
.天下也(形容词作动词,明示)
-13-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10-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首 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何适而无有道邪(到……去)
(5)适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求摒弃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
中消极颓废的一面。
-16-
孟子见梁惠王
句段点评
胠箧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
(3)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教育的道德 价值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的道德观和人性论
道德观的核心
孟子的道德观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主张通过实行这些道德原则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 稳定。
人性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良知良能”,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 发掘和提升这些内在的品质。
文学影响
孟子的文学造诣深厚,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尤其是他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育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 方法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后人对《孟子见梁惠王》的评价和争议
高度评价
许多学者认为《孟子见梁惠王》 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孟子认为梁惠王应该以仁义为 治国之本,而非过于追求功利 。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 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具备 仁爱、诚信、恭敬、正义等品 质。
孟子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 的君主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 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提出的建议和主张
孟子建议梁惠王实行“仁政”, 即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的治理方
社会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他的道 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争议和批评
也有一些学者对《孟子见梁惠王 》提出批评和争议,认为其存在 一些思想观念和表述上的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政治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推 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学习和改变
1
王的觉醒
梁惠王通过与孟子的对话和学习,逐渐
民众的福祉
2
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并开始改变自己 的统治方式。
梁惠王积极采纳孟子的建议,重视人民
的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
重要观点
人性本善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人们本 能具备追求善良和道德的潜 质。
仁者的品质
他认为“仁者”是具备为他人 着想和关心他人的品质的人。
2 追求真理
他相信通过真理和道义的 追求,可以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进步。
3 影响后世
孟子的坚定态度对后来的 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 远影响。
“仁者”和“非仁者”
1 仁者的特点
孟子对“仁者”提出了明确的定义,他们具有 关心他人、体恤他人痛苦的品质。
2 非仁者的危害
孟子指出,不具备仁德的人会给社会带来负 面影响,破坏社会秩序。
2 王与臣的会面
3 智者的警示
作为一位国君,梁惠王希 望从孟子那里获得启发, 并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表达了对王权滥用和不公 正行为的忧虑。
劝诫与“仁政”
1
坚持仁德
孟子劝诫梁惠王要秉持仁德之心,尊重人民,实行公正的统治。
2
关注民生
他强调国家应该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
2 塑造社会风气
一个君王的行为和态度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 深远的影响,塑造整个社会的风气。
思想的影响
1 传承与发展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对后来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哲学的传统
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哲学家的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行仁政
孟子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实 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
《孟子见梁惠王》 ppt课件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
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
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
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1、归纳本课通假字:①卒然问曰“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像。
2、分析下列一词多义现象: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D卒之东郭墦间最终,终于②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趋向B就之不见所畏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音节助词,不译,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卒然问曰”: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
坚韧执着,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孟子见梁惠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孟子人生三乐
•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也,父母俱在,兄弟 无故,一乐也”,父母亲都健在,兄弟都 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一种快乐。“仰不 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抬头不 愧于天,低头不愧于地,我心无愧于天地, 这是人生的第二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人生三乐也”,能够得到天下英才来 教育,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快乐。
2024/10/21
14
孟子对“利”的观点
•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王宫,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认为实行 仁政实在是太难而且也太飘渺了,就干脆说:“我不行,因为我有个 毛病,——我贪财”。孟子不以为意,反而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贪 财不要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以自己对财物的爱好中体会 到别的人,老百姓也同样爱好财物,并且努力在满足自己贪财愿望的 同时,让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也满足他们对财物的需求,那就是行仁 政了”。齐宣王还是很犹豫,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孟 子回答到:“当年的圣人太王宣父也好美色,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 大圣人。可见善好美色也不能成为不行仁政的藉口。只要你自己好美 色的时候想到老百姓也喜好美色并在满足自己好色愿望的同时也满足 老百姓对美色的喜好,那也是在仁政了”。
7、《尽心》上下。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分并长于论辩。
2024/10/21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惜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证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4/10/21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36张PPT)
D
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 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提交
主观题 10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
作答
完
提交
单选题 1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 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
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 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
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 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目标二
了解孟子其人及思想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 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 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 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 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目标四
正确理解本文中孟子所说的“利”
问题探究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 的?
提示: 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 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 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 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 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
孟子见梁惠王ppt7 人教课标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译文:(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 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 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求 ‘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 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 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2、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
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 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 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 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义的 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 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 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 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 有为。
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 神家园渐渐荒芜的今天,人们越 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 了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超越 了国界,熠熠生辉!
谢谢大家
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重点字词
• • • • • • ①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使动用法 ② 亦有仁义而已矣 但,只 ③上下交征利。 交:互相 征:求取 ④弑其君 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⑤苟为后而先利 意动用法 ⑥不夺不餍 满足
C、文言句式
• • • • • ①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 ②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③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④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鸿门宴》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 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 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 君孝父。
《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下》:“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滕文公下》:“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 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译:过分)。”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 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的基本精神 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 • • •
A、读音 叟( s ǒu ) 庶(s h ù ) 万乘(s h èng ) 弑( s h ì ) 餍( yàn )
• • • • • • • •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1)亮出观点 (2)A、反面:“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3)B、正面:“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D、翻译重点语句
•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译: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 的国家得利吗? •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译: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译: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 (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译: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 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奚、安、 孰、恶、胡、曷、盍(译为“何不”)
宾语前置
• • •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 毋、无、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