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PPT课件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3
二、难点探究: 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 比喻说理,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 如何相联的? 如何相联的?
答案: 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 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 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 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 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 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一、思考题: 思考题: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 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 现在问话的突然 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 问话的突然, 缺乏威严沉着的 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 人君气度。 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孰能与之? 语调上扬, 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 孰能一之 气轻而短促, 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 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 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 世不深的窘态。) 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 孟子》
导语: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 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 什么治国的妙方? 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 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 梁襄王》 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 治国药方。 治国药方。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但,只。
利:使动用法。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注释和翻译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他为避秦兵威胁, 把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 国又称梁国。
资 料
经典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家:古代执政大夫都有一定的封邑,称为家。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 夫之家;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 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算是不多了。”
注释和翻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资
经典原文
料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一、不排斥物质利益
"非其有而取之,不义也"。 ——《孟子·尽心》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2.3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PPT课件人教版
.圣人而治天下(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7)则是重
.利盗跖也(形容词作动词,增益)
(8)而天下始人含其明
.矣(形容词作名词,视觉)
(9)胶
.离朱之目(名词作动词,粘住)
(10)非所以明
.天下也(形容词作动词,明示)
-13-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10-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首 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何适而无有道邪(到……去)
(5)适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求摒弃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
中消极颓废的一面。
-16-
孟子见梁惠王
句段点评
胠箧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
(3)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教育的道德 价值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的道德观和人性论
道德观的核心
孟子的道德观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主张通过实行这些道德原则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 稳定。
人性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良知良能”,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 发掘和提升这些内在的品质。
文学影响
孟子的文学造诣深厚,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尤其是他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育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 方法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后人对《孟子见梁惠王》的评价和争议
高度评价
许多学者认为《孟子见梁惠王》 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孟子认为梁惠王应该以仁义为 治国之本,而非过于追求功利 。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 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具备 仁爱、诚信、恭敬、正义等品 质。
孟子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 的君主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 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提出的建议和主张
孟子建议梁惠王实行“仁政”, 即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的治理方
社会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他的道 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争议和批评
也有一些学者对《孟子见梁惠王 》提出批评和争议,认为其存在 一些思想观念和表述上的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政治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推 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老子》五章(下)+《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 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 么‘利’处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 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亦:
注: 作:生长; 始:拒绝; 生:生养(万物); 有:占为己有;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 去:
注: 作:生长; 始:拒绝; 生:生养(万物); 有:占为己有;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 去:失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无 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 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有互相对立而协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 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 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去拒绝。生养了万物 却不占为己有,虽然(对万物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 不居功,所以(功)才不会失去。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8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字词梳理
sù 米粟
yù 疆域
pàn
yǎn
畔
公孙 衍
qiè ɡuàn
jiàn yín
yuè
妾
冠 贫贱
淫
傅说
quǎn 畎亩
gé
áo
胶 鬲 孙叔敖
bì 拂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 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精读细研
内城
外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围
表转折,却
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
句首发语词
这样却
新课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 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背景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鲜版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目录•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三章概述•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伦理道德观念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思想传承与发扬01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生平及主要思想生平概述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主要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四端。
他倡导“仁政”,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哲学背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地位继承与发展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方向。
地位与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孟子》三章概述主题:讨论君主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仁政思想孟子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内容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治国需从根本着手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孟子以揠苗助长为喻,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孟子论述仁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主题:探讨如何培养浩然之气与实行仁政内容孟子阐述浩然之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01040205030601主题:讨论如何实行井田制与施行仁政02内容03孟子提出井田制的构想及其对国家的好处04孟子阐述井田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其心理感受05孟子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06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滕文公章句上》主题及内容03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民众,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孟子见梁惠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孟子人生三乐
•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也,父母俱在,兄弟 无故,一乐也”,父母亲都健在,兄弟都 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一种快乐。“仰不 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抬头不 愧于天,低头不愧于地,我心无愧于天地, 这是人生的第二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人生三乐也”,能够得到天下英才来 教育,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快乐。
2024/10/21
14
孟子对“利”的观点
•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王宫,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认为实行 仁政实在是太难而且也太飘渺了,就干脆说:“我不行,因为我有个 毛病,——我贪财”。孟子不以为意,反而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贪 财不要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能以自己对财物的爱好中体会 到别的人,老百姓也同样爱好财物,并且努力在满足自己贪财愿望的 同时,让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也满足他们对财物的需求,那就是行仁 政了”。齐宣王还是很犹豫,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孟 子回答到:“当年的圣人太王宣父也好美色,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 大圣人。可见善好美色也不能成为不行仁政的藉口。只要你自己好美 色的时候想到老百姓也喜好美色并在满足自己好色愿望的同时也满足 老百姓对美色的喜好,那也是在仁政了”。
7、《尽心》上下。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核心是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文章说理 畅达,气势充分并长于论辩。
2024/10/21
4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惜人民 为先,为政者要保证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2024/10/21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
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孟子见梁惠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4)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 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 曰‘利’?”
利与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 4.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6.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
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 也。——荀子 7.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神 家园慢慢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 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了 孔孟的精神超出了历史,超出了 国界,在熠熠生辉!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1.讲求章法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善于铺排
重难点探究: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 君者必立千自乘己之的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观。点……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 怎样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 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 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1: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 么会失败?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 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 而是历史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 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 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 择孟子,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孟子。
思考题:
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 核心是什么?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一句话就栩栩如生 地刻画了一个人
重利。
2话、中从可梁看惠出王他的是直率问一
个怎样的人君呢?
3仁、是孟蕴子藏见在梁内 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
良的药,?义是发之
于外的
先破后立
• 答案:仁义用。铺排为手什么法?, • 因 以利为吾①家王?曰’‘破士何、对以庶利方人吾观曰国点‘?何’以大利夫吾曰身‘?何’
孟 子 见 梁 惠 王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山东邹城人,名轲, 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 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 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 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 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 ,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 后世母教之典范。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6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7
2、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 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 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 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人之安宅也;义, 人之正路也。”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 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 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 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 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 有《孟子》一书,语属录体 散 文集。南宋时朱熹将《孟子》 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 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 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 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 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 我国有什么‘利’ 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 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译文:(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 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反过来说,) (从来)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 (从来也)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 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 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 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 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
征,求取,追逐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 只有‘仁义’罢了。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 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 上下互 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 君者必立千自乘己之的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观。点……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 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 有着怎样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 善用比喻,以雄辩著称。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