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溶液的形成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广州市第94中学-刘艳艳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艳艳一、教材分析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
学生还知道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但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不系统的。
所以本课题在编排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重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2)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和汽油中,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1)教法:问题启发,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2)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总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创设动画,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概念的能动建构。
所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 溶液的形成PPT
溶剂
胶体
浊液
特点:
不分散的随意相混
不均一、不稳定
以分子形式分散
溶质微粒直径<1nm
以阴阳离子形式分散
分散质微粒直径1~100nm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100nm
振荡
纯净物
溶液
物质
混合物
→
特点:
……
均一、稳定
水+油
静置
P31
→
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
。
分散系
(如:泥水)
悬浊液
(先脱水CuSO4·5H2O = CuSO4+5H2O,再以Cu2+、SO42—形式分散)
♥我会说~~~
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CuSO4
溶剂
H 2O
已知溶液溶质&溶剂
双氧水
已知溶质&溶剂溶液
石灰水
75%酒精
硝酸
H2O2 Ca(OH)2 C2H5OH HNO3
H 2O
H 2O
H 2O
H 2O
I2的CCl4溶液
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中
加2-3滴洗涤剂
分层
不分层
静置后
倒出液体试管
是否干净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比较干净
✌乳化现象
洗涤剂去油污 — 乳化作用 (形成乳浊液)
植物油
和水
(大油滴)
洗涤剂
乳化作用
(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要分层】
原理:将大
油滴分散成
小油滴
能用水冲
洗干净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指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在形成化学溶液的过程中,溶剂和溶质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静电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这些作用力使得溶质的分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力,从而促使溶质分子离开固体表面并进入溶剂中。
随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着溶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一个溶剂分子的“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解。
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在这个平衡状态下,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个过程可以用溶解度来描述,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
除了浓度,溶液还可以具有其他特性,比如酸碱性、电导率等。
这
些特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解过程。
通过合理调节溶剂和溶质的比例和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不同浓度和性质的溶液。
这些溶液在化学实验、医药、工业生产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而不一定是无色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
溶液的名称通常以溶质的名称和溶剂的名称加上“溶液”来表示,例如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当有水存在时,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较多的通常被称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可以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来相互转化。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Ca(OH)2和气体等特殊情况外,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含义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意味着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者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固体的溶解度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以及温度的影响。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甚至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溶质的加入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例如,当温度为t℃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80克。
在该温度下,点P表示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同。
N点温度为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变为饱和。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并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溶质的分散是指将溶质的微小颗粒分散到溶剂中。
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界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的颗粒逐渐分散到溶剂中。
接下来,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如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如氢键、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从而使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
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是化学溶液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碰撞和混合,从而使溶质均匀分布在溶剂中。
通过不断的混合和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
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也涉及到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化学溶液。
通过深入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初中化学五四制鲁教新版:溶液的形成-《全套讲义教师版》
溶液的形成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知识讲解1.溶液的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4.实验1.溶液的形成(蔗糖溶解实验)(1)实验步骤: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水糖水(2)现象: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3)解释现象: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这就是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解性的比较(1)实验步骤: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只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基本不溶解碘汽油碘溶于汽油,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3)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3.乙醇溶于水(1)实验步骤: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震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震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参考课时:3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定义、特征和组成。
2.熟记溶质、溶剂的概念,初步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这体现溶液的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这体现溶液的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阅读】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溶剂B是水时,水可省略,可命名为A溶液。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的水溶液(简称食盐溶液)。
即溶液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三、合作探究:【练习】请你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中碘酒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FeCl2溶液【知识点3溶液、溶质和溶剂间的质量关系】【思考】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一种分散体系。
在化学溶液中,溶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包括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溶解热等。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在溶剂中扩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极性溶液;如果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溶剂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
此外,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分子溶液和离子溶液。
分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离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解离成离子。
离子溶液中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导电性和渗透压等性质。
化学溶液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因为溶质在溶液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和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如血液中的离子溶液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形成和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
第九单元 溶液 模块1 溶液的形成考试要求考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2.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识点一 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注意:(1)溶液是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举例:“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水、酒精。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只有水能做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直击中考学习内容基础知识巩固(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知识点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知识点三乳化现象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试题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试题1.用适量的下列家用调味品分别与水充分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白醋C.麻油D.蔗糖【答案】C【解析】食盐、白醋、蔗糖均能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麻油不能溶解于不,无法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不能形成溶液。
应选C项。
【考点】溶液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答案】溶质溶剂等于小于【解析】考点定位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是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质量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但是,溶液的体积等于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却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解答过程分析:从溶液的定义和溶液的组成还有分子的特点来考虑本题,要知道质量可以相加,即根据溶液的定义可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所以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但是,体积则不能相加,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液体混合在一块后体积减小。
试题总结评价: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方法,以及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然后,分析题意,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3.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答案】C2H5OH、H2O Ca(OH)2、H2O I2、C2H5OH HCl、H2O【解析】考点定位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断,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
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
”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衣服上沾有油污,用水洗不掉,根据生活经 验,用什么物质可以擦除它?原理是什么?
[实验9-4]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入的 物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到掉 后试管是否
干净
水和植物油
分层
乳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乳浊
不分层 干净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 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U管中的 溶液温度 红墨水倒 降低(吸热) 流回锥形瓶
③在烧杯中装上少量水,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后,再加入一定量的 氯化钠固体,搅拌,用温度计测 量温度.
无明显 变化.
溶液温度 不变
探究实验三: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定义
特征
溶 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 稳定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有水
溶质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课堂练习:
溶液
溶质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碘酒
碘
0.9%的生理盐水 氯化钠
75%的酒精
酒精
80mL酒精和20mL 水形成的溶液
酒精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水
课堂练习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创设情景: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溶液物质还有哪些?
啤酒 无
白醋
医用药水
土
无
栽
土
培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⑦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三、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1)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2)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四、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常见的吸放热溶液: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3.氢氧化钠、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例1.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A.碳酸钙B.植物油C.面粉D.蔗糖例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知识点二:溶液的基本特征例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知识点三:溶液与浊液例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知识点四:溶解时的热效应例5.向如右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氯化钠C.蔗糖D.硝酸铵知识点五:综合应用例6.碘是紫黑色晶体,密度比汽油大,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 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丶溶液的形成PPT
注意:温度计、玻璃棒每次用完要擦干净,再继续使用。
扩散过程 (吸热)
溶 解 过 程
水合过程 (放热)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NH4NO3固体溶于水
吸热 = 放热 (溶液温度不变) 例如:NaCl固体溶于水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NaOH 固体溶于水
讨论
硫酸铜
H2SO4 酒精 油脂 白磷
水 水 水
汽油 二硫化碳
氯化氢 水
碳酸
水
日常生活沾有油污,用水很难洗干 净,是用什么物质去除它呢?原理又是 什么?
[实验]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
现象
把液体到
入的物质
掉后试管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 油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分层
乳浊 乳浊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干净
乳浊液和悬浊液
1、乳浊液:液态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做乳浊液。
共同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洗洁精、洗发液等物质能使食用油以细小 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 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 分散到 液体里形成的
。混它合物 (是不/不是是)溶液。
2.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
碘酒
溶质 碘 溶剂酒精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3)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4)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溶于水,得到食盐溶液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
从溶剂中分离出来,不发生改变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B.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乙固体C.t1℃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20%D.t2℃时,将14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25g答案:B【解析】【详解】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明显,解析:B【解析】【详解】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明显,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乙固体,故选项正确;C、t1℃时,乙的溶解度为25g,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但乙溶液不能确定状态,故其质量分数无法计算,故选项错误;D、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140g该温度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0g,溶剂的质量为100g,降温至t1℃,此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25g,析出晶体为40g-25g=15g,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答案: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解析: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9.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要点一、溶液1.溶液、溶质、溶剂:(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要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溶液、乳浊液等概念及乳化现象1.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氯化钠加入水中 B.面粉加入水中C.铁粉加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B.在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C.乙醇之所以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D.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将植物油分散成小液滴,发生了化学变化【变式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硫酸中水是溶剂B.物质投入水中搅拌均匀就能形成溶液C.无色的液体都是溶液D.乳化现象就是油脂溶于乳化剂类型二、考查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1.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能与无色硝酸银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的金属是()A.铝 B.铁 C.铜 D.银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3.下列有关蔗糖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B.饮用蔗糖水可以为人体补充蛋白质C.蔗糖溶于水体现了分子不断运动D.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4.下列溶液中的溶剂不是水的是()A.碘酒B.医用酒精C.生理盐水D.葡萄糖溶液5.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氧化钙D.氢氧化钠二、填空题1.将一根细铁丝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
①铁丝;②硫酸;③硫酸亚铁;④硫酸铁2.(2015•重庆中考)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许多化学式实验都要用到水。
(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填序号)A.冰块B.干冰C.食盐D.酒精(2)生活中常用来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
(3)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A.有色有味 B.支持燃烧 C.能够燃烧 D.易溶于水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不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①生石灰、石灰水;②三氧化硫、稀硫酸;③氯化氢、盐酸9.2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习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1)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
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单位:g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2)温度。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5.溶解度曲线:(1)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
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若按曲线下面的任何一点的数据所配溶液,均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按曲线上面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数据配制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晶体,所配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主要有三种情况:“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缓升型”,这类物质(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下降型”,它(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的大小。
④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7.结晶: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1)结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蒸发溶剂,如将氯化钠溶液蒸发水分,就可以析出氯化钠晶体。
二是改变饱和溶液温度,如将硝酸钾溶液降温,也可以析出硝酸钾晶体。
(2)海水晒盐:利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其过程是: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风吹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再导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就逐渐析出食盐来。
海水晒盐是靠蒸发水分,海水进入贮水池,各成分基本不变,但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溶剂不断减少,但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只是浓度变大;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液中会析出氯化钠晶体,将晶体分离出去后剩下的溶液称为母液,它仍然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利用其可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因此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要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1)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蔗糖。
(2)实验步骤:①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溶质质量为50g×5%=2.5g,水的质量为50g-2.5g=47.5g。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蔗糖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要点四、溶液的稀释、浓缩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 g×a%=Bg×b%(其中B=A+m水)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Bg=(A g+B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