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精彩活动参考问题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演变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演变
( 自然环 境 ) 系起 来 ,最后 阐述人 类 利用 自然资 源和 联
说 明 :在 下 文 中依 次 用 : “ 5 教 材 ” 、 “ 0 教 9 版 0 版
材 ” 、 “7 ̄ 0 g 教材 ”来 简称这 三套教 材 。 .


人文地 理教 学 内容 的 演变
1 人文地 理 内容数 量 的变化 . 9 版 、0 版 教 材 必 修 部 分 都分 为 上 、下 两册 ,上 5 0 册为 自然地 理 内容 ,下册 为人文 地理 内容 。但 o版 上册 0
所 占比 重 1 2 右 大于 1 2 小 于2 3 /左 /. / 2 3 右 /左
2 0丘 1 07 月第2 版
(6 1K本 )
地理1 地理2
地 理3
2 .人文地理 内容选取的变化 9 版教材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 系着眼 ,系统人 s 文地理重点 讲述了农业 、工业 、人 口和城市等主要 问 题 ,以 自然 资源 ( 包括 能源 ) 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表 1 三 套地 理教 材 说 明
教 材 编 写依 据 出版 时 间 必修 册 次
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内容相结合 .以自然地理作为区 域的背景 ,在此基础上充分阐述人文地理的内容。 所以 ,从数量上来看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数量
在不 断增 加 ,且人地 关 系思想 和人 文地理 内容始终 贯穿
21 0 1年 第 1期 “¨ | l {
●__ ____ __-__--_ ___--_ __●__-● _--_-__ ----_一
人 类 的 居 住 地 与 地 . 口的 变化 1人
人 口与 城 市
理 环 境 (城 市 、 城 . 市 与 城 市 2城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7篇)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7篇)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三个文科班、三个理科班),并担任高二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认真学习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二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

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二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二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

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二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3》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2、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探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
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 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 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居住小区的 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
显示出比较强的学科系统 性。例如,必修课分为9个单 元:地球在宇宙中;大气; 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灾 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人类的生产活动 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 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 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 题与可持续发展。 此种结构与以往纯粹的部 门地理相比已有革新,但仍 有一定的部门地理痕迹。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
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
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
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7个模块组成,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志向自由选择学习。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 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 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 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程的关键目 标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 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 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 果。

方城县2020年公开招聘高中教师及城区初中教师试讲指定教材一览表

方城县2020年公开招聘高中教师及城区初中教师试讲指定教材一览表
方城县2020年公开招聘高中教师及城区初中教师试讲指定教材一览表
学段
岗位或
课 程
类 别
试 讲 教 材
备 注
名 称
出 版 社
主 编
高中
语 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 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语文5(必修)
数 学
数 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严士健
王尚志
数学5(必修)
英 语
英 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 蔷
英语5(必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浏
八年级(上册)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河南大学出版社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八年级(全一册)
音乐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吴斌
八年级(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3月 第二版
市场营销
商品专业课本
营销策划实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年1月 第一版
推销实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年8月 第一版
初中
语文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Nhomakorabea温儒敏八年级(上册)
数学
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建磐
八年级(上册)
英语
英语
科学普及出版社
Jim Greenlaw(加拿大)
王德春
体 育
体育与健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课程教材研究所
必修
计算机
网络技术应用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应吉康
高一高二级用
教育学
幼师专业课本
幼儿教育学 (第三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必修一课标解读(2020年整理).ppt

地理必修一课标解读(2020年整理).ppt

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点: 关注的重点是“影响”,而不是太阳辐
射、太阳活动的形成(产生)机制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两方面加以说明 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一个多种运动的合运动,应关 注地球自转、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的 分析某种运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关注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的天气系统 目标指向: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换句话 说,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简易天气图 的阅读,作出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 要点: 1. 本“标准”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
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 程应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 程对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对人 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不会形成障碍
A.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 的岩石;重点是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视角认识岩石的形 成和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 一 课程标准解读
诸城实验中学 刘伟
1. “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理1” 自然地理 环境对
人类活动 的影响
(地对人 的影响)
“地理2” 人类活动 对自然
地理环境 的影响
(人对地 的影响)
“地理3” 区域人地 关系协调

可持续发 展的途径
2. “地理1”的结构分 析
3. “地理1”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报告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初一地理唐倩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

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

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转载)(2011-09-03 10:53:04)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简介一、地理课程的性质地理科学——兼跨“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课程性质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二、课程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三、课程设计思路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各2学分,36课时)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范文(4篇)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范文(4篇)

高中教师教学经验工作总结范文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

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

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1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
各2学分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旅 游 地 理
城 乡 规 划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地地理理1教1教材材分分析析
一、教材编写背景
二、编写原则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 四、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编写体例 六、内容表述 七、各章节知识结构、删减内容及重点
•知识组织:建立合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 •叙述由浅入深,讲求梯度,适度增强语言的专业性 •活动的设计梯度大小适当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依据:内容标准以内容要求的形式给出了教材必须
涵盖的知识点 ,它们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
选择方法:逐条梳理内容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
确定教材的章、节、目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解决问题能力
•书面语言表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泛时空传递信息 它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教育也不例外 •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6.注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一属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 •兴趣稳定,学习动机较成熟,思维逻辑性和系统性加强 •带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还较为感性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经验、体验 强化地理学习的实践环节
多元智力理论的流行: 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来。认为人
的智力构成是多元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外,还有空 间视觉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和存在智力。智力是不容 测定的,如果一定要测定这种智力,那就应当侧重于该 智力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仅仅 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河南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河南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根据《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特制定《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为目的,立足我省实际,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范有序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基础性。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整体设置必修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选择性。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特点,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

——适用性。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从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我省教育现状和普通高中的发展趋势,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新性。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调动学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3(必修三)教材思考和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小巴黎”之称的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

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

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

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

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

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围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微博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教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教材P11“思考”1、在教材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地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

2、地理星系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

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

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

教材P12“活动”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1)可以得用全球定位系统。

(2)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章问题探究(P13)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

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从与东南亚诸国的相关位置刊,新加坡克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从惟独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风光优美。

2. 新加坡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领土面积狭小,分散,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

3. 影响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进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4. 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5. 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通信,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6. 新加坡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7促进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累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第二章教材P17“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澡,降水减少,从而导致地面变干澡,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P21“活动”活动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过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以热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敏感区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活动2: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增加草场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活动工: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人口增加→草地变旱地→草地缩小→牧场超载→转牧脆弱地区(弃耕后)劳动力需求荒漠化加剧图 2-2-28活动4:图示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目的源头就在于人口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教材P23“思考”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所以绿洲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很快,而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却异常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很难恢复。

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

再次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教材P26“活动”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

因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再加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

沿海低地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

2、思路: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解决途径: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