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介绍分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思想转变解析
• 陈独秀的成长是曲折却富有成就的,他是我国早期社 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领导人和指 挥者,他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20世纪早期 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和发扬的关键性起点。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同时还展示出了20世纪早期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价值抉择。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 研究在学界业已硕果累累,主要是把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划 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 义者;二是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又走向了托洛斯基派, 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大托派。不过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以 往的研究者的分歧依然重重,主要在于陈独秀是否就真正 的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或仅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后来成为 托派即为主要证据。但由陈独秀的个人成长史来
党史人物——左权_作文素材
党史人物——左权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
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
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
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
”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
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
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6月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
此后,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的军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
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不满一些过“左”的主张,被有些人诬称有“托派”倾向,使他一度因所谓政治问题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军事教官,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1934年10月,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
到达陕北后,他代理红一军团长,率领这支中央红军的主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
优秀党史人物事迹
优秀党员事迹(一)一、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一)人物事迹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1916年,他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随后,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
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二)精神品质1.敢为人先。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伟大创举,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方向。
2.鞠躬尽瘁。
李大钊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以及中国革命的进步胜利,殚精竭虑,来回奔波,不辞辛苦。
3.英勇不屈。
李大钊同志在面临反动军阀的严刑拷问和绞刑架时,面不改色,慷慨赴义。
二、刘胡兰——领袖两度题词的女英雄(一)人物事迹刘胡兰,山西文水人。
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吃苦耐劳,性格很倔强。
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
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摘要:一、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二、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代表性故事解析1.董存瑞舍身炸敌2.黄继光英勇堵枪眼3.雷锋无私奉献4.张思德为人民服务三、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四、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五、弘扬红色经典英雄精神,做新时代青年正文: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英勇无畏、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将从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代表性故事解析、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些英雄的敬仰之情,弘扬红色经典英雄精神,做新时代青年。
一、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物。
他们身上展现出坚定的信仰、英勇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成为新中国英雄形象的典范。
二、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代表性故事解析1.董存瑞舍身炸敌:董存瑞是我国著名的战斗英雄,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他为炸毁敌军碉堡,毅然决然地用身体做支架,托起炸药包,英勇牺牲。
董存瑞的事迹代表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2.黄继光英勇堵枪眼: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掩护战友,英勇地扑向敌人的枪眼,用身体堵住枪口,壮烈牺牲。
他的事迹体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在面对生死关头,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3.雷锋无私奉献:雷锋是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终身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成为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楷模。
雷锋的事迹教育我们要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4.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位优秀党员,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事迹传达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坚定的信仰、英勇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
党史人物——李达-作文
党史人物——李达李达李达(—),字永锡,湖南零陵人。
中国共产党内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年后到日本留学。
年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着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年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年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同年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着作和革命丛书。
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年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
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年至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年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
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年至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年至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
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年至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他撰写和翻译了大量理论着作,坚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年发表专着《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
由于他长期进行进步活动,抗战中期以后,长期困居家乡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
年月,他前往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三个党的历史人物介绍300字。
三个党的历史人物介绍300字。
案例一: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在求学期间,李大钊热心于反对军阀袁世凯的活动。
在1916年留学结束归国后,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开始提倡新文化运动,担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积极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之后,李大钊推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6年,李大钊策反军阀冯玉祥,使其加入到推翻军阀的北伐事业。
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发后,李大钊在北京率领各界群众请愿,遭到了残酷镇压,随即被通缉。
李大钊只能躲藏于俄国使馆内避难。
1927年,李大钊于俄国使馆内被军阀张作霖部下强行逮捕,遭受酷刑拷问后惨烈牺牲,年仅38岁。
案例二: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1920年初,陈独秀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二、三大)、中央总书记(中共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7月,陈独秀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于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逝世。
案例三: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党史人物--张闻天
党史人物--张闻天在中共党史上,张闻天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总书记),遵义会议后三年多存在着“洛(张闻天当时笔名为洛甫)毛合作”的领导体制。
不过这位被誉为“红色教授”的学者型人物,一向愿意钻研理论而不长于具体事务,曾三次主动“让贤”,被传为佳话。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
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
他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注意的先驱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
1925年6月初,张闻天在上海入党,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
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即用译音“洛夫”、“洛甫”为笔名。
因他在理论研究上高于留苏的其他人,王明等教条主义者大力拉他,而张闻天因缺乏国内实际工作经验,一时也对他们的主张表示赞同。
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长,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等职。
张闻天通过实践,认清了“左”的错误危害,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
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替代博古负总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三十年代末期以后,他主要分管党的宣传教育。
延安整风时,他检查了过去的教条主义倾向,要求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1945年党的“七大”后,他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却主动到东北去,曾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省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历任中国驻苏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八大”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由于他对“大跃进”提出不同意见,被错误地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撤职后任中科院哲社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及党史上重要人物研究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及党史上重要人物研究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重要人物陈独秀毛泽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
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向火红的七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他的又一个生辰。
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
让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顾过去的九十年,中国从被列强分割到现在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强国。
中国人民从原来生活存在温饱问题到现在家家户户奔小康。
中国从经济闭塞到现在加入WTO,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GDP居世界首位。
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现在腾飞在世界东方的巨龙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发展着。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无不证明着党的决策的伟大性,正确性。
世博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七号飞船的上天都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不断快速发展。
中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党,就如一首歌里面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党带领着我国人民不断创造,开拓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当然,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史将会将他们铭记:开党功臣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建党问题上经历了从反对政党政治到成为中共党创始人的转变。
由于他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中共“一大”当选为总书记。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思想、组织和开展党的早期活动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党史人物
党史人物牛化东(1906—1995) 曾用名牛殿英,字光远,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陕西省定边县人。
1925年7月,在家乡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1926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入国民党兰州第2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期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获释。
1928年,受中共陕北特委委派到西北军从事兵运工作。
曾任排长、连长、新编第11旅参谋、副官、军械官、副团长,国民政府新编第11旅副团长等职。
此间,又第二次被捕,但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
在极其艰险环境中,组织领导新编第11旅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最终使新编第11旅于1945年10月举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
毛泽东称赞这次起义说:“你们是火车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11旅是反对蒋介石打内战起义的火车头。
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11旅,牛化东任副旅长兼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
随部先后参加固守定边城、智斗清乡团、攻占安边城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宁夏(省)军区第一任参谋长,不久,兼任剿匪指挥部副总指挥,率部在宁夏南部山区剿匪。
在他和其他几位领导指挥下,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至1951年4月底,终于击毙匪首马绍武,活捉张海禄,生擒李成富,彻底清除了匪患,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作出重要贡献。
1954年6月,宁夏(省)军区撤销,牛化东调任新组建的甘肃银川军分区司令员,他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勤奋工作,精心组织机关和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后勤工作。
1958年2月,被任命为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后兼任宁夏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6年2月离职休养。
后被批准享受正军职待遇,1982年提高为享受副兵团职待遇。
1988年9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牛化东是陕甘宁边区国民党新编第11旅起义的总指挥,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11旅和三边军分区的创始人、主要领导人之一。
党史人物介绍1500字邓家光
党史人物介绍1500字邓家光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
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
党史人物--瞿秋白先进事迹
许多人都熟悉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歌的《国际歌》,而最早将它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就是瞿秋白。
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革命领袖,并曾主持“八七”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在中国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也留下了他的英名。
瞿秋白,原号雄魄,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一个破落的士绅之家。
自己改名为瞿爽、瞿霜,后由“霜”引申为“秋白”。
他自幼多病,读书却非常用功。
9岁入常州冠英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喜欢议论时政。
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他在宗祠门上悬挂一只白灯笼,上面书“国丧”两字,表示了对革命结果的失望和不满。
1916年底,瞿秋白到北京考进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英语、法语,研究文学、哲学、佛学,并去北京大学旁听陈独秀等人的课。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担任北京学联评议部负责人,带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参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的行动。
1920年3月,他参加了李大钊倡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翌年初,他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达莫斯科,取俄文名字“维克多尔·斯特拉霍夫”,译成汉语即“战胜恐惧、克服困难”之意。
当时,他撰写了《饿乡纪程》(后人改为《俄乡纪行》)、《赤都心史》等文,并在北京《晨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歌颂十月革命。
1921年,他经赴俄的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
他当时兼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俄文教习和政治理论课的翻译,此间曾经两次荣幸地觐见革命导师列宁。
1922年11月,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出席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数月后回国,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随后,他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宣言的起草,又到上海大学任教。
在党内,他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也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整体来宣传。
党史人物——邓恩铭
党史人物——邓恩铭邓恩铭,1901年生,贵州省荔波县人,水族。
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
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出版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积极为该刊撰写文章,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和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春,他与王尽美等人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月,与王尽美一起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会后留在苏联参观考察,受到列宁的接见。
回国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
当时,山东党组织把工人运动的重点放在济南、青岛、淄博等工矿区。
在他的努力下,淄博矿区很快建立了工会组织,以后又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共洪山矿区党支部。
同年底,赴青岛,以教学、办报等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秘密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在青岛工作期间,他经常身着短裤短褂,化装成工人,深入工厂车间、铁路车站和职工家庭,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曾先后以四方机车厂和纱厂为中心,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在邓恩铭等领导下,1925年2月8日,胶济铁路工会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威震千里胶济线,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
同时,四方机车厂工人也举行同盟大罢工,历时9天,取得了胜利。
其后,成立了四方机车厂和胶济铁路总工会,共产党员被选为工会的主要负责人。
同年4月,他与王尽美等人组织领导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罢工工人达到1.8万人,形成了青岛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
他在青岛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惊恐。
5月4日,青岛反动政府当局拘捕了邓恩铭,并于5月11日将他赶出青岛。
但他仍继续领导青岛的工人运动。
党史知识点概要精编版
3、功勋人物
在党和国家各条战线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的党史人物。
政治领域:张闻天、任弼时 经济领域:李富春、薄一波 军事领域:彭德怀、刘伯承 科教领域:钱学森、李四光 文化领域:郭沫若、沈雁冰 统战领域:刘晓、傅冬菊 模范领域:王进喜、雷锋、方永刚、杨善洲
4、英烈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活动中英 勇牺牲或因公殉职的党史人物。
(1)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7月23日-31日 ★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背景:建党条件已成熟
★主要贡献: (1)确定了党的名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2)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 (3)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决议:《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
(2)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7月16日-23日 ★地点:上海 ★背景:党章和革命纲领尚未形成
杨靖宇(1905-1940) 曾任东北抗日联军主要 领导人,1940年被叛徒 出卖,壮烈牺牲。
左权(1905-1942) 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牺 牲的最高指挥员。
焦裕禄(1922-1964) 中共兰考县委书记,因 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 1964年去世。
5、反面人物
或叛变投敌,或腐败堕落,或放弃信仰 的党史人物。
2、先驱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或党的早期 革命活动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发挥过重要 作用的党史人物。
陈独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 人和早期领导人,曾担 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委 员会总书记。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 者人,国共合作的主要 倡导者。在党成立初期, 负责北方党组织工作。
党史知识点概要
一、党史阶段 二、党史人物 三、党史会议 四、党的建设
湖北保康党史人物简介
湖北保康党史人物简介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7月-----1927年7月)001 .吴德峰(1896--1976年)又名吴士崇,化名吴铁铮、戚元道,湖北省保康县百峰乡石磐岭人。
1901年在家读私塾。
1909年到湖北官立两等小学堂读书。
1911年弃学当学生兵,任湖北省学生军班长。
1914年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9底任湖北省长公署第一科机要股科员。
1921年秋任共产党主办的湖北人民通讯社社长。
1922年夏任湖北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校监,当选为湖北省教育会执行委员兼义务教育股主任。
1924年2月经董必武、陈潭秋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委员兼军事委员会书记。
1925年2月在自己创办的崇实中学任校长。
同年夏经我党决定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长、军事部长,1926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区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委员兼军委常委,同年冬任武汉市政府常委兼公安局长。
1927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鄂南特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席、湖北省工农革命军总司令。
1927年底调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
1928年1月任中共赣北特委书记,8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
1929年1月调上海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
1932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国家保卫局江西省分局局长、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委员。
1933年6月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湘赣省分局局长、湘赣省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中共湘赣省委委员。
1934年7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6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同年12月任中共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兼肃反委员会主席。
1936年5月,调任中共西北局白军工作部长,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外交部对外联络局局长。
1936年底调西安做秘密情报工作。
1940年6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
1944年当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党史人物--李达
党史人物--李达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李达。
虽然后来他一度脱党,却经毛泽东亲自批准再度回到组织里来,并成为一个没有预备期的“特殊”党员。
李达,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
生于1890年,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读书。
1913年赴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
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并在那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
他主编了《共产党》理论月刊,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望志路106号那间有特殊意义的屋子中,作为上海小组的代表,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他分工负责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后又担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
翌年因在建党和发展党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他脱离党组织,回湖南从事教育启蒙。
此间他仍和中共党内的旧友保持着关系,并配合着做些革命的宣传工作。
1927年,长沙发生反共“马日事变”后,李达又去上海的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处任教授、系主任。
在此期间,李达虽在党组织之外,在思想上仍坚信共产主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辍,他的著作成为毛泽东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
1949年,李达利用他的声望参加并策动湖南和平起义。
同年他应中共中央电邀北上入京,见到阔别已久的老友兼同乡毛泽东,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党的创始人,脱党后又回到党内,一个画了近30年的圈终于圆满。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过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校长、一级教授,以及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等职务。
选择百年党史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不少于一千字
选择百年党史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不少于一千字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当时正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求学之路。
他从小聪明好学,六岁起入读乡村私塾,九岁时手抄《重译富国策》,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1905年科举停办后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了两年新学。
这时候,李大钊的学名叫李耆年,字寿昌。
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
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离开永平府中学堂后,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当时是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
几经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李大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
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政理,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的经历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有一次,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看到馆内许多从中国掠夺去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
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陈望道党史人物
陈望道的故事
生平简介 陈望道(1891年-1977年)
原名:参一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 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 代表作品:《辞海》(主编), 《漫谈 “马氏文通”》, 《标点之革新》,《修辞学发 凡》
生平简介
1915年1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1920年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八月加入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 1934年,发起了“大众语运动” 1949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 1952年,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 1961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 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 民国1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民国20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 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这些论文从方法论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 误,明确地提出了用功能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见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他仍继续研究语法。
创修辞学
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 作,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 了贡献。他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 《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一书中。其 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 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 首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 说法。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 辞学著作。
大众语运动
1934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 言复兴”现象,与人一起发动了“大 众语运动”。主张建立真正的“大众 语”和“大众语文学”,并创办《太 白》半月刊,撰写多篇文章,宣传大 众语运动。
党史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难之交
•
胡耀邦和王稼祥在京经历了3年的批斗磨难之后,于 1969年春秋先后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 • 患难返京治病互相鼓励。胡耀邦和王稼祥的患难之交 虽然缘自同年下放到信阳,但能有机会进行密切交往却是 发生在王稼祥返京治病以后。 1984年3月,胡耀邦为纪念王稼祥同志逝世10周年, 连续用了好几个夜晚的时间,亲自撰写了长达三千 多字的《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
1925年9月在上海大学附中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 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 主任。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 治局候补委员。10月参加长征。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 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 产国际代表。
• •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 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第三、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3年被选为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传奇故事
• 1933年4月,王稼祥遭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子。 他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受剧痛经历了八 小时手术,以致最后虚脱,当时人称这胜过关 公的刮骨疗毒。 • 第二年秋天,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担架参 加了长征,过雪山草地时,他肠子流脓, 甚至爬出蛔虫,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坚持下来。
伉俪情深
• 朱仲丽与王稼祥两人的相识,说起来还 是毛主席搭的桥。那是党的六届六中全 会的一次会后聚餐,毛主席跟我开玩笑, 我不知道怎么接话,脸红了,王稼祥接 了下句,大家都笑了从那时他们便相识, 相知,相恋。 • 十年动乱中,王稼祥和朱仲丽都未能幸 免,他们也一起被批斗过,隔离起来, 又一起被送到河南一个有高墙的干休所。 在那里,虽有大师傅做饭,也有大夫给 看病,但失去自由;朱仲丽担起了全部 的家务活。她步行到乡下去给丈夫买稻 草铺床,每天给丈夫烧饭。不久回到北 京,在党的“十大”上王稼祥被选为中 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心 脏发病,含冤而逝。朱仲丽独自生活了 30年。
益却理思在有邓 。又国考世很小 能内中界高平 处问国的的评 处题的高世价 考,实度界王 虑对际,眼稼 到待,反光祥 中国以复,时 国际此比能说 的问来较够, 利题处和站他
•
•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 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
•
• •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 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 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 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