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ccf1e7700abb68a982fbef.png)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原 期末试卷 马哲试卷+答案
![马原 期末试卷 马哲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2cd05977232f60ddcca14b.png)
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是( B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B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D、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7、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性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A、辩证法B、直观性C、形而上学D、机械性9、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C )A、康德B、费尔巴哈C、孔德D、黑格尔10、现代西方哲学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11、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 A )A、反映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12、我党一贯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A、艰苦奋斗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勤俭节约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B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1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C )A、贝克莱和休谟B、谢林和费希特C、叔本华和尼采D、黑格尔和孔德15、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形态的是( A )A、古代朴素唯物论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C、辩证唯物论D、经验论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 )A、客观实在性B、运动的绝对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1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C )二者的统一A、物质和运动B、事物变化的多样性的连续性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D、形而上学和诡辨论18、设想某种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二元论D、诡辩论19、时空是( B )A、运动着物质唯一属性B、运动着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20、实践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 BA、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C、人们的精神活动D、个人的行为21、人类社会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 C )A、阶级斗争的过程B、自然历史的过程C、自发的过程D、周而复始的过程22、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D )A、人B、阶级和国家C、社会制度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3、就物质的反映特性而言( C )A、无机物不具有类似反映特性B、只有生命物质具有类似反映特性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D、部分物质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24、坚持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B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2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B )A、意识是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其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其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C )的观点。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ecb03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3.png)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称为:A. 马克思主义B. 列宁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商品生产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的平等关系D. 资本家与工人的合作关系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人的理性C. 科学技术的进步D. 社会制度的变革6.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B. 私有制C. 混合所有制D. 无政府状态7.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阶级消亡B. 社会不平等C. 贫富差距扩大D. 个人主义盛行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是:A.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建立封建专制D. 建立民主共和国9.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A. 暴力革命B. 和平演变C. 经济改革D. 文化革命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 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
3. 马克思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分析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马原期末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B4. A5. A6. A7. A8. B9. A10. A二、简答题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ccf1e7700abb68a982fbef.png)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9fc55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e.png)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22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错误(2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分)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29-30正确(2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正确(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分)。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8答:观点错误(2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P45答:此观点错误(2分)。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14d94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C.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发展性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1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f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科学性与革命性B.实践性C.发展性D.人民性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0217d275a8102d276a22f5e.png)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复习思考题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e483583c4bb4cf7ecd162.png)
马原答案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P216答: 错误。
无产阶级政党是开放的,只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价值观,均可以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更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可以使党吸收民族先进思想进而壮大自身的力量。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即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研究和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P24、253、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答: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原复习思考题 期末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 期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5c637b90d6c85ec3ac6be.png)
马原复习思考题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虽然不能将这些人员简单地列入工人阶级范畴,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
这些人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壮大,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
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总体上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只会巩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我们党不应对其他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采取拒绝态度。
任何人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就可以申请加入党的组织。
对来自社会各阶层、群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我们党要通过培养、教育,把他们锻炼成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这是我们党能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保持蓬勃向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c99c8e8856a561252d36fba.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题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
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
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
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
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
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
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
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2018-2019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2018-2019](https://img.taocdn.com/s3/m/8da00cc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a.png)
2018-2019(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思维与存在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不同回区分出的两个哲学派别。
2、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生产不足而造成的危机。
答:错误。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典型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马原复习思考题
![马原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ca29a251e79b89680226f2.png)
马原复习思考题一、辨析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
为了雇佣工人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实行等价交换,是天经地义的。
3、劳动创造价值,付出劳动的产品必有其价值。
4、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反之,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5、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反比,所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自己是不利的。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7、因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重要。
8、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停地变革提升生产关系。
二、论述题1、举例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3、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4、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5、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6、论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并以此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7、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8、如何理解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分配关系的新变化?三、材料题1、阅读材料《“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你以为如何?(2)理由是什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在讲述了自己在工作、爱情、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后,潘晓最后这样写道: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2061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0.png)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1e54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1.png)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第一篇:马原辨析题整理版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c195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志向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志向。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其次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次方面,是思维能否相识或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靠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旧是以物质力气改造物质力气的活动,仍旧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气,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行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bcecb3be1e650e53ea99b7.png)
马原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3.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用5. 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6. 钉子——马——国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7.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8. 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9. 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10. 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11.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2. 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13.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能动性的客观解释14. 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5. 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6.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7.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18. 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唯心主义)19.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2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2.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23.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24. 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25. 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6.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7.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8. 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9. 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系)3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阶级性)32.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主观唯心主义)33. 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家(恩格斯)34.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35. 手推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6.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7. 英雄史观的出发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8. 一言可以兴邦(英雄史观)39.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0.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41.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二、辨析题1. 和谐使矛盾完全消除错误。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c40d1ba502768e9951e738d3.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发展!!第一章节的内容必须要看,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中本质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简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用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存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争取一定的比例。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a9ab389bb4cf7ec4afed0f2.png)
一、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9、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cbc8f306edb6f1aff001fb5.png)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6分,共18分)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表现。
四、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1.简述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五、论述题:(第1题14分,第2题16分,共30分)1.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举例说明。
2.2004年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20分)1.错。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错。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22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错误(2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分)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29-30正确(2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正确(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分)。
(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8答:观点错误(2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P45答:此观点错误(2分)。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分)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答:该命题错误(2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分)。
10、矛盾就是斗争。
P40答:(1)该命题错误(2分)。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矛盾(3分第二章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68答: 该命题错误(2分)。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3分)。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P71答:此观点正确(2分)。
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3分)。
3、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力的结合为条件,因此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1分)。
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1分)。
6、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56答:该命题错误(2分)。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另外,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3分)。
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75正确(2分)。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3分)。
第五章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204答:观点错误(2分)。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商品经济。
非但如此,垄断产生以后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3分)。
2、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P207-210答:(1)观点错误(2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3分)。
第六、七章1、.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答:(1)该命题错误(2分)。
(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3分)。
二、比较题第一章1、物质和意识P28物质是存在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到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到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403、量变与质变 P444、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P44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23、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P42根本矛盾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着事物性质的矛盾(2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分)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可能不同。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1分)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答:(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分 )。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则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分)第二章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68-69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研发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1分)2、真理和价值P74-853\ 规律与真理P74规律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分)规律和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1分)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P138答:(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分)2、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P131-133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而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10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15-116第四章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5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分)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1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1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分)2、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P115-173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
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
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5分)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P15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而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多少,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的问题。
5、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54-P174必要劳动时间指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分)5、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P167-P180答:(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进一步发展(2分)。
(2)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进行,资本积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2分)。
(3)资本原始积累不发生增殖,资本积累发生了增殖(1分)。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P176-177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7、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P183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分)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的周转。
(2分)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
(1分)8、剩余价值与利润P186答:(1)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分)。
(2)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3分)。
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P176-P186答:(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2分)。
(2)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剥削程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分)。
第五章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P202答:(1)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1分)。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2分)。
(3)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