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四单元)

合集下载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粤教版六班级上册科学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粤教版六班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空气在人体内的旅行线路, 感觉并测量呼吸时的身体变化, 知道什么叫“气量”, 会测肺活量。

教学用具:软尺、肺活量测量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体健康除离不开健康饮食外, 还需要呼吸健康。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举例说明“气量”。

2、空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从出生起, 人就开始呼吸了。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空气, 一旦停止呼吸, 人的生命就完结了。

3、活动1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①看图, 说说空气进入人体后, 依次到达哪些地方, 了解这些地方的名称。

(鼻腔, 咽喉, 气管, 支气管, 肺)②空气能从口入吗?③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4、活动2观察呼吸时的身体变化①软尺测量深呼吸时的胸围(自测, 互测), 记下数据, 计算出胸围差。

②多测几次, 计算出平均值。

③制表备用。

5、活动3比比谁的气量大①用瓶子、软管等测量气量, 根据胸围差记录, 讨论胸围差与气量的关系。

(注意管子卫生)②用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③小知识:肺活量是指做一次尽可能大的吸气后, 用力呼出的全部气体。

肺活量的大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指标, 肺活量大, 肺功能就强。

④制作肺活量统计表。

⑤增大肺活量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练。

6、上网查看资料1不同年龄的人肺活量也不一样, 儿童肺活量约1.2升, 成年人约2.6升。

常常锻炼可增加到5升, 比不常常锻炼的人能够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 这能使身体更健康。

7、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①先测定平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一呼一吸算作一次呼吸)。

②到操场跑三圈, 回到教室。

③测半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计算出1分钟的呼吸次数。

8、比较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笫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为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牛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笫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笫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人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牛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而、冰雪融化、恢制品生锈这些H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C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濟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口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口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仲和应用:生活中还冇没冇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光的反射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知道光的传播方式。

3.掌握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

4.能够举出光的反射应用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1.光的反射现象。

2.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光的传播方式。

2.应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实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使用PPT或教具展示凸镜和凹镜的图片和用途,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见过凸镜和凹镜吗?•你们认为凸镜和凹镜有什么用?•你们有没有用过凸镜或凹镜?2. 学习环节2.1 光的传播方式老师将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中光的传播方式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听,并使用PPT或其他教具展示光传播的模型和演示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引导学生学习。

2.2 光的反射现象老师将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中光的反射现象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听,并使用PPT或其他教具展示光的反射环节的实验和演示光的反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3 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老师手持凸镜和凹镜,对学生演示其使用方法,并让一部分学生互相演示,让全体学生熟悉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活动学生用凸镜或凹镜进行实践活动。

使用凸镜观察物体退后的现象,通过凹镜观察物体拉近的现象。

4. 巩固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并讲解答案,让学生加深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1.光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反射现象是什么?能举出哪些实例?3.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是什么?你们都做了哪些实验?5. 总结回顾老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告。

五、板书设计•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

•光的反射现象:光线会以与法线相等的角度反射。

•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评价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

例如,通过学生用凸镜或凹镜进行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凸镜和凹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从而得出本节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 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 2-10 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1/ 62(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 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保护环境》全单元精品课件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保护环境》全单元精品课件

污水从哪里来?
水污染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工业 集中、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更为严重。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农业污水
自然水域污染
污水的来源有很多,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活污水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 开水。做饭、洗衣服、 洗菜、洗澡、冲厕所 等活动都会容易产生 污水。这类污水富含 营养物质,容易滋生 细菌和藻类,对人类 和环境造成危害。
水域的水质情况
人们对水域的评价 我的建议
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小心仔细观察,防止水样溅出。 2.不要用手直接触碰。 3.闻气味时,应该用手轻轻的在瓶口扇动,仅 使少量的气味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 器口去闻味道。 4.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做到仔细,步骤正确。
水域名称 水域周围是什么 水域周围的污染源 水域中的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水域中的水生动物活动情况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
尾气污染
尾气污染
尾气污染
悬浮列车
悬浮列车
悬浮列车
课堂小结
大气污染的防治 防治空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 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 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 (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 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 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 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 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 对于风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 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活动。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 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 户过度集中,不要造成重复叠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 (4)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百_20171128_085043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百_20171128_085043
4 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5 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广州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全册)有板书+教后反思

广州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全册)有板书+教后反思

广州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全册)有板书+教后反思概述本文档是广州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备课的全册内容,包括板书和教后反思部分。

板书第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板书内容:介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不同生物的特征等。

- 板书设计:使用图示和关键词,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变化与运动- 板书内容: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和变化过程,包括振动、摆动等。

- 板书设计:利用图示和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变化过程,增加视觉效果。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 板书内容:介绍地球和宇宙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自转、公转等。

- 板书设计:使用地球和星球的简单图示,搭配关键词,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和宇宙的关系。

第四单元:物质与能量- 板书内容:介绍物质的组成和能量的转化形式,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以及能量的传递方式等。

- 板书设计:运用简单的示意图和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

教后反思本教材的备课过程中,我通过结合板书设计和教学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板书设计: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内容和图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实例演示:结合实际实验和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知识,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板书的反应非常积极,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板书所传达的知识,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后的反思中,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升备课和教学的质量。

总结通过板书和教后反思的方式进行备课,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备课中,我将继续注重板书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校园中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展示不同的动植物。

通过展示引起学生对校园中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关注,并回忆在三年级时观察生物的方法,为本节课的调查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

教材上的参考资料图片意在使学生知道生物学家也要进行调查活动,且也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调查,从而引出学生对校园中生物的调查。

教材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展示了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下面的记录表格提示学生要对调查结果及时记录,同时提示学生不要漏掉校园中的每一种动植物。

【学生分析】经历了3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描述着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从这个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比较直观、具体,但是,学生对于生物种类和生物个体还是不能分清楚,因此,本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广东教育出版社_广东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6 光的传播 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_广东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6 光的传播  教案

《光的传播》【教材内容及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光》的第二课内容。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课内容的要求: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本单元先从《光从哪里来》开始。

通过《光从哪里来》的学习活动,让同学们能够识别什么是光源,能举例说出常见的光源,并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第二课《光的传播》中,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光线”打靶、小孔成像等活动了解光传播的特点是沿直线传播。

接着在《影子》一课中,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影子、制造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同时让同学们认识到影子的形成也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推测并描述光传播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光线”打靶活动,利用卡纸、手电筒做“光线”打靶实验,感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是小孔成像,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感受光是沿直线传播。

【学情分析】学生对光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对光的一些性质有所观察和发现,如光可以起到照明作用等。

他们还在生活中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不同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如万花筒、照相机等。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的关系有了较为科学的认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了解小孔成像和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能力培养]1、能通过观察、推测、描述光传播的特点是沿直线传播。

2、通过实验、观察、推测光沿直线传播。

3、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材料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能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其科学原理,从而产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

2、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推测、描述光传播的特点是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了解小孔成像和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教学准备】1、小组准备:手电筒、“光线打靶”探究纸、蜡烛、两张卡纸(其中一张有孔)、活动记录单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光沿着直线传播【活动记录单设计】“光线打靶”探究活动记录单组别:第组一、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成功“打靶”的路线图记录下来。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内容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能力培养1.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

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引出探究活动。

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准备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

导入、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小组活动。

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

归纳: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

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导入、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四单元)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四单元)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四单元)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十一课:保护空气教学内容1.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2. 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

能力培养1.通过测定空气中尘埃多少的活动,提高动手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提高观察、搜集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空气的情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调查实验——信息收集——分析讨论——表达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并分析原因。

教学准备材料:投影胶片、纸片、剪刀、油性笔等;图片:各种空气污染的图片等;视频:空气污染视频片断,如汽车尾气等;资料:天气预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本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多发达城市常常见不到蓝天白云。

为什么天空是灰蒙蒙的?引出探究话题。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教师在课前先进行尘埃收集。

尘埃是一种很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让我们以尘埃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尘埃的多少,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怎样才能测定空气中尘埃的多少呢?小组讨论并设计收集尘埃的方法。

利用投影胶片能滞留、吸附尘埃的特点,在某一个时间段对某一地点空气中尘埃的数量进行观测。

交流各小组的设计。

活动:观察教师提前采集的尘埃收集片,统计、记录尘埃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各地点在不同时间段的滞尘量的规律。

活动:选择适当的测量地点放置尘埃收集片。

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哪里的空气最干净?如果天气变化了,会有什么效果?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果要了解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拓展: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指数。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课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课内容:课本第 2-10 页。

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不过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考证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着手实验能力。

教课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此刻各种现象,让学生感觉到身旁各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能否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找寻身旁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察看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消融、铁制品生锈这些平时生活中经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消融。

1、回首从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察看冰消融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而后进行全班沟通。

3、比较冰消融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议论后,学生简单得出冰消融和蜡块消融都不过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议论: 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仍是铁吗?1、指引学生察看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而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凑近铁锈,进行察看。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能够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获取了“铁锈仍能否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长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近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焚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察看现象。

步骤 2:将少许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润湿,倒出剩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察看现象。

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焚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小学六年级上册粤教版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粤教版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课时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全课总结第二课时一、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4、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二、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一、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程孝祖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现象分析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3.学生讨论4.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新授(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新授:(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四个单元。

本单元共计6个课时,内容包括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概念、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概念。

2.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熟悉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2.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的原因。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视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2.熟悉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学生对进化理论的理解。

2.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与人类的关系。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物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环境变化前后的图像,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引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

2.讲解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和物种的适应性,并介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例如,通过观察变色龙的变色功能、老鼠的尾巴自断等示范,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适应性并分析原因。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整理出不同类型的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有哪些共同点。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遗传与进化》教案(共8课)(2022版)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遗传与进化》教案(共8课)(2022版)

第四单元遗传与进化17.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遗传与进化”的第1课。

生物繁殖的后代虽然大都具有与亲代相似的特征,但同时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能进化和发展。

生活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比比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也会有一些困惑。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十分必要。

“生物的遗传现象”通过对生物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到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种瓜得瓜”,通过对俗语的探究,了解植物的后代与其亲代同属一个物种,并保持了亲代的主要特征。

活动2“小动物出生了”,通过观察常见的小动物,如小兔或小鸡,描述这些动物与它们的亲代相似的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六年的科学课学习,也有栽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的经历。

学生会通过观察识别周围常见的植物种类,也知道植物能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学生还能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识别一些常见的植物的种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种子发芽后能长成一棵与其亲代同属的一个物种。

但是这种现象蕴含着的科学道理,学生可能还没有系统地进行分析,缺少关于遗传和进化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之处。

2.知道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通过描述和比较后代和亲代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中提出可探究关于生物遗传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丝瓜及其种子实物或图片、豌豆及其种子实物或图片、一窝出生一段时间后的兔子或小鸡的图片或视频、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丝瓜及其种子实物或图片、豌豆及其种子实物或图片、学生活动手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十一课:保护空气教学内容1.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2. 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

能力培养1.通过测定空气中尘埃多少的活动,提高动手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提高观察、搜集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空气的情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调查实验——信息收集——分析讨论——表达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并分析原因。

教学准备材料:投影胶片、纸片、剪刀、油性笔等;图片:各种空气污染的图片等;视频:空气污染视频片断,如汽车尾气等;资料:天气预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本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多发达城市常常见不到蓝天白云。

为什么天空是灰蒙蒙的?引出探究话题。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教师在课前先进行尘埃收集。

尘埃是一种很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让我们以尘埃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尘埃的多少,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怎样才能测定空气中尘埃的多少呢?小组讨论并设计收集尘埃的方法。

利用投影胶片能滞留、吸附尘埃的特点,在某一个时间段对某一地点空气中尘埃的数量进行观测。

交流各小组的设计。

活动:观察教师提前采集的尘埃收集片,统计、记录尘埃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各地点在不同时间段的滞尘量的规律。

活动:选择适当的测量地点放置尘埃收集片。

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哪里的空气最干净?如果天气变化了,会有什么效果?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果要了解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拓展: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指数。

播放“空气污染” 视频。

三、活动二:怎样保护空气在了解了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后,我们要思考怎样保护空气。

调查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

思考:学校周边有没有工厂,学校附近交通状况及绿化状况。

这个活动是学生的一次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对所在地区或学校周围空气质量的调查。

比如进行学校周围空气质量的调查,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等。

根据空气污染的特点,设计空气质量调查表,科学系统地对学校周边的情况进行调查和记录。

交流:将设计的表格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空气质量调查表。

如何利用我们的空气质量调查表分析学校的空气情况,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校园和社区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活动: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调查,完成相关的数据搜集和资料分析。

将调查情况上传到“小学科学网”进行在线讨论。

四、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学内容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能力培养1.学会运用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2.学会设计和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学会开展实地调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调查研究——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判断——表达交流重点难点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学会设计和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学会开展实地调查。

教学准备器材:水桶、烧杯、放大镜、酒精灯。

图片:各种水污染的图片等。

视频:水污染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本图,再现图中的人物对话。

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二、活动一:制定调查方案导入:要了解水质污染的情况,我们可以对周边的水源进行调查。

介绍教材里“彬彬小组”的调查方案。

思考“彬彬小组”的调查方案,了解调查项目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习设计调查方案。

活动:小组讨论,研究设计水质调查方案,并记录下来。

在组织学生进行制定调查方案的过程中要强调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根据教科书中的调查报告范例,让学生了解设计调查方案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及具体项目内容。

可介绍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以及进行这些项目的先后顺序;介绍调查报告的形式,一般包括文字和图片。

各小组交流调查方案。

根据各组设计的调查方案,完成水质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说明实地考察和取样的基本方法,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和记录。

要强调安全意识,在取水样和实地考察时,要求学生不要随意接触污水,注意安全。

三、活动二:水里有什么?播放“水污染” 视频。

干净的水是清澈透明、无色无味的。

请认真观察各组取回来的水样,是否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怎样才能知道水样是否干净而未受污染呢?活动:小组活动。

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气味和水里存在的其他物质,并作记录。

可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再利用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

可利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上的水样,观察残留物。

在观察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和安全,不要随意直接用手接触污水,实验完成后要洗手。

各小组讨论实验情况。

拓展:水里的物质可能来自哪里?四、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教师在课前收集三种水质差异较大的水样(包括没有污染的清水)。

在这几个水样中,哪个水样被污染了呢?用什么方法知道水样受到污染了呢?小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研究观察水污染的方法,并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

小组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法。

各组选择以下一种方法,观察三个水样的情况,并作记录。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4.利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上的水样,观察残留物。

在观察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和安全,不要随意直接用手接触污水,实验完成后要洗手。

各小组讨论实验情况,注意水样的颜色、透明度、气味和水里的其他物质。

拓展:水里的物质可能来自哪里?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第十三课:变废为宝教学内容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

能力培养1.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制造,培养分析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2.意识到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从小事做起。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流程调查研究——分类比较——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设计——实验制作——表达交流重点难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器具和材料:弹簧秤、盆、小木棒、纱网、泡沫塑料块、大头针、纸屑、回形针、铝箔、废纸、糨糊等。

图片:各种家庭垃圾的图片等。

视频:垃圾分类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课本图,模拟图中人物的活动: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垃圾也需要分类吗?垃圾是否也需要分类?二、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每天家里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

我们可以对家庭垃圾进行观察分类,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你们家里每天都会丢弃什么垃圾呢?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对家庭垃圾进行统计与分析。

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天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为时一周,并作好记录。

本活动需要学生在家里完成,所以教师在布置活动时要给予明确指导,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记录,要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本活动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

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三、活动二:垃圾分类出示课本图(各种垃圾的图片)。

在这些垃圾中,哪些可以回收利用,哪些不可以回收利用,还有哪些是有毒的?根据垃圾图片进行分类。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类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垃圾的分类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推行并不顺利。

对垃圾进行分类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讨论:思考推行垃圾分类的障碍及克服办法。

设计减少垃圾排放、回收有用物质的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交流各小组的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播放“垃圾分类” 视频。

四、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我们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

但可回收垃圾中有很多不同类别的垃圾,废品回收公司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分离。

你能帮废品回收公司想出简便、快捷的方法,把泡沫塑料、废橡胶、废铁、废纸、废棉布,以及其他废金属等相互分离开吗?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设计分离废品方案。

把分离方法和工具以及每一步骤结束后剩下的物质填写在教科书的框图中。

设计方案关键有两点,一是利用什么工具分离,二是分离的顺序。

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各组交流分离方法,思考哪些方法比较有效。

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拓展:如果换成其他物品,你是否可以想出新的分离方法?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第十四课:和谐的家园教学内容1.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

能力培养1.主动搜集一些新信息。

2.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意识到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一起参与。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归纳——综合设计——表达交流重点难点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环境设计。

教学准备合理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的旅游资源的图片或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小龙写给波波的信。

波波遇到什么难题呢?家乡准备开发旅游区,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会不会给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呢?二、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如果不考虑开发和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小组讨论,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对小龙家乡开发旅游区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分析收集的各类资料,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对小龙家乡开发旅游区进行分析。

交流以小组形式汇报分析所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三、活动二:设计新家园出示课本图或旅游区规划图。

这是小龙山清水秀的家乡。

请你帮助他的家乡,进行旅游区开发的项目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