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

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

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中医哲学基础 (3)

中医哲学基础 (3)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是指中医学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注重观察和掌握人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关注某一部
位或某一症状。

2. 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都是由阴
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切事物都
具有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了自然界的五个基本物质和运动规律。

3. 人体的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生命活动所需
的气和血。

气是人体内的基本物质和能量,血是滋养人体
组织和器官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和平衡对维持人体健
康至关重要。

4. 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


证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等特点进行诊断,论治即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
气血失调所致,治疗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调整和治疗。

5. 中医的预防和养生理论: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
保养。

中医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关系,提倡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情绪和生活习惯等,以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是中医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医
学的理论体系、临床疗效和整体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化→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形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成→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阳阴 的阳
普遍性
阴阳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之中。 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源泉。
中中医医的的应应用用精精气气学学说说在在对精气生命理对精气生命理论建构的影响论建构的影响对整体观念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构建的影响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 质 变 的
病理——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消长与转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化的关系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用相连。
中医哲学基础
14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 阳
机理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动力根源。 ②阴阳自和是阴阳的固有特性和深层次运动规律。
一定限度内
→ 对立制约
————→ 消长
互藏
动力源泉 相互作用 (相反) ————→ 交感 ————→
形式 (相成) → 互根互用
联系纽带 ↑
产生推动 ————→ 运动变化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1. 嘿,你知道吗?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里有阴阳学说呢!就好比白天和黑夜,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呀。

像我们的身体,也有阴阳两面,要保持平衡才行呢。

要是阴阳失调了,那可不得了,身体就会出问题啦。

这不就像跷跷板一边太重了,整个就不平衡了嘛!2. 中医还讲究五行学说呢,这可有意思啦!金、木、水、火、土,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比如说肝属木,心属火,它们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呢。

就如同在一个团队里,大家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要是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受影响呀,你说神奇不神奇?3. 气一元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哦!气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股力量。

你看,人有了精神气是不是就感觉活力满满呀?这就是气的作用呢。

它贯穿在我们身体的每一处,就如同空气对于我们一样重要呢,没有它可不行啊!4. 还有呀,中医里的整体观念真的超棒的!别小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那可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有序的整体呢。

就跟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一个零件出问题,整个机器可能就运行不顺畅啦。

比如头疼可能不只是头的问题哦,也许是身体其他地方影响的呢,是不是很有道理?5.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还有个辩证论治呢!这就像是在玩侦探游戏一样,要仔细分析各种症状。

不同的症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就像解决不同的难题要用不同的办法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呀,中医可真是智慧满满呢!6. 最后说说动静观吧。

我们既要适当运动,又要足够休息呀。

就像汽车一样,跑久了也得停下来保养保养。

只有动静结合得好,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呀。

你想想,要是一直紧绷着或者一直懒散着,能行么?我觉得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真的是博大精深,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运用呢!。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其哲学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医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哲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受天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因此,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阴阳五行是中医思想中的重要理论,阴阳是对于事物性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描述,五行则是对于事物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描述。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器官、生理功能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五行是中医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的协调运作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体现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上。

中医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从人体的整体表现和病症出发,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全面的诊断。

中医认为,人体的病症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症状,而是整个人体内部失衡状态的反映,因此,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从整体上了解病情。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中医哲学基础的重要体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平衡,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的治疗原则还包括针对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失衡有关,因此,治疗疾病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煎煮、气功等。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ຫໍສະໝຸດ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02
腑,运行气血
脏腑功能:脏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
03
互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经络作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04
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气血津液的生成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 依赖于经络的运行和调节
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0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注重五行相生 相克,认为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03
气血津液:中医养生强调气血津液的调
和,认为气血津液的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04
经络穴位:中医养生注重经络穴位的调
理,认为经络穴位的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
01
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3
寿命
中医康复调理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人
为本
康复调理的方法:针灸、推
2
拿、拔罐、中药、食疗等
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阴 阳五行之间存在 着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关系。
4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于阴阳五行失 调引起的,治疗疾 病就是要调整阴阳 五行的平衡。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
01
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连接脏
02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通过观 察、询问、切脉等方
式了解患者的病情
03
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治疗时不仅关 注局部症状,更关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1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1哲学基础
广义:是指任何现象,包括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寒证 实热证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 的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对 立
阴阳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失调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阴阳 偏衰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 的
阳不制阴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互 用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意义: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万物
天气 地气
感应交合而化生生命与万物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意义:是阴阳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基础
阳中 有阴
阴中 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
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 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指气中的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
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 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 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 的阴阴属性。 阳 阴 明亮的 晦暗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活动的 静止的 积极的 消极的 兴奋的 抑制的 功能的 物质的 上升的 下降的
自然界: 从冬 春 夏 阳 气 阴 气 “冬至一阳生” (寒 温 热) 从夏 秋 冬 阴气 阳气 “夏至一阴生” (热 凉 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 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涵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 立的结果。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
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 1.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行:运动、运行。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 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①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 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 证。即 “阳虚则阴胜”。 ② 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 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 即“阴虚则阳亢”。
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腹部——为阴 四肢外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从气血分: 气——主动、属阳 血——主静、属阴
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 把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熔铸成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中国古代朴 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即阴阳 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来解释人体 的生理、病理现象,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 些规律和机理,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 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 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 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 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 “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 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 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 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学时】4学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 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 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 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 的光芒。
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
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 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如 白昼——属阳 日中
下午——阳中之阴。
日西 合夜 上半夜—阴中之阴 夜晚——属阴 鸡鸣 下半夜—阴中之阳 平旦
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 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 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
阴随阳消
阴阳皆消
阳随阴消 阴随阳长 阴阳皆长 阳随阴长
阴阳虚损
阴阳旺盛
(四)阴阳相互转化:
1、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 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 过程。 2、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
3、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所说:“物之生 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阐释了阴阳 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事物 由小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从五脏分:
心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心肺
居上属阳
肺 肝 肾 脾
肝脾肾 居下属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 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 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 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
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 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 哲学。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 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 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 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 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 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
2、表现: (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 (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 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 如: 自然界
冬至 夏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
如:温热 寒冷
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 黄疸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阴阳,首先见于《周易· 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演八卦”。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 而产生万物。
《说文解字》:“阴,暗也; 阳,明也。”阴阳最初的概念 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 言。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 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 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 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 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 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③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 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 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
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 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 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驱散寒冷,用温热药治疗寒证。 降低高温,用寒凉药治疗热证。
3、对立制约的形式:阴阳相互消长。 通过阴阳相互消长,实现阴阳相互制 约,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这是实现 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 方而单独存在。 互根:互相依存。 互用:互相促进。
(三)阴阳消长平衡: 1、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 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 衡。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寒 热
物质 功能
功能 物质
阴长阳消:热

(2)阴阴皆消皆长:
2、表现:
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
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 化”,“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 生”,“孤阴不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 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 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 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 于一个统一体中。
1、阴阳的对立,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阴 阳的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 2、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3、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 消长的结果。消长引起量的渐变,转化引起 质的突变,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事物由 微而著,由盛而衰,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 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 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 基本的治疗原则。
(六)指导疾病的预防
春夏季节要保养阳气,秋冬季节需 固护阴精,以顺应四时,调节阴阳。不 仅可使人体健康,并可增强预防疾病的 能力。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方位
温亮重 时间 度度量
运动 状态
人体
春白温明 运上兴物 阳上 天 左 轻 气 夏昼热亮 动升奋质 秋黑寒晦 静下抑功 阴下 地 右 重 血 冬夜冷暗 止降制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