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符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张Y 理论。
超Y理论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化人假设。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中止阶段(Adjourning Stage)
注意:并非严 格经历5阶段, 亦非必然进入 下阶段。
第一节
群体及其发展阶段
二、群体发展阶段 2.间群体的发展方向;
•每个群体在其生命周期的同一时间点上发生转变——正好在群体的 第一次会议和正式结束的中间阶段;
•转变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特征为迅速变革、抛弃旧模式、采纳 新观点,为第二阶段的发展调整方向; •第二阶段是新的平衡阶段,群体开始实施其在转变时期创造出来的 计划;
工作较单纯
需要成员紧密配合的工作
1.角色——人们对某个社会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 一系列行为模式。 2.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怎样的行 为反应的认识。
3.角色期待——他人对处于某一特定情境的人应该如何行事的 客观要求。
4.角色冲突——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就可能会产生角 色冲突。
群体角色
角色
•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为特征。
补充:群体发展的六阶段模型
1)方向的确定 2)冲突与挑战 3)凝聚 4)迷惑 5)醒悟 6)承认接受
补充:群体从形成到成熟的发展阶段
成熟 (有效率 有效益)
群体的成熟状态
方向确定
冲突 凝聚 和挑战
迷惑
醒悟
承认接受
第二节 群体规模与 结构
第二节
群体规模对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衡量的角度
1. 对领导人的要求 2. 领导人与成员间差别 3. 领导人的指挥作用 4. 对领导人指挥的容忍 5. 少数成员的支配力 6. 禁止一般成员参与决策 7. 规章制度的正规化 8. 做决定所需要的时间 9. 形成小群体的倾向性
群体规模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削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5-第五章 群体行为
群体 凝聚力
低凝聚力的影响 ⑴较高的流失率和缺勤率 ⑵成员的无政府状态高 ⑶成员满意率低、牢骚多 ⑷成员忠诚度低 ⑸群体及成员间信息 沟通不畅 ⑹群体的行动力弱
低
3、内聚力与生产率
4、 凝聚力、目标接受与绩效水平
对于组织目标的接受程度
高
低
群体凝聚力
高
高绩效水平
低绩效水平
低
中等绩效水平
低绩效水平
5、如何促进群体的内聚力 (1)缩小群体规模; (2)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3)增加群体成员一起工作的时间; (4)提高群体地位; (5)激励与其它群体的竞争; (6)对群体而不是对个体进行奖励;
社会堕化的原因 群体成员相信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责任扩散;
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偶数群体更有利; 5人或7人的群体工作效率更高;
5-3-5 群体凝聚力
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使成员维持在 群体内的合力,通常表现为成 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群 体与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 如何衡量群体的内聚力?
5-4-2 群体偏移 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 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或保守偏移,或冒 险偏移。
5-4-2 群体决策方式
效果指标 观点数量 社会压力 资金成本 决策速度 任务导向 潜在人际冲突 对结果承诺 群体内聚力
互动群体 低 高 低 中 低 高 高 高
头脑风暴 中 低 低 中 高 低 不适用 高
群体的重要性 群体的素质构成 群体的容忍气氛 群体的凝聚力
4、越轨行为 群体中的个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 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当越轨行为受到群体规范的支持时,对员工的 协作、承诺和动机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员 工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下降,以及流动率的提高。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一、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分类正式群体是指一种具有明确目标、明确职责、遵循规则和程序的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建立在专业、严谨和正式的基础之上的。
正式群体根据其性质和职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1. 政府机构与组织:政府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事业单位等都属于政府组织,其性质要求组织成员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等规定,以及秉持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
2. 学术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等,其性质要求组织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严谨的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是其特点之一。
教育机构包括中小学、培训机构等,组织成员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和严谨的教学方法是其要求。
3. 企事业单位与组织:企事业单位是指以盈利或公益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中的正式群体要求组织成员遵循企业文化、诚信经营、员工职责等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分类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确目标、职责和规则的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基于兴趣、共同爱好、个人关系等非正式因素。
非正式群体根据其形成和运作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1. 兴趣爱好群体:这类群体通常是由对某种特定兴趣爱好的人自发组成的,如书法班、音乐团体、篮球队等,其特点是志同道合、交流互助。
2. 社区群体:社区群体是指生活在相同地方或共同社区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如居民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团队等。
这类群体的特点是为了解决共同问题、改善共同生活环境而组成。
3. 社交群体:社交群体是人们为了扩大社交圈、丰富个人生活而组成的,如读书俱乐部、旅游团体等。
这类群体强调互动交流、共同体验。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与价值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虽然在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上有所区别,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正式群体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制度和规则,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而非正式群体则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和社交交流的机会。
浅谈非正式群体特点及应对策略
浅谈非正式群体特点及应对策略作者:莫利勇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3期摘要:班级是学校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内部存在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本文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分类,并针对各类“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应管理措施,区别对待,从而更好利用其积极因素、尽量消除其消极因素,使班级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引导;教育;学习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41-01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团队以及各种学习小组,是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小集体,是正式群体。
当这些小集体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时,非正式群体便自然产生。
主要表现形式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等。
在一个学校大集体里出现一些,甚至众多的非正式群体,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要做好这些小群体的工作。
学生的思想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去做,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既有利于班风的建设,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1.“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多样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因素。
有的是由于有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聚集在一起;有的是由于有共同的追求或相似的生活目的而聚集在一起的;有的是由于有对人、对事物的看法相同有共同语言而聚集在一起。
二、时空因素。
即由于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学习时间和地点,客观上使他们聚合在一起。
三、外部环境因素。
即学生主观上以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他们聚合在一起。
形成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有时是某一方面因素的作用,有时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于的结果,了解清楚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其工作特点2.1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对于非正式群体,按它对学校班级组织的影响,可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积极型。
这类小团体与集体组织关系密切,步调一致,往往成为正式群体的骨干,对集体的各项工作起积极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群体-人管方案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六、团队
1 定义:特殊群体。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 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 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 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在多变的环境中,更灵活、反应更迅 速。快速地组成、重组、解散
2. 团队和群体比较:
项目
类别
目标
协同配合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 准。
规范的类型:
绩效规范: 形象规范: 社交约定规范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从众(conformity)
从众: 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 者态度的变化(Myers,1993)。即从众就是个人在社 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参照性群体
沙克特(S.Schachter)考察团体凝聚力和对团体 成员的诱导(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1
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4
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2
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3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凝聚力
高
低
绩高 效 规 范
低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低或者中等 生产率
如何判断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迈尔,“决策效益四分图”
高
决
策
III
质
量
I
低
IV II
决策可接受性 高
四种情况: 一)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不重要:“抽签”办法 二)决策可接受性很重要,决策质量不太重要: 群体决策要好于个人决策 三) 决策质量很重要,可接受性不太重要: 个人决策为主 四) 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很重要: 领导主持,群体参与的群体决策。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有较强的凝聚力。
2.团体压力较大。
3.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4.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传递迅速。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1.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娱乐型群体 2.学习成绩分化形成学习阶层群体 3.共同的地域和空间形成地缘型群体 4.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恋爱型群体5.类似遭遇形成同病相怜型群体6.对正式群体的不满形成的“另立山头”型群体。
班主任应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首先,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积极型。
以正确的志向、观点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二是中间型。
因地理因素和性格相似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一般也不违反学生守则。
三是消极型。
一般地说,差生小群体或因为对付其他同学而组成的小群体均属于此种类型。
它们与班集体是不相容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对待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支持和保护。
例如,几个学生都爱好写作,他们经常在一起钻研和探讨作文上的问题。
像这样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应当鼓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待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关心和引导,由于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地位和作用不太突出,常常被班主任忽视,有的则采取放任的态度。
其实,只要我们深刻分析一番,就会发现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离心力,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班主任应当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促使他们与更多的同学友好相处,广泛地与同学交往,增加彼此了解,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即向交往的深度发展,通过高水平的交往,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评价上趋于一致。
对待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坚持正面教育。
一是班主任要密切同差生小群体成员的联系。
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以深厚的感情温暖他们的心灵,这样就能够消除他们同班集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抵触情绪。
二是掌握差生小群体的形成规律,把工作做在前面。
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如跨越班级的后进生小 团体和失学的老同学,旧伙伴密切交往而形成的校 外联合体等,不能歧视和简单禁止,要做好转化工 作,从建立感情入手,摸清症结,对症下药。还要 发挥正式群体——学校、班级、团队组织的作用。 以集体的力量去感化和温暖其中的成员。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应通过组织纪律或法律手段使之 分化瓦解。这种群体的形成往往与社会上的不法份子有关 联,对学生成长影响极坏。要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帮助 他们分清是非,掘弃盲目的从众行为。要顺藤摸瓜,揭露 和打击其中的不法分子,从时空上严格控制学生和他们与 社会交往,包括“调班”、“转学”等。对一时误入歧途 的学生,要鼓励和欢迎他们加入到积极型群体中来。
小结
正式群体(班级、学习小组)的活动目标、 组织形式、奖惩制度、教育措施越不合理, 不能满足组织成员的合理需要时,小型非正 式群体产生和形成得越快。在班集体中,非 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活动对整个班级风气及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作用。
想一想
针对本视频的案例,谈谈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 非正式群体,应该如何干预?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指小 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因为 相似的需要、兴趣、爱好 和态度聚集在一起,自发 形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交往多
一致对外性
合作性强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地位 作用
性质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应该采取有的放矢的管理措施。由于非正式群体的性 质、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在引导和协调中应认真分析 非正式群体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区 别对待。
谢谢观看!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从时空上给他们多接触的机会,帮他们解决 交往中出现的矛盾,鼓励他们共同进步,表扬和宣传他们的积极作用, 使之不断巩固和扩大。
简述群体的分类
简述群体的分类群体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
根据不同的标准,群体可以被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群体的分类。
一、按照规模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将群体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
小群体一般由少量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相互关系较为密切,沟通交流较为频繁。
例如家庭、朋友圈等都属于小群体。
大群体则规模更大,成员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沟通交流较为间断。
例如公司、学校、社区等都属于大群体。
二、按照共同特征分为兴趣群体和社会群体根据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特征,可以将群体分为兴趣群体和社会群体。
兴趣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例如读书俱乐部、运动队等。
社会群体则是指成员之间因为共同的身份、地位或职业而形成的群体,例如同学群体、职业群体等。
三、按照目的分为工作群体和娱乐群体根据群体的目的和活动性质,可以将群体分为工作群体和娱乐群体。
工作群体是为了共同的工作目标而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例如工作团队、项目组等。
娱乐群体则是为了共同的娱乐活动而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轻松愉快。
例如旅行团、舞蹈队等。
四、按照组织形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组织形式,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明确组织结构和规定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关系。
例如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等。
非正式群体则是指没有明确组织结构和规定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自由松散。
例如朋友圈、兴趣小组等。
五、按照地理位置分为本地群体和虚拟群体根据群体成员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可以将群体分为本地群体和虚拟群体。
本地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地理位置较为接近,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的群体。
例如同一个社区的居民群体、同一个城市的居民群体等。
虚拟群体则是指成员之间地理位置分散,主要通过互联网等虚拟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群体。
例如网络社区、微信群等。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遇到的概念。
正式群体是指按照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组成的团体,如政府机构、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则是指没有明确组织形式和规则的群体,如家庭、朋友圈、兴趣小组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一、组织形式与规模正式群体通常具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都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定的。
例如,政府机构中有明确的层级关系和职责分工,公司中有明确的岗位和职位等级。
而非正式群体则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主要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起来的。
二、目的与任务正式群体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其成员按照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工作或活动。
例如,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公司的目的是盈利经营。
而非正式群体的目的和任务通常是因为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如兴趣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追求某种兴趣爱好。
三、权力与决策正式群体中,权力和决策通常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政府机构中的决策是由上级领导或机构内部的决策机构来进行的。
而非正式群体中,权力和决策通常是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共识达成的,没有明确的领导者或决策机构。
四、交流与互动正式群体中的交流和互动通常是通过正式的渠道和方式进行的,如会议、报告等。
而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和互动通常是更加随意和自由的,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意见和想法。
五、成员的身份与关系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有明确的身份和职责,他们的关系主要是基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和规则来确定的。
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的身份和关系通常是更加灵活和多样的,他们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个人之间的感情和兴趣来建立的。
总结起来,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目的与任务、权力与决策、交流与互动以及成员的身份与关系等方面。
正式群体更加制度化和规范,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是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确定的;非正式群体更加自由和灵活,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的。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两种群体类型。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按照一定规定和程序组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明确的、有组织的。
正式群体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成员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也相对固定。
例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学校班级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例如开会、写报告、发公文等。
正式群体的特点是稳定性强、组织性高、目标明确。
与正式群体相对应的是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通常由个人的兴趣、爱好或共同的目标而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随意和灵活。
例如,朋友圈、兴趣爱好小组、社区居民群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常更加自由和随意,没有太多的约束和规则。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灵活性强、自由度高、目标模糊。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正式群体通常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而非正式群体则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可以相对自由地变化。
其次,在目标和任务上,正式群体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通常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而非正式群体则可能更加注重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
再次,在沟通和决策上,正式群体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决策通常是通过正式的渠道和方式进行的,而非正式群体则更加注重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式群体通常是组织和管理社会资源的主体,它们在实现社会目标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社会组织和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促进社会关系和传递社会信息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11-16
• 参照群体——个人期望成为其中一员的群 体,个人自觉接受其规范和准则并以此来 指导自己的行为。包含三种含义
• 作为比较的标准 • 指望晋升其间的群体 • 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
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 形成阶段 • 震荡阶段 • 规范化阶段 • 执行任务阶段 • 群体终止阶段
• 暗示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无压力 • 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 • 也可以是某种符号的。 • 发出暗示的人,有的有意,有的无意。
暗示的种类
• 直接暗示:是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 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 受的一种暗示。如“望梅止渴”
• 间接暗示:是由暗示者不显露动机,不明确指 明事物的意义,而把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 暗示者,使之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
产生的一种依恋群体的向心力。 • 功能: • 保持群体稳定 • 增强群体功能 • 融洽群体成员关系
影响群体 凝聚力的因素
• 群体需要的满足 • 群体同质结构 • 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 群体规模 • 群体威望 • 群体活动的目标性质 • 群体的领导方式 • 群体信息的沟通 • 群体的奖励方式 • 群体的外部压力
•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 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力和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利益、观点、兴趣为基 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 为一致性。
•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 (四)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五)血缘群体 地缘群体 业缘群体
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个体自我实现
• 积极竞争的原则:目的 手段 强度 •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64
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分类,各自的特征
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分类,各自的特征行为科学家认为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他们为了研究群体的属性和特点就对群体进行了分类:
A1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
假设群体是统计学意义的划分方法。
他把人按照年龄阶段、性别、文化程度、籍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的状况等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真实群体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3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的群体。
健康和不健康主要看社会影响和自身凝聚力的程度。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等。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具有正规制度,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彼此间关系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则恰恰相反。
3、内群体与外群体:所谓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这个群体。
人们日常生活大多是在内群体中进行。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是指某些人或群体被当成自己的参照对象,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有时,根据成员的不同需要,参照群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是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
群体中的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
这
种群体的出现晚于血缘群体。
群体中的成员是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1.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划分
(1)利益型。
因其成员利益上的一致而形成,凝聚力最强,作用明显,是否是非正式群体也容易判定。
(2)信仰型。
因其成员共同的信仰和观点而形成,凝聚力较强,但由于是思想上的结合,除与信仰、观点有关问题外,群体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3)目的型。
因其成员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这种目的的动机可能各不相同,一旦达到目的,群体也就可能解体。
(4)“需要互补”型。
因其成员在某些方面,譬如品质、性格有相似、相近之处,“同类相求”,或虽不相同,但能互补。
这样的非正式群体比较松散。
(5)“压力组合”型。
因外驱力或压力作用而形成,如果外力消失或改变,群体本身也就可能发生变化。
(6)“家族亲朋”型。
因其成员有家庭亲朋关系而形成,凝聚力强,内部相互帮助和对外自卫的作用明显。
(7)“娱乐”型。
因兴趣爱好相同而形成,凝聚力不是很强,群体作用也不明显。
2.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性质划分
(1)积极型。
对组织目标、正式群体的建设及成员成长起积极作用,如技术人员自发形成的攻关小组、技术能手小组等。
(2)消极型。
对于组织目标、正式群体的建设及成员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如有的非正式群体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之类。
(3)中间型。
对于组织及正式群体,都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业余诗词协会、篮球队等。
(4)破坏型。
对组织目标和任务及正式群体的建设有明显的破坏、干扰作用,如有些非正式群体鼓励成员怠工、破坏工具、赌博、打架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第一,非正式群体的群体作用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发生转化。
比如,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引导不利,或对其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使其作用发生转化;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经过适当的工作,也可能转为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
第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不是绝对地积极或绝对地消极,比如,有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组织是不利的,但可能对正式群体却有一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