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含义及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完应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问题加答案
导论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做出哪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理论来源?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是什么?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有几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怎样的?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根本属性:运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什么是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起源)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本质)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世界状况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问题看问题3新事物和旧事物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为什么1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对旧事物的一种弃扬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什么区别?物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心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微小、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是否突破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相互渗透(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的意义:既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目标,又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量质度的各自含义: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质与事物由直接同一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后感
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后感在这个周末我读了几本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列宁先生为纪念马克思前驱逝世30周年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列宁先生在书籍中论述了马克思提出的先进人类思想与现阶层出现的种种问题,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的精华从而润育出的优秀成果,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这三大理论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该书籍中也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列宁先生于1931年撰写此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的先驱者逝世30周年;二是为了粉碎国内外阶级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进一步向广大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他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对资产阶级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这篇文章主要分成三个大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先生在文章开头指明了资产阶级是憎恨马克思主义的,并说道:“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恨,也不能指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
”这样的说法也恰恰从侧面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与丘山之功。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严谨、正确的,因为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于任何迷信、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作辩护的学说的完整的世界观。
也从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来源于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精粹—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在这三大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里,我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1. 德国的古典哲学
2.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三个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政治经济学
3. 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被后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四、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 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
5.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是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
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6.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ppt课件
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意义:列宁认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是马克 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 济理论的基石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 动制度的本质。(5)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 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 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 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8) (1)阶级斗争(3-5) (2)唯物史观(6-7) (3)剩余价值学说(7)
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主义制度)
“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里是不会有‘公正的’的
社会科学的。”
“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
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
争。”
“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
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会采取
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
➢ 作者:列宁
➢ 写作时间 :191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 )
➢ 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帝国主义各国 为争夺殖民地正在狂热地准备战争。战争的危险日 益加剧,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 传播。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内部培植他们 的代理人反对马克思主义。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 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以最嚣张的 态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正”,疯狂地歪 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国内,1905年革 命失败以后,反革命势力在思想战线上也大举进攻。 恶毒攻击布尔什维克党,猖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 攻。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间接理论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1913年3月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
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
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
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
不仅如此,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现在我们就来简短的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来源以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与其他等等。
因此,XX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XX辩护或支持XX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大学马克思主义重要知识点
(选择)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择)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多选)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多选或简答)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是假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选择)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多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选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选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多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选择)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
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
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最初它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地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及英国地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地对立对世界状况问题地不同回答,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地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地问题看问题新事物和旧事物及新事物地不可战胜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地事物;旧是指丧失了存在地必然性、日趋灭亡地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是区分新旧事物地根本标志.为什么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地发展地方向,具有强大地生命力和广阔地发展前途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地优越性,它是对旧事物地一种弃扬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地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地拥护和支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什么区别?物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地认识路线,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地反映,心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地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地东西.量变和质变地含义及二者地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地增减或场所地变更,是微小、不显著地变化,是在度地范围内地延续和渐进;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地飞跃,是根本性质地显著地突变,是原有度地连续和渐进地中断.是否突破度地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地标志.关系: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相互渗透(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地扩张)质量互变地意义:既要树立远大地革命目标,又要有埋头苦干地精神RTCrp。
量质度地各自含义: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地内部固有地规定性.质与事物由直接同一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地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地规定性.量与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地数量界限5PCzV。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系和意义矛盾地普遍性它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是矛盾地个性、绝对性、一般性.其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地事物是不存在地,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地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地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jLBHr。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理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
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在哲学方面,(?1.1—?6)(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1.1—?3)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4—?1.5)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说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及其物质活动。
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马克思证明了社会关系的制度取决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经济结构1转变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提纲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3)和三个来源(P9—10)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三个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③空想社会主义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P9—10)①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1770—1831)和费尔巴哈(1804—1872)。
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②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1723—1790)和大卫。
李嘉图(1772—1823)。
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
圣西门(1760—1825)、沙尔。
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
欧文(1771—1858)。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
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
3、什么是物质?如何理解作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物质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4、恩格斯和列宁是如何表述“物质”这一概念的?(P30)恩格斯: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
(P29)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称作
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称作科学详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实际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用暴力推翻资本政权的方法,——这个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
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一)他利用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发现了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二)他从无产阶级同盟者问题着眼,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群众(农民等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三)他特别着重指出这个事实: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被剥削者)利益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它和代表少数人(剥削者)利益的资本主义民主是完全相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看作相当长的并充满革命搏斗和国内战争的时期,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在这个时期内采取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组织上的种种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国家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社会。
列宁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基本原理为根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
姓名:
班级:
巢湖学院德行并举,知行合一
背景介绍:
俄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
沙皇政府统治腐朽
阶级和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写作目的:
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
的导师逝世三十周年
是进一步向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的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和乔
∙威∙弗∙黑格尔(1770-183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
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
李嘉图(1772-1823)
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就是法
国的昂立∙圣西门(1760-1826)、沙尔
∙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
∙欧文(1771-1858)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
理论来源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间接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唯心主义体系:辩证法,突出观点,事物是一个过程,是发展的唯物主义体系:反对唯心主义宗教观,坚持历史唯心主义
黑格尔费尔巴哈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
直接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
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
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直接来源: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理论来源
观点:猛烈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预言共产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天才的设想未来新社会的状况:公有制,从事劳动按需分配,同情无产阶级
唯心史观: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不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现实力量;
反对阶级斗争,不认识其伟大作用;
幻想通过说服教育使资产阶级自觉自愿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
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说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及其物质活动。
马克思证明了社会关系的制度取决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性。
列宁还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证明,人们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组织和机构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政治形式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这样马克思就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继唯物史观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商品交换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为经济细胞
人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生产性劳动
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卖给资本家的劳动在它的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揭示了2、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和根本区别,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揭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明确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
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归结:“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它着重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问题,其核心是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归纳和总结,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考察社会和生产的理论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综合探索和客观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前瞻性归纳和展望。
只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哲学理论,才能够使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共同去研究、探讨、接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作
为一个伟大的
哲学理论,对
于各种宗教流
派和不同的宗
教信仰,可以
逐渐地认同和
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理论,才
是指导无产阶
级政党经久不
衰的、超越党
派纷争的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
只有把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
作为自己的宗
教信仰与灵魂,
才能够旗帜鲜
明。
为不同的社会
政治派别所接
触、所探讨、
所容纳,所接
受,逐渐成为
在批判性的基
础之上的、不
断发展的哲学
理论,去指导
社会实践。
意义
总结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内容作了简要的说明,强调了马克思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实现的革命变革,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