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它 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双赢”,并优化 资源配置。
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 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其贡献和意义十 分重大。 但是,亚当· 斯密的贸易理论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 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尚不 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 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 还可以开展互惠贸易的情况。 后来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学说,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一问题。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B国 1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7
2.2. 比较优势引论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 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 麦和9码布。 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 B国可生产10码布。 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 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 量都比以前增加了。 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 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
9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即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 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 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 并从中获益。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 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 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 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 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亚当· 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 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 得以不断深化。亚当· 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 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 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 富增加。
3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 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 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 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 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 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分工及 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 都受益。
6
2.2. 比较优势引论
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 表2-1表明,1小时的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的小麦,但在B国只 能生产1蒲式耳小麦;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4码布, 在B国可以生产5码布。因此,在小麦生产上,A国有绝对优势,而在 布匹生产上,B国有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分工原则,A国可专门生 产小麦,B国可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产品。
4
பைடு நூலகம்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 斯 密。他提出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 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 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 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 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 富的增加。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 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 制进口。
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 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 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 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第 2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 在 17 、 18 世 纪 , 欧 洲 国 家 就 推 崇 一 种 被 称 为 重 商 主 义 (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 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 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它 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双赢”,并优化 资源配置。
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 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其贡献和意义十 分重大。 但是,亚当· 斯密的贸易理论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 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尚不 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 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 还可以开展互惠贸易的情况。 后来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学说,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一问题。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B国 1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7
2.2. 比较优势引论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 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 麦和9码布。 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 B国可生产10码布。 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 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 量都比以前增加了。 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 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
9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即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 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 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 并从中获益。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
2.2. 比较优势引论
亚当· 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 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 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 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亚当· 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 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 得以不断深化。亚当· 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 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 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 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 富增加。
3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 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 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 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 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 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分工及 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 都受益。
6
2.2. 比较优势引论
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 表2-1表明,1小时的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的小麦,但在B国只 能生产1蒲式耳小麦;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4码布, 在B国可以生产5码布。因此,在小麦生产上,A国有绝对优势,而在 布匹生产上,B国有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分工原则,A国可专门生 产小麦,B国可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产品。
4
பைடு நூலகம்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 斯 密。他提出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 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 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 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 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 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 富的增加。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 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 制进口。
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 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 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 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第 2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 在 17 、 18 世 纪 , 欧 洲 国 家 就 推 崇 一 种 被 称 为 重 商 主 义 (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 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 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