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公开课_1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其它简单机械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相当重要,本节学习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杠杆及杠杆五要素,二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三是介绍生活中的杠杆。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水平,而且他们对生活中的杠杆有一定了解,例如剪刀等,但他们对杠杆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观察、讨论、猜想、探究,又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并能准确找出五要素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实行简单的计算3、会对杠杆实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升探究的乐趣。
2、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杠杆五要素、力臂画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会分类难点:力臂的画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用具杠杆、铁架台、钩码、剪刀、钢丝钳、指甲刀、核桃夹、手机支架、鱼竿、镊子、筷子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完美的体现了物理学中威力巨大也十分具有魅力的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二)精讲点拨(过度)请看大屏幕,这些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谁来说?(学生答)它们都能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上台指给大家看)(总结)原来这些杠杆都是静止的,现在动起来了,说明受到了力的作用,杠杆的定义就有了,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注意是硬棒,软的易变形。
看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找出杠杆,以这样的句式来告诉我——某物体就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手指示一下)转动的硬棒,所以某物体就是杠杆。
电功率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电功率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电功率公开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
别。
〔二〕教具低压电源,演示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8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假设干,“220V40W〞白炽灯泡一只,画上用电器铭牌的小黑板一块,写有例题、预习题的小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新课问:〔l〕怎样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棗速度。
〕〔2〕怎样比拟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棗一功率。
〕〔3〕怎样比拟电流做功的快慢?〔挂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例: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做功焦;电流通过公共电车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焦。
问:①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多?〔通过洗衣机电动机〕②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快呢?告诉学生,电流做功的快做,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跟比拟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样。
分别计算出电流通过洗衣机电动机、电车电动机每秒钟做的功:i00焦、60000焦。
结论:电流通过电车的电动机做功快。
指出: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了解电流做功的多少,还需要知道电流做功的快慢。
在物理学中是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进行新课〔1〕电功率〔师生共同讨论以下的内容〕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②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说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注意:上述两个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④单位:瓦、千瓦。
1瓦=1焦/秒=1伏·安,l千瓦=1000瓦。
⑤导出计算电功的另一公式W=Pt和电功的单位干瓦时。
W=Pt=l千瓦某I时=1千瓦时=1000瓦某3600秒=3.6某106焦。
⑥例题〔本节课本上的〔例题〕〕:通过该例题的讲评,向学生强调要正确使用W=Pt这个公式,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八年级《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
八年级《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设计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李子明课题第八章:电功率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过程方法: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学习难点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教学方式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媒体三个人为一组,每组配有: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师〗如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呢?上课我们学过了哪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根据什么公式进行测量、计算的?【提出问题】怎么测电功率?【方案1】可以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
【方案2】也可以利用公式P=IU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
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小灯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师〗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如果小灯泡不是在额定电压下,它的电功率叫什么功率,你想要测量的是什么功率?(一)【测量要求】(3min)小灯泡的实际电压有很多,对应的实际功率也有很多,为了全面地看清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化情况,我们需要测量多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大小。
测哪些功率有代表性呢?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师生讨论类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对电功率的测量为测量什么做好铺垫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即可:(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测出其功率,观察小灯泡亮度。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功的初中教案
功的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举重、工人搬运货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名学生用10N的力推一辆小车,小车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学生做的功。
2. 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解题思路。
3.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家庭作业中的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意义。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舞蹈课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20篇_1
舞蹈课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20篇舞蹈课教案(一):课题: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
教学重点、难点:要注意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拉伤韧带,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练习,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资料:一、介绍舞蹈基本功的作用:1、经过练习可到达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以及较准确地移动重心的能2、开发智力,表现美。
学生掌握把上、把下各种舞蹈动作技巧,这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她们掌握的不应是僵死的形体动作,而应当是渗透充满了情感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汇,也就是不能死学,学死。
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要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表演动作,直至能较成功地创编舞蹈、舞蹈律动和游戏作品。
二、教学生练习一些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1、素质训练:素质训练是对初学舞蹈的学生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刚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对舞蹈的接触不一样,在理解与理解本事方面也不一样,身体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
素质训练就是为了解决学生身体自然条件的差异,缩短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需要的距离。
2、形体训练:形体练习即塑造身体的体态姿势,使身体各部位到达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动作更具美感。
形体练习是构成舞蹈语汇的基本条件,是推向舞蹈艺术的必经之路。
3、技巧训练:学生在有必须的身体素质本事基础上,进行技巧训练。
技巧有必须的难度,是技巧性很强且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的本事、条件、特长来“因材施教”。
训练中,以单一项目反复练习为主,力求到达稳、准、动作流畅的标准。
4、舞姿训练:舞姿即身体的基本姿势形态。
舞姿讲究“手、眼、身、法”,是配合身体躯干、腿部、手臂、头和眼睛的协调性而完成。
三、把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教给学生。
教学方法:示范法,讲述法和手把手的教育法来完成教学。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6
教案6:初中物理功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物理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功吗?它有什么意义?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举例说明: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的移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cosθ=1,功 = 力× 距离。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实验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人体运动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功的理解。
2.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加强的地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1. 知识与能力: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能够应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重点难点: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功吗?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探讨功的应用和意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入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
三、示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若干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
2. 分析示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力、距离和功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与同学讨论解答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小结与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功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积极探索物理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功的概念展开,通过概念讲解、示例分析、练习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关初中功的教案
有关初中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实验:测量物体的功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水桶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提水桶时,我们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2.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给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 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表示力的作用角度。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J),并讲解其他常用单位如千克力·米、牛顿·米等。
4. 实验:测量物体的功布置实验: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小车等器材,测量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所做的功。
5.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情况下物体的功,并分析功与力、距离、角度之间的关系。
6. 巩固知识: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功的理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7. 拓展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如计算人爬楼梯时所做的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等。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功的应用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2. 细绳3. 小车4. 实验记录表格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功的理解。
2. 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5篇)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5篇)电功率公开课教案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准备回答问题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总结规律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就是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
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七、板书设计第三节功和功率功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用公式表示就是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电功率》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初中物理功的优质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功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
- 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人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 讲解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这个力做了功。
-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 讲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解释原因。
- 让学生尝试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拓展学习:介绍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的掌握程度。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2019)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肩肘倒立接前滚成蹲立,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肩肘倒立接前滚成蹲立,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肩肘倒立—前滚翻成蹲立的动作及保护与帮助方法,做到重心控制在支撑面内,保持身体与地面的垂直,前滚翻成蹲立动作的连贯。
2.通过分组练习,学练结合,发展力量、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
3.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感悟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肩肘倒立身体挺直,与支撑面保持垂直;前滚成蹲立时屈膝团身时机。
难点:动作协调、连贯、姿态美。
【场地器材】垫子30个、标志物12个、录音机1台、磁带2盒、体操馆。
【预计负荷】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5~135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导入:大家观察我们身边的这些体操图片你都认识他们的吗?有李宁、李小鹏、刘璇等等,看来同学们都对于体操有一定关注,那想不想来学习他们的体操动作?看来同学们都愿意学习,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
二、准备部分1.慢跑练习,采用四列横队队形,绕体操馆内跑两圈。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1.示范提问: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的手放到了哪里,身体的姿态是怎样?学生:手在腰背部,而且身体直立。
组织教学:双轨队形站立2.讲解从直腿坐撑开始,上体后滚,同时收腹举腿,两臂于体侧压垫并屈肘手撑背,当脚面举至头上方时伸腿展髋成肩肘倒立。
要求身体与地面垂直,保持3秒。
前滚时,两手伸开,身体前倒,经肩、背、腰、臀依次滚动,当臀部将要着垫时,迅速收腿,团身跟肩,抱腿成蹲立。
保护与帮助:教师站在练习者侧面,两手握其脚腕上提,必要时可用膝顶其臂部;前滚时,一手托其背,另一手托其大腿后部。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功率公开课教案
2、定义式单位2、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3、标量
(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功率与速度关系:P=Fvcosθ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 =
(2)瞬时功率:P=Fvcosθ(v是瞬时速度)
课
后
反思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
(2)瞬时功率:P=Fvcosθ(v是瞬时速度)
(三)机车启动
1、以恒定功率启动
(1)v增大,F减小,a减小
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2)当F=f时,a=0,v达到最大
做匀速运动
2、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1)a恒定,F恒定,v增大,p增大
匀加速运动
(2)当p达到额定功率后以恒定功率运动,v增大,F减小
教师介绍马力
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介绍常见机械做功功率,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若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同,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力F做功的功率如何计算?
教师强调:若v是平均速度,则
P=Fvcosθ求出来的是平均功率。
教师提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并指出发动机的功率(实际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教学设计
授课人:授课班级:高一(1)班授课日期:2016-4-19
课题7.3功率
教学
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含义。
3、根据定义式推导p=FV,能用于分析,计算和解释现象。
4、能分析汽车发动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
5、使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严密思维的习惯。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功率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设计
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王大团教材分析
“功”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
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更为广泛、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恒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功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理念
思考,形成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促成学生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图片(功夫)展示,由生活中的功引出物理学的功
1.通过人使用滑轮拉物体上升动画说明:1力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对
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
引导出功的定义
二、课堂内容讲解:
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
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功的理解,
①人推着小车向左运动
②火箭在推力作用下升起
3、观察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分析前两副图与后两幅图的共同特点、物体是否做功?
讨论归纳总结出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4、利用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判断下列动画和图片事例中力的做功情况,
(1)手将球推出去,离开人后继续滚动一段距离,问人对球做功?重力对球呢?
(2)一人将桌子上的书拿起后在将书沿水平方向移动书本,整个过程人对书本做功?
(3)运动员从地上举起杠铃,然后保持3秒不动,整个过程运动员对杠铃做功吗?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2个必要条件。
)
由功的影响因数引出功的计算公式
5、用动画让学生明白功也是有大小的,引出功计算的公式
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符号表示:W = Fs
两个变形式:s=W/F F=W/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J = 1 N·m
1J”的物理含义: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1m,则该力对物体做的功为1J
介绍焦耳的人生事迹
6.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训练加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
三.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和训练
四、板书设计:
(一)、功的概念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二)、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
1.有力的作用
2.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
(三)、功的计算及单位
W=Fs
单位:1 J=1 N·m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