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思想和行为艺术(doc 10页)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13页/共14页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第14页/共14页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第11页/共14页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
第10页/共14页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第1页/共14页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2页/共14页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大学语文 道家老庄思想

大学语文 道家老庄思想


真名士始风流。随他人言说短长,把 握自己,从吾心意,遂吾心志,纵贫而老 又何妨?真正的潇洒风流,从来不为社会 与旁人言语所左右的,它只关心如何享受 意志的自由,感觉的盛宴,精神的舞蹈。
道家思想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 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 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 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 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 如果说,儒家是理性与胜利者的要求服从 与成功陶醉,那么道家是感性与失败者的 自我宽慰与逍遥解脱。
•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中国民众,在本质上, 更倾向于“顺从自然与命运”的道家哲学。在安 慰世人受伤的心灵方面,老庄比孔孟更有效:因 为他把精神自由安顿在世俗权位之上。 • 精神自由,对于中国民众来说是最容易得到的, “老子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爱谁谁”是民间的态 度,其背后的潜台词还有:“头砍了不过碗大个 疤”的对生死的蔑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 之?”
人为的仁爱毕 竟是有限的,当人 需要用仁爱来互相 救助时,这世界变 已不好了。大自然 的爱是无量的,所 以人应相忘于自然 如同鱼相忘于江湖。
• 5、超然的生死观 • 把死看作是生命的自然结果,认为应当对 死顺而处之。 • 视死如归
• 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 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 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 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 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 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生生灭灭。 •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 人们休养生息。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在汉初发挥了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明显作
用,在思想领域获得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发展到了盛极一时的状态,突出地 表现于《淮南子》一书。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 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朝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概论——
老庄与道家思想
2016年11月13日
主要内容

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 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 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 有一定的差异, 但“道”有几个 基本的特征却是 各派所公认的。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三、道效法自然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1、原始母系社会的遗风。贵柔、守雌、 水德,用温柔、慈爱的方式统治社会, 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对生命的 重视和对生命起源的探求。 2、对宇宙时空的形而上思考。陆九渊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那 么,宇宙空间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时间 的起点又是什么?老子说是“道”。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共56页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共56页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 思想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摘要: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儒‛‚道‛‚释‛之一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做人的行为艺术方面。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著作的研读以及结合中国历史人物分析,整体上对老庄思想在行为艺术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

同时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行为艺术做人处世处事道家思想对于儒道释三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救世。

儒家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佛家店则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

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

这时候便少不了说服自己重新站起来,往往心里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

而道家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一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便把道义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道德经》可谓是智慧的浓缩,里面包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遭遇,便会又不同的感受。

随后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扬,‚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更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其思想中蕴含的行为艺术。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必要性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 庄 与 道 家 思 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道家与老庄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

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

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

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

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

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

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

《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

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

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

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

道家老庄思想

道家老庄思想
人旋转则头昏眼黑,所以“玄”有黑色 的意思。一般说来,从字的原形解释字 义,是有效的办法。可惜钻头与宇宙本 原没有关系,我们不能想象宇宙是钻出 来的。
所以,中国学者们对“玄”范畴, 一直没有一个妥当的解释。
1955年,湖 北、四川之 间的屈家岭, 出土了一批 新石器时期 的陶土纺轮, 纺轮上用红 色颜料画有 十几种图案。
无是从“天”字变来的,因为古代中 国人相信,天的西北是空的,太阳走到那 里就掉下去;所以把“天”字的西北角弯 曲一下,表示这儿的空,正是所要表明的 那种绝对的无。
也有人说,无字从“元”字来。“元” 是开始的意思,把元字的一笔向上伸一伸, 表示在开始以前,就成了“无”。
这三个无字,内涵很不一样。有的哲 学家所说的无,是第二个意思,譬如《老 子》;有的哲学所说的无,是第三个意思, 譬如《易经》。中国学者在三十年前曾经 为老子哲学争论不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 大家并不知道无字还有三种意义。
•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战 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又 说安徽蒙城)人。名周,字子休(史记中 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与梁惠王、 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大体同时期,死时 享年84岁。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庄子生平 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 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 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
这里就认识到了对立同一性的所有形 态,但并不明了,颇为费解;而方以智的 《东西均》则将这三种形态明确为三句话: “冬自冬,夏自夏;冬而夏,夏而冬;冬 即夏,夏即冬”。
《老子》在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第二章)时,便看到了对立两端之 间彼此不可分离,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老庄与道家思想课件

老庄与道家思想课件
总结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一生淡泊名利,隐居山林。
详细描述
庄子出生于贵族之家,但因家道中落, 故而选择隐居。他一生著作颇丰,包 括《庄子》一书,该书成为道家学派 的经典之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详细描述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最终归结于“道”。 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认为人 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庄子的文学成就
总结词
庄子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上。
详细描述
庄子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深刻的哲学 思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4
道家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道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反对过 度干预,认为管理者应该遵循自 然规律,让员工自由发挥,而不
道家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格局。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干预自然,让事 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生命力,能够战胜刚 强的对手。
灵感与直觉
道家思想认为艺术创作需 要灵感和直觉,强调创作 者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 自由,以激发创作灵感。
05
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பைடு நூலகம்
倡导自然与人的和谐

最新整理刘老庄战斗老庄美学思想.docx

最新整理刘老庄战斗老庄美学思想.docx

最新整理【刘老庄战斗】老庄美学思想老庄道家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深刻玄妙的老庄哲学作为东方智慧的典型代表所提供给我们的并非实证性结论,而是哲理式的原形;并非凝固的教条,而是开放的框架。

它有着广阔的“不确定域”,从而为历代阅读者和解释者保留了“具体化”和“重建”的无限空间,使之可以纵横驰骋、常释常新。

本文试图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对老庄美学进行单面的剖析,力求用老庄哲学“原典”来丰富和发展当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天然朴素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艺术鉴赏发生期需要讨论的问题,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与批判,它首先具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各美其美”的:“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那么,在艺术鉴赏中,是否存在普遍有效、应当遵循的审美标准呢?在老庄美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即崇尚天然朴素的审美标准。

老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自然本色之美,反对人为雕琢,这和他们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

老庄认为,万有一切的根源在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由于道的本性是朴素无为的,而美作为道的一种衍生性存在,其本质特性也应在于朴拙自然。

所以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老庄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人力的天然艺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美的自然朴拙的特性所在。

如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提出“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者。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认为“天籁”不受任何拘束,是天然的,是最美的。

此外还有《天运》篇中借助神话故事对“天乐”的生动描绘和《田子方》篇中“解衣般礴”的故事,都体现出老庄对于朴拙之美的推崇。

第四讲老庄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第四讲老庄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 “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 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 合一”的命题。
(2)得意忘言:
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
赠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 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
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庄子1的、追主求要“观自点然”:、“本真”的存在状态。
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 协调。
(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 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 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 中庸之道。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

南越王趙佗上漢文帝書




蠻夷大長老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 高皇帝幸賜臣倫璽,以為南越王,孝惠皇帝義不忍絕,所 賜老夫者甚厚。 高後用事,別異蠻夷,出令曰:毋與越金鐵、田器、 馬牛羊。老夫僻處,馬牛羊齒日長,自己祭祀不修,有死 罪,使凡三輩上書謝過,終不反。 又風聞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 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 其國,非有害天下也。高皇帝聞之大怒,削南越之籍,使 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發兵以代其邊。 老夫處越四十九年,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 席;食不甘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複故號, 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兩封信,消弭了一場可怕的大戰, 這就是黃老之道

漢文帝個人的道德修養,當然是學老子,行黃老 之道。例如:他即皇帝位後,所穿的一件袍子, 一直穿了二十年,補了又補,就沒有換一件新的, 這不是矯揉造作,完全出於道德修養,老子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之一的 奉行。然後,又儘量減輕刑罰,更改法律與社會 制度,財經上減輕稅賦,種種改變,寬大到極點。 歷史的記載,漢文帝當了二十幾年皇帝,監獄中 幾乎沒有犯人,這是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象。
庄子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 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 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 (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 厚币礼聘 。 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 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 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 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 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 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摘要: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儒”“道”“释”之一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做人的行为艺术方面。

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著作的研读以及结合中国历史人物分析,整体上对老庄思想在行为艺术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

同时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行为艺术做人处世处事道家思想对于儒道释三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救世。

儒家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佛家店则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

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

这时候便少不了说服自己重新站起来,往往心里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

而道家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一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便把道义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道德经》可谓是智慧的浓缩,里面包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遭遇,便会又不同的感受。

随后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扬,“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更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其思想中蕴含的行为艺术。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必要性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

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

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根底倒是古老的隐士思想。

道家源于老子。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恰好是战乱纷纷的春秋时代。

老子是东周初期人,在此以前周幽王荒淫无度,为使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致使犬戎大闹镐京,外患又加上内乱,幽王死于乱刀之下,西周亡。

7平王东迁,失去根基,加之朝政腐败,主子昏庸无能,对诸侯国失控,形成诸侯割据,不服从中央政府管束,大国吞并小国,那一个地方王国有实力,便可挟天子令诸侯,成为天下霸主。

这样一来围绕争夺天下霸权的战争,越演越烈。

那时的战争,本质上属于内战。

且不说生灵涂炭,战争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知识分子更是一无所是,没落贵族知识分子不甘心自己的沉沦,到处游说,鼓吹自己富国强兵争霸的学说。

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有的甚至多到三千。

这些说客辩士绞尽脑汁使尽心智,为侯王出谋划策,争相得宠。

那一个说客得宠便鼓吹为“贤才”、“圣贤”。

于是没有人再去关心下层的劳动人民疾苦,为了适应诸侯争霸需求,各种学派萌生。

有的主张“尚贤”,有的主张“仁义”,有的主张“克已复礼,归仁矣”有的鼓吹“术数讖纬学说”,有的鼓吹星象天命论,有的主张加重赋税,有的鼓吹酷刑法。

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浩劫中,老子兼其德才,他无限同情黎民百姓的疾苦,无比痛恨那些似虎狼残暴的统治者,驳斥众多学说助长统治者的野心膨胀。

众多学派说教治标不治本,不能成为治世方针。

因此老子发表自己的时局观,提出正统的三皇五帝治世时创立的“无为大同治世原则,执政为民,才是治世良方。

”当然迫于时代的大背景,没有一个君王会相信能再以德屈人,不战而胜人之兵。

没有人再对社会存在期望,与其苦苦挣扎,倒不如乘一叶扁舟,沉浮浮于海,或藏于深山密林。

与清风为伴,以日月为邻。

这就是最早的隐士,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声反抗。

之后又出现了有名的竹林七贤,其产生的原因无不与历史背景有关。

当然老子纵有三头六臂,怎奈何世事摧残?孔子和老子同处一个时代,孔子也曾想劝服君王改走仁政治国路线,可留下的尽是遗憾。

但孔子这个人闲不下来,没事就不习惯,照样教了三千学徒,也算不枉此生。

但老子不同,本身他就做过周朝的史官,可以说是有工作的了。

不像孔子驾个驴车,到处云游。

毕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一点老子还是明白的。

孔子也曾拜访过老子,书有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当然这段记载绝不是孔子拍马屁,也没有那个必要。

只能说明老子确实是位得道高人。

老子的辞职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当时的社会只能让老子失望,他怎忍心去记载这段伤心血泪史。

老子选择隐去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现实让他不能再待下去。

云游山野更让其心胸宽广,道家的思想便在感悟天地中产生。

二、道家思想中的行为艺术1.老庄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统一和谐的,这也是最早的和谐思想。

人生天地间要想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就当表现为不争、处柔、寡欲和知足。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正如《逍遥游》中描述的一样,放弃杂念,才能游于天地之间。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不要因为世间的一些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不要因为嫉妒而凭空增加烦恼。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思想的无为并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是在用另一种途径去改变世界。

想必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这个道理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人们一旦有了善恶、美丑的观念,随之就会产生追逐真、善、美等之名的各种欲望,自然就会出现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等各种恶劣的现象。

而一味的不择手段满足欲望只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长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说莫再耍小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了小命,遗憾终生。

2.道家思想中的做人、处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反而能使一切周全,委曲才可以伸展。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人生的路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曲线,有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委曲求全。

三十六计中所谓将计就计、以守为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用一个词来形容也叫做隐忍。

太极里讲究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之以其人之身。

大丈夫能屈能伸,不为一时之怒气而撑匹夫之勇。

当然这句话也高度概括了人生的苦难性,这一点和佛家的思想大相径庭。

佛家讲人皆生于苦难,欲脱离苦海,必得消去七情六欲。

西方基督教义也讲苦行忏悔。

司马迁忍受宫刑,只为《史记》照耀乾坤;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方成就一番大业;越王勾践为人奴婢,蓄势待发,方雪前耻;项羽只知匹夫之勇,落得乌江自刎。

人生不过是路过,用心享受沿途风景才是意义所在。

往往人们被结果拖累,忽视了过程中的种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谓高下相倾、前后相随讲的是做人谦逊为上,世间自是又公正。

莫为一些失败而完全打败了自己。

3.道家思想中的出世、入世《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庄子事权贵为粪土,但这里并不是不鼓励为官。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是官宦出身,而在道家思想里蕴含了许多入世的道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抱一为天下式。

”高处不胜寒,既处位则谋事。

造福一方百姓,才能赢得千古美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史记·越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翻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多少人死在自己无尽的欲望当中。

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韩信就是一个,韩信这么大的功劳,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后没有好结果,杀了,被杀了。

这里的退并不是隐退,而是在说适可而止,莫让欲望冲昏了头脑。

名利场里人暴露的是一种原始的野性,只有时时拂拭心中的尘埃才能推进有度。

刘备当年假装糊涂,在煮酒论英雄中逃过大劫。

曹操(《三国演义》,第21回)青梅煮酒论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何为真龙?只是随时而化,变化无端而已。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之所以能看透这官场,就是有那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浩然正气罢了。

老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里面蕴含的做人、处事道理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它久经岁月风云的洗刷,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涵养、陶冶着历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浩然丈夫气,今天仍然闪耀着其灿烂的光芒。

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研究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中体会一种智者的行为艺术。

参考文献【1】许庆元宿春礼《听南怀瑾讲<老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2】老子《道德经》【3】庄子《逍遥游》【4】罗贯中《三国演义》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