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思想和行为艺术(doc 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
摘要: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儒”“道”“释”之一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做人的行为艺术方面。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著作的研读以及结合中国历史人物分析,整体上对老庄思想在行为艺术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同时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行为艺术做人处世处事道家思想
对于儒道释三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救世。儒家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佛家店则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
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这时候便少不了说服自己重新站起来,往往心里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而道家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一如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便把道义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道德经》可谓是智慧的浓缩,里面包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遭遇,便会又不同的感受。随后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扬,“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更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其思想中蕴含的行为艺术。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必要性
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与其说
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根底倒是古老的隐士思想。道家源于老子。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恰好是战乱纷纷的春秋时代。老子是东周初期人,在此以前周幽王荒淫无度,为使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致使犬戎大闹镐京,外患又加上内乱,幽王死于乱刀之下,西周亡。7平王东迁,失去根基,加之朝政腐败,主子昏庸无能,对诸侯国失控,形成诸侯割据,不服从中央政府管束,大国吞并小国,那一个地方王国有实力,便可挟天子令诸侯,成为天下霸主。这样一来围绕争夺天下霸权的战争,越演越烈。那时的战争,本质上属于内战。且不说生灵涂炭,战争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更是一无所是,没落贵族知识分子不甘心自己的沉沦,到处游说,鼓吹自己富国强兵争霸的学说。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有的甚至多到三千。这些说客辩士绞尽脑汁使尽心智,为侯王出谋划策,争相得宠。那一个说客得宠便鼓吹为
“贤才”、“圣贤”。于是没有人再去关心下层的劳动人民疾苦,为了适应诸侯争霸需求,各种学派萌生。有的主张“尚贤”,有的主张“仁义”,有的主张“克已复礼,归仁矣”有的鼓吹“术数讖纬学说”,有的鼓吹星象天命论,有的主张加重赋税,有的鼓吹酷刑法。
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浩劫中,老子兼其德才,他无限同情黎民百姓的疾苦,无比痛恨那些似虎狼残暴的统治者,驳斥众多学说助长统
治者的野心膨胀。众多学派说教治标不治本,不能成为治世方针。因此老子发表自己的时局观,提出正统的三皇五帝治世时创立的“无为大同治世原则,执政为民,才是治世良方。”当然迫于时代的大背景,没有一个君王会相信能再以德屈人,不战而胜人之兵。没有人再对社会存在期望,与其苦苦挣扎,倒不如乘一叶扁舟,沉浮浮于海,或藏于深山密林。与清风为伴,以日月为邻。这就是最早的隐士,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声反抗。之后又出现了有名的竹林七贤,其产生的原因无不与历史背景有关。当然老子纵有三头六臂,怎奈何世事摧残?孔子和老子同处一个时代,孔子也曾想劝服君王改走仁政治国路线,可留下的尽是遗憾。但孔子这个人闲不下来,没事就不习惯,照样教了三千学徒,也算不枉此生。但老子不同,本身他就做过周朝的史官,可以说是有工作的了。不像孔子驾个驴车,到处云游。毕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一点老子还是明白的。孔子也曾拜访过老子,书有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当然这段记载绝不是孔子拍马屁,也没有那个必要。只能说明老子确实是位得道高
人。老子的辞职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当时的社会只能让老子失望,他怎忍心去记载这段伤心血泪史。老子选择隐去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现实让他不能再待下去。云游山野更让其心胸宽广,道家的思想便在感悟天地中产生。
二、道家思想中的行为艺术
1.老庄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统一和谐的,这也是最早的和谐思想。人生天地间要想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就当表现为不争、处柔、寡欲和知足。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正如《逍遥游》中描述的一样,放弃杂念,才能游于天地之间。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不要因为世间的一些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不要因为嫉妒而凭空增加烦恼。“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家思想的无为并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是在用另一种途径去改变世界。想必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这个道理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