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素质本位: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理念与构成

的 发 腮 . 才 能 更 好 地 实 王见中 职 教 育 的 社 会 功 能 , 才 能 使 中 职 学 乍 成 长 为 一 个 具 有 健 康 体 魄 、健 全 人 格 和 良 好 心 理 素 质 的 现 代 人 ..
中职 学 生 正 处 在 身 心 发 展 的 转 折 时 期 。 他 们 中 有 的 是 在 经 历 了 “应 试 的 洗 礼 ”。经 受 人 生 第 一 次 挫 折 后 站 立 起 来 ,向 职 业 学 校 走 来 的 。有 的 怀 有 深 深 的 F1单 ,不 少 来 自 于 下 岗 职 一E 、农 民 工 家 庭 和 单 亲 家 庭 的 孩 子 f『1,还 存 感 受 着 生 活 艰 难 、学 习 上 无 法 自助 的 困 难 . 肩 膀 上更 承 扪 着 摆 脱 家 庭 贫 困 的 重 任 。与.LtL同 时 ,他 们 还 要 面 X’ 于成 的 烦 恼 、生 活 的独 立 ,经 受 学 习 的 阿 次 考验 ,面对 社 会 、职 .业竞 争 日趋 激 烈 和 就 业 压 力 H益 加 大 的 环 境 变 化 。 因 此 , 他 们 在 阳我 意 识 、人 际交 往 、求 职 择 业 以及 成 长 、学 习 和 生 活 等 方 面 存 在 各 种 各 样 的 心 理 闲 惑 和 问 题 . 与 同 年 龄 段 的 高 f l,tA¥1 ̄比 。巾 职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差 异 非 常 显 著 。心 理 问 题 更 为 突 出 。学 校 必 须 通 过 没置 心 理 辅 导 及 心 理 咨 询 ,开 展 心 理 咨 询 ,帮 助 存 在 心 理 障 碍 的 学 生 克 服 困 难 .健 康 成 长 。
(二 ) 培 养 全 面 的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和 扎 实 的 职 业 技 能 素 质
“能力本位”理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的实践活动是思考 “ 人的能力”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人的存在活动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地发展我们的能力;实践 是体现人的能动性 的活动 ,人的能动性的实质是人 的自由, 这要求人 的能力的发展必然是 自由的而非被动的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 自 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 的统一 ,是个体、群体和类的统一 ,这要求人的各种能 力必然要和谐发展 。 “ 能力本位”主张人的能力 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
“ 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 向前发展。 从社会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 钱成为了衡量 “ 能力” “ 素质 ” “ 人才 ”的现实尺度 , 表现 出严重 的 功利性 ;另一方面 , 场竞争 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停的追逐 高学历 , 市 而 轻视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 养训练 。也正是因为社会的这种能力和素质 认 同。导致了在 大学中出现 的所谓 “ 门专业”和 “ 冷 热门专业 ”的区
分现象 ,且愈演愈 烈。 从学校方面来看 :过度的向市场经济的倾斜 ,过于强调技术能 力 的培养 ,忽视人文 素质 的培养 ,重 “ ”而轻 “ 智 德” ; 在教育模式 E 比较落后 。跟不上 时代变化的要求。 从受教育者学生本 身来看 :大学生对现实缺乏理 性认识 , 对人生 缺乏一种理性的规 划和 设计 ,自己的能力培养和人生 目 标选择更 多的
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 造就 ‘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 和接班人 。”但是从大 学生素质 教育 的现实来 看, 在什 么是 “ 素质” 、如何实现 “ 素质教育 ”等问题的理解上可谓 是见仁见智 。虽然大学生 “ 素质教育”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 , 但是存在 的问题 同样令人堪忧 。作为一种内在 的社会文化理念 , “ 能力本 位” 理 论对 “ 能力”的内涵 、特征及其对人 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 出
知识本位与素质本位通熟易懂解释

知识本位与素质本位通熟易懂解释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它们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识本位指的是以知识为中心,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作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培养。
素质本位则是以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为主旨,着力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它要求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在专业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知识本位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然而,知识本位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
在强调知识储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实际经验,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弥补了知识本位教育的不足之处。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素质本位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鼓励学生探索世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使其成为具有广泛视野和多元文化认同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素质本位教育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实现。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但又要避免流于肤浅或教育大杂烩,建立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
综上所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教育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学生受众和社会需求,采取综合措施,将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培养出更加全面、有才华、富足的人才。
2023年管理者应具备五大能力和十大素质

2023年管理者应具备五大能力和十大素质管理者应具备五大能力包括领导者的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
是领导者内存品格和外在能力的综合体现。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1、品质素质:政治上要坚强。
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维护自己的人格、国格,不故意破坏他人的。
不故意为同行或竞争对手使绊。
工作要勤奋。
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打小算盘;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不传播虚假的、引人步入歧途的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
品德要高尚。
领导者要对待自己的公众不论其地位高低、财力大小、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过去和现在的客户,公正地对待下属、同事、同行等;所作所为,要符合企业、公众、社会的利益。
2、知识素质这方面太广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相关的学科知识。
包括政治法执、社会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人际关系理论、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企业文化等等学科知识。
(2)、领导学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
包括领导学原理、企业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传播效果评估、危机处理、商业谈判、演讲技巧以及会议组织等等。
3、能力素质。
能力是指能够积极向上地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
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
(1)、组织能力。
指策划、指挥、安排、调度的能力。
包括把个体,组织成为善战的团体。
(2)、社交能力。
具体到社会交往中是善于待人接物,善于领会别人的意愿,要知己知彼,客观、公道、正派。
(3)、决策能力。
指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程序、途径,手段、措施所做出的选择的决定。
必须要善于判断,善于分析、善于创造。
(4)、创新能力。
指领导者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设置课程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是独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注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注重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 学科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传授给学生。
2. 教学能力: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进行个性化教学。
3.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
4. 同理心:具备同理心,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5. 耐心和责任心:有耐心和责任心,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给予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6. 创造力:具备创造力,能够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7. 学习能力: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教育领
域的变化。
8. 团队合作:能够与同事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
问题。
9. 专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做
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但每个人的情况和特点都不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
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1]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
知识本位课程的例子(一)

知识本位课程的例子(一)知识本位课程介绍知识本位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
它通过构建实用、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
知识本位课程优势•强调知识基础:知识本位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使学生能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培养综合能力:知识本位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提高学习动力:知识本位课程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知识本位课程例子1.科学实验:在知识本位课程中,科学实验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研究生物学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
2.文学创作:知识本位课程中,文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短篇小说或诗歌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例如,语文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写作一个悬疑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故事构思能力。
3.社会实践:知识本位课程中,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历史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珍惜。
4.创业教育:知识本位课程中,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市场营销、创意设计等知识,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实践。
例如,经济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市场需求,制定创业计划并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经济意识。
结论知识本位课程通过强化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知识面广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综合能力。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艺术创作:知识本位课程中,艺术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与发展的整体关怀。
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
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5种基本能力,即: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
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前教学过程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即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
这一理论在现实教学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我们的教改重点也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只不过是在各环节上小修小补,使其变得更合理些。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的是通过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具备能力本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能力本位的核心在于发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并不断地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而非依赖外界的帮助和资源。
在外界条件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力本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它们。
通过了解自己,并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其次,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关注自我提升和成长。
这包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另外,能力本位也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
能力本位的思维方式还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有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力本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遵循素质能力本位 提高干部能力素质

个体表现明显 、 突出且容易衡量 , 后者属于个体情感
智力部分 , 它 们 难 以捕 捉 、 不 宜 测量 。从 本 质 内涵 理
解,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 能力是素质的综合运用。从一 般意义上讲 , 素质能力本位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 1 . 素质能力本位是一种价值取 向。价值取向是一 种价值 目 标或价值准则 , 是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及利益 冲突时所持的基本价值态度及价值倾向。 从这个层面 讲, 素质能力本位是要冲破权力本位 、 金钱本位 、 关系 本位 的束缚 , 树立凭素质能力或业绩配置资 源 、 确立 地位 、 实现价 值 的观念 。 2 . 素质能力本位是一种现代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 方式是基于现代实践且由近代思维方式发展而来的 , 它
作为 、 靠内在实力 、 靠面向做事的思维方式 , 就是要淡 化先天给定 , 以实力正名分 , 少琢磨人 , 多于实事 。 3 . 素质能力本位是一种潜在的资源配置方式。资 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资源如何配置选择 , 以便用最
少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从这个层面讲 , 素质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1 2 — 0 5 [ 作者简介 ]杜 秀清( 1 9 6 6 一 ) 。 女, 中共太原市委 党校 市l 晴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 副教授 。
・
48・
《 中共 太原 市委 党校 学报 》 2 O 1 4年 第 1 期 能 力本 位 就 是 指 有 什 么 样 的素 质 能 力 就 配 置 什 么 样 能力 本位 理念 有助 于 中国特色 现代化 建设 全 面发展 。
的 岗位 , 有多大 的本事就给多大的舞 台 , 使个人 与岗 位配 置相 得 益彰 。
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

出版物刊名: 职教通讯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职学生;标准体系;素质本位;能力本位;素养
摘要:评价始终是撬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方健华(博士、研究员,副所长、省职业教育深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和省中职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硕导)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成果,四十万字的专著《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从理念到行
动“为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思想力作。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观与学生观是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对于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几种常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一、传统教育观1.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2.知识本位: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授知识,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观1.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能力本位: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种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
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能力的人。
2.尊重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1.知识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教育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2.学习的情境性: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结:不同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本期关注:课程改革20年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顶层规划。
同年9月,伴随着义务教育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的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6月8日,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十周年的日子。
为更好地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成果,本刊自第6期开始特设“课程改革20年”纪念专栏。
欢迎广大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参与专栏的建设,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图片来源:苏州外国语学校,蒋世颖/摄总第299期5视 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的旗帜,开启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
20年来,全国各地一所所学校犹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一批先锋学校涌现出来,诸多改革样本打磨出来,给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的素质教育愿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重温本次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钟启泉摘 要:21世纪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伟大征程,给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旨在重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根本诉求,梳理实现素质教育愿景的教育理念及其方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课堂革命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教师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知识点

教师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知识点首先,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及时更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例如,语文老师应该掌握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数学老师应该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只有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
其次,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
教师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老师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教师应具备倾听、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第四,教师应具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教师应具备学生教育与管理能力。
学生教育与管理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发展规律等。
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学生管理、纪律管理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具备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意识。
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能力,不断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知识点包括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学生教育与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意识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一、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理念的演进和教育实践的深入,知识本位与素养本位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挑战。
知识本位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素养本位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议题。
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教育目标的调整,更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它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这种转变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体系、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1. 简述知识本位与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在教育领域,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必要的转型,这一变革根植于对21世纪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新认知。
知识本位教育模式,长久以来侧重于系统性地传授学科知识,强调记忆与复述,旨在构建学生的知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聚焦于知识的积累,而更加重视个体的综合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合作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旨在超越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这一转变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素养本位教育更加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能力应对未来挑战、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改革不仅关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重塑,标志着教育从服务于工业化时代的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向适应信息时代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本质观介绍课件

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明 01 确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02 如观察、访谈、测试等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 03 程、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行为
评价反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04 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学本质观的发展 趋势
4
融合多种观点
01
教学本质观 从单一观点 向多元观点 发展
04 人本位观: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本质观的意义
01
02
03
04
指导教学实践: 帮助教师理解 教学的本质, 更好地进行教 学设计和实施
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帮助教 师提升自身的 教育教学能力, 更好地应对教
学挑战
优化教学评价: 为教学评价提 供理论依据, 促融合了认知 主义、建构 主义、社会 建构主义等 多种观点
03
强调教学过 程中学生、 教师、环境 等多要素的 相互作用
04
关注教学过 程中学生的 认知、情感、 社会性等多 方面发展
关注学生需求
01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
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兴趣
02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范化
推动教育改革: 为教育改革提 供理论支持, 促进教育改革 的深入和持续
进行
教学本质观的主要 观点
2
知识本位观
01
知识是教学 的核心,教 师应以传授 知识为主要 任务
02
学生是知识 的接受者, 应以掌握知 识为主要目 标
03
教学过程是 知识传递的 过程,教师 应采用有效 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
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
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
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
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第二,知识教学可以完成部分发展目标,但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
因为知识学习的活动所能引起的发展主要限于知识学习活动相关品质上(当然这些品质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不是仅靠“学习学”的知识而形成的,如智力、学习能力、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态度等),而它对于学习活动之外,人的生活所涉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等等,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是贫乏的。
因此,学生素质的全部发展是难以通过知识学习这一活动途径得以完成的。
所以,以为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能完整而全面的完成发展目标的想法是简单而片面的。
同样,初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其课程也仍然体现了知识本位的特点,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系统化,轻职业能力和职业需求,知识的积累与考试成了最终目的这种知识本位的职教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学习者掌握了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包括操作知识)便自然具备了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事实说明,由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充分揭示了知识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新的互动关系,“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已难以包涵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应该说现代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
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使然,也是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能力本位”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本位的传统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这一叛逆无疑是进步。
但将能力本位思想推向极至,奉为圭臬,定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有失偏颇,无异于将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工具,其结果很可能将自身引入歧途。
现将对“能力本位”高职教育的历史渊源、实质等进行梳理,作一简要探讨,以便对“能力本位”有个正确的理解。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以极大的震惊。
之后美国兴起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高潮。
当时,美国人对教学质量不满,经过分析最后归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能力。
1967年美国教育总署向全国征求改革师范教育方案,最后休斯顿大学提出以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的时称作“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方案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到教育总署批准使用。
这种以“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方案,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仔细分析,来确定教师有效性行为,并将分析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备的能力标准。
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能力本位”师范教育已形成一股影响很大的潮流,之后,“能力本位”教师又被应用于进行一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区学院和职业学校中,到1997年,美国有23个州从法律上认可在职业师资的培训中实施“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根植于美国,而推广发展于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从加拿大引入。
十多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部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正在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项目的合作项目,前不久在重庆市举办了中澳职业教育论坛。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实质与局限性“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知识本位”职业教育失败的产物,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超越。
“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首先,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全部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每项工作职责又可看作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然后,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又可看作是从事该项职业应具备的一项专项能力;最后,根据职业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是一种分工理论,最好的注释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密斯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把生产过程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工序,从调查、研制、开发、生产加工的不同工序,到产品调试、维修等,均分别由不同的专门人员担任,每个员工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形成流线型的分工体系,其目的是“以批量生产”来提高效率。
这种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能力标准规定下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声誉,特别是在我国现在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尽管“能力本位”教育优于“知识本位”教育,但应该看到,由于“能力本位”教育受到西方价值观(只重视物,忽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培养)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力本位”教育已凸显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局限性——“把人看成经济的工具,职业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禀赋”。
具体来说:第一,从职业教育的外部来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3个月就产生一个新行业,传统的职业岗位在不断萎缩,而代之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
马克思早就预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化必然使劳动分工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动,使得工人不断地从一种生产劳动职能转入另一种劳动职能,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入另一个生产部门。
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5年内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的调换工作岗位。
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更将会达到6——7次之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的频率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15年缩为90年代的5年。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趋势会不断加强。
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由于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工作需要,那么,这种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旦因社会分工出现变化与波动时,便只能失业了。
因此,培养目标到专业和课程内容都围绕着狭义的职业岗位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只能导致对毕业生的拒绝,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换言之,职业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其根据能力指标的评价结果,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就业。
第二,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培养不了健全人格的人。
一方面,“能力本位”论从分工理论出发构建它的课程体系,把每一种工艺分解成各种精细的程序,再将每种工序分给每个工人,作为其终身的职业,使工人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一定的工具之上,其结果是工人(学生)的发展更加畸形化、片面化。
另一方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忽视了人的(学生)品质、内在精神培养,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
其结果是,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
20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也表明推崇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倘若没有高于能力之上的力量制约它,必然引起社会和自我的迷失。
就社会而言,当能力成为核心并急剧膨胀而没有其他力量制约它时,便会引起人类不择手段地利用自已的能力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并“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就个人而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必然导致“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并引起普遍的精神空虚、世风日下。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所说:“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
第三,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是一个投入产出和效益的关系,倘若投入高而回收率高的话,那么,这种教育从经济学上讲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从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投入成本要高得多(比如,增加一个新专业要新的师资和新的实验设施和场所等)。
但受益率如何?事实表明,职业学校并没有产生出令个人和社会满意的效果,其理由是:其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是强迫性的,其结果必然使不少相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而真正志愿者并不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其二,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平相对普通教育要低,很难找到理论与实践上都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