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c6da747be1e650e52ea9972.png)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
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
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
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
《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
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15f08f2fab069dc5022013c.png)
小组长:王新晴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邓徐斌、王立群汪健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5、公平问题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
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
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
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二篇)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dcc8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b.png)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感谢组织方给予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与各位一同探讨和分析____年的经济形势。
2024年是我县发展历史上的关键一年,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____年的经济形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对我国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转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我县经济的基本面分析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业占地资源丰富,是我县的优势产业。
同时,我县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主要是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我县经济总体发展较快,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过于依赖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农业发展存在产业结构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三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四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三、对____年经济形势的预测首先,国内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们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稳定。
其次,外部环境依然不确定性较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应对。
再次,科技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fe67aaa6529647d26285208.png)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4623fb9e31433239689341.png)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d3e3552fe87101f69e3195ca.png)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作者:李堃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6期摘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促进了二战后德国的复兴和腾飞。
现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浅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在于: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和管理下,在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的制度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程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说,它兼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点与宏观调控的优越性。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1.市场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德国认为自己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实际上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此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2.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家不直接干预经济过程本身,但这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但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予以调节。
3.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德国联邦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其资本归联邦政府所有,只有联邦银行才有权发行货币。
联邦银行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法人资格的联邦直接法人,独立于联邦政府。
4.完善周密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险网络遍布全国。
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自给原则,不以政府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
5.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战后,为了重建国家,德国议会制定了《基本法》,确定了国家制度的几项基本原则,即民主制、联邦制、福利制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原则。
《基本法》把建立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498b41fc910ef12d2af9e709.png)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
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
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
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
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
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
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
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
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ed4d8f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1.png)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宏观经济分析德国是⼀个贸易出⼝型国家。
出⼝值约占其国民⽣产总值的1/3,因⽽扩⼤出⼝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
德国出⼝产品的80%是流向西⽅⼯业国家(70%流向欧盟及欧洲⾃由贸易区国家,7%流向美国和加拿⼤, 3%流向⽇本,澳⼤利亚和新加坡),10%流向中,东欧及独联体,另10%流向第三世界国家。
表德国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GDP增长率为0.8%,2002年为0.2%,2003年GDP增长率为-0.1%,2004年略有回升,GDP 增长率达到了1.7%。
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为0.9%,在欧盟国家中该增长率排名靠后。
可以看出,德国近年的GDP增长较为缓慢,甚⾄基本停滞。
德国⼈均GDP已经处于较⾼的⽔平,2001年该国⼈均GDP为23540美元,2003年该国⼈均GDP为24010美元,2004年时已经增⾄25250美元。
内需成为主要推动⼒。
随着增值税率上调效应的逐渐消退以及劳动⼒市场形势的进⼀步好转,个⼈最终⽀出继续温和增长,继第⼆季度增长0.8%之后,第三季度环⽐继续增长0.5%。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上季度增长0.6%,其中机械设备投资和建筑⽀出分别增长0.6%和0.4%。
⼯业和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继第⼀、⼆季度分别增长5.2%和5.4%后,第三季度德⼯业⽣产(包括能源)⼜增长5.6%,在⼀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
第三季度贸易、运输和通信业同⽐增长2.8%,⾦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2.5%,其他服务业⼩幅增长0.4%。
但建筑业和农林渔业分别下降1%和1.4%。
净出⼝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
第三季度,德国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环⽐增长3.1%,较第⼆季度的0.8%有较⼤幅度改善,但同期进⼝环⽐增长3.9%,涨幅⾼于出⼝,致使净出⼝拖累GDP增长减缓0.2个百分点⼆、德国经济现状评估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第⼀季度同⽐下降6.7%。
德国财务数据分析报告(3篇)
![德国财务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4a373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5.png)
第1篇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德国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全面了解德国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财务表现。
报告选取了德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的深入研究,为投资者、分析师及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德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 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分析方法:运用财务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德国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三、德国企业财务状况分析1. 盈利能力分析(1)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德国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德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毛利率毛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反映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德国企业毛利率整体保持稳定,但部分行业毛利率波动较大,如汽车行业。
(3)净利率净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综合盈利能力。
德国企业净利率近年来有所上升,表明企业盈利能力整体增强。
2. 偿债能力分析(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水平的重要指标。
德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保持在合理水平,说明企业负债风险较低。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德国企业流动比率近年来保持稳定,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补充指标。
德国企业速动比率近年来保持稳定,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良好。
3. 运营能力分析(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
德国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近年来有所提高,说明企业收款速度加快,运营效率有所提升。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
德国企业存货周转率近年来保持稳定,说明企业存货管理较为合理。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宏观调控法”)
![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宏观调控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74a31c59eef8c75fbfb31d.png)
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宏观调控法”)说明: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Gesetz zur Foerderung der Stabilitaet und des Wachstums der Wirttschaft, 简称StabilitaetsG或StWG)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化的“宏观调控法”,它首次确定了宏观调控的“四大魔方”,即“价格水平的稳定、高就业状态、对外经济平衡和稳定而合理的经济增长”,对于宏观调控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该法所确立的“四大魔方”中又增加了一大魔方,即生态环境的维持。
该法于1967年6月8日通过,1994年最近一次修订。
另:已故的著名德国法学家谢怀轼先生曾经翻译该法,但是遗憾的是笔者并没有找到,因此重新译出,读者可以进行对照。
第1条【经济政策的要求】联邦与州在采取经济与财政措施时须考虑到整体经济平衡的要求。
这些措施应同时有助于在市场经济秩序下价格水平的稳定、高就业状态、对外经济平衡和稳定而合理的经济增长。
第2条【年度经济报告】(1)联邦政府于每年一月向联邦议会与联邦参议会提交年度经济报告。
年度经济报告包含:1.依据1963年8月14日颁布的关于设立整体经济发展专家评估委员会的法律第6条1款3句设立的专家评估委员会对年度评估报告的意见;2.联邦政府对本年度的经济与财政政策的目标(年度预算)的说明;年度预算属于国民经济总计算,必要时也可使用替代计算;3.本年度计划的经济与财政政策的说明。
(2)为防止本法第1条规定的目标受到威胁,仅当在联邦政府同时向联邦议会和联邦参议会充分说明理由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本法第6条2、3款,第15条,第19条以及个人所得税法第51条3款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第19c条规定的措施。
第3条【一致行动的动向数据】(1)为实现本法第1条规定的目标,当本法第1条的目标受到威胁时,联邦政府应向区域组织、行业工会和企业协会提供同时采取一致行动(协同行动)的动向数据。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d18680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d.png)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1.1 重工业时代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
德国的钢铁、煤矿、化工和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产业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如鲁尔区、巴登-符腾堡州等地,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
1.2 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这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德国的传统重工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的限制,德国的传统产业难以与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和裁员现象。
其次,科技进步对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和研发的先驱者,尤其在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同时,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1.3 地理分布差异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地理分布的差异。
传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和转型的需要,德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780c3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6.png)
德国的货币政策与制度分析毋庸讳言,德国是二战后的战败国之一。
必然的割地与赔款,优秀人才遭遇抢夺,物资的缺少,德国的天好像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可谁又能想到,在1950——1960年期间,德国GDP增长率达到了7%的高度,与此同时贸易出口的增长同样夺人眼球,1948年为1.4 %,而在大约三十年后的1973年达到了11.6%。
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德国从而在世界经济体中塑造了一个巨人形象。
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飞速的发展,他们之间也有着摩擦与矛盾。
尤其在60年代到90年代尤为激烈,而德国一直稳定的发展与有着同样境地的日本(出现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形成了强烈反差。
由此,德国的货币政策,政府与银行关系的处理,必然有着独到之处。
本人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一.德国货币格局的演变德国马克在1948年问世,揭开了欧洲货币格局在战后重新构建的序幕。
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开始了连续十年的经常账户盈余,这是从1951年起,德国开始改变其在欧洲支付同盟中的收支赤字状况。
德国马克在1958年12月成为自由兑换货币。
德国的黄金储备凭借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1970年同期的储备规模。
德国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在1949-1969年间上涨了12.8%,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日益巩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各国货币终于与美元解除挂钩,先后尝试了为欧洲货币同盟诞生埋下伏笔的“蛇形浮动制”(1972-1974年)和“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
在此期间,德国马克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1972年被IMF纳入储备货币。
欧共体成员国货币汇率虽然与埃居固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变成了与德国马克建立固定兑换关系,原因是马克币值稳定,且在构成“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的货币篮子中权重占优。
德国采取紧缩信贷和加息措施,与欧洲货币体系内其他国家的意愿相左,以应对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收支逆差困境,也使刚刚运行不久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稳定受到威胁。
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a3ecf67561252d380eb6ee1.png)
的借 鉴意义 和启示 ,为我 国未来 “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 增长提 与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体制 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通过法律 手段 供参考。 二 、德国经济发展 的特点
~
、
引言
1 3 0 0 万 吨。钢产 量从 l 8 7 0年 的 1 2 1 6万 吨 增 为 1 9 1 3年 的 1 7 6 0 以 及 具 有 很 高 的 生 产 效 率 的 特 点 。例 如 ,1 9 0 0年 时 至 少 有 2 4
2 0 0 9年 德 国 经 历 了极 为 严 重 的 经 济 衰 退 ,但 是 紧 接 着在 第 万吨 。 德 国这 些 产 业 普遍 具 有 生 产 组 织 规模 庞 大 、 现代化明显、
三 、德国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 的启示结论
战 后 的联 邦德 国 政 府 承 袭 了传 统 的 国家 主 义 思想 ,吸 纳 自
1 0年 中,德 国的经济指标一 直是优于其他 发达 国家 。德 国长期 由竞 争 的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逐 步 形 成介 于市 场 主 导 和 政 府 干 预 的
产量 从 7 . 1 1 吨提 高到 1 3 . 5 1 吨。
二年德国的经济就 出现强势反弹 , 全年 的经济增速达到了 3 . 6 %,
远 远 好 于 其 他 发 达 国 家 的经 济 。在 经 历 了 严 重 的衰 退 之 后 , 德 个 鲁 尔 的 煤 矿 的 年 产 量 超 过 了 5 0万 吨 , 1 9 0 2年 ,德 国 平 均 每 国经 济 快 速 复 苏 还 是 要 归功 于 衰 退 后 的 基 数 效 应 , 同时 也 不 能 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 7 1 5 万吨 ,而英国仅为 4万吨。 忽 略 政 府 在 危 机 期 间采 用 的 有效 调 控 措 施 。 从 长 远 来 看 ,这 种 稳 健 的经 济 增 长 现 象 是 德 国本 国 的 经 济 体 制 决 定 的 ,在 过 去 的
东德西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东德西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0cfb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9.png)
东德西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地区以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系发展起来。
然而,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0年的德国统一,东德和西德开始了融合的进程。
本文将对东德和西德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德的发展现状。
东德在分裂的时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与西德相比,东德的经济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统一后,东德面临了充分市场经济的挑战,许多东德企业关闭或被西德企业收购。
此外,东德的失业率较高,人口减少的问题也比西德更加严重。
然而,东德也在努力实施各种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东德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得到了大力支持,并且吸引了一些投资和企业。
此外,东德还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接下来,我们转向西德的发展现状。
西德采用了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体系,在分裂期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西德的发展较为成功,经济强劲,社会福利体系健全。
统一后,西德继续保持着相对的经济优势,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
西德的就业率较高,人均收入较高,人口稳定增长。
然而,西德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老龄化问题和能源转型的压力。
西德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提高养老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措施来应对。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东德和西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德的相对落后状况可能会逐渐得到缓解。
东德政府在各个领域实施了许多政策和项目,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此外,东德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也将帮助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促进地区的发展。
其次,西德面临的挑战将继续存在。
老龄化问题和能源转型是目前西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西德政府需要制定更多的政策来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并在能源领域推动更多的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西德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46cabf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4.png)
摘要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平等和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1.业持续负增长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住房建设的补贴,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个百分点.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水平导致税率上升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上升到1999年%,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僵化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着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欧盟平均为%,德国为%,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老化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
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四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的发言
![在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四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的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9094b4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7.png)
在全市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四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的发言一、前三季度主要工作情况(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XX.XXXX 亿元、增长3.XX%,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比上半年上升2位。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队排名全市第3位、比上半年下降1位。
服务业增加值1XXXX.IXX亿元、增长3.XX%,增速排名全市第XX位、比上半年上升1位。
第一产业增加值XXXX.XX3亿元、增长XX.O%,增速排名全市第XX位、比上半年上升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亿元、增长XX%,增速排名全市第3位、比上半年上升2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XX2.32亿元、增长0.1%,增速排名全市第XX位、比上半年下降1位。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I1XX亿元、增长10.2%,增速排名全市第3位、比上半年上升1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XXXXXXXX元、增长XX.XX%,增速排名全市第XX位、比上半年下降1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XXXXXX9元、增长XX%,增速排名全市第XX位、比上半年上升1位。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XX1亿元、快于时间进度33.XXXX个百分点,完成率排名全市第3位。
XXO 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XXXX.XX1亿元、快于时间进度1XX.OXX个百分点,完成率排名全市第XX位。
第二产业投资XXXX.XX3亿元、下降10.1%,增速排名全市第9位、比上半年下降3位。
服务业投资XXXX.2亿元、增长2XX.XX%,增速排名全市第1位、比上半年上升3位。
工业投资XXXX.3XX亿元、下降10.XX%,增速排名全市第9位、比上半年下降3位。
技改投资XX1XX1亿元、增长XX2.XX%,增速排名全市第3位、比上半年下降1位。
新培育“四上”企业IXX户,净增XX户。
其中,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XX户,净增XX户。
1-XX月国内省外到位资金30.XXXX亿元、完成率XXI%,排名全市第XX位。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体制与政策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502b6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3.png)
德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最快旳体制与政策因素史世伟由美国旳次贷危机开始,一场始料未及旳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这场金融危机在9月15日美国4大投资银行之一雷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旳破产达到高潮,到第4季度开始明显地影响到世界各国旳实体经济,由于金融部门遭受严重打击,银行流动性局限性,金融危机在世界重要工业国家引起严重旳经济衰退,德国固然不能幸免。
与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德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 德国经济旳对外依存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旳比例)为47.2%。
因此德国遭受旳打击特别惨重。
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这是自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以来德国经历到旳最严重旳经济衰退。
出口下降了14.3%,记录失业人数增长了164000人,失业率从7.8%上升至8.2%。
一般觉得,经济衰退对就业旳影响有时滞,因此,危机爆发时,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和德国联邦银行预测德国旳失业率将增至10%左右,失业人数比增长100万,达到440万。
目前金融危机最严重旳日子已通过去,可是连最乐观旳经济预测机构都未能料到德国经济不仅不久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并且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发明了历史最佳水平。
,德国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这是自1991年德国来旳最高增长率;出口(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旳持续增长和美国经济旳逐渐回暖)增长了14.2%;失业率不仅没有上升,并且还浮现了一种就业旳高潮,登记失业率由7.8%下降到7.2%。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经济五贤人”旳预测,这种经济增长旳势头今年还会继续。
他们预测,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2%,出口将继续增长6.5%;而失业率将降至7%,登记失业人数为294万,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降到300万如下旳水平。
考虑到1991-1992年正逢德国统一导致旳所谓“统一高涨”,增长率与就业率都达到了德国在“经济奇迹”旳1950-1960年代后前所未有旳高水平,这次旳德国“危机后高涨”不亟于是一次小“经济奇迹”。
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a8be3151cc7931b764ce1502.png)
二、就业失业率
德媒: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至十年来最低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实习记者 韩同江)据德国《每日新闻》1月3日报道: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2011年失业率降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 联邦劳动局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约300万失业人员,比2010年减少约三10 万人。失业率为7.1%。据分析,就业市场的良好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 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该行业在一年内增加约70万个就业岗位。受季节影响, 12月份失业人数相对11月份增长了67000人,但相对于去年同期减少了约 2000人。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弗兰克说:“德国就业市场在冬季也获得了一定 的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情况,尤其是护理领域的 就业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 ”弗兰克也因此对2012年经济持乐观态度
2013-2014德国经济形势 分析与预测
第六组: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 欧盟首位。工业结构及特点为:侧重重工业; 呈外向型;工业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垄断 程度高。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欧洲信任和债 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好处。
指标
三、国家总储备
四、对外投资
需求复苏推动德国企业扩大投资支出
《金融时报》日前报道,2010年德国固定资产及设备总 投资同比增长9.4%,至1674亿欧元,说明德国工业企 业正加大投资力度,以适应复苏对产能的要求。大众及 西门子等大型企业均已宣布,今年将大幅增加研发、资 本与销售的支出。德经济界预测,2011年的绝对投资额 会出现更大飞跃,有望突破2000亿欧元。 根据德国近 几年及前三季度的经济形势,以及欧洲和全球的经济背 景,我们组预测,德国2013年的GDP的增长将小于1%, 2014年可能为1%,最高不超过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来之不易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22日公布的统计结果,2012年德国国 内生产总值为26439亿欧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0.7%。拉动德 国经济增长的力量离不开出口。在对欧元区的出口缩水,对欧 盟成员国的出口仅增加0.3%的情况下,德国去年对欧盟以外国 家的出口却增加了8.8%,是欧盟以外的市场带动了德国经济的增 长。据统计,2012年德国出口比上一年增加3.4%,出口额高达 10974亿欧元。同年德国进口增加0.7%,进口额达到9092亿欧 元。外贸盈余达到1882亿欧元,仅次于2007年的1953亿欧元, 为1950年有外贸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外贸盈余年。正是由于外贸 的增长以及内需特别是私人消费的增加,德国经济在第四季度 环比出现0.6%负增长的情况下,全年经济仍保持了0.7%的增长 率。
2013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上升
0.9%
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8月23日威斯巴登消息,德国经济在 经历了年初的疲软态势之后重新活跃:联邦统计局在其2013年8月14日的快报 中已经公布,扣除价格、季节和日历因素,2013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 总值环比增长0.7%。第一季度冬季严酷的天气条件也有影响:按照最新计算 结果,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国内生产 总值下降了0.5%。积极动力首先来自国内:2013年第二季度私人和国家性消费 支出环比分别增长了0.5%和0.6%。设备投资–主要是机器、工具和汽车–环比 增加0.9%。建筑投资环比甚至增加了2.6%,这也和漫长寒冷的冬季过后的追赶 效应有关。2013年第二季度商品与服务出口环比增加2.2%。同期进口环比增长2%。 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0.2%。根据暂时统计结果,第二季度在德国就业 人数为4180万人,同比增加了24.2万人,同比增幅为0.6%。
就业失业率
影响备
投资固定资产
一、国民收入
201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 2012年形势继续向好
德国联邦统计局1月11日宣布,2011年德国名义国内生产总 值25700亿欧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3%。经济增长动 力主要来自内需,私人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8.3%,其 中机械、设备及建筑投资增长5.4%。与内需相比,2011年 德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较低,为0.8个百分点,其 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8.2%,进口增长7.2%。2011年德 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加 1.6%,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1.2%。2011年德国国家财政 赤字267亿欧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马斯特里 赫特条约规定的3%上限,2009和2010年赤字率均超出3% 。
2013-2014德国经济形势 分析与预测
第六组: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 欧盟首位。工业结构及特点为:侧重重工业; 呈外向型;工业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垄断 程度高。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欧洲信任和债 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好处。
指标
国民收入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认为,尽管2011年德经济涨幅可观,但与 前三个季度相比,四季度的经济形势略显疲弱,这一态势将持续 到2012年一季度。11月份尽管建筑业生产环长4.5%,但整个工业 生产下降0.6%,而且订单量也减少4.8%。由于主要出口市场经济 增长趋缓,预计2012年出口对德国经济拉动作用微乎其微,经济 增长还要依靠内需。11月份德国商品零售总额略降0.9%,但商业 和景气指数均明显增长,因此整个四季度的私人消费有望明显增 长。此外,由于工资上涨,通货膨胀较为温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明显增长。就业市场强健,失业率降到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因 此可以预见,尽管2012年初经济或将延续去年四季度的疲弱之势, 但强劲内需将给予经济有力的支撑,而且德国实体经济稳固,抗 风险能力强,总体来看2012年德国经济形势向好。此外,有专家 认为,欧洲信任和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二、就业失业率
德媒: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至十年来最低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实习记者 韩同江)据德国《每日新闻》1月3日报道: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2011年失业率降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 联邦劳动局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约300万失业人员,比2010年减少约三10 万人。失业率为7.1%。据分析,就业市场的良好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 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该行业在一年内增加约70万个就业岗位。受季节影响, 12月份失业人数相对11月份增长了67000人,但相对于去年同期减少了约 2000人。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弗兰克说:“德国就业市场在冬季也获得了一定 的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情况,尤其是护理领域的 就业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 ”弗兰克也因此对2012年经济持乐观态度
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0.1%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记者郭彩萍 实习记者单玮怡)据德国联邦统计局 网站5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上个季度 增长0.1%,同比下降1.4%。增长幅度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冬天天气过于寒冷。 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受天气等因素冲击,GDP同比增长0.0%,环比 下降0.7%。从数据上看,几乎只有个人消费为德国GDP的环比增长做出贡献。 商务投资延续了2012年第四季度的不景气态势,本年第一季度的投资额环比 有所下降。进口与出口额双双下滑。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就业人数为4150万人, 同比增长29.3万人,增幅达0.7%。
德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升0.7%
(巴塞罗那)- 德国联邦统计局 (Statisti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公布 的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经济继续从衰退 中复苏,受到出口和设备及建筑投资的促进。 第三季度实际GDP季升0.7%,年降4.8%, 经济学家预期值为季升0.8%,年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