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成因》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一、学情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个谜题里藏着我们这节课想要认识的主角儿,你来猜一猜,它是谁?生猜测:风2.师:对的,它就是风,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生:花草摆来摆去、树被吹弯了腰等等展示PPT课件(国旗飘扬和放风筝)3.师: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都有哪些办法可以制造“风”?生:制造风的方法: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电风扇吹风等。

师:你们在想制造风的办法时,其实是想让空气发生什么变化?生:流动师:看来风的形成可能和空气的流动有关?这是你们制造风的方法,是这样的吗?真的空气流动就会有风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风形成的秘密。

(二)做风的模拟实验1、师:出示炊烟图片,提问:这两幅炊烟图是否体现了空气的流动呢?那能判断空气流动的方向吗?生:能,烟雾竖直向上证明空气没有流动。

烟雾向左说明空气流动的方向是向左......2、师:我们准备了一个打了两个孔的透明纸盒,一个孔设定为进风口,一个口设定为出风口。

为了观察进风口中是否有风,我们可以怎样做。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 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 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风的形成与温度差异导致的空气流动密切相关。

了解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和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注重观察和记录,尊重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风的利用和防范,认识到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机制。

运用科学概念和实验结果,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如风的变化和风向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蜡烛、蚊香、打火枪、透明塑料薄膜、纸条、记录纸、彩笔。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大型风洞演示装置、温度传感器、风速计、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一段美轮美奂的微风拂过草原的视频。

视频中,绿草如茵,随风摇曳,五彩斑斓的花朵轻轻摆动,仿佛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播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在轻轻晃动,感受到了微风的轻抚。

”还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的摆动,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教师接着问道:“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呢?风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作用呢?”学生们陷入回忆,积极举手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源于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页《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风的概念;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难点: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微风,引发对风的兴趣。

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教师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1)教师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风速计。

(2)学生进行实验,测量风速,记录实验结果。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风的成因:空气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答案: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两种测量风速的方法。

答案:使用风速计、观察树叶摇动程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风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 实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扇子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风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扇子快速扇动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以及空气流动的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感受到空气流动的存在,进而理解风的成因。

二、学习风的测量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还需要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教师需要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风速测量技巧。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风的成因》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并了解空气受热上升和冷却下降的基本原理。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学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理解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风的成因及其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空气受热上升和冷却下降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区分自然风和人为制造的风(如风扇产生的风)的不同。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纸条、电风扇、温度计、两个相同大小的透明盒子(或纸箱)等。

•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空气流动的现象。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自然景观视频,如风吹动树叶、海浪翻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风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会吹动物体?”•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夏天吹的风会感觉凉爽,而冬天吹的风会感觉寒冷呢?”2. 新课教学•实验观察:••实验一:蜡烛与纸条:教师演示将一根点燃的蜡烛放在桌子中央,然后在蜡烛的一侧放置一张纸条。

让学生观察纸条是否会被吹动,并思考原因。

接着,用扇子在蜡烛的另一侧轻轻扇动,观察纸条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

•实验二:盒子实验: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透明盒子,一个盒子内放置点燃的蜡烛(注意安全,可在盒子底部开一个小孔以排出烟雾),另一个盒子保持空置。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气球、扇子、蜡烛、火柴3.教学视频:风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二)新课教学1.讲解风的成因(1)讲解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讲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偏转。

(3)讲解地形对风的影响:山脉、海洋、陆地等地形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强度。

2.实验探究(1)实验一:气球实验让学生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观察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起来?(2)实验二:扇子实验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风的流向。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3)实验三:蜡烛实验点燃蜡烛,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火焰有什么影响?(三)巩固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能为人类服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风的成因。

2.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风的成因示意图。

2.收集有关风能利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观察。

二、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风的存在呢?谁能告诉我风是什么?生1:风就是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

生2:风会让树叶摇动。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成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能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成因,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风车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感受风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产生的。

3. 新知讲解:(1)风的概念: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4)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验证风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2. 风的成因示意图。

3. 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成因。

(2)列举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2)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风能利用实例:风力发电、帆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现象》中的第2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学习如何测量和记录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了解风的作用,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定义,掌握风的成因,学会测量和记录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速仪、气球、吹风机、风向标、地图、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气球、吹风机、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和吹风机,现场演示气球在风力作用下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风的成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现象。

(2)讲解风的成因,结合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3)介绍风的作用,使学生了解风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

(2)利用风速仪和风向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

5.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风速下气球的飘动距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风速与气球飘动距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的成因2. 板书内容:(1)风的定义(2)风的成因(3)风的作用(4)测量和记录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你所在地区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其成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和分析,描述风现象,如:今天的风速、风向、风的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第三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风的定义与成因,探讨风的产生与空气的关系,学习风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了解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

难点: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风车、气球、吹风机、空气流动演示装置等。

学生准备:纸张、剪刀、胶棒、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风车、气球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风的了解。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空气流动演示装置,讲解风的成因。

学生观看演示,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

3. 随堂练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风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探讨风的分类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风力大小,将风分为微风、中等风、大风等。

5. 课堂小结学生跟随教师回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2. 风的分类及特点微风、中等风、大风风速、风向、风力3. 风对环境的影响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经验,描述你所了解的风,并说明其特点。

论述风力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具有不同风速、风向和风力等特点。

风力对环境有降温、降水、影响植物生长等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观察风对环境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对于风能利用这一主题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加了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风的成因和基本概念,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风的成因》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的成因和特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大气运动原理这一部分,虽然我通过动态图示和实验模拟进行了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加生动、直观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风的成因》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第四章《天气与生活》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1.风是大气运动的结果;2.风的产生原因: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3.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认识风的等级和风力单位;5.探讨风能利用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及风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现象、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风的成因》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2.科学思维:通过探索风的成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持久关注科学问题的态度;4.科学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他们珍惜资源、节能减排的责任感。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优质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风成因》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第四章《多样自然现象》第二节《风成因》。

具体内容包括风形成原理、风种类、以及风对环境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基本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形成原理,风对环境影响。

2. 教学重点:风成因,风分类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水盆、纸张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纸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从哪里来,风是如何形成。

2. 新课导入:讲解风形成原理,引导学生学习风分类和特点。

(1)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现象,当空气流动时,就会形成风。

(3)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风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风,如何根据风特点进行分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教室里风向和风力,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空气流动产生风2. 风分类地热风、海陆风、山谷风、冰川风等3. 风特点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你所在地区风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举例说明风对环境影响。

2. 答案:(1)地热风:由于地热作用,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形成风。

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风;夜间,陆地比海洋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风。

(2)风对环境影响:风能促进空气流通,降低气温,使气候宜人;风能传播种子,帮助植物繁殖;风能引起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成因、分类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在描述风特点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风向的测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学会测定风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难点: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测定风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气球、吹风机、纸张等。

学具:纸张、气球、绳子、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到操场感受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风的方向。

(2)讨论: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风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2)讲解风的成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2)小组讨论:如何测定风向?4. 知识巩固(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风向标测定风向。

(2)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并练习测定风向。

(2)拓展:让学生思考风的作用,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向的测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风向标,并记录一周内的风向变化。

答案:根据实际操作记录风向变化。

2. 作业题目:思考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写一篇短文。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写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的操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成因、风的分类、风的作用及测量风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和作用,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分类。

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纸张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棒、气球、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动树叶、扬起纸张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关注,提出问题:“风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形成的?”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成因,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讲解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作用,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风向标和风速计测量教室内外的风向和风速,填写记录表。

5. 小组讨论:讨论风的利用和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定义:空气流动形成风成因:气压差、地球自转等2. 风的分类按照风向:顺风、逆风、侧风按照风力:和风、微风、大风、暴风3. 风的作用交通运输发电调节气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用风向标和风速计测量家庭所在地的风向和风速,记录并分析数据。

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主要成因有气压差、地球自转等。

(2)风的作用包括交通运输、发电、调节气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风的成因、分类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风成因”中,深入学习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详细内容包括:风定义、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风利用和风对生活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风成因,掌握风方向、速度等基本概念,解风对生活利与弊。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珍惜自然资源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成因、风方向与速度。

难点:理解风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仪、风速计、气球、电吹风、纸张等。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气球、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风现象短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提出问题:“风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1)展示电吹风吹动纸片实验,引导学生解风成因。

(2)讲解风方向与速度概念,展示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方向和速度。

(2)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风能利用和风对环境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成因气压差重力地球自转2. 风方向与速度风向:风向仪风速:风速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利与弊。

2. 答案:(1)风是由气压差、重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气体运动。

(2)通过风向仪判断风向,通过风速计判断风速。

(3)利:风能发电、风能降温;弊: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风成因、方向和速度有更深入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风向仪和风速计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风力发电站,解风能利用。

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

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

以下是一个关于风的成因的三年级上册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分类,初步了解风的作用;2.学习风的成因,能够简单解释风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了解风的特征及影响;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风的成因》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的概念和原理。

难点:风的与气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示范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一下风是什么、有哪些种类,并记录下来。

2.新课呈现让学生观察风车的样子并讨论,然后分组进行探究风车的制作,并每组制作一个风车,在上面写上分组名。

3.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步骤1:在一面硬质纸板上画上一栋房子的图形。

步骤2:在纸板另一侧,打两个硬纸板钉,再用线连接两个短木棒,并使短木棒斜立于纸板上。

步骤3:向图纸上的房子倾斜风机(风机离房子约0.5~1米左右),开启风机,加快风机转动的速度,观察房子图形如何震动。

步骤4:对答案并好好观察至图形不再震动。

让学生思考风是从何而来,如何制造的。

4.讨论总结让学生小组发言,讨论风的成因和影响,并总结归纳。

5.作业让学生以完成的风车为样本,制作一个能够漂亮旋转的风车,并在开放日上展示。

六、板书设计风的成因大气的不同时期不同空气温度和气压形成不同的风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探究教学法,在课堂上进行了风车制作和实验,学生们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教给家长如何制作风车,来巩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邛崃市北街小学刘霞
【教材分析】
《风的成因》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七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学段的目标是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对上一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认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后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本课通过一套风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冷热变化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通过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本课教学设置了四大环节:一、聚焦二、探究三、研讨四、拓展。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兴趣已经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外在的特征感兴趣上升到了对事物发生的条件,变化过程及原因感兴趣,因此,他们乐于猜测,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但当进行模拟实验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实验方法及步骤,逐步完成实验。

然而,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准备:风的成因实验盒、蜡烛、线香、小风轮、打火枪、废液缸、湿毛巾、材料盒、记录单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风车、班级记录表、板书贴、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
冷热变化 风的成因
冷空气 冷空气
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记录
三( )班第( )组 记录员: 11月27 日
画图或用文字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加热前
加热后
图一 图二
我的解释:空气受热会(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空气流动形成了( )。

( )
( )
空气流动
空气流动
班级记录表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