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语》《孟子》目录》颂其诗,读其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论语》《孟子》目录》选修《《论语》《孟子》目录》颂其诗,读其书测试题 2019.9
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于斯二者何先子将奚先 B.道之以政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C.君子哉若人甚矣吾衰也 D.曾是以为孝乎岁不我与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
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
C.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 (何不) 彻乎?”
D.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
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5,阅读《子路从而后》章,完成相应的题目。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遇丈人:(2)植其杖而芸:(3)欲洁其身: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明日,子路行以告。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6,阅读《阳货欲见孔子》章,完成相应的题目。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归孔子豚:(2)可谓知乎:(3)遇诸涂:
2、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3、孔子很讨厌阳货,所以不想去见他,可是后来还是见了他,而且他还答应了阳货的要求,要去做官。你是怎么看孔子的这一行为的?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妈妈”时代
老愚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
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妈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妈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不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优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峰,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1、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
2、请简要阐释“文化方便面”的内涵。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
3、文章用“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结尾,其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