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

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9、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基本概念1、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性质⒈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但真实存在)⒉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加热时,分子能量大,运动速率越快)⒊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通常,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但冰中分子间隔>水中分子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指的就是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4.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实验(P49页)解释A中烧杯现象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使酚酞变红三、从分子角度分析解释生活中现象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大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3、香水,汽油密封保存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4、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大,运动的速率越快5、6000L氧气加压到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考点原子间间隔:水银温度计,钢轨,电线四、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混合物: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物质和分子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硫,磷,碳,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原子前必有个数,分子前无个数,原子前也无个数。

3、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4、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及相关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2)分子的特点:①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② 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 酒精加100ml 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

③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 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2、原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①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② 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③ 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所以如果论等级,分子是原子的“上司”(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同种物质,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5)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a. 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b. 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c.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① 质子数相等② 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③ 电子层数可能相同三、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及技能清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及技能清单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带电的原子;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都能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2.Ne表示:氖元素;一个氖原子;氖气;Al3+表示铝离子;
3.3Mg2+中前面的“3”表示3个镁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1.元素符号的意义:一种元素,一个原子;
金石稀类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8(He为2)时为稀有气体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
氢气、氧气、氮气、磷、硫、碳、镁、铁、氦气、氩气、氖气;
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
能叙述物质的组成
1.依据化学式;2.模式:A2B3由A元素和B元素组成;
3
能叙述物质的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A2B3由A2B3分子构成;
模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A由A原子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AB由A离子和B离子构成;
4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组成
找出宏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二氧化碳和氯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
5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构成
找出微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液氧和空气中都含有氧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1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铜、银 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如:碳(C )、硅(Si )、硫(S )、磷(P )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等2、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水、过氧化氢和大部分的气体(稀有气体除外)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如:氯化钠 NaCl 、氯化镁MgCl 2、 硫酸铜 CuSO 4 等二、分子1、 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大,液态、固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小。

(4)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 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分子(1)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2)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分子种类变了,原子种类不变。

)4、 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分子构成三、原子1、 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 原子的性质:小、动、间、同。

3、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分子的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四、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2、原子结构规律: (1)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4)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5)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 、原子核体积小,却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4、分子与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实验一:氨分子扩散(无色酚酞遇碱变红)1、向水中加酚酞,酚酞不变色。

结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再向烧杯中加几滴浓氨水,酚酞变红。

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把装有浓氨水的一个烧杯,和另一个装酚酞试液的烧杯用一大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①(主要)微粒在不段运动。

②(其它)浓氨水有挥发性。

氨水显碱性。

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二:半管水和半管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一管。

气体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结论:微粒间有空隙。

气体微粒间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小。

注: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总结: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动运。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间有空隙。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气体、水、碘单质)、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离子(盐)二、分子1、不同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体(除稀有气体之外的气体)、水、碘(I2)5、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6、H2O由H元素和O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H原子和O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

注:只有氧气中才含有氧分子,只有水中才有水分子,只有氢气中才有氢分子,以此类推。

三、原子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4、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5、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稀有气体、碳单质、硅单质6、提出原子学说:道尔顿发现电子:汤姆生发现原子核:卢瑟福原子核质子(+)(+)中子(不带电)原子(正电=负电)电子(-)H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如冰、水、水蒸气的构成粒子都是H2O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2)性质:①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间有间隔[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热胀冷缩的原因);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物质挥发、扩散、溶解等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比两者体积之和略小、气体易被压缩等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3)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描述具体分子的构成时原子要具体化。

如果指明一个(或每个)分子,则后面原子也要根据化学式说明相应原子的个数)。

如水(H2O)可以描述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过氧化氢(H2O2)可以描述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每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4)应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都是由H2O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的,是混合物)。

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即元素守恒),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分子(3)结构:①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没有中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相对原子质量:以1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单位为1。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考试要求:1.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化学变化。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等物质。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态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距减小。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该物质由分子构成)例如: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若该物质由原子构成,则对应的原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铁原子是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分类 单质 :(一种元素)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一种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NaCl CuSO 4 Na 2CO 33、原子的结构 中子(不带电荷)a 、 原子 原子核(正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b 、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c 、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d.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e 、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f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相对原子质量a 、定义式: xb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5、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 、不同种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B 、元素之最:地壳:O 、Si 、Al 、Fe 细胞:O 、C 、H 、NC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区别: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数量的含义。

(3)使用领域: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习惯上说组成),如: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习惯上说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全面,带答案)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全面,带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例如扩散、溶解、挥发等)【拓展实验】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①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实验二(如图1):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2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什么没必要;实验一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分子之间有间隔(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例热胀冷缩、三态变化、1+1<2)(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而最小粒子。

注意: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化学性质就由什么微粒保持。

3、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的微观:由不种分子构成的(2)纯净物宏观: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3)物理变化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4)化学变化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微观:分子种类改变4、分子由原子构成三、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同分子)四、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1、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结构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1、原子 中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定义分子性质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原子分类非金属原子XXX定义稀有气体原子XXX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定义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周期表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自己没有产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乱。

化学变化:分子自己产生变化,天生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树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接洽对研究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究竟的微观解释错误的选项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 H2O与10mL C2H5OH夹杂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距离【答案】B【解析】A、XXX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 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H2O与10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又能够结分解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距离,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原子之间距离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精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精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错误;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
秘知识点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可分的: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即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

③1911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结构理论。

2
3、原子核是可分的: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可继续再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它们分别带有不同电性。

4
5、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6注意:
①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例: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
同。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因此决定原子种类的粒子是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不同种类原子的本质区别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原子、离子:
①图示联系:
②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单质带“钅”特殊:金(Au)、汞(Hg)。

固态非金属单质带“石”例:碳(C)、硫(S)、硅(Si)等。

稀有气体惰性气体例:氦(He)、氖(Ne)、氩(Ar)等。

2、注意:
①分子与原子大小比较: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

②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③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体积质量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2、简单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

②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实际质量。

四、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画法与含义:
原子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金属原子 一般<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较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原子 一般≥4个
易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原子
8 (氦为2)
很难得失电子(常称为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3、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 ①分类:
离子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的离子)
Na +
、Mg 2+
、H +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的离子) Cl -、CO 32-、OH -
②形成:
③表示方法:
Ⅰ.把离子所带的电荷个数和表示电荷种类的“+”“﹣”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电荷个数写在“+”“﹣”的前面。

) 如:镁离子:Mg 2+,硫离子:S 2﹣。

Ⅱ.当电荷个数为1时,就省略数字。

如: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 ﹣。

④离子符号的意义:
⑤原子团:
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NH 4+、SO 42-、CO 32-、NO 3-、OH -、MnO 4-、MnO 42-、ClO 3-、PO 43-、HCO 3- 五、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注意:
①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能用电子数代替。

(Na 和Na +) ②一类原子——不能用一类微粒代替。

(H 2O 和Ne ) 3、原子与元素的对比:
原子:微观(个体)、既讲种类,又讲个数、说构成
元素:宏观(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说组成
4、元素的存在与分类:
①地壳: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②空气:氮(N)、氧(O)
③人体:氧(O)、碳(C)、氢(H)
④分类:
元素金属元素带“钅”特殊:金(Au)、汞(Hg)
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带“石”碳(C)、硅(Si)、硫(S)等
液态非金属元素带“氵”溴(Br)
气态非金属元素带“气”氢(H)、氧(O)、氮(N)等
稀有气体元素惰性气体元素、0族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5、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
(1)写法:
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含义:
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例: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种物质。

Fe表示铁这种物质。

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原子。

H表示一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3)元素周期表:
7横行(周期):3个短周期、3个长周期、1个不完全周期
18纵行(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Ⅷ族、1个0族
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4)单元格信息: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物质
混合物海水、空气、合金等
纯净物单质
金属单质铜(Cu)、铁(Fe)、铝(Al)等
非金属单质
固态非金属碳(C)、硫(S)、硅(Si)等
液态非金属溴(Br2)
气态非金属氢(H2)、氧(O2)、氮(N2)等
六、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概念: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含义:
3、化合价:
①性质: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有正负之分。

②两句话:Ⅰ.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Ⅱ.单质化合价为0。

③规律:三正三负,价可变。

Ⅰ.H正O 负,金正非负,前正后负。

Ⅱ.同种物质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NH
4NO
3

Ⅲ.不同物质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Fe
2O
3
和FeO)
④口诀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
联系:数值和正负相同,位置不同。

区别:化合价中1不可省。

离子符号中1可省。

5、化学式书写:
①由化合价写化学式:最小公倍数法、十字交叉法②由化学式推化合价:设未知数
七、计算
1、化学式量: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的加和。

2、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之比。

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
化学式量×100%
3、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