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统计表。
这一变化()A.导致了海禁政策的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2.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的社会现象。
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3.下面为明朝经济发展简表(节选)。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4.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
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
这种认识()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5.下表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的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的发展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6.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
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
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
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C.种植业的传统地位丧失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9.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1、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2、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3、聊城市的山陕会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
此会馆有利于()①交子发展史②清代外贸史③运河文化史④清代商帮发展史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4、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5、“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
”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6、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7、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8、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
这表明当时( )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 )《盛世滋生图》局部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历史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统编版第一单元第15课同步练习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王夫之提出,天子须以无为而治,以虚静统天下,其职责只须谨守国家典章,尤其以考察宰相人选,任用宰相,罢免不称职的宰相为重。
王夫之这一主张A.否定儒家思想B.推崇道家理念C.反对君主专制D.倡导以法治国3.“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这位明朝学者的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B.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4.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5.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
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
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这一现象A.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兴起B.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6.甘肃皋兰县建有许多外地商人会馆,聚集了山西、陕西、湖南、安徽、广东等地的商人。
从时间上看,均为清初以后建立,没有明代会馆。
材料从侧面说明A.清初商品经济超过明代B.甘肃经济相对落后C.清代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甘肃最早诞生会馆7.明清之际绝大多数儒学家虽然在各自学术领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或侧重经学,或侧重史学,或侧重哲学,或侧重实用,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大都是从朱学或王学中分化、脱胎而来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
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2.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
下列史实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5.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6.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7.明初,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死刑。
但至晚期,“团龙”“立龙”等花纹已成为百姓服装上常见的纹饰。
由此可见( )A.寻常百姓不受礼制束缚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人伦C.君主专制统治已然崩溃D.商业生活冲击传统礼制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15课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领域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领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领域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商人群体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出现新型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学习聚焦]明清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
[思维点拨]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
[知识拓展]“商帮”“商帮”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商人群体。
[思维点拨]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的形成(1)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新人教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双测过关(十五)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目前所知,西红柿又名番茄、番柿、洋柿子等,中国最早记载西红柿的书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有人据此得出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其最主要依据是()A.茄、柿/明朝中后期B.番、洋/明朝中后期C.茄、柿/中国最早D.番、洋/中国最早解析:选B“番茄”是外来词,说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与美洲新航路开辟有关,B 项正确;茄、柿没有外来词特点,A项错误;西红柿不是中国最早产地,C、D两项错误。
2.清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
这一做法()A.导致工匠收入减少B.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促进了手工业发展D.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解析:选C“出银雇募”会增加工匠收入,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清朝废除匠籍,官府出银雇募,说明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募关系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就已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排除D项。
3.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解析:选B材料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内心反省恢复良知,故选B项;A 项是董仲舒的观点,C项是朱熹的观点,D项是李贽的观点,均排除。
4.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解析:选B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尚未受到启蒙思想影响,C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反对君主专制,并非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D项错误。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含答案解析)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朱熹C. 王守仁D. 王夫之2.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3.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
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4.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 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 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 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 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5.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6.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题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2、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5、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
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 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 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6、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闯关练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
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这一变化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人们崇尚西方生活方式2.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
这表明当地(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土地兼并有所缓解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生产关系出现变化3.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这段话中的“大帝国”指古代中国,马克思所讲的“安于现状”表现在( )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②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③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孔子,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
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D.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B.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C.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6.下表中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体现了民本思想B.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对君权有所限制D.反对君主专制7.明代小说中存在大量异兆、星相、神鬼、魂魄、痴傻、幻觉、梦境等神奇怪异和梦幻痴迷的描写,且在行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
统编版(2019)历史高一必修上册同步检测(附答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清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 农业发展(1)玉米、__________等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
(2)__________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2. 手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__________。
3. 商业繁荣(1)美洲等地的__________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__________。
(3)以__________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 社会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__________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__________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 陆王心学(1)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__________为准则,隐含__________和叛逆色彩。
2.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李贽:提倡__________自由,蔑视__________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严厉抨击__________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
(3)顾炎武、王夫之:批判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
三、小说与戏曲1. 小说2. 戏曲(1)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2)昆曲:发源于江苏__________一带。
(3)京剧:清朝__________年间,形成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课时速练(限时6分钟)随堂检测夯实基础(答案·P9)1.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
这表明()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D. 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2.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
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区域松江府太仓州嘉定县占比50% 70% 90%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
据此可知()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C.地方区划不断隆格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3.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刘荣黔在谈及“中西方艺术创作的相通之处”时,表示“艺术是一门语言,(我)一直认为我们要讲‘世界语’,一定要带有‘乡音’的世界语才会动人”,刘院士意指艺术创作()A.要重视中西文化的结合B.要注重根植于民族文化C.要讲究创作形式的趋同D.要重视彰显出个人风格4.明清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地方性的名物、制度或风俗习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常常对此予以解释说明。
如《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中,作者就方言中的“茶券子”与官方“茶引”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这类做法()A.受制于作者的史学功底B.讽刺了封建政府的阴暗C.有利于小说的广泛流传D.迎合了世俗审美的趣味5.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
由此可知,李贽()A.开启了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B.鼓励人们追求合理欲望C.反对理学束缚主张人性解放D.主张把天理人欲相结合6.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界比较活跃。
以下是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及其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而经营者,为天下也A.宣扬了儒家教育理念B.反传统思想普遍化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7.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必修1第15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明代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2.王守仁心学理论的核心是()A.“三教合归儒”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D.“致良知”3.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B.董仲舒C.顾炎武D.朱熹4.成书于清朝中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作作品是()A.《三国志通俗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红楼梦》5.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的货币使用情况。
该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洪武年间8宝钞7、银1永乐年间16宝钞15、布1宣德年间17宝钞4、布11、稻谷正统年间48布29、稻谷2、银17景泰年间12布2、银10成化年间32银32弘治年间14银14A.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地区性贸易网络核心的形成C.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D.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试卷第1页,共3页6.据史料载,明代浙江海盐县的沈荡镇,“列廛(街市商铺)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中丝绸业兴起,至乾隆间,已是“万家烟火”的纱绸中心;炉头镇原为炉头村,在乾隆年间成为“以冶铁为业”“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D.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7.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
此外,他还总结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单选题1.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B.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C.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D.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3.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京剧产生。
这主要说明了( )A.京剧是多剧种融合的产物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4.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李时珍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③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A.②④③① B.①③②④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5.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出现最晚的是( )A.玉米 B.粟C.水稻 D.棉花6.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 )A.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C.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D.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福建人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B)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重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2.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藉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D)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从业人数较多,故D项正确;清朝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瓷器出口和手工业分工问题,排除B、C两项。
3.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B)A.矿冶水平提高B.商品经济繁荣C.重农抑商政策废止D.农业经济衰退,白银货币化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有关,B项正确。
4.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
这表明晋商(A)A.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D.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在明清之前早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宋朝打破了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C项错误;“交子”出现在北宋,D 项错误。
5.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由此可知,他主张(B)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致良知”,故选B项; A项属于程朱理学, C项属于黄宗羲的主张, D项属于顾炎武的主张,均排除。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闯关练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
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这一变化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人们崇尚西方生活方式2.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
这表明当地(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土地兼并有所缓解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生产关系出现变化3.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这段话中的“大帝国”指古代中国,马克思所讲的“安于现状”表现在( )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②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③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孔子,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
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D.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B.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C.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6.下表中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体现了民本思想B.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对君权有所限制D.反对君主专制7.明代小说中存在大量异兆、星相、神鬼、魂魄、痴傻、幻觉、梦境等神奇怪异和梦幻痴迷的描写,且在行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等信息可知是明清时期,故选D项。
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
这表明当时()A.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C.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D.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中原人可以买到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C项正确。
4.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盛世滋生图》局部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5.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6.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故A项正确。
7.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特点,故A项正确。
8.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是由多剧种综合发展而来,故D项正确。
9.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
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A.《西游记》B.《儒林外史》C.《水浒传》D.《红楼梦》,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杰作,故B项错误;《水浒传》开英雄主义小说的先河,故C项正确;《红楼梦》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故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注重创新和逻辑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并非都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
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
当天亨玉的东家将要破产时,便登门求大盛魁拉一把。
作为“相与”,大盛魁慷慨借银数万两,帮助天亨玉改字号为天亨永后继续经营。
后来,当大盛魁也面临困境时,天亨永也回报以鼎力支持。
闻名全国的渠家“旺财主”渠源浈是乔家的女婿,太谷“三多堂”曹克训娶的是乔景俨的二女儿乔湘,榆次“常家庄园”常赞春娶的是乔景俨的大女儿乔映漪,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
祁县的巨富如城内的何家、北梁的李家、贾令的李家等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
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摘编自路康《晋商的群体精神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兴起的“十大商帮”中,徽商以独特的“左儒右贾”风格区别于其他商帮。
“躬虽服贾,有儒者风”是徽商鲜明的特色。
徽商主张“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颂扬“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重”。
所以人们又称徽商为“儒商”。
——摘编自艾敏、赵国艮《论徽商精神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商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徽商与晋商的共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我们做人行事的启示。
原因:讲诚信义利;团结互助;善于利用政治等社会关系;发展姻亲关系,壮大实力。
(2)共性:诚实守信。
启示:做人行事讲信誉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1)问,根据材料一,由“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得出讲求诚信;由“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得出生意上团结互助;由“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得出善于利用政治等关系;由“祁县的巨富……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得出通过姻亲关系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第(2)问,第一小问共性,根据材料一“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根据材料二“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得出他们都注重道德和个人的诚信;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诚信角度分析即可。
等级考专练1.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非常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人,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各种商帮。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最早出现在明朝,故C项正确。
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
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纺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材料反映了区域特色,未涉及分布不均匀,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与材料中“当时手工业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主张发展工商业。
4.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 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贸易形式多样,说明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故选D项。
5.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自然知……自然知”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6.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反映其政治主张是()A.维护旧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当时的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礼教的内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这一时期仅仅反对专制,并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D项错误。
7.李贽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
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观音问》等就是例证。
材料反映了()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教条,故选D项;李贽的言行并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不足以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明朝末年还未产生,排除C项。
8.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没有体现出其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故B项错误;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可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
9.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