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合集下载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2. 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鉴赏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

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作者心路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文本。

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本和图片。

2. 教学工具:笔记本、文具。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浙东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简述诗词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文本学习(15分钟):分组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

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如“春水”、“山程”等,并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3. 深入分析(15分钟):探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送别的习俗、友情的重要性等。

分享作者的情感态度,解析诗词中的寄托与抒发。

4. 应用拓展(5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或片段。

小组内交流分享,讨论创作的心得体会。

5. 总结(5分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收获。

强调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前分享,主题是“诗词中的自然描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参与热情。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意象分析作文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应用拓展环节的创作成果,关注其对送别主题的表达和创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1】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教学目标: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积累送别诗,通过整合学习《毕业赠言》,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体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手平板一块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设计理念: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

因此本教学力图放手让学生诵读、品味,在此基础上,感悟本词所蕴含的情感所在,走近作者,想象意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本词带给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设计:课前:古诗游戏:“飞花令”,围绕“送别”一词,来吟诵诗句。

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题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围绕“送别”这一关键词,吟诵了一些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课件出示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生读(谁来读一读?)(请2位学生读,再齐读)2.“卜算子”是词牌名,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清平乐西江月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满江红苏幕遮长相思……)3.本首词的题目是“送鲍浩然之浙东”,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随机解决“之“的意思:这种用法你在哪里也见过?送孟浩然之广陵)4.这首词的作者是——王观。

哪位小老师能简介一下王观?(生用一句话交流)(二)初读师:古代大诗人苏轼早就向我们推荐了好方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课件出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

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

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

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

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

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1.请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2.请举例说明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想象一下,你是诗人王观,请为你即将离别的朋友写一段送别的话。”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王观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歌背景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诵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课堂讲解:针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a.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友情、离别等情感。
b.结合山水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句或短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课后巩固: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诗歌翻译、感悟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绘浙东山水的?他表达了怎样的离别情感?诗句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各小组做好记录,稍后我们将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及深层内涵,尤其是对诗句中蕴含的友情、离别等情感的理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

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

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

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

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

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拓展】《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含义。

-分析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词作。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教学重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会。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词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词原文及注释。

-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词作背景、意象解读等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话题:谈论友情的重要性,引出送别诗词的意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词?请分享给大家。

3. 展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题目和作者,简单介绍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词的基本含义。

3. 学生尝试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对表达词人情感有何作用?2. 分享交流: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词中的运用。

四、深入赏析1. 教师讲解: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感受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提升1. 学生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寄语:强调友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感恩和回报。

六、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导学案第【1】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2、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词义、作者背景资料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师:时光如流水般飞逝,我们也即将面临着分离,面对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你有没有想到什么歌曲来表达我们这种即将离别的心情呢?(北京东路的日子、青春纪念册)师: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之情师:那古人在送别时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二、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师: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

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3、齐读课题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3、理解课题。

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生反馈。

师相机解释: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要描写的主要事件三、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2、指名读。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读体验,虽然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诗词的美,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朗读训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词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重点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王观和其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时代特点。
2.诗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意境: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
5.诗词应用:学以致用,能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或表达。
6.古诗词鉴赏方法: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主要描述了卜算子送鲍浩然赴浙江任职的离别情景,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朋友的祝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意义。

2.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感悟友谊的真挚。

3.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难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谈论朋友之间的情谊,引出诗歌主题。

2.学习诗歌内容,让学生读诗、讲诗、写诗,感悟诗歌情感。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之处。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组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3.撰写诗歌鉴赏评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
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展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情。

2.拓展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朗诵其他与友谊相关的诗歌,深化对友情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诗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感、有责任、有文化的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言。

3. 诗歌内容:诗人以江南春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送别诗,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王之涣3. 诗歌结构:四句七言4. 诗歌内容:江南春景、依依不舍5.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6.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结合诗意,为诗歌绘制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送别诗,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2)诗中的意象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课堂练习(1)学生口头背诵诗文。

(2)学生书写课后练习,巩固所学。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结合诗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以此诗为契机,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理解程度和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其他古代诗词,拓宽阅读视野。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案背景卜算子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作,以古代数学测算为题材,描绘了一个卜算子在浙东山中举行的卜算仪式。

传统的教学中常将这首诗与鲍浩然的《赠故人》一起教授,既可学习卜算子和浙东山的浪漫景色,又能理解诗人鲍浩然思念好友之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卜算子送鲍浩然之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感受自然风景和体会友情的珍贵。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卜算子送鲍浩然之诗的背景和内涵;2.学习理解诗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3.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4.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课前准备(15分钟)1.导入: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对唐代诗歌和文化的了解程度。

2.播放唐诗《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

3.自由阅读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篇,学生自由赏析诗中的意境。

第二课时: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0分钟)1.导入: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赠故人》的理解和喜好。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词语、描写方式、意境等。

3.教师解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故事背景,介绍作者杨炯和鲍浩然的情谊。

4.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5.教师解读诗歌的意境、主题、表达方式等。

第三课时:诗歌欣赏(30分钟)1.导入:教师提问,诱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3.学生分小组,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诗歌中的意象、情感、意义等。

5.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友情的探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好友之间的经历。

第四课时:创作与表达(45分钟)1.导入:教师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背景音乐。

2.学生自由创作关于友情的诗句或短文,展示并与他人分享。

3.学生分小组,在小组内朗读、分析、赏析彼此创作的作品。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友情的价值和意义。

5.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友情作文,以诗歌、散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珍视。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标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背景:课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卜算子告别好友鲍浩然的情景。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感受杜牧的诗歌风格,培养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解读和分析。

2.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学习。

3.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并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第二步:课文解读(15分钟)1.分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美。

3.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拟人等。

第三步: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15分钟)1.通过课文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情景和意境。

2.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如友情、离别、人生等。

第四步:创作活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幅与诗歌有关的插图。

2.鼓励学生在插图中表达对友情和离别的理解。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插图并进行简短的介绍。

2.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加深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分析修辞手法和进行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但在改进上,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范例和任务细化,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解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提升对诗歌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浙东景色的赞美。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友情的珍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教学难点:解析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春天的景色和自然现象,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和春天的景色对人们的影响。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3 解析关键词语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卜算子”、“送鲍浩然”、“浙东”等,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诗歌背诵和关键词语的解析。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作业质量。

4.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原文教材,供学生朗读和解析。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色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观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1)教师展示其他描写江南景色的诗歌,如《江南春》、《忆江南》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 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 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导入课题师:面临分别,我们难舍难分,古人也常用诗词表达自己的不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送别词。

(板书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并齐读课题。

2.简介诗人王观(1035--1100),字通叟,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3.解释题目“卜算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回顾以往的学习,你还能说出哪些词牌名?——西江月、清平乐、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

“送鲍浩然之渐东”是这首词的题目,从题目中还可以得知这次送别的哪些信息?——送的是鲍浩然,他要去浙东。

二、学前质疑1.(出示地图):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越州在哪里?浙东在哪里呢?请看地图说一说你从地图上知道了什么【经百度查询:送别地点,有人说是越州(今浙江绍兴)。

但是,这跟词意相龃龉:首先,越州本身就是浙东(宋代把浙江分为东路、西路,今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东为东路,以西为西路);其次,越州地处江南。

在浙东说送友人去浙东,在江南说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都不合情理。

所以送别地点应该是在江北,比如当时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越州:当时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浙东:浙江东路的简称。

——距离远。

你知道古代的通讯方式吗?——烽火、信鸽、书信……正因为古代通讯困难,所以这一别也许就将成为永别。

面对这样的离别,你的心情会——不舍、难过、悲伤……当心情不同时,看到的景也会不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

(2)体会诗歌中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诗人王观的作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自然美景衬托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不够熟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王观及其创作背景。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景,体会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结合课内学习,课后阅读王观的另一首诗歌,体会其创作风格。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

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

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以读促写,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听歌曲,李叔同《送别》
课前交流:
离别,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一、导入、解题
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

世间离别情万种,总有诗人诉心声。

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呢?
除了诗歌,在古代还有一种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词。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词也在宋代极为兴盛,所以又有“唐诗宋词”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请齐读课题。

“卜算子”是?你还学过什么词牌?
那题目是?读着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
浩然去广陵。

广陵是哪?扬州的主城区。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吗?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

浙东是哪?请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浙江省的东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那儿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繁荣富饶之地。

二、初读
1、诗词贵在多读,预习时你们读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学生评价)词中有一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那”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哪”。

通假就是古人将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现代文中可不能这样用,现在如果这样使用就会认为是——错别字了。

2、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是字正腔圆,现在让我们也来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

三、初学诗词
1、诗词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想要读得有声有色,还得把握好节奏、停顿。

现在,由我来朗读,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在书上画出节奏线,准备好了吗?(教师边读学生边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
2、你们想读出韵味吗?那就好好看看老师带来的第三个朗读法宝——声断气连。

比如(教师示范)声音可以停顿,但气息不停。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读古诗词方法,同桌练读,尽量读出词的韵味。

3、指名读,同桌互评。

4、听了你的评价和建议,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请同学们有声有色,韵味十足地齐读一遍。

5、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我们刚才的朗读,再借助书本上注释,想一想,这首词上阙写了些什么?写的是水,是山,其实就是写“景”(板书景)
那下阙又写了什么?写的他们的送别之“情”(板书情)。

四、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先静心读词,找一找词中写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分析其美在哪里。

2、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用横线把有关句子画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1)先静心读词,找一找词中写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分析其美在哪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板书(水美,山美)你看见了什么?这山水美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我们经常把美人比作山水,如“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但这里作者却反其道行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比作美人,真是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接下来词人的一问一答非常巧妙,非常诙谐、有趣。

“眉眼盈盈处”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样的江南风景?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可以依次想到以下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看见这样清新美丽的山水,你心情怎样?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上阙。

这眉眼盈盈处有双关的意思,既指清新美丽的山水,还指有着盈盈眉眼的美人。

这个美人是谁?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正凝目远眺盼望着丈夫回到家乡。

让我们想象画面再来齐读上阙。

(2)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不舍)是从哪些字体
会到的?春天归去你会有怎样的感觉?那这时好朋友又离去了,那真是?(依依不舍,万分留恋)谁来读一读?(我听出了依依不舍)谁再来读一读?(真是万分留恋啊)
王观看着友人的小船越行越远,心中的不舍与留恋越来越浓,他说道:才始送春归,(教师引读)这句词中满是惆怅、不舍之情,却找不到一个愁字,一个不舍,王观实为惊人啊!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手法。

(3)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用横线把有关句子画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祝福)“春”给你什么感觉?我们展开想象,想一想鲍浩然回到浙东回到家乡会是怎样的情景?是啊,一家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祝福吧!一个“春”字,表面写的是美丽温暖的春天,实际上指的是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多么真挚的祝福啊!这是多么豁达的情怀啊!让我们来帮王观送出这一句祝福吧!
就在这样清新美丽的山水间,王观送别了好友鲍浩然,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面,这场离别,一起再来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首词吧!(齐读)
五、比较阅读
1、作者借秀丽山水之景,抒不舍、祝福之情,这种手法就是——(借景抒情)
2、请大家读一读下面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一比,这两首诗和今天我们学过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主题相同都是离别,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又有什么不同?(情怀不同)
对于这首词,南宋词曲评论家王灼曾经这样评价:“清丽处和轻狂处皆足惊人”。

大家用上拆词法想一想“清丽”指的是什么?(景色清新美丽)
那“轻狂”呢?(情怀豁达乐观)
“惊人”指的又是什么?(令人惊叹佩服)
六、以读触写
说完了书中的离别,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离别!同学们,再过些日子你们就要告别母校了,让我们停下别离的脚步,再看一眼我们的曾经的美好时光吧!同学们,现在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的话语,或对老师,或对同学,亦或是校园的某一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如果能在那几句话中能引用些诗句那就更好了。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的说出来吧!学生汇报。

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

离别之际你们有这么多的话送给同学、老师,我想老师也有千言万语想送给你们,这万语千言凝聚成这样一句祝福:“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希望大家永远和幸福温暖的春天同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