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药
主要总结了五味学说对临床用药
药 理
的指导作用。
学
医学课件
24
3.实验研究
60年代主要采用口尝辨味方法验证有关五味 的记载,发现口尝与记载有许多的不一致。
21
第二节 五味的现代研究
一、五味涵义
中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固有的
药
药 理
性质,也是功效的高度概括。
学
医学课件
22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关于味的来源
中 药
关于药味不统一问题
药 理
味与其他药性的关系
学 关于味的物质基础
关于味的理论探讨
医学课件
23
2.临床研究
单独以五味作临床研究者不多,
挥发油,苦寒药大多含生物碱、苷类,甘 平药多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
类和皂苷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
“气”、“味”与其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百度文库
9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药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医学课件
19
现有的研究表明:温热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 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提高作用;寒凉药对
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减 中弱和降低作用。 药 药初步认为:四气的内涵即兴奋(温热)与抑 理学制 (( 寒寒 性凉、)热作性用)。 调中 节药 机通 体过 的这 功些 能基。本的性能
医学课件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药 理
临床用药水平。
学
医学课件
5
第一节 四气的现代研究
一、四气涵义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是 中 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药 药 •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 理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 学
• 用药之偏性,调阴阳之盛衰。平性药,亦有微 寒、微温,未越四性范畴。
中 药
热证or阴虚→基础代谢偏高
药 理 寒证or阳虚→基础代谢偏低
学
医学课件
16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感染性疾病多属温热病范畴,寒凉方 中 药 药正当为用。 药 理 清热解毒之品常用于抑制肿瘤 学
医学课件
17
侯灿:寒(凉)性药多具有退热、抗菌、抑 制作用,热(温)性药多具有兴奋、刺激作用, 且多含挥发油。
中
药 药 理 学
梁月华:寒凉药与温热药单胺类神经介质的 释放或合成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在用 寒凉药、温热药造成的“寒证”、“热证”模 型上获得类似的结果
医学课件
18
沈连生:温热药与寒凉药对机体的机能活动存在着 兴奋与抑制的对应关系,即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 性衰退起兴奋作用;寒凉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亢进 起抑制作用。
中
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药
药
理 2.了解中药升降沉浮、归经的现代
学
研究。
医学课件
3
中药药性
中四气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中 药
小菅卓夫:不少的温里药(附子、细辛、吴茱萸、 高良姜、丁香、蜀椒)含去甲基乌药碱与儿茶酚胺有
药 类似结构。
理 学
严若政:提出结晶水为一些无机盐类中药(石膏、 寒水石、硼砂等)寒凉药性产生的相关因素,并认
为其电子云密度排布的有序性为本类药物产生寒凉
药性的根本原因,而与其所含何种金属元素无关。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性(气)的药理研究现状
中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药理研究现状 药 药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药理研究现状 理 学 第四节 中药归经的药理研究现状
第五节 中药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药理研究现状
医学课件
2
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中药四性(气)、五味、有
医学课件
12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寒证→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学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医学课件
13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20
三、存在问题
实验结果与药性记载不符者众多;
药性(气)是其所含成分的综合表现还是某
单体的特性,尚无定论;
中 药
中药所含成分的性质(气)不能确定;
药 实验指标的专属性待进一步确定; 理
学 药性“气”的记载有出入;
化学和药理研究同药性理论的联系缺乏可以 遵循的规律,结论多具局限性。
医学课件
理 学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医学课件
10
2.临床研究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中
药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药
理 学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医学课件
11
3.实验研究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中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药 药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学
中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药 药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理 学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医学课件
14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中 药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药 理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学
医学课件
15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 侯 灿:统计《本草纲目》中所载食 药 物,发现寒热偏与其热价有关 药 理 学 徐国钧:提出“性”与化学成分相关
的初步看法。
医学课件
8
罗佳波:对伤寒论方进行统计,从药 性来看,温性药较多(46.7%),凉性药和 热性药较少(36.6%)。
中 药 药 理 学
罗国安:气味相联系,辛与温、苦与寒 、甘平相“搭配”者较多。辛温药大多含
医学课件
6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采用统计归纳方法对古代本草、方
中 药
书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试图找出
药 药物性(气)的内在规律,以及与其化
理 学
学成分的关系。探索中药性(气)的本
质。但取得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不多。
医学课件
7
颜正华:对性(气)与升降浮沉关系 进行了归纳,认为温热药多主升浮,寒
凉药多主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