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及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重要诗词,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这首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同时,诗中的象征和隐喻丰富,是理解李白诗歌风格和唐代浪漫主义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并掌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的豪放不羁和对自由的追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在梦游中的自我投射。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但可能对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不深,对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析。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朗读感知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变化。
2. 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梦游中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些中国古代的名山大川图片,如泰山、华山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地方的神秘色彩和文人墨客的向往之情。
2. 提出问题:在这些名山中,哪一座山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最为神秘、最为浪漫?引出“天姥山”,并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作者李白。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诗歌的结构,大致分为“入梦”、“梦游”、“梦醒”三个部分。
(三)、细读分析1. 分析“入梦”部分,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出一个奇幻的梦境入口的,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想象力。
2. 分析“梦游”部分,讨论诗人梦中游历的景象,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等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
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
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
【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
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说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点拨【说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诵读、品读、美读和背诵几个环节一、导入我会先以前人对李白的评价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描写其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前者表现了李白浪漫奇绝的诗风,后者描绘了他“谪仙人”一般的人格特征,在导入环节突出李白的这种形象,可以为后续学生进入诗歌、理解诗歌埋下一个伏笔。
二、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会带领学生先一起齐声诵读一遍诗歌,第一遍诵读,主要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读过之后,再挑出诗中的重点字词齐读,帮助学生正字音、记字形,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
读完后,再请同学们把读错的字音标在课本上,以加强记忆。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优秀8篇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课文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部编版(9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推举)一学问目标把握诗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力量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简单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哀痛,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日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慨之意,形式比拟敏捷,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抱负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尝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订正字音,并结合解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索: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奇妙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大、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布满神奇颜色、明知抱负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足语调适合)思索: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其次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大。
抱负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一首李白的诗歌。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学习本诗,既要结合“知人论世”又要联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他的超人天资和高洁不羁的心胸。
说学情一.已备能力学习了前两篇诗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解读古诗的意识。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自己收集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等材料,因此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解去疏通文意。
整体把握诗歌所表述的内容。
二.问题不足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
说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体悟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2.赏析诗歌中描写景物的特点、手法、作用。
2、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其深层含义。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想要超脱现实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说重难点重点:品读文本语言,从写作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感受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借助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概念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搭建内容与主题、情感之间的桥梁。
《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 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这篇课文是节选的, 知道整个故事.
《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说课稿
学习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
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
然后直接导入课文。
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8课,它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体会过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到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解读诗歌情感和思想。
学习本诗既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
2.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1.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2.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2.在理解诗人寄情山水是不满于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的课前准备通过查阅资料资料,借助学习资料、老师印发的导学案与工具书,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文学成就,查阅掌握生字字音与字义,了解诗题。
疏通诗文。
(二)教师的教学准备1.反复诵读诗文,查阅书籍资料,网络资料,确定讲课主题、目标和内容;2.结合课本和资料来书写教学设计;3.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教学PPT;4.下载朗诵视频,加入PPT;(三)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1.上课地点选在录播教室,标准化教室,适于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2.按照学生的学情分为六组,书桌也分为六组,学生分别围坐,便于学生集体思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 一、【教材概述】二、【教学设想】〔一〕知识与才能目的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化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入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的1、课前布置充分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4、探究考虑,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以历史的目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鉴赏诗中“梦境”,进步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才能。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络,深化把握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历,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比拟讨论,层层推进,完成与教材的零间隔触,并到达知识稳固与迁移的目的。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考虑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详见教案〕〔一〕、导入〔二〕、解题1、“吟”:强调读音yín,是一种歌行体。
2、“梦游天姥”:诗歌的内容。
3、“留别”:写诗的动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课文:学生质疑,老师正音、释疑。
2、“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场又从哪里完毕呢?3、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说明什么心迹呢?〔四〕、赏析梦境1、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
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局部。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篇一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歌作品;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
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1概括三段大意明确:一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较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
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
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
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
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课题名称:《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并朗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掌握诗歌的词意及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书写工具2. 展示材料:杜牧的相关资料、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全文。
3. 录音设备或播放器(播放诗歌录音)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杜牧的图片或资料,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牧和他的诗歌的兴趣。
呈现(10分钟)1. 将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展示给学生。
2. 让学生阅读诗歌,并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解读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在黑板上或课件上标注重要的诗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感悟诗歌(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标题是什么?有什么寓意?b. 诗歌中涉及到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c.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d. 诗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或启示?2. 让学生两两或小组间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拓展延伸(15分钟)1. 播放诗歌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2. 介绍其他杜牧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更多杜牧的诗歌。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欣赏,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呈现清晰,通过图片、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在解读诗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意象、修辞等诗歌元素,并提问学生的思考和感受,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3. 拓展延伸环节在音乐性上注重给学生带来视听愉悦,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1一、说大纲和课标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
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或”是“或许”之意。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
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
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
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
“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上册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也是其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诗在必修上册的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唐代文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对李白的生平及其他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歌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说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白的相关图片或讲述其生平事迹,引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学习。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和事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讲述生平事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李白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学习热情。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通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第8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五。
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
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诗作的思路:梦游之由(起)。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了一位诗人在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和对离别的感慨。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真研读这首诗歌,以增强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理论和技巧;2、理解范仲淹“晋书”、“岳阳楼记”中的山水哲学;3、掌握诗歌韵律、格律及修辞手法;4、领会诗人在天姥山留别时的离愁别绪。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唐代山水画、山水诗、山水田园农具等图片,让学生们对唐代的生活和文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2、研读诗歌教师将课文分段,帮助学生逐一阅读和理解诗歌。
同时,通过边读边解释、分段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整首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讲解山水哲学通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晋书》等文章,让学生了解唐代理解山水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心境”“笔墨”“品趣”三个方面的知识去欣赏山水画和诗歌。
4、讲解文学背景通过讲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史和特色,在学术上区分山水诗和田园诗。
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这两种诗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入分析唐代诗歌的独到之处。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和老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在领会“离愁别绪”的情感基础上,自行编写一首“山水田园诗”,以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手段:除阅读课本以外,还将使用课外阅读“范仲淹文选”,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的文学、美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教师还会提供一些名家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四、教学效果与评估:1、测验成绩:阅读理解测试与写作练习成绩;2、参与度:课堂听讲和课后自主完成作业的参与度;3、作品成果:完成诗歌写作练习的作品;4、口头测试:口头测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可以指示孩子读一些唐代山水诗,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发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说课稿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古文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述了诗人梦游仙境的奇妙经历以及对别离的挥别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共分五段,每一段都充满着浓郁的诗意和哲理。
首段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登上天姥山,看到了壮丽的景色,感叹人生之短暂,同时对仙境的美好感叹不已。
第二段通过描写梦中诗人与仙女的对话,表达了对友谊和永别的思考。
第三段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诉说,表达了对自身不完美的思考和对人生去向的担忧。
第四段是诗人用自然景物描写了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最后一段将梦境与现实进行了对比,表现出对人生真实与虚幻的思考。
整篇诗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行文凝练优美,抒情而不失庄重。
在诗中,李白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友谊和别离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哲理性和触动力。
从语言风格上看,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夸张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形象感和艺术感。
整篇诗文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通过阅读这首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才华,更能领略到古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
这首诗以梦境为背景,借以表达诗人对人生和友情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现实与梦幻的思考和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语言的韵律、意境和文字的美感来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希望大家在欣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能够从中汲取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悟人生的真谛。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简单介绍。
希望我的讲解能够对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歌有所帮助。
谢谢!。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通用7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通用7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篇1说教学目标: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说教学重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说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说课时安排:2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本节课的思路大体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课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重点难点:1、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一般方法的引导是教学的重点。
2、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思路一、导入设计:这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
尽量将李白的一首诗放到第二单元——“诗的唐朝”中整体考量,并强调欣赏诗歌要注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探究意境,体味沉淀诗中的思想情感。
通过大声吟咏,有利于学生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
导语尽量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循序渐进,进行鉴赏诗歌一般方法的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1)“梦游天姥”;(2)“吟”;(3)“留别”。
然后在诗题的解析中介绍背景。
(1)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
(2)留别是最终目的。
(3)梦游天姥是全诗主体。
吟诵37页这四行诗,思考作者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关键词暗示了这一点?在前两行,天姥山究竟有什么特点如此吸引诗人,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梦游”呢?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在表现天姥山高峻的句子中哪几个词特别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各有侧重。
进而明确这些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往往是动词,又常常算上修辞。
(板书)另举一例,加以强调。
李白乃诗仙,出语自不凡。
在第二段前两行,哪个动词特别富有仙气?从中可体味出诗人的心情如何?之后由人们惯常心态入手,赏析品读月与李白性格的关系。
想象于静夜之际,李白乘风而行,脚下波光粼粼,头上明月朗照,何等自在!由东鲁到浙东一路有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何其浪漫!其实由《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李白入骨的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一首李口的诗歌。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学习本诗,既要结合“知人论世”又要联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他的超人天资和高洁不羁的心胸。
说学情
一.已备能力
学习了前两篇诗歌,学生己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解读古诗的意识。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自己收集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木诗的写作背景等材料,因此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解去疏通文意。
整体把握诗歌所表述的内容。
二.问题不足
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
说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体悟所表现岀的复朵的思想情绪。
2. 赏析诗歌中描写景物的特点、手法、作用。
2、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其深层含义。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想要超脱现实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说重难点
重点:品读文木语言,从写作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感受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借助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概念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理论,搭建内容与主题、情感之间的桥梁。
说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给出适当的理论指引。
合作探究法在需要发散思维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其在同伴的激发和帮助下寻得问题的答案。
问答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二、知人论世:
李白大半生在漫游中度过,始终处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身上兼有庄子、陶渊明的特点,又不同于他们,因为李口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李口注定比他们复杂、痛苦。
“安世济民”是李白一生的愿望。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于是召李口到长安。
李口进京,木想能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事实却很不如意。
唐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他又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一带)打算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三、置身诗境
1. 在诵读基础上梳理文木
全班同学齐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默读文木,边读边思考:第一,作者所写之梦境总体上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说,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总之是美梦,是好梦。
)第二,如果将第二段中梦境的.部分按照梦中景色的特点划分层次,应如何处理?交流层次划分的结果,说出自己的理由。
结果展示:
概括每一层景色的特点(用一到两个形容词)并作简单的鉴赏分析。
第一层:幽静之美;第二层:雄壮之美;第三层:神奇之美
(第二层内容的概扌舌方面,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有的学生会觉得第二层所写之景给人以恐惧之感,为什么令人恐惧的梦境也是美的呢? 教师引入优美和壮美的美学理论加以解释。
)美,分为优美和壮美。
优美的特点是和谐的、宁静的、柔和的,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 壮美是粗犷的、豪放的、表现为力量、速度等,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震惊的,甚至恐怖的。
但是这种震惊和恐怖并不对审美者造成威胁,就像站在安全地带看百尺瀑布一样,浩大的水势令人震撼,磅礴的气势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震撼之余感到十分痛快,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李白所写的梦境也是如此,“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匍然中开。
〃表现的正是一种力量。
是大自然的雄奇之处,给人一种痛快之感。
所以说梦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美好的。
简单鉴赏梦中景色的美好。
2. 分析情感
①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极写梦境之美?
[明确]: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
君王不思图治国,权贵掌权当道, 谗害忠良。
作者的济世之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作者以理想之美写现实之丑。
梦境中作者自由洒脱,现实中却被束缚,不得施展才华抱负。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做简单交流)
②作者为什么要在极美之梦境中用恐怖的意象去表现壮美呢?
引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见解: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意即: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写就的;有我之境是作者在内心丰沛的情感趋于平静的状态下写就的。
所以无我之境客观描摹自然之景,特点是优美;而有我之境中则鼓荡着作者的情感。
2(讨论四分钟,交流想法五分钟)
问:作者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才将梦境写得如此壮美、奇丽?即作者为什么要在极美之梦境中用恐怖的意象去表现壮美呢?(结合起始课上介绍的李口的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与周围同学自动组成讨论小组,解决这个问题,尽可能全而深入的思考。
)
[明确]
李白怀着一颗济世报国之心求仕,皇帝虽给他了显赫的官位,却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感到十分压抑;皇帝将他留在身边不问济世之道,只为作诗助兴,皇帝的这番大材小用这让李白感到失望和屈辱; 朝中权贵趋炎附势,谗害忠良,这让李白倍感愤恨;官场黑暗,他却无力改变,这让李白感情激愤难以自持。
3. 概括主题
作者梦醒之后心情如何,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嗟叹,怅然若失的。
对梦境不舍,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
梦境虽美却也仅仅是梦境,醒来之后还是要面对这个不如意的现实世界。
现实黑暗,他的理想
和抱负都无法实现,有志难伸。
诗歌的结尾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前后两者是否一致?
主题:现实有诸多不如意,但李白不会因为现实不如意就消沉下去,他早己认清了“世间行乐亦如此”,人世间的事不过如此,向往美好, 可是美好总是不长久,不稳定,“古来万事东流水〃,好与坏如今都化作陈迹了。
人活一世,不如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追求,不为权贵低眉折腰,率性而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李口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也不仅仅因为他流传百世的诗歌,也因为他独立高洁的人格。
在皇权最大的封建社会高声唱出这样的心灵之声,他的勇敢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板书设计:
梦景特点:幽静雄壮神奇
作者情感:压抑屈辱愤慨
课后思考
关于李口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