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和诗歌内容。
2.理解诗人杜牧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解读杜牧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鉴赏诗歌中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2.多媒体设备。
3.音频设备。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一个特别真切而又虚幻的梦境?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与感知(10分钟)教师播放《梦游天姥吟留别》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不做笔记,只感受诗歌的声音和情绪。
然后再听一遍,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听诗歌时的感受和想法。
3.理解与解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全文,鼓励他们提出疑惑和问题。
然后帮助学生解读杜牧在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他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同时,教师可以将诗歌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进行简要介绍。
4.文学价值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表现出的文学价值,并辅以杜牧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观点,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5.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选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让学生逐句解读并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或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在课后可以进行诗歌写作或创作相关的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
7.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2.诗歌理解和解读答辩:学生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文学批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批评作业。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
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可以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2)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李白、天姥山等地;(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超脱的追求;(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深入解读;(3)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作品;(2)介绍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和传说故事。
2. 诗歌阅读与解析:(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思;(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诗歌欣赏与讨论:(1)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翻译和解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提供诗歌的原文、注释和译文;2. 网络资源:提供关于李白和天姥山的相关资料;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4.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歌。
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白诗人蔑视权贵、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景,从而更好的体悟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并描绘梦境,体会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感情发展变化。
3、探究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借梦境表达现实的手法,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诡谲凶险的梦境境,感受诗人的现实处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 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受并描绘梦境一、导入作者李白:对于李白的诗、酒、剑,诗人余光中这样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诗:a.体裁:传世900余首,但多为古诗(用韵自由;平仄不讲究;字数不一),《瓯北诗话》的作者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
”b.内容:(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抒发豪情壮志。
c.风格:豪放飘逸。
是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是屈原,继承和发扬的杰出代表是李白,那请问,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有哪些特征?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引用神话传说。
二、解题: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61548; 口述:送别诗的抒情类别:(1)表达离别的愁绪(2)表达劝慰、激励和关心(3)表达心中积愤或心志(4)综合表达: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也有劝慰激励之意那么这首诗会是哪一个类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
2、掌握“吟”这种歌行体的特点。
3、了解梦游天姥山的生动画面。
4、把握李白极力描写梦境美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如何把握好诗歌节奏的把握。
2、理解李白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诗歌重在品读,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真味)【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由杜甫和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引入到李白诗歌,从而走近李白。
2、解题:了解诗题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3、学生齐读全诗,初步感知。
① 梦之由(板书):介绍瀛洲、五岳和天台山的目的,是为下文天姥山的出现做好铺垫。
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
(并让学生注意关键字的把握和朗读,如“信”“或”的副词的把握,“四万八千丈”的重读)② 梦之旅(板书):这一情节是全诗的重点。
我主要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自主体味。
学生自己发现疑惑之处后,让其他同学予以解决,老师给予指点。
学生主要由浪漫主义手法中的“大胆想象”的运用来赏,在领会画面的同时,还要注意诗中字数的变化影响着节奏的变化,这就让学生注意“吟”这种文体的特点。
如“兮”字的朗读注意语气的舒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然中开”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③ 梦之感(板书):学生能体会到李白为什么将梦境描述地这么美好,进而把握全诗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再讲述诗歌的背景。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充分感受诗歌的精妙。
【板书设计】梦之由对比、夸张浪漫主义手法梦之旅丰富的想象梦之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教学反思】这堂诗歌鉴赏课,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的朗读。
而且在学生的朗读中,注重对他们阅读的指导。
我觉得,诗歌不是文言文,必须通过串讲来了解大意,而更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把握诗中美妙的画面。
诵读应是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诵读中,学生通过节奏的变化,语气的调节完全能够感知到诗情画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1 教学目的:1.技能目的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的理解李白,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好处。
3.情感目的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和难点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化的意义。
2.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教学过程一、开课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
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专题。
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
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
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
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
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
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
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
李白被叫到北京。
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
然而,他很不快乐。
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
此外,他很自豪,回绝与政要分享。
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
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
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纵和____。
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如今的山东〕南下到吴越〔如今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
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解题:1、解题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有“歌行”一体。
其形式较自由。
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
其中多有叙事之作。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2024年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3)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2)运用比较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结合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尊重他人,善于交流。
二、教学内容1.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1)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强调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2)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突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1)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起承转合;(2)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李白对理想的追求。
3.艺术手法分析(1)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的壮美景象;(2)对比手法:梦中仙境与现实世界的对比;(3)象征手法:诗歌中的人物、景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4.诗歌鉴赏(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梦幻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交融;(3)挖掘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创新思维培养(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及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初步感受。
2.诗歌结构分析(1)学生自主学习,划分诗歌的起承转合;(2)全班讨论,共同总结诗歌的结构特点。
3.主题思想解读(1)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艺术手法分析(1)学生细读诗歌,寻找并分析艺术手法;(2)全班讨论,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及其对自然的热爱;(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艺术特色;(2)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分析;(3)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2)诗歌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如何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释义;(3)指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排列和韵律;(2)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豪放洒脱的个性。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鉴赏essay;3. 推荐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及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讲解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和传说,以及其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1.2 作者介绍李白的生平简介,包括其家族背景、生平经历、诗歌创作特点等李白与天姥山的关联,以及其诗歌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第二章:诗歌结构及意象分析2.1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开头、中间及结尾,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2.2 诗歌意象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天姥山、梦境、神仙等分析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主题及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如对自然的赞美、对仙境的向往等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天姥山象征理想境界等3.2 诗歌思想内涵解读诗歌中的哲理,如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等探讨诗歌对人生的启示,如追求理想、勇敢面对困境等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4.1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体会诗人的艺术功力探讨诗歌中的创新之处,如用词、意象、结构等4.2 诗歌影响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唐代及后世的影响,如被后人传颂、模仿等分析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唐诗的代表作之一等第五章:教学实践及拓展5.1 教学实践设计课堂讲授、讨论、朗诵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制定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研究和反思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5.2 拓展活动推荐相关诗歌和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唐代诗歌组织学生参观天姥山等自然景观,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氛围第六章:诗歌鉴赏与解读技巧6.1 诗歌鉴赏原则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原诗、感受情感、品味意象等。
强调诗歌鉴赏中的个人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2 解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抓住诗歌的关键信息和隐含意义,如关注、注释等。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来深入理解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又是一首离别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
二、内容设计1.导入通过聆听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然后再通过“唐诗简介”环节,让学生大致了解唐诗的特点、体裁和诗人,引入主题。
2.研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和诗人,为后面的研读打好基础。
然后,将诗句分段,让学生感知每段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手法。
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课文中的离别情感和意境描述。
3.集体讲解在集体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逐句解析诗句,并领读全诗,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唐诗中的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景物的形象化表达、人物的心理描写、音韵的运用等。
4.创作诗歌通过观察图片、听音乐或是体验一段经历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力,让学生写一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的诗歌,通过个人表现来理解诗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激励学生坚持学习和创作,同时也强调唐诗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能力。
2.交流式教学法: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多元化评价教学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感性评价、审美评价、创造性评价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在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表现、课堂随堂测评、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
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
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
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__;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
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0年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将“剡溪”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这条古水道吸引了历
代文人墨客往来期间,那一山一水无不寄托着诗人们浓浓的诗情。
难怪“诗仙”李白做梦都要飞
度镜湖、飘临剡溪。
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梦境,由剡溪去领略天姥山的仙境美景,感受诗
人的浪漫情怀和高远的追求。
二、解题
【问】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带给读者若干启示与喜悦。
那么,我们能从
诗题中读到些什么呢?
(提示:“梦游”是一种表现手法,并非真梦。
本诗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吟”是古诗中
的文体,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多样,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留别,留恋
作别。
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制作。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诗句的意义。
(3)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了解唐诗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2. 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唐诗的基本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诗句意义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想象和联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李白及唐诗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典故,理解诗句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总结唐诗的艺术风格。
4. 欣赏感悟: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美好境界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分析唐诗的艺术特点。
3. 运用比较法,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其他唐诗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营造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赏析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境、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感悟,了解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作者李白的相关知识。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李白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心路的把握。
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翻译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欣赏法:朗读、背诵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法: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 讲解字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4. 翻译诗歌:翻译诗歌,让学生掌握其大意。
5. 分析诗歌: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6. 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和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欣赏与借鉴: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会借鉴和创新。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10.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诗歌鉴赏水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白;1.1.2 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1.2.2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1.2.3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境界;1.3.2 体会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1.3.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及创作意图;2.1.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1.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2.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2.3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白及其诗歌创作;3.1.2 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3.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意;3.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3.2.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3.3.1 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3.3.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3.3 阐述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3.4.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5 课后作业3.5.1 背诵诗歌;3.5.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4.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2.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
(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的意象。
(2)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领略诗的美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物和情感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意象和思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并能简要阐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的读后感能够体现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个人感悟。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思想。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李白其他诗歌的风格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能够解释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体会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3. 诗歌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3. 诗歌情感内涵的领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对梦游有什么看法?你们梦游过吗?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字词,并与同桌交流。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各组选代表进行互动问答,解答其他组的问题。
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堂作业:背诵全诗。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有“歌行”一体。
其形式较自由。
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
其中多有叙事之作。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
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
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
“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理清诗歌思路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
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
)
梦因——梦境——梦悟
四、研读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朗读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
神秘、高大(夸张、对比、衬托)
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
“明灭”、“连天”“拔”
3、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姥山的特点。
(修辞、表现)夸张、对比、衬托。
五、研读第二段
1、集体朗读
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时间:夜地点:镜湖。
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
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夜)
山之日景:时间:天亮了。
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壮观雄奇(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
)
山之夜景:时间:夜,地点:山。
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
(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地点人物皆变。
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
富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
(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
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你还可以……
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成果汇报范例:
月夜渡湖:
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著、登、见、闻
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
山腰只见,海日生空,只听天鸡高唱。
山之夜景:
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
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
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
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仙人登场:
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
山峦崩塌,大地动摇。
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
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
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
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
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4、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
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
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5、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如是说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6、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六、研读第三段
1、指定一组同学朗读。
读出感情。
2、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从诗人经历(受排挤,没有被重用)可以看出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七、小结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
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
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