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典故_的思考_徐志学
关于_典故_的思考_徐志学
![关于_典故_的思考_徐志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504805cc7931b765ce1538.png)
2010年第10期兰州学刊N o.102010总第205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5关于/典故0的思考徐志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摘要]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关键词]典故;用典语言形式;典故所指[中图分类号]H109.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10-0202-04[收稿日期]2010-05-21 [作者简介]徐志学,男,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生。
典故一词,较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6:[1]/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0但就目前所见,直到清代末期,近现代学者才开始对/典故0进行阐释。
此前的历代学者大多从修辞的角度,以用典为中心,从用典的经验、要求、分类等方面研究,关于典故的定义不见论述。
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如下:最初的时候,用典就是运用典章、制度等,少有修辞的含义。
5左传#宣公十二年6:[2]/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0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前人称为/用事0或/事类0等。
锺嵘5诗品#序6:[3]/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0刘勰5文心雕龙#事类6:[4]/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0/事0于古人而言是无需阐释的。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85e084b998fcc22bdd10d18.png)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作者:吴汉强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5期摘要: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风土习俗的故事和传说,于是,许多人便误认为这些典故都跟历史有关,学生如有不解,便认为是历史没学好,是历史知识没搞透,是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其实,这不单是对学生的误解,也是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误解,固然。
许多历史传奇人物传下千古美谈和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但也有更多才子佳人、文人趣事的典故和历史却渐行渐远,甚至几乎已经脱离历史单独存在了,于是,历史学科便不再对这类典故长篇累牍了。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下面就它们之间的联系,略谈一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典故教学,历史关系中学语文教学碰到的有些典故,与历史已经几乎无关了,历史书上也不会留下片言只字,因为它们已经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了,和历史已经割离开来,如“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也是一个出名的典故,它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形容书法有独特和高深的造诣。
现在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见解深刻。
那在介绍这一典故时,就没有必要对纷繁复杂的东西晋王朝进行详细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没有很大的联系,学生只知道“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历史教材书上也只是把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合在一起总的来介绍的。
如义务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一课冰心提到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柳宗元那样雄伟有力的风格,李贺那样清新不凡的才气”,如果不对这一典故详解,学生可能不知所云,但如果涉及更多的历史知识,可能就是南辕北辙了。
就是在七八年级的历史教材教学中,也只是简谈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政权更迭,对外的民族关系,在文化这一栏也没有专门突出柳宗元怎么怎么样、李贺怎么这么样。
但对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天才“诗鬼”就这么简单走过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学的范畴去介绍这两位诗人,要从他们的贡献上去评价两位诗人,而不是简单的归纳成历史人物,因为柳宗元后面我们会碰到他的很多作品,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a58f6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d.png)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徐寿(1879-1931),湖南浏阳人,清代康熙志士徐福槐的玄孙,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近代新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湖南格致书院,他的“格致”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寿的“格致”思想,是他长期探索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和超越。
他的“格致”思想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通过自由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他主张课程内容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徐寿的“格致”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近代科学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和价值观是有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陈旧和束缚人思维的观念。
他主张,要善于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徐寿的“格致”思想还包含着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使之相互融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
徐寿创办的湖南格致书院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标志性事件,这所书院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质量而闻名于当时。
书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教育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书院开拓了中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徐寿的“格致”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他所创办的湖南格致书院也为后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天,徐寿的“格致”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知识体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2c6271777232f60ddcca1f3.png)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郑州市57中徐冉编码: 研究类型: B文科[摘要]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历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结合七年级学生学情以及教学实践,探讨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期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成语典故文化素养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按照201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通过普及历史常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学科是一门起始学科,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奠定学生历史学习的良好基础将对其整个初中学段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七年级的历史教材中,成语典故资源随处可见,巧用成语典故,可以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教学激荡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历史典故的掌握可以使历史学习事半功倍,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历史典故的掌握情况并不容乐观,譬如成语典故概念模糊,对成语典故的出处内涵不清楚,认识也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等。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多途径的运用成语典故,深化学生对成语典故的认识,成为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以及切身的实践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成语典故的历史教学:一、以成语典故导入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只占用很少的时间,但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学生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库
![中学生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库](https://img.taocdn.com/s3/m/ebcd520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9.png)
中学生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库举一反三一天,“至圣先祖”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你只占一个角落,不占三个角落,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
”这意味着,如果我引用一个角,你应该能够灵活地推断出其他三个角。
如果你不能,我就不再教你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心底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
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有一次,徐澍看穿了“八门金锁阵”,打败了曹操的官兵。
曹操的将军曹仁拒绝接受失败,深夜出发抢劫新野的据点。
徐舒早就料到曹任离开樊城时,会趁虚而入。
结果范城倒下了。
曹仁从许昌撤退,为曹操感到羞耻。
曹操说:“刘备一定有人能为他谋划!”曹操找到了徐舒,想骗他和徐昌住在一起。
他们抄袭了徐舒母亲的笔迹,给徐舒写信。
徐舒看到这封信,得知母亲在许昌,只得含泪告别刘备。
徐舒说:“我现在失去了我的母亲。
我陷入了混乱。
这没用。
从现在起请不要说再见!”方寸:指人的心。
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致歉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如此看重林相如,却惹恼了赵国将领的正直。
他想:我为赵国而努力奋斗。
不如林相如好吗?林相如一言不发,但他的地位比我高!他越想越不相信。
他气愤地说:“如果我遇到林相如,我会当面让他难堪,看看他能对我做些什么!”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让政治课堂有趣起来——成语典故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政治课堂有趣起来——成语典故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bf0479a45177232f60a2a1.png)
想问题、 做事情有何启示?请 同学们带 着
这 几 个 问题 自学 教 材 。经 过 这 样 的 导 入 , 能 迅 速 集 中学 生 的注 意 力 , 引 导 学 生 进 入 本 节 课 的 教 学 环节 当 中 。
又如 , 塞翁 失马 , 安知非福。 体 现 了 矛
刻哲理的成语典故 ,都能促使学生思考 ,
9
一
—
—
—
——ຫໍສະໝຸດ ~一 让 政 治 课 堂 有 趣 起 来
成 语典 故在哲学教 学 中的运 用
麓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许光伟
摘要: 为 了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活 跃课堂气氛 , 提 高课堂 效益 , 把 成 语 典 故 运 用 到 哲 学 教 学 中 ,能 加 深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和 知 识 的巩固会起 到一定 的作 用, 同时 , 在运用 过 程 中选 用 的 成 语 典 故 要 准 确 、通 俗 易 懂、 适量 、 注 意 教 学 的深 浅 度 。
人以智 慧的启迪 、情感 的陶 台和 美的享
受 。思 想 政 治 课 是 一 门理 论 性 强 、 概 念 比
以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哲理通俗化 、
枯 燥 问题 趣 味 化 ,以 加 深 学 生 对 哲 学 概 念、 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如: 对 症 下 药 。 符 合 矛 盾 特 殊 性 的 原 理, 要 求 我 们 在 观察 和 处 理 问 题 时 要 坚 持 具体 问题 具 体 分 析 。 “ 因地 制宜 ” 、 “ 因材 施教” 、 “ 量体裁衣 ” 、 “ 一 把钥 匙 开 一 把 锁 ” 以及 “ 世界 上没有完全 相同 的指纹 , 没 有 完全相 同的两片树 叶 ” 、 “ 万物 无相异 ” 等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95410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0.png)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徐文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智者和哲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徐文长的智慧典故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以下是一些关于徐文长智慧的典故,希翼能够为您带来启示和思量。
典故一:徐文长的智慧之道徐文长是一位智者,他往往被人们请教各种问题。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找徐文长,问询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徐文长耐心地听完年轻人的问题后,他微笑着回答道:“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不在于追逐权力和财富,而是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思量,我们才干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典故二:徐文长的智慧之勇气徐文长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思量和见解上,他还展现出了勇气和决断力。
有一次,一个国家的君王请徐文长为他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君王的权力和地位,普通人都不敢直言。
徐文长在听完君王的问题后,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镇静和客观的态度分析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思量和见解上,更表现在他敢于直言和勇于面对问题。
他以镇静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勇气和决断力令人钦佩。
典故三:徐文长的智慧之谦虚尽管徐文长有着卓越的智慧和见解,但他却从不自诩和炫耀。
有一次,一位学者对徐文长赞叹不已,称他为“智慧的化身”。
徐文长听后微笑着说:“智慧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只是竭力去发掘和运用智慧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的智慧之所以深受人们恭敬和钦佩,不仅在于他的见解和思量,更在于他的谦虚和平和。
他认为智慧无所不在,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发掘和运用智慧,而不是把智慧归功于自己。
典故四:徐文长的智慧之善良徐文长不仅是一位智者,他还以其善良和仁爱而闻名于世。
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
![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e136a2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2.png)
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导语:写作文需要素材,讲演需要素材,好的作文,好的演讲都是好的素材呈现出来的,素材有了,自信便有了,功夫自然流露于言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砖儿何厚,瓦儿何薄马德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
在野猪林,董超和薛霸受陆虞侯的指使,要趁机结果了林冲的性命。
就在薛霸举起水火棍,往林冲的脑袋劈下来的刹那,松树背后突然雷鸣似地喊了一声,一条禅杖飞了过来。
随后,花和尚鲁智深便跳将出来,吓得董薛二人大气不敢出。
鲁智深扯出戒刀,割断捆绑林冲的绳子之后,开口便是一句:“兄弟,洒家忧得你好苦。
”从世俗的层面讲,鲁智深根本犯不上冒死去救林冲。
因为,他们不过是几面之缘。
第一次见面,是鲁智深在大相国寺为一伙泼皮无赖们耍禅杖,被墙外的林冲看见,他不由得赞了一句:“端的使得好!”再后来,就是鲁智深陪着林冲喝过几回闷酒。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除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根本谈不上交情。
倒是陆虞侯这厮,怎么也让人想不到他会害了林冲。
他俩是什么交情呢?富安第一次向高衙内介绍时说:“陆虞侯陆谦,他和林冲最好。
”那么,林冲怎么评价他们的关系呢?火烧草料场后,林冲一脚踏住陆虞侯的胸脯,一手拔出刀来,搁在他的脸上,骂道:“奸贼,我自幼与你相交,今日倒来害我!”你瞧瞧,原来,这陆虞侯打小就跟林冲好得一塌糊涂。
——最好的哥儿们,下了最狠的毒手。
再说说卢俊义。
他被吴用诓骗到梁山,小住了一阵子。
回来后,就被梁中书抓进了大牢。
管牢的节级(牢头)是一个叫蔡福的人,在打过卢俊义三十杀威棒之后,准备回家一趟。
他刚出门,墙下转过一个人来,手里提着个饭罐,面带忧容,蔡福认得是浪子燕青。
蔡福问:“燕小乙哥,你做什么?”燕青跪下,眼里噙着泪花,说:“节级哥哥,我家主人卢员外吃屈官司,这是小人在城外讨得半罐子饭,烦请节级哥哥做个方便,送饭与他吃。
”其时,卢俊义已众叛亲离。
管家李固在官府那里告了他,说他投奔了梁山,不但趁机吞了他的万贯家产,而且还跟他的娘子贾氏做成了一路——也就是说,媳妇也背叛了他。
典故研究之我见_朱学忠
![典故研究之我见_朱学忠](https://img.taocdn.com/s3/m/b7aaf1d3aa00b52acfc7ca7f.png)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c67fd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5.png)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徐文长,字子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智者和政治家,他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徐文长的典故是关于他在处理政务和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的故事。
徐文长的智慧典故之一是《徐子陷阱》。
相传徐文长在处理国家事务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有人向他告发一个高官贪污受贿的事实,但是却没有确凿的证据。
徐文长深知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难以定罪,而且这个高官背后有一定的势力。
于是,徐文长设下了一个陷阱。
他在高官的住所周围布置了密探,假装要求高官提供一笔贿赂。
高官贪婪地接受了贿赂,并将其藏在自己的床底下。
徐文长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再次找到高官,声称有人告发他贪污受贿,并指出贿赂藏在床底下。
高官大惊失色,被逼供自己的罪行。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善于运用计谋和智慧,以巧妙的手段揭露了高官的罪行,使得正义得以伸张。
另一个徐文长的智慧典故是《徐子破屋》。
据说有一天,徐文长路过一户人家,看到屋顶上有一个破洞,雨水正从中倾泻而下。
主人见状非常苦恼,向徐文长请教如何修补屋顶。
徐文长思考片刻后,告诉主人他有一个好办法,但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
主人答应等待,于是徐文长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徐文长带着一只鸟笼回到了这户人家。
他将鸟笼放在屋顶上,很快就有一只小鸟飞进了笼子。
徐文长解释说,这只小鸟会在屋顶上筑巢,以后就不会再有雨水滴入屋内了。
主人大喜,感激地赞扬了徐文长的智慧和巧妙的解决办法。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提出创新和奇特的解决方案。
徐文长的智慧和才能不仅在政务处理上有所体现,也在其他领域有所闪光。
他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仰慕的智者之一。
总结起来,徐文长的典故展现了他在政务处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他通过巧妙的计谋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成功地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使得正义得以伸张。
徐继畲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徐继畲对当代学生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eb89ee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7.png)
徐继畬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同学们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徐继畬。
徐继畬可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呢。
他就像一颗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星星。
他对很多事情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呀,对咱们当代学生有着特别多的启示。
1. 他的见识广阔能给我们的启示徐继畬在他那个时代,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文化。
他没有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
咱们当代学生呢,也不能就只埋头于课本。
现在呀,网络这么发达,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都能被我们看到。
就像徐继畬努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样,我们也要积极去探索不同的领域。
比如说科学、艺术、文化等。
不能说只盯着自己的考试科目,多去看看那些有趣的课外知识,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呢。
2. 他的思考方式的启示徐继畬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不会人云亦云,总是有自己的想法。
咱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呀,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不能老师或者同学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拿做数学题来说,有时候一种解题方法可能大家都在用,但是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在生活里,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大家可能都有一个普遍的看法,但是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也许你的想法会是一个全新的、很棒的点子呢。
3. 他对待知识的态度对我们的启发徐继畬对待知识那是相当的尊重和热爱。
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
我们当代学生啊,可不能觉得自己学了一点就够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就像看书,不能看了一本两本就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了。
要像徐继畬一样,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不管是读经典的文学名著,还是看一些科普的小读物,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知识的宝藏。
而且呀,我们还要学会把知识运用起来,不能光会背公式,会写作文,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他的开放心态对我们的影响徐继畬有着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咱们现在的世界变化超级快,新的科技、新的文化不断涌现。
我们如果封闭自己,就会被时代淘汰。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像滑板、街舞之类的,我们可以去尝试,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
传是楼记启示500字
![传是楼记启示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4eba2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f.png)
传是楼记启示500字近日读汪琬《传是楼记》,知道昆山有个传是楼。
楼主徐乾学是明末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进士,曾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编刻《通志堂经解》,纂集《读礼通考》。
他经30余年搜罗、集聚,收藏了各类书籍数万卷,为此修了藏书楼。
楼成之日,召集子孙,郑重其事地说,我想传一点东西给你们,却不知道传什么好,传土地房产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传珍宝鼎彝也不错,但后人未必能世世珍藏……想来想去,还是传下这些书吧——“所传者,惟是矣”。
于是,这座楼被命名“传是楼”。
《传是楼记》里有一段话说得很精辟:“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这段话即便放到现在,也很有警示作用。
藏书重在守书,守书重在读书,读书又重在领悟与实践。
如果藏的书守不住,跟不藏书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守住的书不能读,与守不住书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读了书却无所心得,不能用于指导言行,提升境界,那跟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读书人每到一处,总喜欢拜谒藏书楼,到昆山自然也想看看传是楼。
可是,传是楼早已废弃,连个遗址也很难寻觅。
大多数人甚至都搞不清楚这座楼是怎么没了的,又是什么时候没了的。
我想问的是,传是楼当年的数万藏书现在还留存几本?这些书又被几人读过,留有读书笔记吗?徐乾学本是要遗泽子孙,可惜的是,据说他的后人不善管理,于是传是楼也就走向了破败。
一座传是楼,带给我们的,也许不仅仅是“传书不传财”的启示,更是所传之书能不能为后人所读,又如何让后人读下去、守下去的思考——这其实是怎么留续读书种子的问题——如果缺少读书的种子,再多的藏书楼,只怕都会在历史沧桑中很快就湮没不闻。
《传是楼记》是清初文学家汪琬为藏书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阐明建楼藏书的意义为重点,先述藏书楼的兴建、藏书规模;然后说明楼名的由来;继而阐明传书的意义,指出主人不以“土田财货”、“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传子孙,唯以藏书相传,目的在于使后世继承先辈之志,不同流俗。
写作用典,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
![写作用典,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bb0c2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9.png)
写作用典,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写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被用来传递思想、表达观点、记录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也成为了一种力量,能够影响着我们的思考、行为和价值观。
使用典故是写作的一种技巧,它能够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说服力和文化气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使用典故来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
第一,典故的作用典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智慧,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政治等领域。
在写作中,使用典故可以让作品更富有内涵、更具有灵性。
同时,典故还可以引出作者的主旨思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第二,如何选择典故选择恰当的典故是写作的关键之一,这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读者的背景来酌情应用。
一般而言,经典的典故更受欢迎,因为它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引申,以至于与文章的主旨脱离。
比如,在谈论如何培养孩子时,可以引用“上善若水”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上善”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善举,而“若水”则是向其学习的方式。
因此,作者可以通过引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并以此来教育父母应该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
第三,典故的用法典故在文章中的运用也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作为开头,围绕主题展开;也可以作为结尾,以归纳总结。
还可以借用典故来进行类比,批判或描述情景等操作。
比如,当我们写作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时,可以引用“明镜高悬”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于《庄子》中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智者在醉酒后破镜问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可以借用这个典故来告诫人们要照镜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保护,我们的行为都需要审视是否对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
第四,注意事项在使用典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典故的来源和内容要准确无误,必要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2. 典故的使用要与文章的主题相符合,不能脱离主题或过分曲解。
关于“典故”的思考
![关于“典故”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4797ff9f78a6529657d5371.png)
作者: 徐志学
作者机构: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202-20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典故;用典语言形式;典故所指
摘要: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典故的运用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典故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9d23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a.png)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典故的运用毕建芸;胡小安【摘要】利用典故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典故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典故;化学教学;中学化学;中学教学【作者】毕建芸;胡小安【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8人是有集体记忆的,长期的集体记忆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化。
典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在历史进程中,典故吸纳了丰沛的人文资料,以其凝重的内涵弘扬着民族的传统精神[1]。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典故与化学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化学时时存在我们身边,古时候我们不能解释的一些化学现象,前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其中包括一些流传至今的典故。
当今的教育讲究全面发展,化学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把典故和化学教学相联系是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每一个学科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
在古代的文学长河中,就有许多典故内容涉及到化学知识,本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把典故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
典故的适时运用能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明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意义主要在于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达到文理学科边缘融会贯通。
中学化学教学中典故的正确运用具有如下意义。
1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化学问题的解答更是如此,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探索多种答案。
关于英美概况课上进行英语典故教学的思考
![关于英美概况课上进行英语典故教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0aa713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8.png)
关于英美概况课上进行英语典故教学的思考
徐志伟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传统的英美概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没兴趣.但随着英语典故内容的融入,英美概况课程内容新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典故教学成为文化教学的新视点,但教什么、怎样教,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成为英美概况课上进行典故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徐志伟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在《英美概况》中融入典故教学
2.关于高中健美操选项课上“文字作业”的实践与思考——在健美操选项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渗透
3.如何利用翼课网在初中英语写作讲评课上进行精准教学
4.如何利用翼课网在初中英语写作讲评课上进行精准教学
5.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探究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2c943b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f.png)
探究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洪启慧
【期刊名称】《启迪与智慧:下》
【年(卷),期】2022()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探究学习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以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也不能切合新时期教学发展需要,甚至还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形成阻碍。
所以在这种教学发展视域下,需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路径,注重探究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积极自主地探索历史知识,从而获得学习能力、探索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探究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的原则、意义与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洪启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中的实践思考
2.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中的实践思考
3.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模
式的实践5.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对“圆的周长(互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的实践与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意义层次关系看石刻用典形式的表义方式特点
![从意义层次关系看石刻用典形式的表义方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07e1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b.png)
从意义层次关系看石刻用典形式的表义方式特点
徐志学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总页数】5页(P154-158)
【作者】徐志学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马致远散曲的用典内容、形式及特点探析
2.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与典故辞书编纂
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引《文言》形成用典形式梳理
4.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的构成方式、特点和形成原因
5.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e9a2752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6.png)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张学广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小学历史课本故事性较强,有的是通过历史人物来反映一个时期的历史面貌,有的是通过一件历史事实来反映一个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大部分课文只讲述了某一历史人物的功绩,学生往往对这些历史人物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进行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小学历史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启发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张学广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过西镇徐家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J], 方月圆
2.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J], 王祥鑫;
3.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J], 张晓明
4.高中历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J], 刘迅
5.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思考 [J], 董剑;孙怡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本源,寻典故,悟喻义——成语故事课文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探本源,寻典故,悟喻义——成语故事课文教学难点突破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d39f32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8.png)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们历史悠久,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故事性强,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成语故事的教学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本体式的教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理解成语的本义和喻义,而这一环节,往往是成语故事类课文教学的难点。
围绕这个难点,笔者结合《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分析要素设疑,深入理解本义“课标”针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在教学成语本义时,切勿生搬词典解释,而应根据故事内容,全面分析成语本义的构成要素,搭建一个能涵盖所有要素的“问题桥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概括出成语本义。
“惊弓之鸟”在词典上的本义为“被弓箭吓怕了的鸟”,这种字面解释并没有能凝练成语故事的丰富内涵。
如果课堂教学以此为标准,那么学生对此成语的理解必然只能浮于表面。
于是,笔者在教学前联系课文内容,对成语本义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提炼出三个要素:一是大雁曾经“受过箭伤”,二是大雁再次“听到弦响”,三是大雁内心“非常害怕”。
理清要素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涵盖三个要素的问题:“你觉得是谁导致了大雁的悲剧呢?”组织小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三个要素连贯地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此时学生就能轻松、全面地概括出惊弓之鸟的本义是指“受过箭伤、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的鸟”。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精准提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成语故事,联系上下文完整而深刻地理解了成语的本义,并借助对本义的理解梳理了故事脉络。
二、追溯典故缘起,巧妙引导迁移追溯成语故事的缘起,在本义与喻义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能帮助学生感悟成语的内在含义,同时无形中又将课堂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让孩子了解、亲近传统民族文化,让课堂增添厚重之感。
“惊弓之鸟”后来多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点儿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0期兰州学刊N o.102010总第205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5关于/典故0的思考徐志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摘要]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关键词]典故;用典语言形式;典故所指[中图分类号]H109.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10-0202-04[收稿日期]2010-05-21 [作者简介]徐志学,男,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生。
典故一词,较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6:[1]/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0但就目前所见,直到清代末期,近现代学者才开始对/典故0进行阐释。
此前的历代学者大多从修辞的角度,以用典为中心,从用典的经验、要求、分类等方面研究,关于典故的定义不见论述。
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如下:最初的时候,用典就是运用典章、制度等,少有修辞的含义。
5左传#宣公十二年6:[2]/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0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前人称为/用事0或/事类0等。
锺嵘5诗品#序6:[3]/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0刘勰5文心雕龙#事类6:[4]/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0/事0于古人而言是无需阐释的。
直到清代始见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说法。
袁枚5随园诗话6卷七:/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
0把/事0称为/典0,大概始于明代。
明杨慎5升庵全集6卷五十二5古文引用6:/凡传中引古典,必曰书云、诗云者,正也, 5左传6中最多。
0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从汉代至清代,典故的这方面意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用例在5二十五史6里可谓随处可见。
但在明、清两代其含义逐渐发生转变,渐具有现代修辞学意义。
明余继登撰有5典故纪闻6一书,从其内容来看,/典故0含义已有转变迹象。
清方世泰5辍耕录6:[5]/当取诸唐以前。
唐以后故典,万不可入诗,尤忌以宋元人诗作典故用。
0此处的/典故0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在内涵上当是一致的。
管锡华5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6:[6]/-典故.,原意指典制和成例。
清代起转生二义。
一指后世使用的故事。
如昭槤5啸亭续录#大戏节戏6-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者是。
一指后世使用的诗文词句。
如赵翼5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6-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者是。
0大约清末时期,学者们开始界定典故。
5辞海61947年版的定义为/谓故事也。
01979年版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作了补充与完善,加上了/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这一表述。
此后,大型辞书,如5辞海6、¹5辞源6、º5汉语大词典6»等均有小异大同的定义:一指/典制和掌故0;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
当然,也存在一些见仁见智的定义,如5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6:[7]/典故:习用的固定词组、句子的原式及其变式,语言简练,意思精辟,表现力强而有故事可据者为典故,或称事典。
0随着典故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界对典故定义多有不同见解。
管锡华5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6[8]指出:/典故0是指被后世所用的故事和诗文词句。
张履祥5典故#典故系列和典故辞典的编纂6:[9]/典故是诗文中引用历史故事和成言成辞、佛事俗谚等经过概括、改造、创制而成的浓缩凝聚性的含典词语。
0朱学忠5典故研究之我见6[10]指出:(典故)指古代诗文引用的有来历、有出处、有派生义的特殊语词。
郭蓉5典故研究文献综述6[11]认为:典故,是古代文献典籍中储存的、为古人创作所广为征引的一类特殊的语料群。
贾齐华5典故研究三题6[12]指出:/典故是用典者所依据的前代故事和诗文语句。
0吴直雄5典故界定多歧义3辞海4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6[13]列举了人们对于典故定义的七种类型和九种各自有别的意见与定义,认为:5辞海6定义应遵循。
我们认为,目前通行的典故定义存在以下值得商榷的方面。
第一,/诗文中0或/诗文等作品中0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讲,任何文体或文章都可能引用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显然,/诗文0或/诗文等作品0并不能涵盖所有,其没有涵盖的作品里引用的故事就有可能被排除在典故集合之外。
如果说凸显诗文是因为诗文里用典较多,那么碑202文也应该被凸显,因为夸张地讲,碑文是无一字无来历的。
可见,/诗文中0或/诗文等作品中0之类的限定语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推敲。
第二,/古代故事0的双重模糊性。
从逻辑上来说,古代可以相对今人来说,也可以相对作者来说。
相对今人来说,其最后的时限难以确定;即便可以确定,为什么此前的故事被引用后就成了典故,此后的故事就不可以呢?是永远都不可以,还是若干年之后就可以呢?相对作者来说,古代同样难以确定具体期限,是以年代定,以朝代定,还是以语言特征来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古人用典有用同一时代故事的,如北魏5元袭墓志6:/君珪璋内映,风飙外发,声迈云巾,才超日下。
0(5.175)¼/日下0较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5世说新语#排调6:[14]/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
坐,张令共语,,陆举手曰: -云间陆士龙。
.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0古代以帝王比日,帝王所住地为/日下0。
对今人来说,其自然是古代故事,可对墓志作者来说,南北朝却算是同一时代。
吹毛求疵的话,/故事0的含义及判断标准也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
故事若指故实(5国语#周语上6:/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0韦昭注:/故实,故事之是者。
0), /古代0似显多余;若与现代的/故事0意义相同,似乎又失却本真。
另外,从语法上来说,/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并不受/古代0修饰限定,也就是说,引用的现代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自然也是典故。
同样是典故,何以/故事0受古代限制,/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并不受此限制呢?可见,/古代0这一限定语也值得推敲。
第三,/古代故事0、/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和典故所指。
根据定义,可以确定/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为典故所指对象。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0,典故所指是古代故事,还是出现在诗文中的语言形式,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典故所指的对象为古代故事本身,即指向典籍文献中储存的相关语料,而不是诗文中的语言形式,那么,/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就不应该是典故所指的对象,因为典故所指的对象应当如同古代故事本身一样为/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之来历出处。
如果典故所指的对象为诗文中的语言形式,那么,这种语言形式也可以说是有来历出处的,就不必费力说/引用的古代故事0了。
还有,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不一定都是词语,如此定义会把有来历出处的非词语形式给排除在外了。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知目前通行的典故定义存在诸多值得推敲之处。
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定义从用典的角度并且按照传统的事典、语典的分类来界说典故,没有认清典故的所指对象。
典故定义的讨论在继续,有关典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涌现出不少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但由于典故的定义没有统一,很多文章或著作中的相关术语所指的内容也不一致,特别是典故所指的对象迥然不同。
略举例如下:例1:典面即指典故的相对稳定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
[15]例2:许多典故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文学文本以及古人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传说0等通常被常规化和抽象化,浓缩或载取其中几个关键词或字构成典故。
[16]例3:首先,典故必须是有出处的。
所谓出处,即/典源0,指的是典故最早脱胎的典籍和所记载保存的故事、词句。
[17]例4:汉语典故在用典实践中发生的从典源到用典词语和典故意义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流变,说明典故是汉语中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成分。
[18]例5:色斯语出5论语#乡党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0 /色斯举矣0,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
0后人用这个典故一般表示/见机远遁以逃避迫害灾祸0之类意思。
[19]例6:而典故至少包括典源、典面,它不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
[20]由例1可知,典面是典故在言语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那么,虽然还不清楚典故所指,但典面和典故所指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由例2(案:例中的/载取0,换为/截取0更合乎文意。
)可知,/关键词或字0被截取后构成典故,那么,典故所指的对象当为言语作品中的用典语言形式,也就是例1的典面,这就和例1的典故所指有了一定的冲突。
由例3可知,典源是典故所较早见于的典籍及其所记载的故事和词句,是典故的出处。
那么,典源和典故的所指是不同的。
由例4可以看出,典故是汉语的语言成分。
由例5可知,典故所指的对象至少包括用典语言形式。
例6表明,典故至少包括典源、典面,且不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
这一点和例2、例4有冲突。
不仅如此,和例5也有冲突。
因为例5表明,典故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这样作者自己也前后矛盾了。
当前相关术语的界定也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对象认识上的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状况。
典面。
罗积勇5用典研究6:[21]/典面即指典故的短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0(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
)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2]/典面就是后人使用典故时形成的话语。
0(亦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
)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2008):/典面,指典故的形式。
0(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是典故所指的对象。
)典源。
罗积勇5用典研究6:[23]/典源,指典故的原始出处及其意思。
0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4]/典源就是典故的出处。
0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 2008):/典源,,指和典故词语有关的最早的典故。
0典形。
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5]/同一个典故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典面,我们称之为不同的典形。
0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2008):/典形,指典故词语的形式。
0其他发表的文章里还有更多不一致的相关表述,不再列举。
可以看出,不仅典故所指大家的看法不一致,也不仅使用相关术语时大家界定不同,单是学者自己的研究中在表述典故所指时也没做到前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