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合集下载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静女》,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静女》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静女》的字词解释。

2. 《诗经·静女》的文学特点及意义。

3. 品味《诗经·静女》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静女》的古文翻译。

2. 理解《诗经·静女》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静女》的字词、句式、文学特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经·静女》的内涵、意境等。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经·静女》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静女》:解释字词,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诗经·静女》的内涵、主题及艺术特色。

4. 诵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诗经·静女》,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静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提出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静女》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静女》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较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

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一叁分钟)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
12
当代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呈现
爱情自由
诗歌表达了爱情自由、不受束缚 的观念,与当代社会的自由恋爱
观念相呼应。
2024/1/30
平等尊重
诗人对女性的爱慕和尊重,体现了 当代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精神追求
诗歌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追求心 灵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符合当代 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13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爱情观念差异
2024/1/30
21
思考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你认为古代与现代的爱情观念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 同?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爱情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分 享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你对爱情的理解与看法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4/1/30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静女》教案(精选 2024)
2024/1/30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1/30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30
3
《静女》背景及作者简介
《静女》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 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表达方式不同
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内敛,西方则 更为直接热烈。
婚姻观念差异
东方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感。
性别角色认知
东方传统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 西方则更趋向于性别平等和互相
尊重。
2024/1/30
14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静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静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静女》诗歌原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译文和解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静女》诗歌的作者杜甫及其背景。

3.2 诗歌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感受诗歌的美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3.3 诗歌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写作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评价标准:积极发言、提问和参与讨论。

诗歌理解评价标准: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写作表达评价标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创意丰富。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歌作品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静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纯洁。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静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诗经·静女》的基本内容,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朗读《诗经·静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讨论诗歌在爱情主题上的表现。

3.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诗经·静女》,掌握了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意境;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3.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分类等;(2)介绍《静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增强对诗歌的体验。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意境,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翻译练习;(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仿写练习;(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描绘,理解真爱的内涵;(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识别;(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静女》的作者徐再思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2)解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的起源、作者、篇目和特点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利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经·静女》的诗意和意境分析《诗经·静女》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诗经·静女》的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逐句解析诗句和词语利用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运用对比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静女》所属的时期和地域特点分析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探讨《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利用图片展示法,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第四章:情感理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诗经·静女》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4.2 教学内容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探讨《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经·静女》中汲取情感智慧和审美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情感理解和审美体验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创意表达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提供多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利用示范法,展示创意表达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创意表达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深入理解《诗经·静女》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分析《诗经·静女》在表达爱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探讨《诗经·静女》与其他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6.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七章:实践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所学的《诗经·静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供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分享实践拓展的成果和体验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利用示范法,展示实践拓展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实践拓展的活动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8.2 教学内容提供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8.3 教学方法利用自评表和互评表,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评价和反馈的结果和改进建议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静女》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9.3 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10.3 教学方法采用布置法,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利用问答法,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运用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入《静女》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6.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歌,书写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杜甫的生平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静女》与其他杜甫诗作的关系和差异;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他们了解《静女》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提问、思考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诗歌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

5.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静女》诗歌的兴趣。

6.2 诗歌内容回顾与讨论:简要回顾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静女》语文教案1一、导入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熟悉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仆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熟悉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尝。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索题,先来讨论第2题。

商量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这一切可告知我们“士”的改变是关键缘由。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其次、三种较为深刻精确。

〔解说:此题是依据典型情节设计的。

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

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全都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

形象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绳运动。

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制造的其次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爱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静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__。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shū) 俟、(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娴静美丽的女子
是男子的好配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
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
起来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
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

第一章:
(1)表现了女子怎样的形象特点? (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2)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3)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
描写)
第二章:
(1)女通汝,一语双关。

(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三章:
(1)“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

(借物抒
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3)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诗章中直接交代了
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

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

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
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

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
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

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
(五) 、板书设计
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 表现手法:赋 比 兴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