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和发展实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全面深化改革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指出: “ ‘ 文化大革命 ’ 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年,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 ‘ 左 ’ 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 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 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 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 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 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 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1.1.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 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1.2.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一、从概念内涵的角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备彻底的民主制度;国家将失去暴力性质,成为单纯的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
社会主义要求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下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使人的人格日益完善,智力日益发展。
社会主义将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标志自己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具有这种必然性,但要使这种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始终离不开历史的主体即人民的实践运动.2、中国特色(1)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遵循,从全党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基础并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计划经济的困境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实践特色”一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始走到现在。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也是“实践特色”。
(2)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逻辑概括和思想升华,它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3)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故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特色说明了落后国家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一般性,更要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尽可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性体现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原则性,而民族性则体现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灵活性。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为什么说是“必须”? 1.是国情和任务的要求; 2.是机遇和挑战的要求; 3.是经验和教训的要求。 (二)如何才能真正走科学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 健全法制; 完一、“三个没有变” (一)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1.“人口多”没有变。 是力量、是资源、是希望。但同时必须看到: (1)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2)人口基数大给经济、社会、资源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 (3)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2.底子薄“没有变” 虽然GDP世界第二,但是必须看到: (1)人均不高; (2)综合国力不强; (3)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4)资源压力巨大; (5)城市化水平不高; (6)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不高; (7)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
(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日益提高的广 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没有变 “发展中的大国”,关键是“发展中”, 即不发达、不完善、不平衡。
二、“三个世所罕见”: (1)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复杂性世所罕见; (3)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新时代国情的变与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已经变”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和国家、人民和军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标志性变化是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更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基础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外环境“已经变”。
主要矛盾变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出台更多重大举措,着力解决好区域、城乡、收入分配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
发展基础变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由大向强关键期。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要有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也要获取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外交和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执政环境变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因素也愈加复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没有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变化过程中,依然也必然有“没有变”的更深层本质方面。
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大国情和我国发展最大实际。
我们党在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今天的“新时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型影响的全局性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国内形势: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 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 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 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 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 方面的总和。
2Hale Waihona Puke 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 认清革命总问题的基本依据”。 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关系到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个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 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 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 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 水平。
第六,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 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2010年03 月01日 05:33深圳商报(记者 陈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28 日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整体上已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中特-复习版
1.“三个没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内容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 “三个自信”(中特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内在联系在一起,统一于实践,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坚持和发展中特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特道路,坚持和丰富中特理论,坚持和完善中特社制度。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核心、基本要求、基本方法(1)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主题,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科学发展。
明确提出“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
(2)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五位一体”、相互适应促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 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地紧密 联系在一起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主讲:吴绍明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怎样判断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否结束? 我国还处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 段吗?
怎样判断一个国 家的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 际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 为“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 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2.国内依据
第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 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 晰。因此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 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2).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风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结论1:“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讲话
结论2:“三个世所罕见”
1.对战略机遇期的质疑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 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 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 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中 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 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 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 是未知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多维视角思考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从多维视角思考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摘要:基本国情即国家的基本情况,因受社会、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一般很难把握。
但历史性是国家的基本属性,认识基本国情,可以把它放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中去具体理解。
本文将从“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三个前所未有”的多维视角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揭示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三个前所未有一、三个没有变(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从1978年至今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1982年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或是文化上均有明显体现。
二是虽然我国已踏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水平落后,还有大量的人民生活并不富裕。
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仅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的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凝聚力下降,环境污染成为突出问题。
当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也不尽完善,机会不平等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任重道远。
(二)主要矛盾没有变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这一本质决定了我国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总量不足仍然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够覆盖全社会的全体人民,如何保证已失土地的农民的合法权利问题;社保流动问题,农民工进城,不能被纳入社保当中(教育,医疗,住房,失业保障),没有市民的身份。
中特复习题及答案资料
导论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已担负起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责任的继续,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华民族13亿人口对中国共产党殷切期望,还是当今时代潮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全面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
每个共产党员都努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同心同德,奋发拼搏,中国共产党所担当的庄严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够实现。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专题2: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和变化,但有三个没有变化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个世所罕见”;3、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什么是国情国情构成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国民教育水平阶级阶层结构;民族构成;历史文化特点;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等。
一、认识国情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对国情的判断必须客观,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次“左”倾错误出现时,往往是对照他国革命经验,主观上认为本国国情与他国一样,而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总结经验,得出正确结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却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
启示:他的贡献源于调查研究。
早年的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曾深入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他的错误则根植于缺乏调查研究。
第三、国情不是孤立的,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正确认识国情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来了解我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大环境下来认识中国国情越来越重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
从而形成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等为基本特点的自然国情。
然而,我国能够长期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启示:我们对国情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谈谈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和认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期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政策的基本依据。
“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
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在代表中反响热烈。
这是观察国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各省区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但与东部相比,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两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8个方面阐明了基本国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指明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深刻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对经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4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注: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处于运动发展当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既有自己的时间方位,也有自己的空间方位,这种时间方位和空间方位的统一,就构成该社会的历史方位。
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也就是具体分析它的时间方位和空间方位以及二者的统一。
什么是社会的时间方位?它指的是该社会在历史运动前后相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所占有的位置,具体地说它标示着这个社会在纵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占有的地位。
社会发展的时间方位是制约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可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忽视了这个因素就不可能科学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就可能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我们党提出的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准确地揭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时间方位,它对于我们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什么是社会的空间方位?所谓社会的空间方位,它指的是该社会在世界历史某一具体时期所特有的现实空间中所占有的位置,也就是说社会的空间方位具体地揭示出某一社会同与它并存的其他社会的横向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在空间方位上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它是和发达资本主义处于并存、竞争关系中的社会主义。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在空间方位上的这一特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小康社会仍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国情
(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 体上达到小康。 2011年中央决定将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 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接近了世界银行的国际贫 困标准线(每天生活费1.25美元),中国新的国 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达 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 口近1∕10。超过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 家人口数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 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 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 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 度体系。
(一)近代和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 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 长期的斗争,但是都失败了。 要解决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发展 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革命的先进 理论和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 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 系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总和。最主要的是指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摘要:正确判断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是关乎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拨乱反正中对新中国基本国情再认识,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观察和分析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全局,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思想理论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历史经验The basic condition of ChinaAbstract: the right to judge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the country is related to the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ur party is in 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in the new China fundamental national condition again understanding,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king us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ng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constantly deepen and expand socialist China fundamental national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primary stage theo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63个春秋,她的发展和曲折,都同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判断正确与否紧密相连。
《中特》复习题201412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题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导言)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路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制国家建设进入性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一讲)中国仍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还没有资格和发达国家一起在富人俱乐部里喝咖啡。
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我们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第二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7、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二讲)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继续坚持“引进来”方针;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3、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几个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摘要: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由于国情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要准确把握所有的国情因素,几乎是不可能。
但没有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建设实践。
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在“变”中把握“没有变”,并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当代中国,国情,三个没有变认清基本国情,需要有多维视角。
所谓多维视角,指不仅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而且应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状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察。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作为中共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这三方面的展开,为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在“变”中把握“没有变”马克思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正是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恩格斯后来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恩格斯还直接谈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发展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不变寓于变中,但只有肯定相对的“没有变”,社会过程才可认知。
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必须深入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丰富的量变内容中把握当今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质的相对稳定性。
“三个没有变”的三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辩证发展的逻辑。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本质特点。
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实质,抓住了基本国情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起始阶段,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进行的阐明和发挥,从而抓住了基本国情的特殊性。
马克思所设想的典型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历史发展的次序”中的“历史”,是指作为马克思研究对象的总体的“人类历史”,并非指作为各民族历史之和的历史。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前身是商品市场未得到充分发育的前资本主义(亚细亚生产方式),其起始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历史发展的次序”中表现出特殊性。
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不仅指中国国情有别于他国,还在于它是发展、演进和变化的,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与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差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新中国刚建立时,以总产量比较,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而刚成立时,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还不足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的一半;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我国明显是落后的农业国。
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
我们只能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中共十三大将其概括为“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并从工业化、商品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等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十五大将五个特征进一步扩展为九个特征,增加的四个特征强调了科技教育文化逐步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由贫到富、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
这种认识的科学性就在于从多方面动态地把握基本国情的发展过程。
在动态中把握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要注意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历史表现,但不发达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根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主要矛盾论是对矛盾特殊性的认识。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运动存在于人类社会始终,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因之所在。
然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却又不劳动,生产劳动被“异化”了,社会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阶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社会根本矛盾才直接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甚至产能过剩、人们的需求从主要为私人品到更多的公共品和服务需要等的转变,在建设“两个文明”基础上逐步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因而从媒体到学界总有些人提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的不同表述。
对于这种质疑和不同表述,我们必须从理论上予以回应和澄清,否则不利于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三个没有变”中的主要矛盾论,“需要”与“生产”都是哲学范畴。
“需要”区别于经济学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供需互动机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包含着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物质文化需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
“社会生产”不等同于社会生产力,更不等同于产品的数量,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也包含了人类的自身生产。
中共十三大、十五大所概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十六大关于总体小康社会中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问题,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十八大所分析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都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具体表现。
我们知道,事物或现象在其质的相对稳定性中蕴含着量的变化和扩张。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里,社会主要矛盾在各层面、各地区、各部门必然具有特殊性,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过程中的各个具体时期里必然有其具体表现,但主要矛盾论包含、涵盖、揭示了这种特殊性,又具有理论的概括性、时效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的指导性。
3.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中国家”就是不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国内人均产值或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及市场化程度等几个方面。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炮制过“黄祸论”,以此论证其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的“中国威胁论”逐渐演变出“中国责任论”、“中国发达国家论”,甚至“中美共治论”。
有学者指出,西方某些媒体渲染中国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目的在于强加给中国超出自身能力的国际责任,企图离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将某些国际问题的矛头指向中国。
坚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对国内外相关论调的积极回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仍将长期面临着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和秩序中掌控话语权的压力,将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
根据各权威国际组织的认定,中国目前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如联合国将中国划归为“发展中地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所公布的2011年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中,中国在187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101位,属于“中等人文发展国家”。
中国的对外政策也鲜明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属性。
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有着共同关切,在实现国家发展、改善民生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追求。
我国始终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确立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致力于发展中国家整体地位的提高,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承认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不是要否认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而是要不断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发展状态等多方面整体来看,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将会长期保持。
中国同时作为新兴大国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矛盾。
新兴国家的定位侧重于动态地评价国家的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地位侧重于从国际关系角度评价,中国的新兴大国影响力是其体量规模、发展势头与现有水平之间的乘数效应的结果。
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不仅在于明确国家的发展态势,更在于强调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以其系统规范的评价指标、综合性描述性特征使这种定位更具稳定性,涵盖的时段更长久,其现实作用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还适用于国内建设和发展,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依据。
二、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三个没有变”提供了考察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多维视角,意即除了以“变”与“没有变”的辩证逻辑把握其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还存在着三方面之间的横向结构关系。
它以发展阶段论为核心实质,从三种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形成了一个内容上相互紧密关联、话语上相得益彰的整体,揭示了基本国情的逻辑结构和层次。
1.三者是统一的整体“三个没有变”作为对基本国情的概括,发展阶段论强调社会形态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主要矛盾论侧重于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来认识,而国际地位论则侧重于从国际横向比较中来定位。
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体现了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定性,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要矛盾是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内含的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突出表现。
国际地位取决于一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无关联,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由此看来,这种三维视角定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一,基本内涵一体,即三者虽各有不同的视角侧重,但基本内涵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
”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等根本原则,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生产的目的,而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也必然包含着生产落后之义;反言之,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这两个内容也说明、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应有内涵。